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随园文脉(共12册)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段业辉//石润宏//曹辛华//孙原靖//鲁同群等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段业辉、石润宏、曹辛华、孙原靖、鲁同群等著的《随园文脉》共计12册,系统梳理了我校中文学科的百年历程和建设成就,宣传唐圭璋、孙望、段熙仲、吴调公、徐复等11位学术大家的治学精神和道德风范,对于推动学科发展、端正学术风气、弘扬文化精神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内容推荐

段业辉、石润宏、曹辛华、孙原靖、鲁同群等著的《随园文脉》共十二册,包括南师大中文学科纪事和唐圭璋、孙望、段熙仲、诸祖耿、钱玄、徐复、吴奔星、吴调公、朱彤、张拱贵、金启华十一位大师的小传。“大学者,大师之谓也”,文脉不绝,文风延绵,系科也是如此。南师大中文系自成立至今,令其享誉海内外的正是出了一辈学术大师,以及其培养的大批人才,前赴后继,成就了它的辉煌。

目录

《唐圭璋》

 总序 宋永忠胡敏强

 前言

 第一章 生命历程

 第二章 精神境界

 第三章 词学文献贡献

 第四章 词学理论与批评

 第五章 创作成就

 附录唐圭璋主要词学论著目录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发展纪事》

 序

 总序 宋永忠胡敏强

 绪论

 1952—1966年:艰难曲折的创业期

一、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正式成立

二、中文学科的初步业绩

 1966—1976年:“文革”中的磨折期

一、“文革”的灾害

二、“文革”办学

 1977—1996年:恢复发展中兴期

一、恢复·传承·抢救

二、坚守·开拓

 1997—2013年:跨越式发展攀登期

一、博士学位全面提升

二、硕士学位扩张发展

三、本科教育守正出精

四、博士后教育开创新局面

五、学术研究追求一流

六、学科建设不断攀登

 附录

 2013年文学院在职教职员工名单

 1952-一2013年文学院教研室专业人员名单

 院系主持或主办大型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部分名录

 1997—2013年文学院科研获奖成果名录

 1997—2013年文学院出版著作、教材名录

 后记

《金启华》

 总序 宋永忠 胡敏强

 引 言

 第一章 堂上书生嗅馨香

 ——私塾里走出的苦寒学子

 第二章 天下学士亦奔波

 ——战乱中的求学历程

 第三章 中年才高处士名

 ——数十年的倾心研杜

 第四章 吾闻良骥老始成

 ——暮年的学术步伐

 第五章 天下朋友皆胶漆

 ——金启华教授与友朋二三事

 第六章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后辈眼中的金启华教授

 附录一 金启华先生生平事迹系年

 附录二 金启华先生著作目录

 附录三 金启华先生的评介信息

《孙望》

 总序 宋永忠胡敏强

 第一章 孙家宕

 第二章 从孙家宕到大上海

 第三章 就读金陵大学

 第四章 资源委员会(一)长沙

 第五章 资源委员会(二)永州、都匀

 第六章 资源委员会(三)重庆

 第七章 到昆明

 第八章 母校的聘请

 第九章 回到南京

 第十章 组建南师中文系

 第十一章 十年磨难

 第十二章 劫后重生

 第十三章 东瀛讲学

 第十四章 润物无声 084.

 第十五章 学高为师

 第十六章 倒在了书桌上

《段熙仲》

 总序 宋永忠 胡敏强

 第一章 段熙仲先生生平

 第二章 经学研究

 第三章 文学研究

 第四章 《水经注》研究

 第五章 作为教师的段熙仲先生

 附录一 段熙仲先生年谱

 附录二 段熙仲先生诗词创作

 附录三 谈谈我的治学经验 段熙仲

 附录四挽诗挽联选

《诸祖耿》

 总序 宋永忠胡敏强

 第一章 生平简历

 第二章 精神气质

 第三章 诗文创作

 第四章 学术成就

 第五章 教书育人

 附录一 诸祖耿生平年表

 附录二 诸祖耿著述目录

 附录三 媒体反响

 后记

《钱玄》

 总序 宋永忠胡敏强

 第一章 家境与时代

 第二章 人格与风范

 第三章 学术与精神

 附录一 钱玄自编著述目录及提要

 附录二 纪念及评论文章

 后记

《徐复》

 总序 宋永忠胡敏强

 引 言

 第一章 家世与家学

 第二章 亲炙大师与文化精神

 第三章 重庆历练与早期成就

 第四章 学术的广度与深度

 第五章 人生辉煌与开拓创新

 第六章 弘扬传统与丰硕成果

 第七章 道德风范传千秋

 结语

 附录徐复先生著作要目

《吴奔星》

 总序 宋永忠胡敏强

 楔子

 第一章 从幼年到少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第二章 负笈北平:少年心事当拿云

 第三章 倾心缪斯创《小雅》

 第四章 乱世书生

 第五章 走进新时代

 第六章 “躁动的彗星”

 第七章 “华盖罩头人易老,斜阳劝我笑呵呵”

 第八章 “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

 第九章 茅盾研究:开创与拓荒

 第十章 “诗”与“学”的融通

 第十一章 “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吴调公》

 总序 宋永忠胡敏强

 第一章 生平经历

 第二章 学术成就

 第三章 教书育人

 附录

《朱彤》

 总序 宋永忠 胡敏强

 引 言

 第一章 生平经历

 第二章 《美学与艺术实践》

 第三章 鲁迅研究新贡献

 第四章 精彩的教学艺术

 第五章 反思:俱往矣

 第六章 题外的话:读朱彤佚文的感想

 附录一 朱彤先生著作目录

 附录一 朱彤传略参考资料

《张拱贵》

 总序 宋永忠胡敏强

 引 言

 第一章 生平简历

 第二章 精神气质

 第三章 学术成就

 第四章 教书育人

 附录一 生平年表

 附录二 学术目录

 附录三 学界关注

试读章节

第一章生平简历

一、生于书香门第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化的时期。“五四”思潮席卷华夏,“白话文运动的主帅胡适早在1915年就率先提出‘文言文是死文字,白话文是活文字’的见解,1918年又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就在这一年,《新青年》全部改为白话文。与此同时,中国涌现出了四百多种白话报刊,借着这种白话文的新媒介,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猛烈地爆发开来,形成了强大的潮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使‘无声的中国’变成了‘有声的中国’”。这时,在大别山区的一个平静小山村里,也“无声变有声”,响起了一个男婴洪亮的啼哭声——1918年10月15日,张拱贵先生在湖北省罗田县白庙河乡南宝山出生。

南宝山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的罗田、英山两县交界处,为黄冈市所辖,是个风光秀美、人杰地灵的地方。南宝山的山水人文滋养了张先生,成长起来的张先生又为南宝山争了光。当地的乡谣这样说:“走进南宝山,地势也不宽;文有张拱贵,武有张介藩。”张先生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地主家庭,家里的土地虽然不多,只有28亩,但往上的四代都不种田,已经是书香人家,秉行着“孝廉方正”的家风,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一向以“光宗耀祖”为训。张先生的父亲张矩,可谓学贯古今中西,他既中过秀才,又属于最早接受新式教育的一批人,自武昌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中小学当过三十多年教员。根据孙辈的印象,爷爷张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国画画得尤其好看,字也写得好,在学校很受人尊敬。他性格开朗,极愿意接受新事物。在家乡,张父是家族里面唯一中过秀才而后又在武昌上学并走出大山、留在外面工作的,因此广受尊重,并被尊为族里的长辈、族长和地方上的绅士;但1951年土改时,他被从汉口江岸扶轮小学的课堂上押解回乡退赔,并被羁留下来“设馆教学”,第二年便病逝在牢里。张先生的母亲余四姑在农村操持家务,1947年因地主身份被镇压。后母李若仙也曾接受过新式教育,随张父在家。张先生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兄妹五个都接受了良好教育。姐姐张秋实师范毕业,曾在汉口江岸铁路职工子弟小学任教员;大弟张启佑大学毕业,曾任苏州市立齐溪小学教员;二弟张孝忠师范毕业后进入哈尔滨航空学校,后在哈尔滨的空军901部队服役;小妹张亚秋在哈尔滨学医后当了一名医生。张拱贵先生对弟弟妹妹一直极为关爱。

1923年开始,张拱贵先生开始跟着父亲在罗田县城的中心小学上学,他9岁时随着父亲到处宣传革命,积极参加儿童团。1931年1月,13岁的张拱贵跟着父亲到汉口,就读汉口私立两湖初中。1934年1月,16岁的张拱贵初中毕业,随即考入武昌乡村师范学校。张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师范学习生活:“初中以前,混混沌沌,没有思想,也不知道用功。上师范后,为了把文章写得好一些,这才开始看看课外的书。我最早看的是《饮冰室文集》,接着又把梁启超、胡适、梁漱溟、李石岑、朱谦之、吴稚晖这些人的著作看了许多。他们的著作把我的兴趣引向哲学方面,尤其中国哲学。当时一心一意想做一个学者、哲学家。师范三年是我的思想启蒙时期,而我的启蒙老师就是这么一批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旧民主主义的、改良主义的家伙。我很崇拜胡适,他提倡易卜生主义。”①当时的张拱贵先生很欣赏易卜生的这些话:“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实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我的是最重要的,其余的都不算什么……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是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孤立的人。”张拱贵先生不仅自己相信这些话,并且常拿这些话来勉励弟妹们。

张拱贵先生少年时志存高远、勤勉好学、思维活跃,这在其发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分析》、《中国青年出路问题》以及《乡村建设声中乡村师范生应有之认识和努力》等文章中都能清晰地映现出来。①按当时并不宽裕的家庭经济条件,张先生本是不可能上大学而需要立即工作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但是“因为在师范里好批评,直接得罪了一位赵先生”,加上喜欢说不满当时现状的话,张先生遇到了挫折:1937年元月本应毕业了,可学校不让张拱贵先生毕业,他毕不了业,也就当不上小学教员。这样一来反倒激发了张先生努力向上的决心。他因此常想,自己能够上大学是非常不容易的,是自己奋斗得来的,他以“生存就是奋斗”作为座右铭并用它来勉励自己的弟妹们。正因为得之不易,张先生愈发觉得继续求学的机会可贵,不愿意失去这样的机会,小心翼翼地努力着。不仅如此,家庭观念很强的张先生还认为自己是家里的台柱,他的成败得失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且关系一家的兴衰进退。跟着父亲过了十多年的张拱贵先生,当时也非常不满父亲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他希望能比父亲过得好,并且有责任帮助家里的人过得更好。他在个人自传中曾这样描写自己的想法:“我不希望做大官,发大财,但生活必须安定,享受必须在中产阶级的水平,我以过那抗战前每月收入130元的中学教员的生活为最低要求,而以过胡适式学者生活为理想标准。”

二、师事名家大师

1937年2月,19岁的张拱贵先生不得不回到父亲身边,预备考大学的功课。随后,他收到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的入学通知。这是一所名校,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这所学校的一些变迁就在其求学期间发生了。在张拱贵先生考大学的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9月10日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西安临时大学当时设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法商学院、医学院等6个学院。也正因为这一变迁,张先生收到的通知上让他到西安报到。1937年9月18日,天津《大公报》报道西安17日专电说:“西安临时大学设备方面尚需教育部接洽,开学约在九月半。”P1-3

序言

悠悠岁月,赫赫史册,南京师范大学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它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目前,学校正着力提高内涵建设水平,全面实现办学转型,开启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新征程。

抚今思昔,追根溯源。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江谦、柳诒徵、郭秉文、李叔同、张士一、竺可桢、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孟宪承、杨贤江、徐悲鸿、高觉敷、罗家伦、潘玉良、张大干、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凝炼成“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历史性地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造就了众多学界精英、国家栋梁。

档案是物化了的历史,也是物化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承载着“存史、资政、育人”的重大职责。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抢救整理、科学保护、有效使用档案,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的档案工作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收集、整理档案,而是要将其有效激活,充分挖掘校史档案丰富的内涵,使其成为服务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积极开发利用校史档案文化资源,可以激发广大师生自强不息、爱国荣校之情,使之在人文精神培育、学术理想锻造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坚持特色建馆的理念,明确以校史文化建设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突破口。学校专门成立了校史文化研究中心,启动了校史档案文化建设体系,围绕校史文化抢救、研究和展示三大工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项工作。百年南师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涌现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学术大家,形成了诸多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领域,彰显出具有南师标志的学风气派。他们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在学术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对今天的优势学科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梳理校史档案资源,爬罗剔抉,披沙拣金,开展深入的校史文化研究。为此,从2013年起,学校启动了校史文化研究工程,旨在通过加强校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凝炼、总结具有南师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文化气脉,彰显悠久校史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学校档案馆组织相关学院,分别就中文、教育、心理、美术、音乐、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名人名家开展系列研究,撰写校史文化研究丛书,系统总结各学科发展历程、文化传承、特色领域和精神气脉,生动展现名师大家的生平经历、人格魅力、学术成就、教育精神。目前,系统梳理中文学科校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撰著、打磨,已经编撰完成。学校将系列丛书统一装帧,连续出版,着力打造全面展示南师学术传统、雄厚实力的文化精品。

学校档案馆为丛书的策划、组织、审读、修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各相关学院积极配合,反复讨论,精心遴选内容,聘请专人撰著,保证了书稿按期保质地完成。宣传部、社会科学处等职能部门积极支持丛书编撰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承担了编校、出版工作,使得系列丛书得以顺利面世。正是有了这些热心于校史研究事业的同志的无私奉献,才使得南师先贤的德风懿行光照千秋,使得南师的学术传统绵亘不绝!

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创造今日的辉煌。

后记

今年七月,南师大档案馆高峰馆长约集编撰南师大校史人物传略,并主动提供一些相关生平资料,徐复先生、钱玄先生列在其中。徐复先生由东南大学王华宝教授主动请缨,编写钱先生传略的任务自然落到我身上。但由于钱玄先生晚年杜门著述,上门求教的机会并不多,即使交谈,多讨教学问,其他方面知之甚少,与家人谈及也少。虽说只写五万字左右,但资料相当有限,而对其学术又不敢妄加评论。本来师兄吴金华陪伴钱玄先生多年,应有更多的资料可以提供,不料他于5月31日溘然离世;复旦施谢捷也多从钱老求学,近期又在日本学研;王继如师兄答应提供一些资料,但他文务众多,难以按期馈赠,只得拖延时日。故从八月开始整理资料,时思时写时辍,难以交卷。后向李灵年先生讨教,承蒙李先生将其多年的日记重新摘抄,长达四十几页,使得我们对钱老的学术和为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反复读了他的日记,深深体会出他对老辈学者的学术敬仰,也充分表现出他对钱先生的深情厚谊,是记录钱老宝贵的资料。其他学者发表的文章,注明来源,一并附之。借此数语,通表谢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