第一章 弱女救父入镐京,琼台笙歌迎新主
周宫湦三年,春。
镐京城里灰蒙蒙一片,青砖绿瓦在这阴霾之下显得格外黯淡,繁华的京城笼罩在灰白的尘埃当中。
朝野哀歌,凄凄怨怨。
这座城曾见证过大周王朝的盛极一时,现在它开始慢慢凋零。
三年前,褒姒的父亲褒珦就是踏着这条青砖路,走进镐京城的。他和大多数周王朝的见证者一样,企图阻止滚滚向前的历史的车轮,然而历史的车辙终究只是碾在了他的身上,留下的是无尽的牢狱之灾。
时至今日,周宣王溘然长逝的举国丧期已临近尾声,这座城将褪去缟素,换上霓裳。而这个国家的年轻君主,也早已耐不住寂寞,在宫廷中日日莺莺燕燕、温香软玉,夜夜歌舞升平、芙蓉暖帐。
褒姒斜倚在破旧的马车上,摇晃着自远处而来,她撩起衣裙从马车上下来,萧瑟的北风掀起那素白的长裙,昏黄中干净的面容被衬得苍白。她纤瘦、柔弱,甫一站稳,身旁的下人廿七就赶紧扶住了她的胳膊。
她们停在了朝中上卿虢石父的府门前,驾车的下人叩打着门上的铜环。
府门打开了一道缝,里面的下人探出头来,伸手瞧着褒姒,褒姒将拜帖递上,府门“哐当”一声被重重关上。一盏茶的时间过去,那下人才复出来,将门推开:“老爷吩咐了,公子请跟我来。”
“有劳。”褒姒朱唇微启。
檐廊之下,虢石父正翻看着即将呈递给周王的奏章,时不时扔出去几本。他是权倾朝野的上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足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而此刻,他能决定的是整个褒家、整个褒国的命运。
虢石父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傲慢,头也不抬地问道:“来了?”
“见过虢上卿。”
听到褒姒的声音,虢石父才抬起头扫了一眼褒姒,“啧啧”一声,嫌这容颜太过清丽。他的手捻在胡子上,摇头、蹙眉,像是吃了糟糕的菜肴。褒姒伸出手,廿七便将一个锦盒递到她手中,她上前一步将锦盒呈给虢石父:“虢上卿,有礼了。”
虢石父用手指将锦盒的盖子掀开一条缝,白色美玉周身通透无瑕,莹润而富有光泽,他面上露出了贪婪的笑容,用语重心长的长者姿态说道:“我同你褒家也有多年的交情了,这事儿我会好好安排的。”
“多谢虢上卿。”
褒姒被吩咐先去厢房休息,主仆二人走了两步,廿七就凑在褒姒耳畔轻声道:“刚才扔在地上的奏章,都是弹劾虢上卿的!听说朝中文武百官对这位上卿意见不小,世子找他多有不妥啊!”
“出门在外,谨言慎行。”
“是,公子!”廿七悻悻地闭上了嘴,转而环顾这宅院,区区一个上卿,居住的院子却坐拥泉水假山、百鸟绿树,她口中喃喃,“真是个会享受的人,也不知周王有他这福气没有?”
褒姒瞥了廿七一眼,她赶紧捂住了嘴,咽了口唾沫,无辜地眨着那双大眼睛。
主仆二人被安置在了西厢房中,府中的下人向她吩咐:“请褒公子暂住在这里,宫里的事情老爷打点好了,便给褒公子回话。”
“要多久?”
“那可不知道了,每年来求我家老爷的不计其数,老爷既然肯将公子安顿下来,公子就放心好了,最多不过是数月。”
“这么久?”
“这事儿啊,总得要些日子,就看公子的造化了,急不得的。便是公子被送入宫里了,能不能博大王欢心、得不得大王宠幸,也是另说的!圣意难测,若是没被大王相中,那在宫里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大王贪恋女色,天下皆知,多少贪图荣华的,想着法儿地入宫,可也没见有个动静,要我说啊……大王如今美人见得多,挑着呢!”
褒姒的面色微微一变。
下人即刻改口:“哟,褒公子,我可不是说您哪,您也别往心里去。”
P1-3
《后宫·褒姒传》不仅是褒姒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西周末年历史,是当时社会制度下政治斗争、宫廷情仇、人性欲望的缩影,视角独特,格局恢弘,内容考究。西周的算术是二进制还是十进制?官方货币是金银还是玉器?本文是宫斗?言情?还是鸡汤?其实,这是一部集西周历史、政治、经济、人文、言情于一体的百科全书,总有一款适合你。
——作者 姵璃
在以笑闻名的美人名单中,西有蒙娜丽莎,中有褒姒。她们都不爱笑,却都因为一个笑容中蕴藏的万千深意,成为了永恒的审美命题。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只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当成一场幼稚的炫富而唏嘘,或被火光中美人一笑的盛放所迷惑。没空深究,那稍纵即逝的笑意,究竟缘起为何?幸好,能在作者这本书的荡气回肠中找到答案。
——作者 花千辞
他只是不巧做了最后一个皇帝,她也只是不巧做了那个皇帝身边的红颜,天意如此,非战之罪,然而史官却冷笑着给她寥寥几笔下了定义,后世也只是照着定义给他们千古骂名——可那又怎么样,在他身边的时候,她从来不管外头那些风言乱语。
——作者 姽婳莲翩
我若为王,提笔江山任我画
我写《褒姒传》的过程历经艰辛,几经波折,终于收笔。
本文提笔自周幽王三年,褒姒人宫,收笔至郑庄公少年英雄,大破北狄。从初稿至今,几经修改,其间纰漏层出不穷,改到这一版已经过了查缺补漏、更正错误,对政、经的取舍,有违西周礼制,本文经不起考据,只是我心中英雄美人生不逢时的故事。文章从主观出发,详述了“我若为王”的宏图野心。
为修正诸位对西周的认识,我想在此对历史上的西周做一个概要的补述,以下内容感谢罗松凯的提供与整理,仅供参考。西周经历了两百多年,几代人的经营,在周幽王时代被犬戎的铁蹄践踏,镐京城沦陷,周幽王驾崩,褒姒与伯服薨,宜臼继位,迁都洛邑,往后史称东周。周朝的孱弱与西周的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此事需要从西周灭商讲起。
根据《史记》记载,周的始祖后稷,名弃。他的母亲邰氏姜原,是帝喾(酷音)的正室。商的始祖叫契,母亲简狄,是帝喾的次妃。
弃小的时候喜欢种树麻。麻、菽(叔音)、菽美之类的作物,待到成年,对农耕非常感兴趣,而且因为种地的本事大,在舜时成了负责农业的官员,并被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窑在夏任农官,赶巧遇上诸侯叛乱,丢了官衔,率领部族躲到了戎狄之间的地带生活,即现在的甘肃庆阳一带。而不窑的孙子,也就是后稷的曾孙公刘能根据土地的肥瘠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农耕播种,渡过渭水伐取木材,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周的居住地。公刘死后他的儿子庆节继位,在豳建都,成立一国。
周道之兴自此始。
庆节的第八代曾孙姬宣为了保护自己的部落不受犬戎的攻击,率领部落迁移到岐山脚下的周原,也就是现在的宝鸡东北边,周的称号也是因周原而来。周原肥沃的土地激发了周的子孙血脉中种地的天赋,先前以游牧为生的周,在此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一个小部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并最终推翻了殷商成为天下共主。
古公宜父率领族人刚搬到周原的时候,除自己的部族外,还有追随而来的其他自由民,却没有奴隶,而周又不具备商的强大掠夺能力,于是他们必须建立一种没有奴隶的政治体制,这就是封建制的雏形。有了相对先进的制度,姬童又选择了投靠当时的中原之主——商。得到商的支持与保护的周便不再担心遭到戎狄的攻击,转而专心积蓄力量。
姬直有三个儿子,他特别喜欢自己的小儿子,认为这个小儿子最为贤明。更为可贵的是,这个小儿子的儿子还有圣瑞之兆,所以姬直赞叹道:“我世有当兴者,其在昌乎?”姬宣倾向于让小儿子继位,可周的制度却是嫡长子继承制,小儿子的继位不合礼制,怎么办呢?两位兄长收拾了行囊,放弃了权力,离家出走了……
姬童的这位小儿子最终被商纣王所杀,而真正将周带向辉煌的是姬宣的孙子姬昌。
作为一个农耕部落,周的经济发展迅猛。姬昌继位后,逐步将周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日益强大的周与声名远播的姬昌,让周的声望越来越高。当周的强盛威胁到殷商的统治后,小人的谗言与商朝统治者对周的忌惮,商纣王将西伯侯姬昌也就是未来的周文王囚禁了。这时候的周虽然声望日隆,经济发达,可在军队建设上是无法与商朝匹敌的,饶是姬昌也只能乖乖去羡里待着,否则便有灭族之祸。
商纣王在他的晚年、商的末年,连续不断地做了一些错误的决策,最终为自己的王朝招致了灭国的祸端。商纣王其人,年轻有为,晚年时却因妲己误国,骄奢残暴。在周臣闳天的斡旋下,再加上金银财帛美人的讨好,商纣王甚至将西伯侯姬昌放归故里,还赐予西伯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商纣王不仅放虎归山,还给这只老虎装上了武器。
姬昌回到西岐遍访人才,遇到了溪边垂钓的姜尚,姜太公用这柄没有钩的竿儿钓上了未来的周文王。君信臣,臣辅君,君臣相得,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姬昌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做了六件事:调解小国矛盾,树立威望;西伐犬戎,败西戎诸夷,破密须,先后解除了北边和西边的后顾之忧;戡黎取邗,攻下黎邗这两个商的属国后直接对商都朝歌构成威胁;周不断扩张,再攻崇国;在完成了一系列征伐后,姬昌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到了渭水平原,建立沣京,正式将自己的势力向南扩展到了长江、汉江、汝水流域。
这六件事做完,天下三分,周有其二!可以说姬昌已经做好了翦商的最后准备,但时不我待,姬昌将如此大好局面留给了姬发,溘然长逝。此时周的军队实力仍然无法与常战沙场的商军相比,在商朝军队远征东夷、国内空虚之时,周发起突袭,取下朝歌,成为新的中原之主。
周武王推翻商朝,对属下大臣进行了大肆封赏,而之前的种种问题开始暴露。
据传,周推翻商,集结了八百诸侯。诸侯们利益诉求不同,如今是时候搬上台面一一解决了。然而武王早亡,儿子尚小,周王朝又是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所以,为了这个新生的国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拿过了执政大权。
周武王死后,殷商后人打算东山再起,而原本跟随周共同争战的诸侯因对战后利益分配的不满制造暴动。在召公夷的支持之下,周公旦强硬地压下了一切反对的声音,用三年的时间平定暴乱,度过了周王朝最为艰难的岁月。
周公旦执政七年后还政于周成王,但有很多迹象表明,当时周成王是将周分为了东西两部分,成王与周公旦分治一方。当时周的国都为镐京,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被称为宗周;而周公的封地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一带,被称为成周。
周公还政成王后第三年病逝,周成王独揽大权。他继承了周公旦留下的遗产,在周成王和他的儿子周康王两代君王的统治下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然而周康王之后,周陷入困境,首先是周康王之子周昭王为扩大疆域连年征战,在登基第十九年南攻楚国时,死于汉水之滨。之后昭王之子周穆王登位,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四方征战,两征犬戎,获其五王,九师伐楚,为父王报仇。之后又东攻徐戎,巩固了周在东南的统治。
周穆王之后,周共王继位,国家因连年征战耗费了巨额财富,财政空虚,经济上难以维系。而周共王为了表示赏罚分明,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续分封给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财政收人越来越少。
周王朝的国势开始衰落。
为了缩减开支,周共王裁减军队,明法息民,让更多的百姓安于生产,创造财富,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和平稳定的外交政策,对边境争端主要采用和平谈判的办法解决,尽量避免武装冲突。在政治上,他废除原来的“土地国有,分封臣下”的旧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按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这是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
周共王这些举措对国家十分有利,大大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但也有弊端存在,由于裁减军队,各城镇的武装力量十分薄弱,引来了异族窥探。西戎趁机反叛,组织军队向西周发起攻击。周军兵微将少,无力阻击敌人,被西戎连续攻占十余座城邑,直逼镐京。周共王得知镐京受到威胁,只能紧急调集各诸侯国军队联合出击,才把西戎军击败,将他们赶出境外。但是这场战乱使周王朝受到很大损失,也为之后西周衰败埋下了伏笔。
周共王之子周懿王继位的第一年,天再旦,也就是日全食,受此影响,周懿王决定迁都。但迁都没多久,又遇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这让周懿王一生都活在疑神疑鬼之中,郁郁而终。
周懿王死后,继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叔叔周孝王,周孝王在位期间做了一件事,这件事深刻影响了之后周的历史,也推动了命运的齿轮。这便是为了制衡申侯的权力,周孝王将西戎庶子,同时也是周主管畜牧的大臣非子分封于秦邑,建立秦国,号称秦赢,也就是之后统一六国的赢政之祖。
周孝王在位六年后,周懿王之子姬燮继位,即周夷王。
到周夷王,周的衰弱已为天下所知。诸侯不再朝贡,收入锐减。为减少开支,不断地削弱军队的物资,最终周军的战斗力根本无法形成威慑,而诸侯更加不来朝贡。为了改变现状,周夷王的儿子周厉王任用擅长财政和军事的大臣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改善周王室的经济窘境,周厉王听从了荣夷公的建议,对一些重要物产征收“专利税”,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芮良夫对此感到忧心忡忡,谏言厉王,直言若用荣夷公,周必亡。
周厉王并没有采纳谏言,此时的西周用与不用其人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那时候很多山林川泽其实是归属大贵族的,所以也有人猜测会引发巨大的反响,是因为他的政策损害了贵族的利益,而周厉王残酷镇压的言论是来自贵族的,不过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证据。
周厉王征收了大量的税款,可能用在了军队上。因为周厉王在位期间,周军一改前几任周王带领下的颓丧,连续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但到了执政中期,周厉王开始执行严苛的法律,百姓对他议论纷纷,召公劝谏:“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听到这个说法,周厉王大怒,对于民间巨大的反对声音不但没有听从反而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他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告谁议论,周厉王就杀掉谁。此事最终引发了百姓暴乱,厉王被迫逃到彘地,最终客死异乡。
在周厉王逃离国都一直到他离世,总共经过了十四年,这十四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被称为共和。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段时间,即约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期间。对于这个时期的称呼有两种说法,一为由于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执政,因此这个时期称共和;二为共和执政,即厉王逃走后,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因其名叫“共和”,爵位为伯,故称其当政期问为“共和执政”。
周厉王逃离之时,当时还是太子的周宣王被召公保护了起来,在厉王逃亡十四年客死他乡后,周宣王登位,励精图治,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遗风,并及时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邵穆公、张仲等贤臣辅佐朝政,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咸服,史称“宣王中兴”。
但宣王没能坚持到底,在他执政的晚年,他开始毫无道理地干涉鲁国内政。
连续对外征战又连续战败:公元前797年周宣王派军队攻打太原之戎,失败;公元前792年,征讨条戎、奔戎,战败;公元前789年征讨申戎获得胜利;同年,周军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在奄父的帮助下周宣王才得以逃脱。连续的失利将周最后的一点底子也消耗殆尽,而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周宣王在狩猎的途中身亡。传说是被他冤杀的大臣索命,而真相则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周宣王死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他儿子姬宫涅,这位末代君主。传言中他为博红颜一笑,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继位时内忧外患,周宣王死前多次兵败把西周最后一点元气都耗光了,国内百姓怨声四起,多次失败也让西周在诸侯间的威信丧失殆尽。幽王初年,西北大旱,旷日持久,都城周边发生特大地震;第二年,国都镐京和附近的泾、渭、洛三条河川都发生地震,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崩塌,很多人说这是亡国之兆。天灾往往助恶人祸,但作为末世之君,姬宫涅也不是一个雄主,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却依然不理政事,将所有的政事全部交给了自己的叔父郑桓公,自己则沉迷于声色之中。之后更是后宫大戏,幽王五年,废除原本的申后与太子宜臼,立宠爱的妃子褒姒为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申后与宜臼为了躲避迫害,仓皇逃回了自己的娘家申国。周幽王听说后大怒,向申国讨要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国国王当然不乐意把自己的女儿、外孙送出去,所以他是拒绝的。幽王九年,申侯为了对付周王,联络犬戎为盟友。幽王十年,姬宫涅先下手为强,与诸侯在太室盟誓讨伐申国,犬戎攻破西周都城,杀幽王与伯服于骊山下,至此西周灭亡。
以上资料涉及众多来源,有推测,也有真实记载或是考古发现。末代帝王,常常背负了比事实更沉重的包袱,先人之过,后人之责。西周的灭亡,东周的破败,起源并非周幽王的荒淫无度,更多的是因为西周时形成雏形的封建礼制。这种礼制用后来的话说,是一种吃人的制度。
比起西周的对民智的桎梏,殷商反而显得更加自由、民主。殷商朝歌的沦陷,在后来的文学史上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大功、大过,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不失为历史上最为人啧啧称奇的帝王形象,朝歌沦陷,举国哀歌。
每每为纣王谈造化弄人时,我也常想,我若为王,商末周初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飞刀叶著的《后宫褒姒传(上中下)》讲述的是:她为救父入宫,一朝受宠,却引万人欲杀而诛之!人人都一口咬定她就是童谣里预言的亡国妖女!
父亲恨她魅惑君心,与她断绝父女关系。舅父直言进谏,要求将她斩首。后宫众妃设计陷害,扬言她右肩有红色胎记,是妖女的明证!
而他,乱世帝王,戴一副荒淫暴虐的假面,藏一颗一统江山的野心,后宫佳丽三千,不过是他与诸侯角力的棋子!他说:“寡人能保你一世荣华,也能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与家族交恶,她暗自咽下苦水。
与众妃交锋,她一刀捅在右肩,断妖姬谣言。
而爱上一个深不可测、喜怒无常、江山难保的苦恼帝王,她该如何是好?
经年后。她丹凤朝阳,陪他点燃戏诸侯的烽火,陪他走上人生的穷途末路。千年后。依旧少有人懂,骊山脚下,狼烟之中,她嘴角那抹谜一样的笑容。
飞刀叶的《后宫褒姒传(上中下)》讲述中国古代四大妖姬之褒姒的旷世帝王恋。
她,谋比芈月,“妖”似妲己,乃一笑倾城冷美人,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传说中含冤千年的神秘王妃。
纷乱先秦,群雄逐鹿,江山如赌,美人如棋,命如戏。
一笑倾城千夫指,红颜有泪无人闻;烽举骊山山河碎,十年梦醒已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