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淳而真的沈从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顺勇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顺勇著的《淳而真的沈从文》侧重点是沈从文的出身以及其成长经历,记录了他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文学大师的过程。他用自己对家乡的爱,写就《边城》。他是名孤独者,是名真正的读书人。他,是沈从文。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对沈从文进行描述。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沈从文的学生时代、入伍缘由、弃武从文的过程、初到北京、与胡也频夫妇的三人行、成为乡土文学大师等人生经历。作者在书中引用沈从文多部作品原文,使本书更加生动,更加吸引读者的目光。

内容推荐

王顺勇著的《淳而真的沈从文》中,沈从文说,人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可怜的事情。他说,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他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如果沈从文不是一位文学大师,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哲学家。他的话总是这样有魔力,给人满满正能量。

目录

第一章 军人世家

 第一节 凤凰城的军人家庭

 第二节 军人世家

 第三节 父亲曾经的将军梦

 第四节 沈从文眼中的辛亥革命一角

第二章 少年学业

 第一节 初试逃学

 第二节 逃学成习惯

 第三节 兄弟智斗

第三章 曾经的军旅生涯(上)

 第一节 预备兵

 第二节 老兵滕四叔

 第三节 从军

 第四节 执行清乡任务

 第五节 文秘书

第四章 曾经的军旅生涯(下)

 第一节 插曲

 第二节 去保靖做司书

 第三节 记忆中的大王

 第四节 逃的前一天

第五章 初始文学之路

 第一节 北京,我来了

 第二节 结识郁达夫

 第三节 崭露头角

 第四节 在北京西山

 第五节 迷茫

 第六节 徐志摩的关心

 第七节 北京三人行

第六章 文学大家

 第一节 在上海的发展

 第二节 在中国公学任教

 第三节 上海文学路上三人行

 第四节 朋友为革命而殉难

 第五节 三人行后续

 第六节 在青岛大学

 第七节 主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

 第八节 《边城》

 第九节 情系故土

 第十节 乡土文学大师

试读章节

第一章军人世家

第一节凤凰城的军人家庭

湖南西部与重庆市、贵州省接壤处的山区有一座小城,小城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叫凤凰城。凤凰城几十里之外就是苗乡,中华各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楚巫文化就是在这里相互渗透并融合在一起的。这里有着淳朴的民风民俗,也正是在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诞生了一代文学大师、中国乡土文学奠基人之一——沈从文。

凤凰城坐落在一个山坳里,古老而特别。它的城墙都是用精致的石头砌成的,让古城显得非常牢固稳妥。城内的石板街、奇梁洞、石桥,加上清澈潺潺的流水,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其四周被青山环绕,城北有沱河穿过,这样秀丽的山水给凤凰城增添了不少的灵气。难怪它会获得被称为“中国十大国际友人”之一的艾黎先生的赞扬: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而凤凰城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凤凰城靠近苗乡,所以苗族人在这里会聚很多。从清朝以来,族群争斗就不断发生,以至于这里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城外山头那些林立的碉堡和营汛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以往的战事,而当地居民中男人的彪悍似乎也在证实这里的居民富有血性。在自己的著作里,沈从文曾这样记述凤凰城四周的情景:

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有七千多座的碉堡,200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走去;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在180年前,是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的距离,在周围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动”的边苗“叛变”的。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红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座碉堡。其后的50余年间,这里爆发了历时10余年的著名乾嘉苗民大起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清朝以来的湘西一直是战火不断,兵戎相见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一区域的男人无疑就会变成战争的一分子。而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有些事往往需要用刀枪说话,所以当兵也成为当时这一带的一种普遍现象。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正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面。从客观上讲,这样的人文环境似乎同一代文学大师的成长没有瓜葛。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强悍尚武的环境里,沈从文才拥有了真实丰厚的生活文化底蕴。和很多文学名著的创作氛围一样,湘西错综复杂的局势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给了沈从文走向文学创作的动力,让他最终将湘西人民纯美的生活展现在世人面前。

沈从文的曾祖父叫沈岐山,本是贵州人,因生计问题携家眷从贵州铜仁迁到凤凰黄罗寨(今林峰乡中寨村)安家落户。沈岐山生有宏富、宏芳两个儿子。沈从文祖父沈宏富小时候的外号叫“沈毛狗”(原因不详),沈宏富长大后无以为生,只得依靠卖马草(官府在凤凰城设有绿营驻军,战马需要马草)维持生计,生活很不尽如人意。

沈宏富正在专心卖马草的时期,时运忽然出现了转机:广西的落第秀才洪秀全率领老百姓走上了反抗清朝统治的大道,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清政府在和洪秀全作战中历经了一段失败后,眼光就盯住了距离广西不远的湖南。大清皇室无奈之下就指派在京城为官的湖南人曾国藩回到湖南开始筹集人马,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于是,不容忽视的一支政治军事力量——湘军,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样一来,正在山上割马草的沈宏富动了心,没有出路的他在家人的鼓励下毫不犹豫地就加入了曾国藩统帅的湘军。

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最终打败了洪秀全的太平军,为此湘军也培养出了很多的优秀将领,沈宏富就是其中之一。当初,沈宏富参加湘军后,很快因骁勇善战而被提升为青年将校,后来做到督军衔,被任命为云南昭通镇守使,最后升任贵州提督(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提督”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吏。沈从文曾经说自己的祖父是总督,后来有人翻阅晚清史料,找到沈宏富的名字,身份是贵州提督)。

当时,湘西凤凰城中依靠跟随湘军和太平军作战得以发家的有三家:田家、沈家、熊家。其中熊家后来曾经出了一位名人熊希龄,他(P1-3)

序言

中国古代有位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传世名作《桃花源记》中的“仙境”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仰慕之地,人们都在苦思冥想地寻觅梦中的桃花源并为此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到了19世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写了著名田园作品《边城》,从而让他的家乡凤凰城名声远扬,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名胜。人们迷恋《边城》里翠翠的纯真,痴迷凤凰城纯美的自然风光,更仰慕凤凰城淳美的民风民俗。一部《边城》,将中国湘西地区的美丽田园风光展现在世界面前,让中国乃至世界的人都了解到了湘西淳美的乡土民情。

可是,如果细心了解沈从文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他和别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他小时候没有像其他孩童那样一味地坐在教室里读书,将眼光聚集在小小的教科书里边;也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从“小书”的字里行间摄取知识。相反,沈从文将眼光放在了校园之外的那本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大书”里面,从广阔的天地中了解人世间的百态。他感觉,世界上的山山水水似乎更有至美的灵性,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对于小小的课本以及文字来说似乎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富有韵味,更加富有营养。因此,沈从文的眼光不是在于课本,而是在于大千世界。而这个大千世界,才是让沈从文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的最终渠道。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沈从文这样说——

“伟大作品的产生,不在作家如何聪明,如何骄傲,如何自以为伟大,与如何善于标榜成名,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作家诚实的去做。作家的态度,若皆能够同我家大司务态度一样,一切规规矩矩,凡属他应明白的社会上事情,都把它弄明白,同时那一个问题因为空间而发生的两地价值相差处,得失互异处,他也看得极其清楚,此外“道德”,“社会思想”,“政治倾向”,“恋爱观念”,凡属于这一类名词,在各个阶级,各种时间,各种环境里,它的伸缩性,也必须了解而且承认它。着手写作时,又同我家中那大司务一样,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工作下去。必须要有这种精神,就是带他到伟大里去的精神!”

了解沈从文的人都知道,相对于书本中的东西,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似乎更能让沈从文迷恋,更能让他流连忘返。也正是美妙的大自然的气象万千和社会生活的异彩纷呈,才让少年沈从文不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欣赏和观察,而是全身心地进行了拥抱并义无反顾地融入其中。沈从文挣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从教室里跑了出来,将眼光从课本的字里行间转移到了大自然和大千世界里。正是这种特别的机缘和特殊的氛围,才让沈从文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中国文学大师,也正是沈从文的这种人生经历,才能让他用手中的笔写出人世间的美妙和纯真。

崇尚自然,酷爱家乡的山水,这一直是沈从文人生中伴随左右的情愫。从沈从文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家乡凤凰古城山水的点点滴滴——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即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会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凤凰古城蕴含的中国人的善良淳朴,成为沈从文文学创作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一部《边城》,不仅让无数的读者认识了湘西的山水之美丽,也让人们记住了如翠翠一般清纯婉约的湘西妹子,更让人们从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里金玉一般的人性美。

不过,细读沈从文的作品,你会发现在对于大自然的钟情和挚爱中,沈从文与历代文人墨客乐乎山水之间的情形是有所不同的。正如中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样,沈从文在经历了人世间的假恶丑等各种龌龊景象之后,对人间的冷暖已经深有感悟;在游历过大自然和人世间之后,才能从中找到一丝真善美的人性。他也有点儿像苏联文学大师高尔基,少年时代品尝过人间的酸甜苦辣之后,继而对其中的文化意蕴念念不忘,回过头还要从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少年沈从文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张,还没有遭到人世间的熏染,他只是用自己好奇的目光透视着眼前的世界,感受着人间的风华雨露,审视着眼前美妙奇异的世界。

湘西纯美的山水孕育了一个特别的生命——在这片神奇的山水之间,走出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一位文化巨人——沈从文。他用美丽的中国文字写下了传统中国金玉一般的人性美,将中国的美丽传到了世界各地,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了中国的美丽。

沈从文,把家乡美丽的山水和淳朴的人情当作自己文学创作的源泉,他无愧于文学大师的称号。而大师也正是立足于中国民间,将中国传统的人性美细细雕琢之后,再用文字将中国美丽的山水画卷写成经典之后,将其展现给全世界的人。

关于沈从文传记,已经有很多版本,而本书侧重点是沈从文的出身以及其成长经历,记录了他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文学大师的过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4: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