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精选茅盾文学奖评委、70后批评家张莉近年在文坛与媒体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随笔。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对二十五位当代作家与当下文学现象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收听、辨析和欣赏大时代里的偏僻声音,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不妥协的、不服从的、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 |
分类 | |
作者 | 张莉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精选茅盾文学奖评委、70后批评家张莉近年在文坛与媒体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随笔。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对二十五位当代作家与当下文学现象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收听、辨析和欣赏大时代里的偏僻声音,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不妥协的、不服从的、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 内容推荐 张莉著的《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分上下两篇。 上篇别开生面解读当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莫言小说中奇幻的民间性,贾平凹作品中难以转译的“中国性”,余华叙述声调里的秘密,铁凝对人性内面的洞察,执着于日常生活书写的王安忆,毕飞宇作品里的寻常与不寻常,格非小说中那种痛楚与百感交集,刘震云对存在意义的执迷,苏童对作为现实世界的凝视,阿来作为藏族作家的异质经验与普遍感受,韩少功的“重写人民性”,把“自己”写飞的林白,迟子建小说中温暖又寒凉的世界。下篇从文学史的高度发掘当代文坛新锐之声:周晓枫文本里那颗“起义的灵魂”,陈希我的“非常态”写作,魏微笔下的异乡感,廖一梅关于“生活之上”的写作,冯唐用写作与时光进行的博弈,探取暗疾之景的鲁敏,捕捉到人心深暗处的徐则臣,细密讲述小城人民内心生活的张楚,曹寇关于生活本身常态与意外的理解,葛亮笔端“隐没的深情”,郑小琼诗歌中嚎叫的力量,纳兰妙殊文字中的一往情深。附录部分对于“非虚构写作”“70后写作”等备受关注的当下文学现象进行了全局性的分析。 目录 上 越奇幻,越民间——关于莫言 难以转译的“中国性”——关于贾平凹 叙述声调里的秘密——关于余华 那些“沸腾的欲望”——关于铁凝 与“变”易,守“常”难——关于王安忆 “寻常”里的“不寻常”——关于毕飞宇 那场痛楚和百感交集的阅读旅程——关于格非 对存在意义的执迷——关于刘震云 凝视作为“现实”的世界——关于苏童 异质经验与普遍感受——关于阿来 重写“人民的主体性”——关于韩少功 把自己写飞——关于林白 灾难记忆,或生与死——关于迟子建 下 有肉身的叙述——关于周晓枫 看吧,这“非常态”书写——关于陈希我 我们时代的“归去来”——关于魏微 与时间博弈——关于冯唐 在生活之上——关于廖一梅 探取暗疾之景——关于鲁敏 在人心的更深更暗处——关于徐则臣 有内心生活的人才完整——关于张楚 作为生活本身的常态与意外——关于曹寇 隐没的深情——关于葛亮 嚎叫的力量——关于郑小琼 “一往情深者”的秘宝——关于纳兰妙殊 附录 我们为什么关注非虚构? 在逃脱处落网——70后写作的个人化与公共性 意外社会事件与我们的精神疑难——70后新锐小说家与“城镇中国”的重构 试读章节 越奇幻,越民间 关于莫言 据许多去过莫言家乡的人说,现实中的高密东北乡并不像其纸上描绘的那样美妙精彩,它跟无数中国北方乡村一样平淡无奇。但我想,这样的印象多半是因为我们对高密东北乡的不了解导致。我们没有喝过那里的井水,没有吃过那里的粮食。有谁和那里的牛羊倾心交谈过?有谁见过黑夜里突然从水中冒出的红色小鬼吵吵闹闹?有谁看到过那个姓蓝的单干户推着独轮车顽固地行走,身边有瘸腿毛驴和小脚妻子陪伴?有谁去赶过那个将千言万语压在心头、一出声就要遭祸殃的“雪集”?我们的确到过高密东北乡,但却从不知晓那里的故事多如牛毛。我们到过现实中的那个地方,但并不代表我们了解它,如同我们与某个人打过照面,却实在不能说相知。毕竟我们没有与之朝夕相处、相濡以沫,它没有成为我们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是,“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是多么不同。这个人一落生就在这里,这片土地生他,养他,磨炼他,给过他痛苦、羞辱和光荣。他是它真正的儿孙。这里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他的头脑、骨骼、血液。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个地域。“世间的书大多是写在纸上的,也有刻在竹简上的,但有一部关于高密东北乡的大书是渗透在石头里的,是写在桥上的。”(莫言:《会唱歌的墙》)那写在桥上的一切只有莫言了解。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打开他的百宝箱,变幻出让人目瞪口呆的“花样”。读过莫言的人恐怕都有过慨叹,似乎中国还没有哪位作家像莫言这样“富有”。 高密东北乡的风物和人事在莫言身体里刻下怎样显著而深远的痕迹,只要读他三十年来的作品便可了解。一切都进入了他的文学疆域:过早辍学,被人耻笑面容丑陋的他在村里放牧;躺在草地上看蓝天和变幻的云彩,想着如何获得磨坊主女儿的青睐;更多的是听故事,久远过去的和正在发生的故事。这位少年长了一双与众不同的、像吸收器一样的耳朵,它吸收高密东北乡的一切,故事、人物、情感、爱恨,借助它的帮助,他“声无巨细”地将一切纳为己有,沉积在内心。那在集市上滔滔不绝的“说书人”的每一句话都顺着风进人少年人的心里,他像复读机复述他们的故事,他模仿他们的“滔滔不绝”“舌灿莲花”。奇幻、诡异的故事发生在他的作品里,也似乎再自然不过了。 蛙声齐鸣的夜晚 我被《蛙》里一个场景触动。小说中的姑姑一个人走夜路,两边是一人多高的芦苇。一片片水被月光照着,亮闪闪的。这一刻,姑姑听到了叫声,“蛤蟆、青蛙,呱呱地叫。这边的停下来,那边的叫起来,此起彼伏,好像拉歌一样。有一阵子四面八方都叫起来,呱呱呱呱,叫声连片,汇集起来,直冲到天上去”。就是在那个夜晚,书中的姑姑体会到恐惧。“常言道蛙声如鼓,但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姑姑说她原本是最爱听初生婴儿哭声的,对于一个妇产科医生来说,初生婴儿的哭声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啊!可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 蛙声如泣诉,姑姑惊恐地跪在地上,像青蛙一样爬行。“这时,姑姑说,从那些茂密的芦苇深处,从那些银光闪闪的水浮莲的叶片之间,无数的青蛙跳跃出来。它们有的浑身碧绿,有的通体金黄,有的大如电熨斗,有的小如枣核,有的生着两只金星般的眼睛,有的生着两只红豆般的眼睛。它们波浪般涌上来,它们愤怒地呜叫着从四面八方涌上来,把她团团围住。” P3-5 序言 每次阅读都是寻找,每次阅读都是跋涉,每次阅读都是辨认。 漫长旅途,如果运气够好,会遇到同路人。那就有如荒原游荡后的久别重逢——当我们终于照见似曾相识的面容,听到久远而熟悉的言语,触到频率相近的心跳……真是再开心不过。也许就是一秒、一瞬,但已足够。它使我们在这凡俗麻木的人生途中突然醒来:原来这些文本里潜藏着不安稳的心;原来在或平庸、或苍白、或荒诞诡异、或众声喧哗的现实面前,竟也有一些不妥协的、不服从的、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在呼喊。 那些呼喊有如暗夜中的微火,当然微弱,却也明亮迷人,给夜行人以安慰。 这里的文字,多数写于2010年之后,风格趋近一致,是我对此刻我们时代偏僻声音的收听、辨析和欣赏。我试图将我们时代生活中属于文学的“微火”聚拢,使其成为心灵之光:在这个光亮面前,我试图看到此时此刻作为人的自我、认清作为人的自身。 本书的言说方式竭力摒弃论文腔而追求生动亲切,写作文体靠近“随笔”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论文,这是我近年来的写作追求。上篇中的文章多数出自2013年我在《名作欣赏》开设的“张看”专栏,感谢杂志时任主编续小强先生的约稿,开设一年的专栏得到了诸多读者的鼓励和热情反馈。其他文字都曾发表于《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文艺报》《文汇报》等报刊,并一度在微信上流传。 特别致谢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诸位编辑,因为他们的邀请,这些文字才有机会结集。 张莉 2015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张莉的文字,灵动而鲜活。从学院派中发出非学院派的声音。机敏、犀利,穿梭于词语之林,以智性面对难以言说的人生。她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又在意义中捕捉到虚空。批评不是依附,而充满了独立性的创造。在凝视他人的世界时,完成了对自我的雕刻。 ——孙郁 张莉视野广阔,对偏僻事物有发现。有深度,不世故,像野生植物一样生机勃勃。她的文字有亮光,也有锋芒,让我感到良好的刺激。 ——林白 张莉是新一代有朝气的青年批评家,她对待所写对象有真挚的体恤之情,文字动心动情,有温度,也有感染力。 ——苏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