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文明之旅(共6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高奇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清代的穿着风俗包罗万象、缤纷多彩,是一个复杂完整的服饰文化大系。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强迫汉人遵从满族的服饰习俗,从此,沿袭数千年的汉族冠冕服装制度终于寿终正寝。在清代之前的数千年里,中华衣冠以宽袍大袖拖裙盛冠为特色,显现出潇洒富丽的中原气象,而清代则与之不同,其衣袖短窄,衣身修长,北方游牧色彩的服制形式和穿着方法都体现出别具一格的个性特色。其呈封闭式盒状体的造型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显得严谨庄重,再加上繁缛的装饰,更是肃穆优雅,华贵不凡,从而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

清代的服装较有特色的是冠帽、马蹄袖、袍褂和裤子等。满、族人擅长制裘皮,日常服装以皮毛制作的长袍马褂为主,进入中原后,才逐渐使用棉布、绸缎等。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所以他们的衣装头饰一直保存着女真民族的独特习惯。男子的头发,都将头顶的前部剃光,后面剩下的长发梳成一条大辫子。清兵入关后,通过强行剃发的手段,迫使汉人遵照满族的习俗,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装,企图用这种作法改变汉族的民族意识。清政府一方面实行严刑酷法;另一方面又拉拢诱导,迫使中原汉族逐渐接收了满族的服装发式。

清代男子的冠帽,有礼帽和便帽的区分。官员使用的叫做礼帽,礼帽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八月到来年二月之间戴的,叫做“暖帽”;另一种是在三月和八月之间戴的,叫做“凉帽”。暧帽的顶上都装着红色的帽纬,有的用丝绦制作,有的用红缎子裁成,人们也叫它“红樱儿帽”。在礼帽顶部中央,装有一颗珠子,制作顶珠的原料有宝石、珊瑚、金、银等。顶珠是区别各级官职高下的重要标志,一望便知。根据清代礼制的规定,一品官员的顶珠用红宝石嵌装,俗成“红顶子”。二品官的顶子是用珊瑚做的,三品官员顶子用蓝宝石,四品官员顶子用青宝石,五品官员顶子用随水晶,六品官员顶子用砗磲,七品官员顶子用素金,八品官员顶子用阴文镂花金,九品官员顶子用阳文镂花金,监生与生员们用素银。凉帽的顶珠与暖帽相同。在顶珠的下面,还插有一根二寸长的翎管,一般用白玉、翡翠、珐琅或者玻璃料器做成。翎管是专门用来插花翎的,这也是清代官员特有的身份等级标志。它是将孔雀翎向后拖插在翎管里。由于孔雀尾羽的末梢中央有一圈灿烂的花斑,中心是蓝黑色,活像一只眼睛,所以称之为“眼”。清代官员戴的翎毛,根据其品级高低分为三眼、双眼、单眼和无眼四种,有眼的统称为花翎,无眼的叫蓝翎。如果摘去了某人的顶戴花翎,也就隐含着免掉官职的意思。

马蹄袖是满族特有的,它的外形恰似一只马蹄,本来它的正规名字叫“箭袖”,是武士射箭时保护手腕的防护物,一般用纽扣装在清人常穿的“箭衣”,也就是一种开叉的短袍的袖口上。平时可以翻起来,露出手,行礼时要放下来。清代官员行礼时,先将左右两臂交叉抚过袖口,向下一甩,就是把箭袖放下来的标准动作。清代人十分注重马蹄袖的作用,一般士庶日常行礼时,即使不穿箭衣,也要在袖口上用纽襻系上一副马蹄袖,行完礼再解下来,人们形象地把这种袖子称作“龙吞口”。

男子服装中,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满族的袍褂与汉族传统的长袍不同:造型简练,上身紧窄,袖子细瘦,由肩部向腕部逐渐收缩,袖口前端安上箭袖,衣襟右掩,在右腋下系扣襻,有些袍子的下身前后左右都开衩,这是骑马民族为了上马方便而形成的服装特色。按照规定,皇帝宗室子弟才能在袍子上开四条衩,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开衩袍之外,满族人还常穿一种行袍,又叫“缺襟袍”。它的式样与满族人日常穿的袍子一样,但是比日常穿的袍子短大约十分之一,前面开衩,右半边的衣裾比左半边短一二尺,从正面看就像是缺了一块,这是为了骑马时上下方便而设计的。不骑马的时候,可以将右前襟缺少的一块用纽扣连接在袍子上,这样就和一般的袍子一样了。

满族人习惯在袍子外面再穿一件稍短的褂子,也叫做“外褂”。它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比较宽大,袖口平齐,长及肘部,身长大约与膝部以下相齐。外褂与袍子结合,形成了清代特有的袍褂衣服式样。官服外褂上缀有补子,叫做“补褂”。它是中央开襟,门襟上有五颗纽扣,前胸与后背装饰有补子;由于是中央开襟,补子被分为左右两半。补子的纹样与明代文武各级官员的补子纹样基本相同,但是尺寸比明代的补子略小一些,高级官员的补褂下摆上还绣有海水牙子等纹饰。这样,补褂与袍服、礼帽、顶珠、花翎、朝珠、官靴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清代官员的主要官服。

另外有一种满清特有的外褂,它非常短小,其袖子长度一般只到肘部,身长不超过腰部,显得轻捷方便,特别适宜骑马时穿,因此,人们就叫它“马褂”。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分别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马褂又名“得胜褂”,清代最为尊崇的上等褂为“黄马褂”,这种马褂属于皇帝的最高赏赐,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得到这种赏赐。与马褂的式样相似的衣物还有马甲,它也是由骑射生涯创造出来的颇具特色的满族衣装。马甲比较窄小,没有袖子,具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式样,开始人们把它穿在里面,起保暖作用,后来就逐渐将它穿在外面,装饰的成分明显增多了。清代官员的服装中,有一种特殊的马甲,叫做“巴图鲁坎肩”。“巴图鲁”是满语勇士的意思,显然这种马甲是给勇士穿的。

清代多年大力推行满族服装,改变了汉族传统服装的面貌,并造成了中国服装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革,即确定了裤子的统治地位。几千年来一直被男子穿用的裙子退出了男服的范围,清代不论男女都穿长裤。男子的裤腿比较窄,有合裆裤与套裤两种形式。套裤没有裤裆和裤腰,保留了汉族古代裤子的形式,但在穿着时,却是将它套在有裆单裤的外面,主要起保暖作用了。P32-35(《走进中国民俗殿堂》)

后记

《走进中国民俗殿堂》是“中华文明之旅丛书”中的一部,它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体系完整。全书共分十二章,从十二个方面对中国民俗的内容及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轨迹进行了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而又系统完整的介绍。通过对该书以及该套丛书中其他图书的阅读和学习,将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努力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将有助于读者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养成博大的学术胸怀,形成跨学科的贯通性思维,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将有助于公众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激发家国情怀,完善人格修养,树立远大志向,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这部具有较高品位、可读性很强的中华优秀文化通用素质教育读本,既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素质教育课或通识课的参考用书,同时也适合相关专业爱好者以及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公众阅读。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阅读参考了大量民俗方面的原著和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民俗的著作,出于本书体例上的考虑,许多著作在书中未能一一注明。在此,我们向诸位作者深表感谢。为了配合和形象地说明书中的相应内容,我们选用了大量图片,凡能查到作者的均一一注明。但也有许多图片因所引出处未注明作者,一时难以查到而没有署名,对此,我们向这些图片的作者深表歉意。一些图片的原始出处和发表年代无法确定,或是无法与作者和版权拥有人取得联系,请在版权保护期内的图片的作者和版权拥有人及时与出版社联系,出版社将按有关规定向您支付稿酬。在此,我们向所有图片的作者深表感谢。

本丛书得到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经费资助。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在该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长辈、同事、学友及学生的帮助,应该说本书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山东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博士生导师马新教授,山东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博士生导师孔令栋教授于百忙中对该书稿进行了修改和润色,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刘旭东先生、武迎新女士、牛钧先生、朱以青女士、王钧女士、傅侃女士、牟杰同学、王宜凯同学、高静同学的出色工作也为该书增色不少。在此,我们对他们的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

因受时间和水平所限,尽管我们作了很大努力,书中的疏漏、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日后补充修正。

编著者

2014年6月

目录

《走进中国民俗殿堂》

第一章 历代服饰文化

 一、多姿多彩的史前服饰

 二、夏商时期服制的初步形成

 三、西周时期的冕服制度和服饰习俗

 四、锐意创新的春秋战国服饰

 五、端庄朴重的秦汉服饰

 六、褒衣博带、民族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服饰

 七、雍容富丽、大国气象的隋唐服饰

 八、保守规范、质朴娟秀的宋朝服饰

 九、元朝的民族特色服饰

 十、艳丽堂皇的明代服饰

 十一、繁缛华贵的清代服饰

第二章 古代饮食文化

 一、主食的出现和演变

 二、八大菜系的起源和演变

 三、调味品

 四、日常小菜

 五、酒与酒文化

 六、茶与茶文化

 七、饮食礼仪与宴文化

第三章 历代住居和建筑

 一、建筑的曙光

 二、夏商时期的宫殿建筑

 三、西周时期的官室建筑布局

 四、东周时期的居址选择和亭台楼榭

 五、秦汉住居与家具

 六、魏晋南北朝建筑

 七、隋唐五代的住居建筑

 八、宋代住居建筑

 九、异族风情的蒙元住居建筑

 十、明代的都城、民居和家具

 十一、清代住居与建筑习俗

第四章 古代行旅文化

 一、出行

 二、出行禁忌

 三、送别

 四、必备物品

 五、陆路交通

 六、水路交通

 七、旅合和题记

第五章 生产经营习俗

 一、三业溯源

 二、秦汉的农事

 三、魏晋的畜牧蚕桑

 四、唐代百工

 五、两宋的服务业

 六、元代的农牧业

 七、明代的农谚歌谣

 八、清代的商业风俗

第六章 古代民间信仰

 一、鬼魂崇拜

 二、祖先崇拜

 三、天地崇拜

 四、自然崇拜

 五、龙图腾崇拜

 六、俗神信仰

 七、行业神

第七章 人生历程

 一、生人之谜

 二、生育观念

 三、祈子风俗

 四、生育习俗

 五、教育和成年

 六、婚姻风俗

 七、寿庆活动

 八、丧葬礼俗

第八章 家族文化

 一、家族演变

 二、家谱之风

 三、家族祭祀

 四、家法族规

 五、社交礼仪

 六、称谓习俗

 七、门第姓氏

 八、取名习俗

第九章 传统节日

 一、春节

 二、元宵节

 三、清明节

 四、端午节

 五、七夕节

 六、中秋节

 七、重阳节

 八、腊八节

第十章 传统体育

 一、传统投射运动

 二、浪里白条与冰雪之嬉

 三、古代田径

 四、古代球类竞技

 五、角力性竞技运动

 六、传统养生术

 七、中国武术

第十一章 古代游戏娱乐

 一、娱乐性歌舞

 二、博戏源流

 三、棋盘上的春秋

 四、鸟兽虫鱼的驯戏

 五、鸟兽虫鱼的斗戏

 六、日常健身娱乐游戏

 七、趣味盎然的古代童戏

第十二章 口头文学

 一、打油诗

 二、对联

 三、绕口令

 四、谚语

 五、谜语

 六、歇后语

 七、歌谣

 八、笑话

 后记

《走进中国政治殿堂》

第一章 从远古走来

 一、中国猿人

 二、中国古人

 三、中国新人

 四、母系氏族

 五、父系氏族

 六、古代传说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夏朝的建立

 二、太康失国,少康中兴

 三、夏朝的灭亡

 四、商族的兴起

 五、盘庚迁殷和武丁中兴

 六、纣王暴政

 七、周族的崛起

 八、武王伐纣

 九、周公辅政

 十、西周六艺教育

 十一、国人暴动

 十二、烽火戏诸侯

第三章 东周列国争雄

 一、管仲改革与齐桓公称霸

 二、宋襄公欲霸不能

 三、晋文公称霸

 四、秦穆公称霸

 五、楚庄王问鼎中原

 六、弭兵之会

 七、吴越争霸

 八、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

 九、变法运动

 十、齐魏大战

 十一、合纵连横

 十二、赵秦斗智

 十三、秦统一六国

第四章 秦汉一统

 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二、勤政与暴政

 三、沙丘之变与赵高专权

 四、陈胜、吴广起义

 五、项刘进兵,秦朝灭亡

 六、楚汉之争

 七、汉初的统一与集权

 八、与民休息与文景之治

 九、汉武帝的大一统

 十、昭宣中兴

 十一、王莽改制

 十二、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十三、汉末动荡时局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二、三顾茅庐隆中对

 三、鏖战赤壁三国分

 四、西晋统一中国

 五、八王之乱,五胡内迁

 六、十六国和东晋

 七、北朝政权的更替

 八、南朝政权的更替

第六章 隋唐气象

 一、隋朝的兴亡

 二、唐朝的崛起

 三、贞观之治

 四、唐蕃和亲

 五、武则天称帝

 六、李隆基即位,创开元盛世

 七、唐朝的国际影响

 八、安史之乱

 九、唐末政坛

 十、黄巢起义

第七章 两宋风云

 一、宋前乱世

 二、陈桥兵变

 三、杯酒释兵权

 四、统一南方

 五、杨业抗辽和澶渊之盟

 六、范仲淹抗西夏和庆历新政

 七、铁面包青天

 八、王安石变法

 九、官逼民反

 十、东京保卫战和靖康之变

 十一、宗泽、韩世忠、岳飞、辛弃疾抗金

第八章 蒙元的崛起

 一、成吉思汗与蒙古族的统一

 二、宋蒙灭金

 三、蒙古军西征与大帝国的形成

 四、元朝建立和忽必烈灭南宋

 五、行省制度

 六、元末农民战争和元朝灭亡

第九章 明朝政坛

 一、朱元璋的集权统治

 二、削藩与靖难之役

 三、土木之变、卫京之战与夺门之变

 四、清官海瑞

 五、张居正改革

 六、戚继光抗倭和援朝战争

 七、从后金到清朝的建立

 八、东林党人

 九、闯王灭明

第十章 大清帝国

 一、清军入关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两位少年皇帝

 四、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

 五、雅克萨之战

 六、清帝国的版图

 七、雍正朝政事

 八、乾隆朝政事

 九、专制统治和文字狱

 十、闭关政策

第十一章 近代中国

 一、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

 二、太平天国运动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四、辛酉政争,慈禧听政

 五、洋务图强

 六、收复新疆和中法战争

 七、甲午烽烟起,瓜分狂潮至

 八、维新图存

 九、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十、清末新政

 十一、中国同盟会与辛亥革命

 十二、袁世凯窃国

 十三、军阀争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十二章 现代中国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国共合作

 四、北伐战争

 五、国共分裂与南京政府

 六、中国革命新道路

 七、长征

 八、日本侵华与国共第二次合作

 九、中华民族的抗战

 十、重庆谈判

 十一、解放战争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记

《走进中国哲学殿堂》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源头

 一、神话传说寓哲思

 二、天命神学思想的形成

 三、玄妙《易经》之解读

 四、五行说的起源

 五、阴阳观念的产生

第二章 中国哲学范型的创始

 一、疑天思想

 二、管、晏思想

 三、法家、名家的先行者

 四、道家的开篇之作《老子》

 五、孔子开创儒家学派

 六、兵家之祖孙武

 七、范蠡的阴阳转化论

 八、墨子与墨家

第三章 诸子百家争鸣竞胜

 一、道家双璧

 二、法家主张

 三、孙膑之兵法

 四、儒家亚圣孟子

 五、道家的逍遥者庄子

 六、稷下学宫

 七、名辩思潮的兴起

 八、后期墨家

 九、阴阳五行学派

 十、诠释《易经》的杰作《易传》

 十一、融会百家的通儒荀子

 十二、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十三、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

 十四、黄老学派

第四章 两汉经学

 一、刘邦对待儒家的态度

 二、儒学渐兴

 三、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

 四、儒术定于一尊

 五、盐铁会议上的儒法之争

 六、今文经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七、谶纬之学的兴盛

 八、扬雄、桓谭、王充挑战谶纬

 九、今古文经学之争

 十、古今文经学的合流与终结

第五章 魏晋玄学

 一、正始玄学

 二、竹林玄学

 三、玄风中的异声

 四、元康玄学

 五、言意之辩

第六章 佛教东传与中国佛学

 一、佛教的创立

 二、佛教传人中土

 三、般若学的兴盛

 四、佛教师说

 五、中国佛教宗派的创始

 六、玄奘西行求法与唯识宗

 七、鉴真东传律宗

 八、华严宗、禅宗、密宗

 九、藏传佛教

第七章 道教及三教论争

 一、道教概述

 二、抱朴子葛洪

 三、寇谦之、陆修静与天师道整改

 四、山中宰相陶弘景

 五、老子化胡与夷夏之争

 六、沙门不敬王之争

 七、神灭与神不灭大论战

 八、退之、习之的崇儒活动

 九、探究天人之际

 十、三教合流

第八章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

 二、张载的气学

 三、“别为一家”的象数大师邵雍

 四、理学的奠基者程氏兄弟

 五、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六、心学体系的创立者陆九渊

 七、心学大师王守仁

第九章 启蒙与趋实

 一、罗钦顺和王廷相的反理学思想

 二、泰州学派:从王艮到李贽

 三、蕺山学派:从刘宗周到黄宗羲

 四、自然哲学大师方以智

 五、爱国学者顾炎武

 六、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

 七、重实的哲人颜元

 八、乾嘉学风中的新景象

 九、呼唤风雷的高歌者龚自珍

第十章 西学与中国

 一、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驱魏源

 二、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

 三、早期改良思想

 四、维新变法思潮

 五、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六、孙文学说

 七、新文化运动

 八、科玄论战

 九、全盘西化之争

第十一章 现代新儒家

 一、特立独行、一代直声的梁漱溟

 二、大器晚成、出佛入儒的熊十力

 三、冯友兰、贺麟、马一浮、钱穆与新儒家

 四、志在儒行、期于民主的张君劢

 五、诗哲方东美

 六、“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唐君毅

 七、现代新儒家集大成者牟宗三

 八、“半路改行”的徐复观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

 二、问题与主义的交锋

 三、中国应走哪条路

 四、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五、对官方哲学的抨击

 六、唯物辩证法之争

 七、毛泽东思想

 八、美学争论

 九、三大论战

 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十一、邓小平理论

 后记

《走进中国科技殿堂》

第一章 石器时代的科技萌芽

 一、石器的制造

 二、弓箭的发明

 三、火的使用

 四、农业的起源

 五、畜牧业的起源

 六、制陶

 七、养蚕与原始纺织技术

 八、原始建筑

 九、原始交通运输工具

 十、原始医药

 十一、大禹治水

 十二、科学知识的萌芽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科技幼苗

 一、青铜冶铸技术

 二、耕作制度及技术

 三、畜牧兽医的进步

 四、百工及瓷器、酒、马车的发明

 五、商周计数法和商高定理

 六、《夏小正》及商周天文历法

 七、中医中药

第三章 铁器时代降临时的科技奠基

 一、铁器时代到来

 二、《考工记》及合金配比规则

 三、鲁班和墨子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五、大型水利工程

 六、“九九歌”和筹算

 七、天文历法

 八、《山海经》和《禹贡》

 九、医祖扁鹊和医典《黄帝内经》

第四章 壮大成型中的秦汉科技

 一、铁器化和新耕作法

 二、《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

 三、纺织、盐井、漆器及建筑

 四、蔡伦与造纸术

 五、度量衡的制度化

 六、《九章算术》

 七、天文观测和论天三家

 八、张衡的伟大创造

 九、地图的出现

 十、《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八十一难经》

 十一、“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一、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二、灌钢、制瓷、造纸

 三、新机械的出现与大发明家马钧

 四、对煤、石油、天然气的认识与利用

 五、刘徽与《九章算术注》

 六、中国剩余定理

 七、祖冲之父子

 八、炼丹术与化学

 九、地图学理论和《水经注》

 十、四大医家及其医药学经典

第六章 隋唐科技揽胜

 一、《四时纂要》和《茶经》

 二、大运河和赵州桥

 三、雕版印刷

 四、数学教育

 五、天文学家一行

 六、医药学著作

 七、人命贵于千金

 八、火药的发明

第七章 鼎盛的宋元科技

 一、陈旉和王祯的农书

 二、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器

 三、制盐、制瓷

 四、宋元机械及《梓人遗制》

 五、纺织业与黄道婆

 六、水利工程和名桥的建造

 七、木构建筑与《营造法式》

 八、宋元数学四大家

 九、梦溪园中的科技总括

 十、天文仪器及观测活动:苏颂、郭守敬

 十一、地理学的发展

 十二、医药学与金元四大医学流派

第八章 传统科技的成熟和集成

 一、农业水利技术

 二、郑和下西洋及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

 三、冶炼技术和制瓷技术

 四、纺织印染和造纸印刷

 五、珠算术的兴盛

 六、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七、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八、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九、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十、茅元仪的《武备志》

 十一、“样房雷”对建筑学的贡献

 十二、医药学的成就

第九章 西学东渐与国人回应

 一、西方传教士来华

 二、合译《几何原本》

 三、《崇祯历书》的编纂

 四、康熙朝的科学活动

 五、雍正、乾隆朝的科学活动

 六、对西学的态度和政策

 七、会通中西的王、梅

第十章 近代科技的引进和传播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科技引进观

 二、外国人在中国的科学传播活动

 三、洋务运动中的科技创业

 四、洋务运动中的科技翻译

 五、维新运动前后严复的科学翻译和思想启蒙

 六、海外留学

 七、学制改革和兴办学校

 八、近代科技的开拓者

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开创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技术启蒙

 二、科学社团和科研机构的涌现

 三、科技教育与理工农医院校的建立

 四、数学领域中的探索

 五、物理学领域中的探索

 六、化学领域中的探索

 七、天文学领域中的探索

 八、地学领域中的探索

 九、生物学领域中的探索

第十二章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和重大成就

 一、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与发展

 二、归国潮和留苏潮

 三、科技政策的变化

 四、科技规划和发展战略

 五、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六、层子模型

 七、生物大分子的人工合成

 八、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九、重大桥梁工程

 十、大庆油田的开发

 十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十二、快速发展的航天科技

 十三、计算机的“三大巨头”

 十四、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

 十五、杂交水稻

 后记

《走进中国文学殿堂》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

 一、原始歌谣

 二、古代神话传说

 三、殷周散文

第二章 文学的奠基

 一、《诗经》:中国诗歌的起点

 二、诸子散文

 三、历史散文

 四、楚辞与屈原

第三章 文学的拓展

 一、秦代文学

 二、汉代论说散文

 三、《史记》和《汉书》

 四、汉赋的兴盛

 五、乐府民歌

 六、文人五言诗的兴起

 七、汉人小说

第四章 文学的自觉

 一、建安风骨

 二、正始之音

 三、太康诗风

 四、游仙诗和玄言诗

 五、拥抱田园的陶渊明

 六、元嘉三大家

 七、圆美流转之永明体

 八、丽靡轻艳之宫体诗

 九、南北朝辞赋和散文

 十、儿女情长与英雄气概

 十一、志人和志怪

第五章 唐诗时代的文学

 一、初唐四杰

 二、一代诗风的振起者陈子昂

 三、吴中四士和宰相诗人张九龄

 四、山水田园诗派:孟浩然、王维

 五、边塞诗派:高适、岑参

 六、诗仙李白

 七、诗圣杜甫

 八、大历诗人

 九、韩孟诗派

 十、元白诗派与白居易

 十一、诗豪刘禹锡

 十二、晚唐诗歌

 十三、古文运动

 十四、唐传奇和变文

第六章 宋词时代的文学

 一、词登文坛

 二、词分流派

 三、词经“三变”面目新

 四、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五、千古风流话东坡

 六、女词人李清照

 七、爱国诗人陆游

 八、爱国词人辛弃疾

第七章 元曲时代的文学

 一、戏剧大师关汉卿

 二、文采派戏剧家王实甫

 三、白朴的喜剧《墙头马上》

 四、名贯梨园的马致远

 五、康进之的喜剧《李逵负荆》

 六、纪君祥的历史悲剧《赵氏孤儿》

 七、郑光祖声彻闺阁

 八、元散曲

 九、南戏四大传奇

 十、高明的《琵琶记》

第八章 小说时代的文学

 一、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

 二、英雄传奇《水浒传》

 三、神魔小说《西游记》

 四、世情小说《金瓶梅》及其他

 五、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

 六、明代戏曲

 七、明代诗文

 八、清代诗词文

 九、《长生殿》和《桃花扇》

 十、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十一、穷极文士情态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十二、世情小说的顶峰《红楼梦》

 十三、兴盛的清代小说

第九章 近代文学

 一、拉开近代文学的序幕

 二、宋诗运动和桐城派的中兴

 三、维新派的文学改良运动

 四、诗界革命的旗手和巨子

 五、拟古诗派

 六、四大谴责小说

 七、革命派文学

 八、鸳鸯蝴蝶派等的通俗小说

 九、戏曲改良和话剧诞生

第十章 现代文学的开创

 一、五四文学革命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

 三、文学研究会

 四、创造社

 五、新月派诗人

 六、林立的文学社团

 七、风格多样的散文

 八、象征诗派

第十一章 现代文学的发展

 一、左翼文学运动

 二、茅盾和丁玲的小说

 三、老合、巴金、曹禺、臧克家、李劫人的创作

 四、现代诗派

 五、京派作家

 六、海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七、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

 八、七月派

 九、九叶诗派

 十、社会言情派小说

 十一、讽刺文学

 十二、解放区的文学活动

第十二章 当代文学

 一、新中国的文学运动

 二、新中国的小说

 三、新中国的诗歌

 四、新中国的戏剧和电影文学

 五、新中国的散文和报告文学

 六、“文革”十年的文学运动

 七、新时期的文学思潮

 八、新时期的小说

 九、新时期的诗歌

 十、新时期的戏剧和电影文学

 十一、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和散文

 十二、通俗文学概览

 后记

《走进中国艺术殿堂》

第一章 艺术的发生

 一、原始乐舞

 二、原始乐器

 三、岩画

 四、陶绘与黑陶艺术

 五、象形文字

第二章 艺术的成型

 一、夏商乐舞

 二、西周雅乐和风俗性乐舞

 三、乐器的发展和八音分类法

 四、西周音乐教育

 五、青铜器和玉石雕刻艺术

 六、甲骨文和金文

第三章 艺术的嬗变

 一、礼崩乐坏与新乐的兴起

 二、艺术视野中的《诗经》

 三、各国音乐、舞蹈的繁荣

 四、楚声与《九歌》

 五、乐器与乐律

 六、音乐思想争鸣

 七、工艺美术与帛画

 八、石鼓文

第四章 艺术的成长

 一、乐府

 二、相和歌和鼓吹乐

 三、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

 四、百戏

 五、秦汉雕塑

 六、帛画和壁画

 七、画像石和画像砖

 八、李斯创制小篆

 九、隶书与汉碑

 十、草圣张芝

第五章 艺术的自觉

 一、清商乐的流行

 二、文人琴家和古琴曲

 三、西域音乐的传人

 四、乐律学成果

 五、魏晋南北朝的绘画

 六、宗教美术的繁盛

 七、钟繇与楷书

 八、书法世家:卫家、王家

第六章 勃发的隋唐艺术

 一、开皇乐议

 二、燕乐

 三、小型乐曲、舞蹈

 四、音乐机构和音乐家

 五、俗讲和散乐

 六、戏曲的起源

 七、人物画

 八、山水画和花鸟畜兽画

 九、隋唐壁画

 十、隋唐雕塑

 十一、初唐书法

 十二、颠张狂素

 十三、颜体与柳体

第七章 繁盛的五代两宋艺术

 一、宫廷乐舞和城乡舞队

 二、唱曲填词成为时尚

 三、古琴艺术

 四、瓦舍勾栏的兴盛

 五、杂剧与南戏

 六、承唐开宋的五代绘画

 七、宋代人物画的演变

 八、宋代山水画的兴盛

 九、宋代花鸟画的发展

 十、宋代雕塑

 十一、宋代四大书家

第八章 变化中的元代艺术

 一、宫廷乐舞

 二、《海青拿天鹅》

 三、散曲

 四、元杂剧的兴盛

 五、元南戏

 六、元代山水画

 七、花鸟画、人物画及壁画

 八、元代书法与赵孟兆页

第九章 风格多样的明清艺术

 一、明清民歌和小曲

 二、明清说唱

 三、民间舞蹈

 四、古琴和琵琶艺术

 五、明清传奇与四大声腔

 六、乱弹的兴起与花雅之争

 七、明代山水画流派

 八、明代花鸟画和人物画

 九、“四王”与“四僧”的绘画

 十、扬州画派

 十一、明清书法大家

第十章 西风东来与近代艺术

 一、西方音乐的传入

 二、学堂乐歌

 三、西方舞蹈的传人

 四、京剧的演变和戏剧改良运动

 五、西方戏剧的传人和影响

 六、西方美术的传人和影响

 七、海派和岭南画派

第十一章 承前启后的现代艺术

 一、音乐社团和音乐教育的兴起

 二、国乐改进

 三、专业音乐的发展

 四、红色歌舞的兴起

 五、左翼音乐运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六、国统区的音乐和舞蹈

 七、解放区的音乐和舞蹈

 八、美术教育的兴起

 九、西画在中国

 十、现代中国画

 十一、现代画坛上的大师们

 十二、戏剧的发展

 十三、曲艺的发展

第十二章 曲折演进的当代艺术

 一、新中国的音乐

 二、新中国的舞蹈

 三、新中国的美术

 四、“文革”时期的音乐

 五、“文革”时期的舞蹈

 六、“文革”时期的美术

 七、新时期的音乐

 八、新时期的舞蹈

 九、新时期的美术

 十、戏剧的历程

 十一、曲艺的历程

 后记

内容推荐

高奇等编著的这套《走进中国民俗殿堂》是“中华文明之旅丛书”中的一部,它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体系完整。全书共分十二章,从十二个方面对中国民俗的内容及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轨迹进行了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而又系统完整的介绍。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出了千姿百态的土风土俗。它们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实际上却是雅文化之母。俗文化无处不在,醇厚实在,趣味盎然,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生活的风貌。《走进中国民俗殿堂》从细节着眼,从风俗流变入手,立体而形象地展示了中国民俗的方方面面。

中国政坛风云变幻,拂去历史的尘埃,就会显露出一幕幕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悲喜剧,繁荣与衰退更替,光明与黑暗搏击,欢乐与痛苦交织,矛盾错综,精彩纷呈。《走进中国政治殿堂》以史为鉴,纵横方圆神州,力图再现历代王朝治乱兴衰、成败得失的壮丽画卷,以及风流人物经邦治国、运筹帷幄、自强不息,前仆后继的风采。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聪明睿智的结晶,是历朝历代精神的体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看似晦涩玄奥,却与中国人的生活须臾难离。《走进中国哲学殿堂》试图触摸着王朝的脉搏,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以哲学思潮为纲,以哲学家的探索经历为目,溯源遂流,提要钩玄,条分缕析,图文并举,将博大精深、意蕴丰盈的中国哲学思想鲜活地呈现出来。

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成就辉煌,举世瞩目,对人类文明产生过巨大影响。《走进中国科技殿堂》以全景式眼光,生动地勾画出了中国科技成长壮大和发展演变的轨迹,描绘出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造福华夏的奋斗经历,以及在西学东渐背景下所作出的回应和为追赶世界科技潮流所进行的不懈求索过程。

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文人骚客,灿若星辰;名篇佳制,浩如烟海。《走进中国文学殿堂》书上迄远古,下至现世,承袋百代之流,会乎当今之变,将回味无穷的作品欣赏融入文学家的人生起伏、文学流派的兴衰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之中,采英撷华,形神兼摄,中国文学的动人形象、丰富内容和曲折流变由此展开在读者面前。

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林中别具一格,自成体系。历史表明,琳琅满目的中国艺术珍品具有迷人的魅力和永恒的审美价值。《《走进中国艺术殿堂》》以艺术的演进轨迹为经,以艺术门类为纬,配以图画和音符,将艺术知识、艺术创作活动及艺术作品欣赏梳理和编织在一起,拓展出一个繁花似锦、充满想像的艺术天地。

编辑推荐

高奇等编著的这套《中华文明之旅(共6册)》是“文明之旅丛书”中的一部,它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体系完整。全书共分十二章,从十二个方面对中国民俗的内容及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轨迹进行了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而又系统完整的介绍。通过对本套书以及该套丛书中其他图书的阅读和学习,将有助于读者开阔视野,深对于中华文明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跨学科的贯通性思维,激发创造激情;也有助于培养博大的学术胸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