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海瑞是一个断案如神的“神探”?海瑞为何“抬棺骂皇帝”?海瑞下江南,为何吓坏了一众贪官?海瑞为何临死前还惦记着七钱银子?
《清正为官(郦波评说海瑞)》中,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著名学者郦波教授旁征博引,详细讲述清官海瑞的为官之道!
阎崇年、王立群、钱文忠、鲍鹏山等著名文化学者联袂诚意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正为官(郦波评说海瑞)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郦波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何说海瑞是一个断案如神的“神探”?海瑞为何“抬棺骂皇帝”?海瑞下江南,为何吓坏了一众贪官?海瑞为何临死前还惦记着七钱银子? 《清正为官(郦波评说海瑞)》中,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著名学者郦波教授旁征博引,详细讲述清官海瑞的为官之道! 阎崇年、王立群、钱文忠、鲍鹏山等著名文化学者联袂诚意推荐! 内容推荐 海瑞是一个生前和死后都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极端廉洁,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是与包公齐名的一代清官;有人说他敢于“抬棺骂皇帝”,直言敢谏,是个敢说真话的好官;但有人说他是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极端乖僻,不合时宜,甚至有人说他逼死女儿,害死妻妾,不近人情,冷酷至极…… 《清正为官(郦波评说海瑞)》中,百家讲坛著名学者郦波教授通过多年研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海瑞是清正为官的大明传奇! 目录 第一章 南平有个“海笔架” 讨厌的外号 自古华山一条道 史上最牛校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精神导师 第二章 生命中的贵人 冲动是魔鬼 得罪了钦差大臣 校长升级变县长 第三章 名侦探海瑞 棘手的凶杀案 拖了十年的案子 聊天办案法 第四章 强项令 接待不能超标 真假胡公子 高手,就是如此寂寞 小人报仇,十年不晚 第五章 抬棺骂嘉靖 基层好干部 夸张的行为艺术 五骂天子 祸闯大了 第六章 海瑞与徐阶 对手死了 进入高层 破坏游戏规则 第七章 海瑞下江南 “馅饼”砸到了脑袋上 吓坏了一众贪官 干部“变”肥猪 更大的挑战 第八章 一条鞭法 农民之苦 赵家的悲剧 出色的经济学家 把吃的给我吐出来 第九章 蛰居十六载 得民心不得官心 改革派也不重用他 落井不下石 第十章 反腐风暴 老干部复出了 “反四风” 反贪“打黑” 反攻倒算 第十一章 千古“海青天” 海瑞之死 七钱银子的遗嘱 活在百姓心中 附录: 海瑞大事记 试读章节 基层好干部 有句俗话叫“老虎屁股摸不得”。老虎屁股为什么摸不得呢?那是因为老虎实在太厉害了,你摸它屁股,它要发火;它要是发起火来,可就要吃人,那你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可问题是,要是有人不把老虎当回事儿呢?要是有人天生就是打虎英雄,或者他天生就是那种老虎也吃不下的人呢?对于这种人而言,老虎屁股恐怕就摸 得——而且随便摸,不管你“老虎”怎么火冒三丈,他想怎么摸,就怎么摸! 海瑞,就是这么一个既敢于摸老虎屁股、也十分乐于摸老虎屁股的人!从他的一生来看,无所畏惧地摸老虎屁股,简直就是他最大的职业爱好。 海瑞虽然是从九品芝麻官儿做起的,但一路上他打击豪强、犯颜抗上,不论是上级领导,还是朝廷来的钦差大臣,他谁都敢惹。而且奇特的是,他惹的这些人,个个都是权势熏天,像胡宗宪,那可以算得上是一方诸侯;像鄢懋卿,更是严嵩一条有名的走狗,但这些人,谁还都不敢来报复海瑞!就算是鄢懋卿后来要报复海瑞了,老天爷又出面来帮海瑞了——关键的时候严嵩倒台了。这样一来,严党分子自然做鸟兽散,鄢懋卿对海瑞的报复也就无从谈起了。 后来,海瑞从淳安县令又调任兴国县令。他脾气不改,照样谁都敢得罪,不论你官多大,只要你敢鱼肉乡里,只要你敢欺压百姓,海瑞就会跳出来跟你斗个没完!据说,当时连刚退休的兵部尚书都栽在了他的手上。 但同样是因为海瑞的这股斗志,他在官场上也得罪了很多人,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他,所以海瑞在浙江调来调去,始终还是个七品县令。 可我们说,大家都喜欢的人,未必是有用、有能力的人,他可能只是个和事佬、老好人。对于海瑞这种能力强、骨头硬的人来说,虽然大多数领导不喜欢他,但只要有一两个欣赏他的人,他就能脱颖而出。正好,当时的朝廷也不缺少欣赏海瑞的人,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可以算是海瑞的贵人、命里的福星——朱衡。 海瑞原来在福建南平当校长的时候,朱衡就是福建的提学副使,也就是教育厅的副厅长。当时别人都戏称海瑞是个“山笔架”,都在背后嘲讽他,只有朱衡欣赏他、器重他,为他开展工作提供了各种方便。 后来,海瑞之所以能到淳安当知县,也是因为朱衡调到了吏部,才一力推荐的海瑞。 就算是鄢懋卿后来想要陷害海瑞的时候,朱衡也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护过他。所以,后来海瑞一生最感激的人就是朱衡。 现在严党倒台了,海瑞在基层的工作成绩也很突出,而此时朱衡又正好升任了吏部侍郎,也就是中组部副部长,所以,在朱衡的推荐之下,海瑞终于从一个小小的地方官调到京城去当了京官——而且还升级了,做了户部云南司的正六品主事。 换了别人,调到了京城当京官,还升了官,肯定开心得不得了。可海瑞并不怎么开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户部云南司的主事,在海瑞看来,是个极无聊的文职岗位。它的工作职责也就是发发公文、整整材料,以及兼顾一些文化与民族工作,基本上相当于是个什么文字材料都要管的文字秘书。 海瑞心想,在淳安做县令的时候,好歹还能为百姓做点儿实事,现在每天坐在办公室,一张报纸一杯茶,做个轻松自在的办公室科员,这和他的人生理想差距实在太大了!于是,他就琢磨着怎么做点儿实际工作,比如调查研究之类的。 等他做了一年的调查研究之后,海瑞出离愤怒了,他又开始发挥出他“摸老虎屁股”的习惯与爱好了。不过这一次他摸的动静实在太大了,不仅震惊了朝野,也震惊了整个明史。 P78-80 序言 小民们千百年来一直有一种“清官”情结——遇得到清官便极力赞颂,遇不到清官便极力呼唤——这使得“清官”一词,生生地成了中国官文化中的珍品。 其实可以理解,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是一个盛产清官而又清官稀缺的国度。既“盛产”,又“稀缺”,岂非矛盾? 没错,就是这么矛盾!历史就是在矛盾中迤逦前行的。 先说“盛产”。 . “清官”一词,原本与清官无关。《晋书·何遵传》曾云,何遵之子何嵩“博观坟籍,尤善《史》《汉》,少历清官,领著作郎”。这里的“清官”,其实是“清要的官职”的意思,这也是唐五代以前“清官”一词的普遍含义。 此前,与后来的“清官”意思最为接近的词叫作“循吏”。司马迁创作《史记》,专列一篇“循吏列传”,要为那些能办事且不贪的官员列传,以盛扬其名。这种名声当然是令名,是好名声,而这些人则是官员的表率,是值得称颂与呼唤的。所以,这样的“循吏”后来又被称为“廉吏”“能吏”“良吏”,其实也就是后来的“清官”。 因为司马迁开了一个头,所以后来官修正史,大多都有“循吏传”“良吏传”“能吏传”之类的专篇。 像立有“循吏列传”的有《史记》《汉书》《后汉书》《北齐书》《南史》《北史》《隋书》《新唐书》《宋史》《金史》《明史》和《清史稿》。像立有“良吏列传”的有《晋书》《宋书》《梁书》《魏书》《旧唐书》和《元史》。另外,像《辽史》中立有“能吏列传”,而《南齐书》中更有“良政列传”。 于是,洋洋洒洒的史书卷帙浩繁,也就有了大量的清官问世。既然正史里有这么多清官的传记,那么说封建王朝的中国是一个“盛产”清官的国度,应该其言不虚。 想来也觉得有趣,按说清官应该是与贪官污吏相对应的,但像开了正史源头的《史记》《汉书》等,有“循吏列传”,但却并没有什么“污吏列传”或“贪官列传”。虽说有“酷吏列传”,但像位列酷吏列传中被权贵侧目的“苍鹰”郅都和“强项令”董宣这样的人,其实反倒是标准的清官。后来,一直到欧阳修的《新唐书》方有了“奸臣传”,算是为后代史书中写贪官污吏的“奸臣传”与“佞臣传”们开了个头。 这样,就不难看出,至少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正史记载里,清官的人数是要大大超过贪官污吏的数量的。这倒是一个实在令人惊讶的推断,由此证明,古代的中国“盛产”清官,看来也倒是可以成立的。 但清官数超过贪官数,这怎么可能呢?实在有悖小民们的常识啊! 那就再说“稀缺”。 虽说循吏、良吏、能吏可以说就是清官,但细究起来,循吏、良吏、能吏与清官之间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的。 最早提到现代标准意义上的“清官”一词的,是金代元好问所作的《薛明府去思口号诗》。诗云: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这里说“能吏寻常见”,仿佛清官倒是很多的。但又说“入信有清官”,仿佛又见出清官的难得一见。那么,到底是可以“寻常见”,还是“难得一见”呢? 这就要说到“寻常见”与“难得一见”的区别了。 说“能吏”可以“寻常见”,到底是谁见到的呢?当然是官府,是衙门,是朝廷,是修史书的统治者们。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盛产循吏、能吏的国度,所以当然可以“寻常见”,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循吏列传”“良吏列传”和“能吏列传”问世。 ‘ 说“清官”难得一见,到底是谁见到的呢?那句“人信有清官”的“人”,当然不是官府的大老爷们,当然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们,当然只能是小民,只能是百姓。所以,在小民眼里,在百姓眼里,真正的清官实在是难得一见。 这就是清官与循吏的本质区别——清官是小民眼里的清官,是百姓眼里的清官,而循吏则是官府眼里的循吏,是朝廷眼里的循吏。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既“盛产”清官、又清官“稀缺”了。 “盛产”的“清官”,不过是自上而下的评价;“稀缺”的“清官”却是自下而上的呼唤,是小民们、百姓们对那些正直、廉洁、善良并能给国家与百姓的生活真正带来福祉的官员的称赞。 这样的清官多吗?相较于历史上满眼的官僚与腐败分子,又怎么可能多呢? 这,只不过是一个基于常识的判断! 中国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是“私”天下。皇权,或者说皇帝,才是封建社会最大的“贪”者。所以,这也注定了既盛产“清官”又“清官”稀缺是古代中国不可避免的一种历史悲剧。 幸好,“稀缺”不等于“没有”。只要有,就还有希望,就还有让小民们渴望的眼神点燃光芒的可能。海瑞,就代表着这种可能!因为,他是一个典型——不是“盛产”中的典型,而是“稀缺”中的典型。作为小民们眼中、百姓们眼中真正的清官,海瑞用自己简单的人生谱写了历史上最为“稀缺”的“清官”的篇章。 那么,这样一个普通的生命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呢? 请看本书。 郦波 2016年5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