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求卓越(郭慕孙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追求卓越 郭慕孙传》编写组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少年立志 勤勉好学

1920年6月24日(农历五月初九),郭慕孙出生在湖北汉阳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郭承恩是一位留学英国的机电工程师,对他人生理想的树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郭慕孙从小立志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工程师。从少年时期入读杭州明敏小学,到发奋学习考取著名的上海雷士德中学,再到以优异成绩被上海沪江大学录取,直至后来一生的科研生涯,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铭记父训

郭慕孙的父亲郭承恩,字伯良,祖籍广东省潮州市,留学英国,1915年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vy of Sheffield),曾在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上海兵工厂、中央造币厂等处供职。郭承恩的第一任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三个孩子,也就是郭慕孙的大哥郭星孙、二哥郭美孙和姐姐郭秀梅。郭慕孙的母亲周石南是他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婚后育有两子一女,即郭慕孙和弟弟郭敬孙、妹妹郭重梅。周石南是一位小学教师,他们一家人在汉阳时就住在学校里。她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贤妻良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女,周石南便辞去工作在家操持家务。

郭承恩早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留校执教数年后,到汉阳铁厂工作。1910年,郭承恩被派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留学,目的是为了学习当时西方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如今,在湖北省档案馆仍藏有郭承恩亲笔签名的派遣合同以及两封亲笔书信,主要记述的是工厂希望他搞清楚英国是如何冶炼钢铁的。但到了英国才知道,大学里也没有专门的钢铁冶炼专业,于是工厂同意郭承恩学习机械和电气类专业,因为这些知识学成后也能派上用场,1915年郭承恩完成学业回国,回到汉阳铁厂工作。

郭承恩供职的汉阳铁厂隶属于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冶萍公司”),公司还包括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集原材料供应与钢铁冶炼于一体的钢铁煤联营企业。汉阳铁厂是我国近代唯一的钢轨制造企业,也是我国近代引进现代钢铁技术实现重工业化的早期代表。那时的汉阳铁厂所在地既没有铁矿也没有煤矿,而且缺乏统一的钢轨技术标准,使得生产与运输成本偏高,自己生产的钢铁比从国外进口的还要贵,导致盈余不足,加之没有国家的关税保护,造成与进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因此于1922年炼钢炉被迫全部停产。

工厂停产后,郭承恩携妻子儿女迁往上海。由于一开始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一家人便借宿在郭慕孙的二叔父家里,年幼的郭慕孙和弟弟住在楼下的一个房间,那时不能经常见到在外奔波的父亲。过了一年多,母亲带着郭慕孙兄弟二人才找到一处弄堂租住,一家人的生活总算稳定下来。  1928年,郭承恩凭借着在英国留学深造的专业背景,机缘巧合地被国民政府聘用,负责沪杭甬铁路的管理(宁波简称“甬”)。这条铁路以上海为起点,将杭州、宁波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工商业城市串联起来,是当时铁路系统中最繁忙和最重要的路段之一。郭承恩主要负责铁路上一些技术性的事务。那时的中国饱经战乱、积贫积弱,懂工程技术的人才凤毛麟角,铁路工程师更是稀缺人才,负责上海一杭州铁路段的美国工程师回国后,这一职位由拥有留洋经历的郭承恩接任也是理所当然。于是,郭承恩一家从上海搬到了杭州,郭慕孙入读杭州明敏小学二年级。

1930年,郭承恩因职务调动全家又迁回上海,次年8月被任命为两路局(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局长,郭慕孙也转到上海协进小学四年级继续学业。鉴于郭承恩的专业背景和出色工作,后来他又被政府派往上海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和中央造币厂担任重要职位。这两家由政府严格掌控的工厂在国防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中央造币厂请来美国专家指导铸造银币,专家回国后郭承恩就承接了该项工作,出任中央造币厂厂长。受到器重的郭承恩所任职的铁路运输、兵器制造、钱币铸造等都属于政府的垄断行业,需要很强的工程技术专业背景,但他掌握的机电知识使得他工作游刃有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郭承恩所在的工厂被日军占领后,他毅然辞职,决不为日本侵略者工作。

当时国内没有电焊只有气焊,要用氧气和乙炔(C2H2),算是工业领域了不起的创新。那时上海只有法国人能生产氧气,技术垄断导致氧气的价格贵得离谱,于是郭承恩和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筹划中国人能否自己制造氧气,要办一家投入成本不高的小公司。经过协商,由郭承恩的好朋友、做钢铁生意的陈氏兄弟出资建厂,郭承恩负责从德国引进成套设备,他们三人合作在租界中开办了第一家“中国工业炼气公司”,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打破了法国企业在华气体工业的垄断地位,填补了中国化工的一个空白,大长中国民族工业的威风。上海的报纸进行了宣传报道,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件。P5-8

后记

2014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化学部常委会推荐,经学部咨询与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批准,正式启动《郭慕孙传》的撰写工作。2014年4月23日、2015年3月25日和5月19日,李静海曾先后三次召集李洪钟、谢裕生、赵兰英、艾菁、刘伟开会,研讨《郭慕孙传》的编写工作。按照李静海提出的撰写提纲、思路和要求,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按时间顺序分为九章和五个附录的框架进行撰写,突出反映郭慕孙一生的主要科学成就、贡献和科学精神以及国内外的学术影响,串起来成为科研生涯传记。在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大量资料和形成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由谢裕生组织艾菁、刘伟和赵兰英分工负责进行《郭慕孙传》初稿的撰写工作,2015年6月底,完成了《郭慕孙传》初稿的撰写。在谢裕生与撰稿人一起逐章反复修改的基础上,经李洪钟补充修改,由李静海逐章进行审阅修改后,形成了《郭慕孙传》素材稿。

2015年7月8日,李静海和谢裕生召开了第四次编写组会议,邀请刘淑娟、李佑楚、张和忠、罗保林几位老同志及编写组成员参加,征求意见,并分工负责修改相应章节;7月31日,李静海和谢裕生召开了第五次编写组会议,邀请原流态化研究室的老同志刘淑娟、李佑楚、张和忠、郭铨、甘耀昆、夏麟培、刘大陆、王永安、黄长雄、宋宝珍、姚建中、马兴华、朱庆山和葛蔚及之前参与编写工作的同志参会,征集补充修改意见;听取了欧阳藩、陈丙瑜、邵曼君的意见和建议。在汇集、吸纳大家补充修改意见的基础上,谢裕生组织撰稿人反复修改,四易其稿,由赵兰英录入参会人员的补充修改内容、插入照片和脚注、核对资料,并重新排版,形成了完整的《郭慕孙传》新稿。李静海和谢裕生对每一次形成的文稿都逐章进行了修改、补充和编审,最后定稿。《郭慕孙传》书稿的撰写工作终于完成了。

在本书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大力支持;感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鼎力相助;感谢张藜研究员和李红编辑的热情帮助和支持;.感谢桂慧君先生的支持、帮助和所提供的宝贵资料;感谢韦潜光、黎念之、范良士等友人情真意切的缅怀文章;感谢郭日方先生真知灼见的指导意见;感谢宋文立研究员、王启梅同志提供的资料和照片。同时,还要感谢陈建华同志利用业余时间翻译有关参考文献并提出修改建议;感谢王维、王小伟、何险峰、孟凡勇、鲁波娜、陈飞国、王利民、张云、黄文来、巴敬莉、马赟、吕瑞花等同志在工作中所给予的帮助;感谢《颗粒学报》编辑部的协助。

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难免存在错误和欠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5年9月22日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科学风范为人楷模(代序)

Dedication to Pmf Mooson Kwauk(英文代序)

导言

第一章 少年立志勤勉好学

 铭记父训

 勤奋好学

第二章 风华正茂才华出众

 沪江大学

 大学结缘

 准备出国

第三章 留学美国创造经典

 普林斯顿大学

 创造经典

 圆梦工程师

 喜结良缘

第四章 奠基立业报效祖国

 义无反顾

 辅佐建所

 利用稀土

 服务需求

 广义流态化

 流态化应用

 流态化会议

 普及流态化

第五章 乱中求索矢志不渝

 逆境中坚持

 援阿任务

 气体炼铁

 云开月明

第六章 科学春天大展宏图

 担任所长

 独树一帜

 发展学科

 学术交流

第七章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潜心论著

 情系颗粒学

 不懈追求

 悉心育人

 贡献卓越

第八章 老骥伏枥学高为师

 科学总结

 为国献智

 科普教育

 教授英语

第九章 为人楷模风骨永存

 构思未来

 热心公益

 为人师表

 永久财富

 风骨永存

结语追求卓越的一生

附录一 郭慕孙年表

附录二 郭慕孙工作经历和社会兼职

附录三 郭慕孙获奖项目

附录四 郭慕孙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五 缅怀郭慕孙先生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内容推荐

郭慕孙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化学工程学家,他的科学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并自成学术体系,对流态化、颗粒学和过程工程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89年获国际流态化成就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入选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化工科学家”,是50位之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追求卓越郭慕孙传编写组编著的《追求卓越(郭慕孙传)》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丛书之一,全书分九章系统讲述了郭慕孙先生的一生。

编辑推荐

追求卓越郭慕孙传编写组编著的《追求卓越(郭慕孙传)》以郭慕孙撰写的论文、著作、报告、手稿和珍贵照片、科研及社会活动、录音录像等史料为依据,研究了他从少年立志做一名工程师到留美成才、创造经典的成长过程和原因;追忆了他回国奠基立业,致力于流态化在化工冶金中的应用,攻坚克难,在祖国各地所留下的科研足迹与贡献;以广义流态化、无气泡气固接触、多尺度法、煤拔头技术、颗粒学等研究为例,探究了郭慕孙学术思想的萌生、形成、发展、实践与应用的创新历程及国内外影响;回顾了他始终站在化工前沿的高度,辛勤耕耘几十载,推动和引领流态化、颗粒学、过程工程学的发展所做的功绩;从郭慕孙成长、成才、成名、成家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视角,总结了他一生坚持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和价值理念。以时间为序,按照九章和五个附录的框架串联起来,讲述了郭慕孙先生的一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