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度高——罗静,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创立三维平衡早教理论,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在多年的早教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在爱奇艺网站上创办的国内首档科学育儿网络脱口秀《静观育儿》点击量过百万。
实用性强——《陪伴是更好的教养》是作者与千万父母的互动中,答疑解惑思考而产生的育儿心经。书中以实际情景为切入点,通过科学的心理分析,以通俗易懂、聊天谈心的态度和语气,解决年轻父母们的困惑。
内容丰富——《陪伴是更好的教养》抓住中国父母们在育儿问题过程中正面临的主要困惑,分别从夫妻关系、育儿原则、育儿误区、育儿技巧、亲子陪伴、孩子习惯养成、孩子入园、亲子游戏、三维平衡测试等角度入手,破解育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儿童心理学博士罗静的育儿心经,关注0-6岁儿童成长特点,帮助父母科学育儿,陪伴孩子快乐成长《陪伴是更好的教养》作者罗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心理学博士,是一位早教工作的实践者,也是一位成长中的妈妈,这是其“静观育儿”公众微信号原创内容的精选集。作者完美地将专业知识与自身的育儿经验、早教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并融入大量微信后台粉丝的育儿困惑,很好地抓住中国父母们在育儿问题过程中正面临的主要困惑,分别从夫妻关系、育儿原则、育儿误区、育儿技巧、亲子陪伴、孩子习惯养成、孩子入园、亲子游戏、三维平衡测试等角度入手,详尽探讨了各年龄段孩子成长的特点,从身体、智力和心理三个维度平衡发展的角度科学地给出积极的育儿建议和解答,并给予年轻父母专业的心理指导和帮助。《陪伴是更好的教养》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对早教工作者、年轻父母及其家人都有实用价值。
01 育儿理念不一致,根源多半在夫妻关系上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硕士。在育儿方面,她可以说是一个专业妈妈。然而,最近她也遇到了育儿方面的苦恼,写信给我:
静,我最近比较郁闷。昨天和老公一起带孩子出去玩,回家时儿子拿着钥匙想自己开门。不过,开了一两分钟还没能打开。你知道,我老公是个急性子,他见儿子打不开门,就快步走上去拧钥匙。
门开了,可是儿子认为爸爸不应该剥夺自己玩“开门游戏”的机会,进屋就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我只好把儿子抱起来,安慰他。可是,老公见儿子发脾气耍性子。也生气了,责怪我平时老是“惯着他”,才导致孩子碰上不顺心的事就躺在地上发脾气……
我跟老公理论说,“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正是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做却又做不好的时候,这很正常。反而是你剥夺了他探索的机会,这对他的成长不好,你让他受伤了”。
我老公却说是我的问题,平时什么事儿都依着孩子,才让孩子变得任性不已。还说我育儿理念一点都不正确,还是老方法管用——调皮的时候就该打。他说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现在不是照样挺好的。
就这样,我们一整天都没说话。有时,育儿理念不一致的根源是夫妻关系
看完朋友的来信,我也替她难过。如果养育者和家里其他人的育儿理念不一致。那么在育儿过程中难免会与家人产生矛盾,整个育儿过程也会变得十分艰难。
我问朋友:最近和老公关系怎么样?除了在育儿问题上有分歧外,遇到其他问题也会争吵吗?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我知道,她生完孩子之后,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用她的话说,就是“我现在眼里就只有孩子,只要有孩子陪我就可以了,老公陪不陪我,都不太重要”。因为担心老公睡觉时不小心压着孩子,她就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睡,而让老公睡沙发。三年来,每天如此。周末的活动也都是围绕着孩子转。
果然不出我所料,她说:“这几年我压根儿就没想过夫妻关系,满脑子想的都是孩子。”她也知道这种情况下的夫妻关系可能会出现问题,可她自己就是走不出来。
很多学习心理学的妈妈都曾给过我类似的反馈:从起点出发的时候以为,到了终点就会蜕变成另外一个自己。但很多时候却发现,终点仍是起点,自己比别人多做的,就是绕了个圈而已。除了心境不一样外,问题还是原来的问题,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所以,知道是怎么回事并没有用,只有去做、去行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譬如我的朋友,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她其实十分清楚,但是却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后是自己将自己困住了。
一个家庭中,若妻子视亲子关系高过夫妻关系,丈夫内心多少是会有所埋怨的。也许这次好友的丈夫生气,并不是因为双方的教子理念不同,而是以孩子的教育为借口,更多的是在埋怨妻子对他的忽视,是在吃孩子的醋呢。因此,我建议好友和孩子爸敞开心扉聊一聊,越快越好。
要知道,夫妻关系处理好了,育儿理念就好沟通了。其实,夫妻之间吵架,谁先低头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
那天晚上,好友等孩子睡觉后,主动和老公聊天,结束了这场冷战。她后来告诉我:“自从生了宝宝,这还是我们第一次促膝长谈。最后的结果是,老公认同了我的教育理念,我们也决定不再分床睡。”
其实,男人无论年龄多大,内心都会有孩子气,他们渴望被老婆关注、崇拜、表扬和照顾。若妻子忽视他们的渴望和感受,他们的脾气便会越来越大。可是生活中,妻子对丈夫的情绪难免有所忽视,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这让许多男人难以接受。时间一长,男人就可能会和孩子吃醋争宠了。再如,很多男人婚后会抱怨妻子变得邋遢、不注重打扮了等,究其深层原因,也都是男人没有感受到女人的关注,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和失落感所致。
P2-4
静观育儿,坐待花开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父母,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想法,认为孩子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如果孩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愿,父母就会不高兴,甚至惩罚孩子;还有一些父母,总是想着让孩子给自己“争光”,逼着孩子学习很多技艺,然后让孩子表演给别人看,以显摆自己的培养成果;还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啥都不懂,因而从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甚至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不是这些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或不想更好地爱孩子,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孩子、不知道怎样爱孩子。市面上纷繁复杂的理论和零碎的知识,只会让年轻的父母们更加迷茫和不知所措,并不能很好地帮到大家。我是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位妈妈,同时也是一位早期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能用我所学尽力帮助父母,为大家解答育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和困惑,这是我开设“静观育儿”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jingguanyuer)的初衷。
“静观育儿”微信号自开通以来,坚持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发表原创的育儿文章,旨在向年轻父母们传递最适合中国孩子发展规律的科学早教育儿知识。这本《陪伴是更好的教养》既是对两年多来的工作、已有内容、知识、框架、理论的梳理,也为了让父母们更快速、便捷地查找到所需要的育儿知识,当然也希望更多有育儿困惑的父母们能从中获益。非常感谢与我互动的父母们,你们的育儿经验更好地充实了我的知识体系,让它鲜活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遵循一定发展规律的独立个体,他们是成长中的人,是每天都在变化、发展的个体,有着巨大的成长潜力。同样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临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由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没有冲突,孩子无法长大。父母对孩子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只有能够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孩子更好地应对体能、智能和心理能力三者之间的冲突,才能保证孩子全面平衡发展。
“静观育儿”开通两年多来,我和我的团队不仅坚持每天提供科学的原创育儿知识,还坚持为父母答疑解惑、提供免费的一对一答疑。随着关注者日益增多,在微信后台跟我的团队互动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几条、几十条,到几百条、几千条,咨询数量与日俱增。我的团队每天为此付出了大量工作,过程虽然辛苦,但我们并未因此懈怠自己的工作,耐心地给予父母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因为我们深知,每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位担心、急切渴望解答的父母,他们正在微信的那端焦急地等待着我们的答复。这也说明我们的父母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成长、期盼孩子能全面健康地发展。也正是父母们的信任和支持不断丰盈着我的理论体系,让我们得以为更多的父母服务。
我经常跟身边的朋友包括我自己这样说:孩子是我们死后还要活很久的人。认清这个真相,我们也许能找到更智慧的育儿基本方法,让做父母这件事儿变得从容起来。在我看来,对孩子更好的教养即是陪伴。不是代替孩子成长,也不是不顾一切地拉着孩子向前奔跑,而是耐心陪在孩子身边,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等着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骤一步一步走出他/她自己的步调。
很简单,对待孩子像对待朋友一样,心怀尊重,平等以待。如果我们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妨虚心、耐心求教,仔细倾听孩子,要知道,孩子是很乐意向父母开放自己并告诉父母答案的。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错误理解,只会让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寻求你的接纳或与你及周围环境的对抗上,自然,他们就没有精力去做更值得做的事情。
养育孩子的过程既艰辛又充满幸福。作为一位儿童发展心理学者以及一位早教工作的实践者,养育孩子对我同样也不容易。我更多地将这个过程看作是一个自我历练和成长的过程。有了女儿开心之后,我从她身上体晤到:如果我们掌握了最基本的爱的方法,如果我们相信孩子天生的正向生命力,那么,读懂孩子、养好孩子,也没有那么难。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待放的花儿,天生具有向上的生命。其实,孩子要求的不多,父母要做的是为孩子准备好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和“土壤”——阳光就是父母能给予的爱;雨露就是父母恰如其分的教养技巧;土壤即是父母耐心的陪伴。然后只需静静地等待,花朵自然就会开放了。感谢父母们对“静观育儿”的支持和陪伴。同时,我也要感谢“静观育儿”微信团队的伙伴们,谢谢她们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她们的每一分付出将我和亲爱的父母们更好地联结起来,育儿路上,让我们一起携手并进。
在罗静的笔下,这本书被赋予了灵魂,那就是深厚的发展心理学学术背景和丰富的早教及育儿实践经验共同作用下突显出来的育儿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梅建(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
教育孩子,从陪伴开始,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是父母的失职和犯罪。
——池建新(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