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蜀土蜀魂--成都老城墙边轶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谭方德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成都城墙彻底消失了,曾经在这段城墙附近生活过的人们的各种轶事也随同涓涓细流的锦江水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他们连同成都古老的城墙不应该被人们遗忘,他们毕竟是我们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段历史。

谭方德所著的《蜀土蜀魂--成都老城墙边轶事》通过一个故事,通过了城墙作为媒介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川中将士的英雄气概。

内容推荐

谭方德所著的《蜀土蜀魂--成都老城墙边轶事》是一篇讲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发生在四川的长篇历史小说,一个贫穷的农村青年寡妇张妈做了霍家公馆的奶妈,与年幼的小云相依为伴,通过霍家公馆主人全面展现了当时四川尤其是成都的社会风貌。张妈的独子竹君参军并在抗战爆发后随军出川,先后转战山西山东,展示了川军将士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竹君九死一生,渡过黄泛区回到四川,在老长官伤残后担任的田粮处任职,参与了大后方征粮工作。从普通士兵、平民百姓的视角表现了四川人民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用后一粒粮食支撑全国抗战直至后胜利的奉献精神。书中展现了一系列发生在四川的历史事件,刻画了一批英雄人物。

目录

第一部 天下已乱蜀更乱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二部 沧海横流方显出川人本色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三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第八十二章

 第八十三章

 第八十四章

 第八十五章

 第八十六章

 第八十七章

 第八十八章

 第八十九章

 第九十章

 第九十一章

 第九十二章

 第九十三章

 第九十四章

 第九十五章

 第九十六章

 第九十七章

 第九十八章

后记

试读章节

甫一坐下,青年军官微笑着说:“霍会办,新来乍到,还没请教你的台甫呢。”

“草字宇霆。”

“哦,高雅高雅,兄弟来兵工厂履新,对兵工厂之事一无所知,还望会办不吝赐教。”

“兄弟太客气了,其实我这个会办也只是兵工厂里干活的牛命,只是前任总办离职,新的总办尚未任命,我凑合着管几天事,哪里敢赐啥子教。”

“不对吧,护卫队下面的军官告诉我,十几年来兵工厂总办像走马灯换来换去,唯有你霍会办是个不倒翁,不管换谁会办都稳坐钓鱼台。”

“兄弟有所不知,兵工厂总办是换得勤,谁控制成都都要派自己人到兵工厂当总办,但这些人大都是外行,说起造枪造炮都是黄话,总得要个懂行的会办来组织生产嘛,所以我才说自己是属牛的命,既不当家也不做主,成天窝在厂里干活。”

“哦,原来是这回事。”

霍宇霆仔细看着眼前这位青年军官,英俊的脸上棱角分明,五官端正,浓眉大眼里透出一股逼人的英烈之气,禁不住心里赞叹好个威武的军人,嘴里忍不住问了声:“兄弟,听说你从保定军校毕业,又在东洋学成归来,青年才俊,正好在军中发展,咋个会到兵工厂来守家护院?”

这个叫胡孟光的青年军官叹了一声:“霍会办,实不相瞒,回川后几支军队找过我,有给少校营长,有给中校团副的,我看看川中各军常为一己私利互相混战不休,糜烂地方、荼毒百姓,这样的军人有啥子意思,不如到兵工厂看家护院混口饭吃。”

霍宇霆点点头:“说得也是,民国以来,川内混战不休,今天罗刘之战,明天刘熊之战,打来打去无非是争地盘抢利益,当军人确实没意思,老弟志存高远眼光独到呢。”

胡孟光赶紧摆摆手:“会办莫谬夸,志存高远不敢当,就是看家护院都得从头学起。会办,这兵工厂听说民国前就办起了?”

“还要早呢,光绪元年时丁宝桢来四川当总督,他在山东当巡抚时向国外定购了一些造枪炮和子弹的机器准备在山东泺口办个泺口机器局造枪炮,既然来四川当总督就把这些机器运来成都,他来后的第二年就在下莲池拱背桥那边办了个成都机器制造局。刚一开办就有人告他,于是朝廷就发话,说啥子四川没有条件办兵工厂,勒令丁宫保停办。丁宝桢在朝廷还算是说得起话的人,他据理力争终于让朝廷松了口,这成都机器制造局才算保下来。当时机器局先生产前膛枪,药弹和火药,因为前膛枪太落后,后来改造后膛枪,换下绿营兵使用的大刀长矛,不过这机器局投人太少,我算了一下从光绪一年到宣统三年共三十一年才投进白银330万两,先天不足成不了气候。所以后来的四川总督锡良认为这机器局规模太小,难堪大用。当时由于英国图藏甚殷,经常唆使藏军屡犯川边,为保障边防部队军火供需,在成都建设兵工基地,邻近康藏易于补给,所以朝廷同意新建兵工厂。锡良考虑到拱背桥周边居民太多,枪炮厂不宜设在城内,多次向朝廷请旨,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在成都东门外三官堂又办了个新厂,就是我们现在的四川兵工厂。”霍宇霆说到这里在案头上翻出一本绿皮本子:“我们四川兵工厂占地260亩,围墙内有150亩零9分,围墙外还有近110亩。而下莲池那个成都机器制造局才只有50亩,四川兵工厂建厂时从德国蜀赫特机器厂引进设备,并聘请德国顾问来川指导生产,同时还考选了四十多名技术人员赴德国学习深造。四川兵工厂现有各类机器300多部,机器局只有几十部。辛亥革命后四川军政府成立了四川造兵局,造兵局下辖两个厂,丁宝桢办的成都机器制造局为一厂,锡良办的四川兵工厂为二厂。民国二年袁大头当政撤销了四川造兵局,四川兵工厂归北洋政府陆军部直辖,正式定名为陆军部四川兵工厂,四川造兵局一厂就改名为兵工分厂,并对两个厂的生产进行了分工。我们主要生产65、68、79这三种口径的马步枪和配套的子弹,兵工分厂仿制了一阵马克沁重机枪,因质量不过关两年后停下来,现在正在仿制奥国思怀式68机关枪和克虏伯75山炮以及炮弹。另外我们兵工厂还附设了一个白药厂,生产白药、无烟火药,还生产酒精滠水,白药厂在三瓦窑,你们护卫队在那边有一个分队,明天我派人陪你到白药厂看看。兵工分厂也附设了一个黑药厂,在西南边草堂寺附近,专门生产黑火药。”

说着他叹了口气:“我们四川的兵工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更是畸形,四川没有现代工业作支撑,发展兵工谈何容易。我从柏林工业大学毕业后在克虏伯公司实习,人家有自己的炼铁厂,就近取材成本当然低。何况德国工业发达,技术沉淀深厚,员工敬业,把产品当工艺品做,造出来的兵器才好呢。”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把手枪:“这是德造一九一一式毛瑟手枪,你看多漂亮,再看看你的佩枪。”他接过青年军官递过来的手枪,看了一眼说:“这是巩县兵工厂生产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看这两支枪根本没法比。”

他放下手枪翻开笔记:“我刚到四川兵工厂时就碰见一件事,那年陆军部派员来厂稽核,说当年生产了步枪5187支,耗费120万元,而同年汉阳兵工厂生产步枪15044支,耗费不及100万,因此所报概算不予核准,可把当时的督理杨肇钧急坏了,那时兵工厂的头头还叫督理。这些负责稽核的大员们忘了,汉阳兵工厂毗邻汉阳铁厂,运输成本低得很。

P8-P9

序言

在神秘的松潘草原上座座千年不化的雪山巍然耸立。从这些雪山冰川里滴下的点点水滴,在草原上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水泡子。从这些泡子里溢出来的冰水,顺着地势在草原上漫无边际地缓缓南流,渐渐形成一道道冰雪融化的小溪。这些小溪在弓杠岭下变成了一条小河,小河一路向南汇聚了无数雪山融化的小溪。这些淙淙小溪越聚越多,流了几百里后在茂县变成了一务汹涌澎湃的大江,它在群山中怒吼,在峡谷中咆哮,以雷霆万钧之势锐不可挡,冲破万重高山直奔南方,终于在崇山峻岭歇脚的地方,一座古堰像一根缰绳驯服了这匹不羁的野马,它一改放荡不羁的野性,温柔地舒展双臂成扇面地涓涓流向东南,像桑叶的经络密如蜘网地镶嵌在这片绿色的平原上。

有两条温顺的支流轻舒玉臂环抱着一座古老的城市,如镜面一般平滑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垂柳,垂柳同透出一段青砖砌就的古城墙,这就是两江环抱的古老成都。

当年古蜀人沿着这条大江从崇山峻岭中艰难走出,辗转千里,环顾四周,他们终于停下了迁徙的脚步,在这块平原上白手起家建起了这座城市。两千多年以来这座城市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名称和地址,这算得上中国众多城市群中的唯一。

传说中这座城市的名称来源于周王迁歧“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中国古代所有的城市都有城墙,成都也不例外,蜀国开明五世建立这座城市时,建没建有城墙已经无据可考。成都城墙有据可查的则最早是公元前310年,即秦惠王二十七年。那时以成都为首都的蜀开明王朝早已被秦所吞灭,巴蜀之地已经成了秦王国的蜀郡。据说那一年秦相张仪主持成都建设,由蜀郡守张若具体工程建设,张仪要求成都城市规模要与王国都城成阳同制,按照成阳当时的规模,成都这座城市的规模要达到周长12华里,城墙须高7丈,限于当时的条件,城墙为泥土夯筑,据《搜城记》记载,因成都平原土质疏松,屡筑屡塌,正一筹莫展之际,一只大龟从锦江中游出,上岸后爬行一段最终在城东南角死去。张仪见状请教巫师,巫师看了一阵后让他沿龟迹筑城,成都历史上首次筑城终于顺利完成。因为这个原因当时成都有一个别称叫龟城。

张仪主持修建的成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西为少城,大城南垣在今文庙后街,北垣在今西玉龙街,东垣在盐市口一带。少城西南垣在通惠门以东下同仁路附近,北垣在红光东路以南。秦灭蜀后从咸阳关中一带迁来不少移民,这些移民中从事商贾和手工业的多住在少城,少城因而成为这座城市的商贸中心。而大城则为政治军事机关和秦移民住地。张仪筑城时在城外取土,因此形成了不少的大土坑,久而久之这些土坑积水而形成了城东城北一带的水池,如龙坝池、千秋池、柳池、白莲池、天井池等等。  到了汉代,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对成都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增修,完工后成都的大城少城各开九门,时谓都门二九,其中大城西南面各开三门,其余北东西各开两门,少城则西南北各开三门。今天人们能考证的城门有大城北面的洛阳门,南面的江桥门,少城北面的咸阳门和宣明门,西面的石牛门。在汉代的成都除了大城和少城外,城外还筑有锦官城、车管城及学官城,其中尤以锦官城最为著名。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伐蜀占领成都后怒其少城太侈,怒而焚-之。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成都少城终于毁于一旦。隋初文帝杨坚遣其四子杨秀当蜀王坐镇成都,杨秀一来成都即恢复重建少城,杨秀着重扩建少城西oh两面,周长约十里,因就近取土城内形成一些大坑,杨秀将大坑皆建为园池,不仅如此杨秀还在大城东门建了一座当时极具盛名的散花楼,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后写了一首《登锦城散花楼》,他咏道: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他更在《上皇西巡南京(成都)歌》里,将成都散花楼与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皇家园林西安上林苑媲美,他在诗中写道:北地虽有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唐后期因南诏屡犯西川几次包围成都,唐僖宗下令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筑罗城,对成都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整修,这次高骈筑城采用了砖砌,成都城墙自此为砖砌的开始,高骈这次筑城规模最大,工程役使八州十二县丁伕十万余人,用砖1550万匹,耗财150万贯,耗时半年。

南宋末年的宋元战争中蒙古铁骑三度攻进成都,成都城墙和城市终毁于一旦。

明洪武四年明军进入成都消灭了明玉珍割据的大夏政权,曹国公李文忠奉旨经营四川,他认为成都旧城狭小,城墙太低,于是废成都汉唐内城,依宋元城基增筑新城,他垒高墙深挖护城河,形成了明代成都的轮廓。洪武十一年,都指挥使赵清在李文忠的基础上增修内城,并在墙体上包砌砖石。明代成都内城周长二十里,比高骈所筑罗城稍小,但外墙增高更为坚固。洪武二十二年,梁国公蓝玉为配合他的女婿蜀王朱椿就藩,再次督修成都城墙,他要把成都打造为非壮丽无比无以示威的金汤城池。蓝玉督修的成都城墙设有五道门,东为迎晖,西为清远,南为中和,北为大安,另外在西边还辟有一座小西门。这次督修蓝玉还在城中心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蜀王府,成都人俗称皇城,皇城位置在武担山南、金水河北,皇城的围墙有四里长,围墙称萧墙,南至东西御街、北至羊市街西玉龙街、东达顺城街、西到东城根街,萧墙外有御河金水河环绕,萧墙上开有四道门,东仁体门、西遵义门、南端礼门、北广智门。

明末清初的战乱算是把成都这座千年古城彻底毁了,大西王张献忠在撤离成都时干脆一把火毁掉了成都城。以至清顺治年间成都断垣残壁间蒿菜丛生,虎豹横行,偌大一个成都无法放置衙门的案台,几十年间四川省会不得不设置在几百里外的川北阆中县。

康熙年间战乱稍平,大清朝廷派往四川的官员不得不因陋就简在明代成都城的基础上重建成都,一直到了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四川总督福康安奏准朝廷批准对成都进行彻底重建,这次重修朝廷拨银60万两,工程举全川之力,耗时三年,直到乾隆五十一年才竣工,为此乾隆皇帝特派工部侍郎德成入川验收。

这次重建奠定了现代成都的基础,不夸张地说成都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所有古建筑(包括大名鼎鼎享誉中外的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等等)全是乾隆年间修建的。

与明代成都城墙相比,清代成都城墙更往城外移,尤其是东垣逼近了府河,南垣则临近了南河。除了城墙的高大雄伟,还在四门的城墙上建起了四座高达五丈的城楼,东日博济楼、西日江原楼、南日浣溪楼、北日涵泽楼。

同时还在明皇城的基础上建起了贡院作为全川乡试之地,成都人依然把贡院称为皇城,清代皇城开有四门,东西两面分别叫西华门东华门,北面叫后子门,面南开有三个巨大的门洞,出了门洞御河上有三座玲珑精致的石桥,门洞上悬挂着“天开文运”的横匾,与南面巨大的红照壁遥相呼应。

清代的成都城墙高大雄伟,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成都城墙周长达二十二华里之多。在这座城墙的包围下成都市区面积南北长七里三分、东西长九里三分,城墙内外全用青砖包砌,城墙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城墙上有垛口及箭孔八千一百二十二个,角楼四座,炮楼四座。城墙东西南北各开一门,东为迎晖、西为清远、南为江桥、北为大安,四座城门外都建有方形的瓮城,《华阳新志》里称:成都城墙,楼观壮丽,冠于西南,不亚京师。

在此之前的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年羹尧在明朝嘉靖年间蜀王朱让栩所建少城的废墟基础上重建了一座满城,专门安置从湖北荆州调来驻防的八旗官兵。为了与大城的汉族隔开,满城专门建了一道城墙,这道城墙东从八宝街(当时叫笆笆街)南至羊市街再至西御街然后往西折经君平街小南街转西较场(现成都军区联勤部)和南较场(现3508厂)之间与外城城墙连接。这座位于成都城内西南角上的城中城也开了四道城门,南为安阜门、北为延康门、东门两道,分别在祠堂街和羊市街,成都人把少城的城门一律加一个小字,所谓小南门、小北门、御街小东门和羊市小东门。这四道城门中以西御街和祠堂街之间的迎祥门最为壮观,城楼上嵌有两道黑底白字的匾额,向内一具匾额上写有“少城旧治”,向外一具则写有“既丽且崇”。

成都城墙这次建成后历代不断整修,最后一次整修是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民国建立后,驻节皇城的大汉四川军政府在1912年拆除了少城北垣的城墙,不久又拆除了少城南垣的城墙,1913年为了向西的交通在西较场侧新开了一道叫通惠门的城门。1933年拆除了大城城外所有的瓮城,不久又拆除了少城最后一道城墙,在这段城墙的旧址上空余了一个东城根街的街名。

抗战期间为了成都百姓跑警报躲避空袭,在东南西北各处城墙上新开了四道城门,即新南门、新东门、新西门、新北门。

从民国初年开始成都城墙就不断遭到破坏,大批城墙砖被盗作修房建屋的基石,城墙上及城墙两边成了穷人的窝棚和菜地,尤其是新南门城墙这一带简直成了这座城市贫民的聚集区,天长日久古老的成都城墙不断遭到蚕食,从当年既丽且崇的壮观变得面目全非。

1959年为了建设成都标志性的建筑锦江宾馆和锦江大桥,很多城墙砖被拆除,这些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城墙砖用作锦江大桥和锦江宾馆的基础,至今这两座标志性的建筑依然屹立在这座千年古城里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

1966--1976年间成都皇城被夷为平地建起了展览馆,1970年,流经市区的御河和金水河建成了地下人防工程,残存的成都城墙的泥土被打成了一块块人防工程土坯砖,至此成都城墙彻底消失。

有好事者称,成都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如今只剩下一段墙(北较场成都军区用残存的旧城墙砖建了一段城墙)、一间房(杜甫草堂)、一座庙(武侯祠)、一堆坟(永陵王建墓)、一口井(望江楼内薛涛井)。

成都城墙彻底消失了,曾经在这段城墙附近生活过的人们的各种轶事也随同涓涓细流的锦江水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他们连同成都古老的城墙不应该被人们遗忘,他们毕竟是我们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段历史。

后记

古老城墙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最后应当向读者讲讲书中主要主人公最后的命运。

胡孟光在一九四九年年末江山易帜的前夕,先是谢绝了他的表叔王缵绪为应变拉起一支准备起义的队伍——成都市人民自卫总司令部出任参谋长的邀请。接着又谢绝了一向器重他的老长官邓锡侯约他去彭县起义的盛情。次年初携夫人出走香港与两个退役的女儿会合,长期在香港定居,六十年代初在香港病逝。

抗战胜利后两年由于内部倾轧,胡孟光被迫卸任四川省田粮处长职务,竹君由此失业,在家自谋职业,五十年代中期患上带状疱疹,鉴于他的经济状况及当时的医疗水平,几乎属于不治之症,不久即病逝。

竹君的好朋友洪德明上校抗战胜利前夕在湖南南部的一次战斗中部队被优势日军包围,屡次突围不成,部队损失殆尽,弹尽粮绝,在击毙数名敌人后仿效他的恩师邱团副饮弹自尽。

三营九连硕果仅存的谢二娃,这个水津街船工的儿子熬过了抗战,升任川军第四十四军少校营长,不幸的是他很快卷入了内战,在淮海战役碾庄地区四十四军全军覆没,谢二娃逃过灭顶之灾,也许当年跟随竹君他们千里突围安然返回四川的例子启发了他,他昼伏夜行徒步走到蚌埠,重新回到国军中,后随军去台湾,七十年代末期退役,一直住在新竹。

竹君的二弟抗战胜利后随军光复台湾,就一直留在空军服役,直到七十年代中期退役后定居高雄县冈山镇的眷村里,八十年代末曾回过成都中莲池老城墙边,只是父母均在那场三年困难时期中先后去世,面对物是人非不禁潸然泪下怏怏返回。

竹君的表弟、那个在新新新闻当记者的天友,在华西读书时就加入共青团,几年后转为中共党员。新政权成立后在内江某县担任法院院长,但文革中在劫难逃,被诬为假党员、叛徒、走资派、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而遭多次毒打批斗,身体从此垮了下来,很早就离职休养。上世纪八十年代竹君的儿子、某油田高级工程师金生专程去简阳看望他,谈起四十年不相来往,天友推说怕自己连累亲戚不敢来往。金生笑笑,说伪军官家庭还怕谁连累,倒是表叔怕我们连累,天友只能尴尬一笑。

小云同丈夫小黄婚后一直生活在云南祥云、楚雄、昆明等地。抗战中三分之一的南洋机工殉职于祖国的抗战事业,胜利后三分之一的南洋机工陆续返回南洋各地,剩下的留在云南各地运输公司。小黄在五十年代中期的一天,驾车在楚雄城外撞死突然横穿马路的农民,被判劳改五年。在劳改农场重操旧业驾驶拖拉机装运木材,因拖拉机超载坠崖,车毁人亡。小云在丈夫去世后带着四个子女回重庆定居,艰难中靠织毛衣打缝纫机赚钱养活子女,张妈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重庆,同小云相濡以沫,共同渡过那段艰难日子,六十年代初病逝,由小云给张妈送了终。所幸小云子女都很出息,都在重庆定居儿孙满堂。因操劳过度,疾病缠身,小云在八十年代中期因病去世。

胡孟光的老长官邓锡侯联同刘文辉、潘文华在四川彭县宣布与旧政权决裂,加入新生红色政权,以后的命运众所周知,在此不予赘述。

孙震则在历史巨变关头谢绝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挽留,将自己不多的军队留下来,自己最终去了台湾并终老该地。

再说说中莲池城墙边各色人等的命运。

旗人后裔郑吉祥一直做着他早出晚归的小买卖,后来社会主义改造后割掉了资本主义的小尾巴,买卖做不成进了市政工程处当了个挖泥巴的小工,当上了光荣的工人阶级。

袍哥凤头老幺陈福山在新政权建立后糊里糊涂跟着红旗管事张五爷参加了石板滩反革命暴乱,暴乱平息后被抓获押赴刑场处决。侥幸逃脱的张五爷则逃往甘孜的深山中最后不知所终,其余袍哥大小头目均以反动会道门骨干判处极刑。

倪保长按当时政策属于可杀范围,但因人缘太好得到城墙边全体居民上书担保而改判有期徒刑十年,刑满释放后正遇三年困难时期,生活艰难,有一天独自喝了半斤老烧酒后仗着酒兴在街上大发牢骚,被以历史反革命加现行反革命的罪名判刑,再次入狱,后病死于峨边劳改农场。

说完了人后应当讲讲物,成都的老城墙从五十年代开始为满足城市的交通需要一段段予以拆除,但新南门(复兴门)一段相对完整,一九五九年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而大兴土木,当时最大的工程要数人民南路广场(皇城坝)直往南边的通衢大街人民南路,这条宽阔无比的大街把著名的华西坝劈为两半,四川医学院(原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只能通过地下通道维持东西校区的来往。为修建锦江宾馆和锦江大桥,附近两尺长的城墙砖正好作为基础,以弥补当年水泥的匮乏。于是这段城墙便成了光秃秃的毫无任何遮掩的土墙,又苟延残喘存活了十来年。

城墙上的住户因当年城墙外榨油厂的一场大火波及被迫搬了下来,在莲池庵外搭屋建房,城墙上便基本没有了住户。

当年颇为气派的谢公馆成了新政权一些机关的驻地,成都市劳动局、四川省志编辑委员会、四川省地震办公室先后进驻。为适应办公需要各机关先后进行了部分改造,于是谢公馆和裕仁里变得非驴非马、面目全非,至今四川地震局所属的一幢七八层的干打垒仍矗立在谢公馆原址,大概拆迁当局对这个姓公的钉子户无可奈何,它依然刺眼地扎根在周围林立的新式楼盘中。

谢公馆的主人尽管识相地追随其弟谢师长参加了川西起义,依然没有逃脱被扫地出门的命运,终老在南府街一座破落的杂院中。

一九七零年中苏同盟的两兄弟在珍宝岛事件中大打出手反目成仇,战争阴云再次笼罩这片国土,在深挖洞、备战备荒的口号下成都老城墙和被成都人称作皇城的四川贡院和围绕毗邻它的御河金河终于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皇城被夷平建起了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现四川科技展览馆),那两条河流则成了十里长街的地下人防工程,而夯成坚实土墙的老城墙当仁不让地被打成土坯砖,成了地下人防工事的脊梁。

至此,延续几千年时毁时修的成都老城墙终于灰飞烟灭,在这块土地上永远地消失殆尽。

现在红星路南段新南门附近,四川省监狱局宿舍后面一条小路明显比周边高出许多,这便是这段老城墙尚未彻底铲尽留下的痕迹,不过已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就是老城墙残存的地基。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大都惯性地承接着过去的生活方式,这里依然是这座城市的贫民区,直到六十年代初这里才铺设了自来水管,在清平巷口设置了一个有人值守的自来水桩,两分钱一担水,人们不再在莲池庵院子里的老水井取水。

文革前夕这里终于用上了电灯,照郑吉祥说的屁亮屁亮还不如过去的煤油灯,有人反映到派出所,让领导听后很不高兴,差点被上纲为阶级斗争,幸好他出身无可挑剔才作罢。

到了九十年代拆迁之风终于吹到这里,城墙边的人们像秋风吹落的种子散落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九十年代商品房的居住条件当然不能同日而语。

但他们心中永远眷恋的仍是中莲池城墙边,城墙早就无踪无迹,中莲池只留下一个没有实物的空名,但经常有人回到这里,端着相机寻找越来越少的痕迹。

于是他们在这个城市最先发起老邻居会,在郊区的农家乐每年聚会一次,将近百岁高龄的郑吉祥坐在轮椅里,由晚辈推着参会,依然如年轻时话多,不过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过去势不两立、吵架成瘾的人毫无芥蒂,亲热地聚在一起,越来越衰老的人总是忘掉了挤在一起摩擦、争吵、甚至相互谩骂的往事,他们不厌其烦给孙辈讲起谢家公馆老槐树上成群结队栖息的白鹭,比动物园的鸟儿更漂亮,莲池庵的井水远远比当下最昂贵的矿泉水更甘甜,甚至那时的天更蓝、风更爽,一家人炒肉全街都闻到肉香。

这一切是他们渐行渐远、终将彻底消失的往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