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中国古代文化又称为纵横之术、长短之术、勾距之术,用现代话讲,就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为总结关于谋略的历史经验,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就中国古代谋略做了一次系统讲析。《历史的经验(增订本)》就是其这类讲稿的整理。书中,南怀瑾先生讲历史的经验,以人们工作、业务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自身阅历和当今人事,将众多历史故事,铺注于原经文之后,经史相参,为世人创业待人、立身行世提供借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经验(增订本)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南怀瑾讲述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谋略,中国古代文化又称为纵横之术、长短之术、勾距之术,用现代话讲,就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为总结关于谋略的历史经验,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就中国古代谋略做了一次系统讲析。《历史的经验(增订本)》就是其这类讲稿的整理。书中,南怀瑾先生讲历史的经验,以人们工作、业务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自身阅历和当今人事,将众多历史故事,铺注于原经文之后,经史相参,为世人创业待人、立身行世提供借镜。 内容推荐 一九七五年春夏之间,南怀瑾先生以“历史的经验”为主题,就中国古代谋略做了系统讲析,《历史的经验(增订本)》即整理自其讲稿。 在书中,南先生从实用的立场出发,以经史合参的方式,撷取赵蕤《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论》等精华,讲正反相生、君臣相待、利弊相参等道理。南先生强调,谋略是双刃剑,用得好能救人,用不好则害人,因此在讲解中,他尤其注重经义的阐发,始终强调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君道、臣道、师道的精神,强调人生的因果,在分享古人智慧的同时,引人向善。因此,本书确是治世的良典,是领导的艺术,也是拨乱反正难得的宝笈。 新增一篇《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内容多为南先生个人在抗战期间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此次印行,“一则勿忘国耻及抗战之苦,一则与大家共勉未来,为国为家共同奋斗走向光明”。 目录 出版说明 校订版说明 前言 话题 神谋鬼谋 春秋多权谋 正反相生(《长短经·反经第十三》) 古今无定法 仁爱的流弊 仗义的流弊 讲礼的流弊 乐乐的流弊 名器的流弊 重法制的流弊 刑赏的流弊 学识的流弊 福利社会的事 尚贤的流弊 不能善用所长的五反 姜太公论三明 专权与嫉妒 文武兼资论 倡廉的流弊 忠孝的流弊 庄子的著作权被盗 圣法的流弊 圣盗同源 苏秦的历史时代 远见抵不住现实的短视 苏秦受到反教育 药不对症的言论 人情千古重多金 雏燕初飞 反复波澜的人世 人才与时代历史 牵涉到商鞅 外才与内用 张仪的故事 刺激的教育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引用历史的经验 长短纵横 人臣之道 六种正臣的典范 恕臣之道 反派臣道的型态 防邪之道 忠奸之辨 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 附录一:《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前言 刘雨虹 附录二:《去大后方》纪录片前言 南怀瑾 试读章节 正反相生 (《长短经·反经第十三》) 《反经》在领导哲学的思想上很重要,我们看过去很多的著作,乃至近七八十年来的著作,都不大作正面的写法。所以,我们今日,对于一些反面的东西,不能不注意。 《反经》的“反”字,意思就是说,天地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非。这个原理,在中国文化中,过去大家都避免谈,大部分人都没有去研究它。这种思想源流,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有,是根据《易经》来的,《易经》的八卦,大家都晓得,如“三”是坤卦,它代表宇宙大现象的大地,“三”乾卦,它代表宇宙大现象的天体,两个卦重起来,“□”为天地“否”卦,否是坏的意思,倒楣了是否,又有所谓“否极泰来”,倒楣极点,就又转好了。但是,如果我们倒过来看这个卦,就不是“□”这个现象,而变成了“□”地天“泰”卦,就是好的意思。《易经》对于这样的卦就叫作综卦,也就是反对卦,每一个卦,都有正对反对的卦象(其实《易经》的“变”是不止这一个法则,这都叫卦变)。 这就说明天地间的人情、事情、物象,没有一个绝对固定不变的。在我的立场看,大家是这样一个镜头,在大家的方向看,我这里又是另外一个镜头。因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立场不同,观念就两样。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坏。归纳起来,有阴就一定有阳,有阳一定有阴。阴与阳在哪里?当阴的时候,阳的成分一定含在阴的当中;当阳的时候,阴的成分也一定含在阳的里面。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好的时候,坏的因素已经种因在好的里面。譬如一个人春风得意,得意就忘形,失败的种子已经开始种下去了;当一个人失败时,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未来新的成功种子,已经在失败中萌芽了,重要的在于能不能把握住成败的时间机会与空间形势。 我们在说《反经》之前,提起卦象,是说明人类文化在最原始的时代,还没有文字的发明,就有这些图像、重叠的图案。这种图案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原理:宇宙问的事没有绝对的,而且根据时间、空间换位,随时都在变,都在反对,只是我们的古人,对于反面的东西不大肯讲,少数智慧高的人都知而不言。只有老子提出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没有绝对的,这虽然是中国文化一个很高深的慧学修养,但也导致中华民族一个很坏的结果(这也是正反的相对)。因为把人生的道理彻底看通,也就不想动了。所以我提醒一些年轻人对于《易经》、唯识学这些东西不要深入。我告诉他们,学通了这些东西,对于人生就不要看了。万一要学,只可学成半吊子,千万不要学通,学到半吊子的程度,那就趣味无穷,而且觉得自己很伟大,自以为懂得很多。如果学通了,就没有味道了。(一笑)所以学《易经》还是不学通的好,学通了等于废人,一件事情还没有动就知道了结果,还干嘛去做!譬如预先知道下楼可能跌一跤,那下这个楼就太没道理了。《易经》上对人生宇宙,只用四个现象概括:吉、凶、悔、吝,没有第五个。吉是好,凶是坏,悔是半坏、不太坏、倒楣,吝是闭塞、阻碍、走不通。《周易·系传》有句话:“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告诉我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尽在其中了。人生只有吉凶两个原则。悔吝是偏于凶的。那么吉凶哪里来?事情的好坏哪里来?由行动当中来的,不动当然没有好坏,在动的当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这个规则,如乡下人的老话,盖房子三年忙,请客一天忙,讨个老婆一辈子忙,任何一动,好的成分只有一点点。 这些原理知道了,反经的道理就大概可以知道。可是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对于《反经》的道理是避而不讲的。我们当年受教育,这种书是不准看的,连《战国策》都不准多读,小说更不准看,认为读这方面的书会学坏了。如果有人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大人们会认为这孩子大概想造反,因此纵横家所著的书,一般人更不敢多看。但从另一观点来说,一个人应该让他把道理搞通,以后反而不会做坏人,而会做好人,因为道理通了以后,他会知道,做坏的结果,痛苦的成分占四分之三,做好的,结果麻烦的成分少,计算下来,还是为善最划算。 其次所谓“反”,是任何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看历史,看政治制度,看时代的变化,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就是我们拟一个办法,处理一个案件,拿出一个法规来,针对目前的毛病,是绝对的好。但经过几年,甚至经过几个月以后,就变成了坏的。所以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了宇宙万事万物都在变,第一等人晓得要变了,把住机先而领导变;第二等人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变都变过了,他还在那里骂变,其实已经变过去了,而他被时代遗弃而去了。《反经》的原则就在这里。 P7-10 序言 历史本来就是人和事经验的记录,换言之,把历代人和事的经验记录下来,就成为历史。读历史有两个方向: 一是站在后世——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社会型态,另一种生活方式,从自我的主观习惯出发,而又自称是客观的观点去看历史,然后再整理那一个历史时代的人事——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文学、艺术等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评论它、歌颂它或讥刺它。这种研究,尽管说是客观的批判,其实,始终是有主观的成见,但不能说不是历史。 二是从历史的人事活动中,撷取教训,学习古人做人临事的经验,作为自己的参考,甚之,藉以效法它、模仿它。中国自宋代开始,极有名的一部历史巨著,便是司马光先生的《资治通鉴》。顾名思义,司马先生重辑编著这一部史书的方向,其重点是正面针对皇帝们——领导人和领导班子们作政治教育必修的参考书的。所谓“资治”的涵义,是比较谦虚客气的用词。资,是资助——帮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合起来讲,就是拿古代历史兴衰成败的资料,帮助你走上贤良政治、清明政治的一部历史经验。因此,平常对朋友们谈笑,你最喜欢读《资治通鉴》意欲何为?你想做一个好皇帝,或是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臣和名臣吗?当然,笑话归笑话,事实上,《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历史的书。 我讲历史的经验,时在一九七五年春夏之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时兴之所至,信口开河,毫无目的,也无次序地信手拈来,随便和“恒庐”的一班有兴趣的朋友谈谈。既不从学术立场来讨论历史,更无所谓学问。等于古老农业社会三家村里的落第秀才,潦倒穷酸的老学究,在瓜棚豆架下,开讲《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小说,赢得大众化的会心思忖而已。不料因此而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促成老古文化出版公司搜集已经发表过的一部分讲稿,编排付印,反而觉得有欺世盗名的罪过。因此,联想到顾祖禹的一首诗说:“重瞳帐下已知名,隆准军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错,如何坛上会谈兵。”我当忏悔。 一九八五年端阳 南怀瑾自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