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柏拉图
第一节
学习和游历—对话—不朽的追求—艺术是爱—回忆即知识—柏拉图式的爱
这位大师,以其多产、丰富、幽默、想象力和诗意,被人誉为希腊哲学的莎士比亚,公元前429 年出生于雅典。他出身名门,祖先包括立法者梭伦,族系甚至可追溯至传说中雅典最后的国王科德鲁斯(Codrus)。他早年专门研究过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写过悲剧,但在约二十岁时见到苏格拉底,立刻放弃成为诗人的想法,烧毁之前写作的所有诗歌,全身心投入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之中。他追随苏格拉底长达十年之久。公元前399 年,苏格拉底被处死,柏拉图以及苏格拉底的其他追随者逃往麦加拉,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此后,柏拉图开始了游历生涯,首先到达居勒尼和埃及,随后到达意大利和西西里。他在意大利致力于研究毕达哥拉斯的学说。据说,他在叙拉古因言行无忌而冒犯了僭主老狄奥尼修斯,当时斯巴达与雅典正处于交战之中,老狄奥尼修斯把柏拉图交给让斯巴达商人,想让斯巴达人把他当作奴隶卖掉。他最终被朋友赎出,回到雅典。但是,当小狄奥尼修斯成为僭主时,他再次前往西西里。他似乎仍然抱有希望,认为他能影响小狄奥尼修斯,实现他通过哲学言辞构筑的理想城邦。但是,他的理想再次落空,随后返回雅典,在纪念雅典英雄阿卡德摩(Academus)的地方建立学园,在与弟子对话中度过余生,以81 岁高龄去世。他的哲学曾以“学园哲学”(他讲学写作的场地)之名广为人知。不像苏格拉底,他并不满足于仅将回忆和现场对话留给后人,而是写作了大量对话体著作,并不断进行改写和修订,不同时期对话的措辞和结构也都有所转变。因此,我们虽然难以绝对确定他大量著作的写作或出版的历史次序,但它们的大致次序还是能够确定的。
我们确定为第一类的是一系列短篇对话,这些对话在以下几个方面带有强烈的苏格拉底风格:(1)它们都寻求对某种德性或品质的定义;(2)它们都探讨了某种德性和知识之间的关系;(3)它们都没有给出相关问题的最终答案,更多是探讨性而非教条性的。这些对话包括《卡尔米德》(Charmides ),论节制(menssana in corpore sano[2]);《吕西斯》(Lysis ),论友谊;《拉克斯》(Laches ),论勇敢;《伊翁》(Ion ),论诗人的灵感;《美诺》(Meno ),论德性可教;《游叙弗伦》(Euthyphro ),论虔敬。
《游叙弗伦》是第一类对话和第二类对话的连接点,第二类主要关注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游叙弗伦》的开场,苏格拉底暗示他要去接受审判;柏拉图在《申辩》(Apology )中给出了他描述的苏格拉底申辩讲演;《克里同》(Crito )描写了苏格拉底在判处死刑后高贵的自我克制和对城邦的服从;《斐多》(Phaedo ) 描述了苏格拉底死前与他的朋友谈论灵魂不朽的对话,以及苏格拉底之死。
第三类对话多少带有反讽性,批评智术师的观念和方法。《普罗塔戈拉》(Protagoras ),苏格拉底认为所有德性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的;《欧绪德默》(Euthydemus ),嘲弄智术师的诡辩和“装腔作势”;《高尔吉亚》(Gorgias ),论真理与虚假,真正的善和真正的恶;《希庇阿斯》(Hippias ),论有意或无意的罪恶;《阿尔喀比亚德》(Alcibiades ),论自我之知;《美涅克塞努斯》(Menexenus ),模仿智术师所作的赞颂雅典的演讲词(带有反讽性)。
这三类著作的共同特点是幽默、富有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哲学洞见敏锐但有待深入。这些著作涉及很多深邃的思想,它们在后来的作品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开,但在这些对话作品中,这些思想与其说得到充分表达,毋宁说只是处于萌发状态。伟大的诗人—哲学家还只是牛刀小试而已。柏拉图在《会饮》(Symposium )中达到了更高的阶段,幽默而深刻地处理了爱的主题,既涉及人也涉及神,包括爱与艺术、哲学的关系。全书的高潮部分是苏格拉底忆述第俄提玛的演说,第俄提玛是来自曼提尼亚的拥有智慧的女人。我们在此摘引乔伊特教授的译文。
P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