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珠峰的日日夜夜》的作者王玉琨用亲临其境,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第一手资料,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对祖国无限忠诚,对战友、对部下深深的爱,像讲故事那样满腔热情地、真实地记叙了高原测绘兵在“丈量世界屋脊”那段激情岁月里的特殊工作、生活和神奇醉美的地域风情。作者以热血和忠诚写下了喜马拉雅山区最西端那块最艰苦最难忘的阿里地区札达县当时还是“未改区”的楚松沟,被称为“地球第三级”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称为“地球上最后秘境”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的工作生活状况作为全书记叙的重点。
《丈量珠峰的日日夜夜》记述了高原一线测绘兵王玉琨测量珠峰的奋斗历程。王玉琨满腔热血地真实记述了高原测绘兵丈量“世界屋脊”的特殊工作、生活经历和当地的地域风情。全书分为阿里篇、珠峰篇、墨脱篇和放歌篇,前三篇分别记述测绘兵测量阿里、珠峰、墨脱三地的足迹,第四篇叙述了测绘兵的生活逸事和当地的地域风情。
难忘阿里篇
l972年,决战阿里
阿里,我们来了
老崔醉酒吐真言,促我进札达
进山前,那一夜无眠
审时度势,雪地赶制“土墨镜”
披雪奋战八小时,分队爬进了楚松沟
一个始料未及的新情况
抓了四两小鱼.百人喝上了鲜鱼汤
断崖山,真难攀
春风将度玉门关
缺粮,太艰辛,但也有欢乐
争分夺秒,3组、9组七一献厚礼
暴雨夜,我们摸着回到卡拉牧场
再难,人心不散,壮志常在
感冒,又梦见了杜永宏
决战前夜,把军分区首长盼来了
再见了,楚松沟
难忘阿里,感谢阿里
丈量珠峰篇
写在前面
又回到“第二故乡”
哲蚌寺后山演练忙
偷得空闲写家书
“老西藏”遇上了新问题
建起了“帐篷城”、“测绘街”
建立前方指挥所
走进了“生命禁区”
在冰川口安好了新家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必须到第一线去
又到东绒布冰川安了新家
此地“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与暴风雪博斗
接待新影记者
探路9小时,前进250米
终于打通了冰塔林中的路
多么朴实可爱的战士
当了临时“接待员”
登上北坳,创造了测绘登高新纪录
单枪匹马闯东
好样的冯旭东
苦中有乐,乐趣无穷
在冰砖为墙的“餐厅”吃水饺
为人民服务,不苦
再次突破重力测量点高度的世界纪录
二上北坳又下撤,大局为重
“高山动物”的幽默
关键时刻,“换防”指挥
坚持就是胜利
三上三下,矢志不移
家书抵万金
历史性胜利
鏖战墨脱篇
读一封旧信,又想起墨脱
踏勘测区,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墨脱,是“花朵”,更是“测绘禁区”
高原测绘兵脚下,没有踩不通的路
踹开墨脱的“北大门”——嘎隆拉
闯进北门,迎接测绘兵的是倾盆大雨
敢想敢闯,才会有胜利
墨脱处处蚂蟥山
80K到卡布,又一次生死考验
可爱的门巴老乡家
边远小县城里的热心主人
周部长为我们“导游”墨脱
在严重缺粮的考验面前
刘组长带病闯墨脱
边民纠纷,安扎拉告急
坚决啃下最后那块硬骨头——安扎拉
出山的路,苦辣酸甜尽在其中
怀念烈士马贡泽
终生难忘,西藏这座大熔炉
雪域放歌
爬山剪影
帐篷颂
卜算子悼郑文升烈士
来自南海滨的战士
伤员的话
安家
测绘兵的脾气
卜算子翻越博德波拉
唱给小铁锅
如梦令从安多到尼玛
雪野炊烟
登临珠穆朗玛
冰塔林中的路
银峰红标赞
珠峰奇景(四首)
小冰镐,我的好战友
然乌湖素描
冰谷菜地
雪山晚会
捡野鸭蛋
清平乐 墨脱县
告别测区
附录
中央军委授予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以“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的命令
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分队人员名单
世界屋脊献才华
万仞雪峰的丈量人
大地之子
王玉琨——测定珠穆朗玛峰精确高度的广西人
为珠峰测“身高”
王玉琨,身许测绘不悔初心
后记
老崔醉酒吐真言,促我进札达
完成长途行军,安全到达阿里,这对于完成“决战阿里”的任务来说,只不过是万里长征才刚刚迈出第一步。对于每一名干部战士,一个接一个更加严峻的考验正等在前面。
始料未及的情况接二连三地发生!
首先是被大队委以重任、留阿里越冬准备作为“决战阿里”的尖兵部队的我队第2中队长时间受困于狮泉河,久久进不了测区,只能在这里干着急!
第2中队是全大队最早组建起来的一个老牌中队。建队以后就一直在喜马拉雅山区、念青唐古拉山区、横断山脉地区等地连续奋战,年年出色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是一支很能吃大苦、很能打硬仗的队伍。1971年外业结束后,全大队其他9个中队都撤回成都或拉萨越冬休整了,大队党委唯独把这支刚刚在紧靠中尼边界的仲巴一普兰雪山边境地区,浴血奋战了6个多月的队伍开赴狮泉河,在那里屯兵备战。大队决定这样做,未免有些“残酷”。半年多来一直在荒山野岭中转战拼搏、连家信都未收过一封的指战员们,多么盼望冬天收测时能返回内地,以便力所能及地处理一些家庭和个人问题,至少也可以多吸几口氧气嘛!领导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像一次大的攻坚战役开始前,派一支精锐队伍运动到靠近“战区”的地方,在那里“潜伏”下来,一旦时机成熟,就作为尖兵打出去,率先完成最艰巨的战斗任务。第2中队的干部战士们也理解大队这一意图,深知这是大队党委对他们的信任,什么家庭问题、个人苦乐,只好统统滚到一边去了。
西藏的冬天太漫长。阿里这块被许多人谑称为只要能在那里正常地活着就是一种贡献的地方,冬天更像是永无尽头。第2中队从头一年的10月份就住过来,至今已是5月份,还是一场接一场的大雪下个没完没了。7个多月了,远离故土又远离大队的第2中队,以他们良好的精神面貌赢得了阿里驻军的赞誉,也深受阿里军分区领导的喜爱和关照。首长们始终把他们看成自己的直属甚至比直属更关爱有加,经常亲临驻地问寒问暖不说,有什么困难只要提出来,总会得到非常满意的解决。这不,第2中队急着想进札达,军分区领导打了保票,只要大雪一停,就派推土机上山推雪开路。可是,人间有情,老天却不肯赏脸。在这里憋了一身劲、一心要当好尖兵的第2中队干部战士们,能不急出病来!
他们急,是明知重任在肩又使不上劲,就像打仗时人家已押着俘虏下来了,自己还上不了前线一样。更揪心的是时间一天天拖过去了。将来完不成任务怎么办?的确,第2中队担负的任务,是我们全队乃至全大队公认最艰巨的。除了工作量大,要命的是他们的作业区太偏远、太复杂、太艰苦、太困难。他们测区的绝大部分,分布在阿里地区最西边紧靠中印边境的札达县。从地理特征上看,那里正是世界上两个著名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交汇重叠处,地形非常复杂。1971年冬在考虑区分各中队任务时,我在那份并不准确的l/20万地图上不知拨弄过多少次,红红蓝蓝的圈圈线线画了又擦,擦了又画,好些情况都烂熟于心了,连边境线附近肯定存在的复杂的敌情、社情都想到过,唯独考虑不周的是那个成南北走向、能把札达与阿里其他地区死死隔开的阿伊拉日居山脉,和那上面没完没了地下着的大雪!更没有想到的是,已率先进入测区作业的其他队、其他中队接连发生的几件事,给心急如焚的第2中队干部战士不平静的心海中,又重重掷进几块大石,激起阵阵波澜!(P10-P11)
我的习作《丈量珠峰的日日夜夜》终于付梓出版了,十分高兴。
我喜欢文学,从小就读过许多文学作品,但从未搞过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就步入军队院校学习天文大地测量专业,毕业后直到退休前都是干测绘、管测绘,从未离开过专业技术工作。几十年来调研报告、计划、方案、总结等文字材料写过不少,但与文学创作挨不上边。只是个人经历有点特殊.年轻时当高原测绘兵跑了20多年西藏边疆。那个地方有许多特点.除了众所周知的是少数民族地区而且有着几千公里的漫长边防线,那里的地势特别高,海拔高,山高,所以叫“世界屋脊”, “地球第三极”。全西藏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多数地区超过5000米,7000米以上山峰多达51座.6000米以上的不计其数。因为太高,所以空气稀薄,严重缺氧.呼吸困难,紫外线特别强,寒冷,干燥,人烟稀少,交通艰难,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等。我的青春年华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军事测绘外业工作的特殊性,让我有机会把这个雪域高原基本上跑了个遍。我们不是跑点、跑线,而是跑面,遍地跑,满山钻。从金沙江畔到阿里高原,从唐古拉山到喜马拉雅,我爬过无数雪山,登过刺天冰峰,跑过浩瀚荒原,钻过如网密林,跨冰川,趟冰河,攀悬崖,越激流,上“天梯”,爬溜索,睡羊圈,宿山洞……经受过无数坎坷苦难,也享受过许多浪漫与喜悦。外业中经常接触淳朴善良又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他们战天斗地,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顽强精神和对子弟兵深深的爱熏陶着、感染着我。20多年“丈量世界屋脊”岁月中,为填补西藏高原测绘空白区,所在部队首长和战友们始终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利益可以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安心西藏,扎根边疆,忘我工作,乐于吃苦,勇于牺牲的许许多多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所以很早以前我心中就曾产生过写作的念头,很想把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亲身经历的事情特别是我耳闻目睹的英雄部队战友们的一些感人故事记录下来,告诉后人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启迪他们继承传统,爱国忧民,为国家的富强多作贡献。但一年年过去了,直到脱下军装前这个愿望始终未能付诸实践。一是忙,那些年满脑子装的是奉献,是报效祖国,每天睁开眼睛想的都是任务,忙的是技术工作,天天忙.年年忙,连轴转。二是有一种奇特的心态,历练太多,见多了,看惯了,看淡了,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再生动典型的事情也很难引起兴趣了。曾听到一些内地到西藏体验生活的文化人说过,去西藏一天可以写一篇好文章,去一个月可以写一本好书,待上一年呢?什么也写不成啦,可能是这个道理吧。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底子太薄,身上文学细胞太少,想写也力不从心。所以,直到退休前,除参加珠峰高程的首次精确测量时,在零下20多摄氏度低温情况下。钻在小高山帐篷里点着蜡烛写的那些日记和凭着高兴劲有感而发在笔记本上写下的那几首小诗外,再也没有写点什么。但心里总挂念着有一件什么事情未做完,放也放不下,丢也丢不开。退休以后。有点闲暇了,常常呆坐在保存了多年的那张西藏旧地图前痴痴地“想当初”,深深地怀念起“第二故乡”,怀念起“丈量世界屋脊”的峥嵘岁月来。如烟往事像看电影似的在脑海里转动着,曾与之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却早已英勇献身的杜永宏、郑文升、彭宏顺、马贡泽等战友的音容笑貌更是常常浮现脑际,刺激着神经,敲击着灵魂.促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多年来想作却一直未作的事情做了,以了却那桩牵肠挂肚的心事,不至于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留下这个遗憾。于是.翻箱倒柜,把积累了几十年的计划、方案、略图、总结材料和几十本日记翻出来,忘记了退休后曾对妻子许下的要好好弥补前几十年牛郎织女生活,自己顾不了家而欠她的“债”的诺言,天天翻呀,看呀,想呀,写呀,把想得起来的桩桩往事记录了下来.本书的初稿就这样产生了。但是,人生坎坷并没有随着流逝的岁月而了结。正当我废寝忘食整理文稿的时候,前半生为了全力支持我在边疆工作而吃尽苦头积劳成疾的妻子又患病了。我二话不说.一心陪着病妻寻医问药,做家务,买菜做饭,里里外外一把手,把写好的那些草稿丢进抽屉,一锁12年。12年间,许多既知心又热心的老同学、老朋友一次次鼓动、鼓励,甚至催促、“激将”,我也不敢再拿起笔,只能默默地祈祷和等待。是爱心感动了上帝吧,妻子在我的真情慰藉和悉心照料下,两年前硬撑着竞慢慢恢复了许多.不但生活自理还主动承担了不少家务,这无疑是打开了我的精神枷锁,让我壮起胆子重新拿起笔来,了却多年来的夙愿。把锁了12年的那些文稿翻了出来,选了《难忘阿里》、《丈量珠峰的日日夜夜》、《鏖战墨脱》等自己觉得较好、较满意的几篇重新整理,再从散落在日记本、工作笔记和以前办的外业小报中的一些小诗集中起来.这本《丈量珠峰的日日夜夜》就这样“拼”出来了。
本书写的是西藏,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被中央军委授予“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的原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官兵们.为完成填补我国大陆测绘空白区的历史性任务和首次精确测定珠穆朗玛峰高程的光荣任务,在20年“丈量世界屋脊”过程中高原测绘兵们发生的爱国爱岗,艰苦奋斗,团结友爱,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区西、中、东段几个特别典型。特别困难,特别艰险的地方,摘记的全是我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或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当然也包括有我在其中的奋斗,我的心路历程。
《丈量珠峰的日日夜夜》得以成书出版,是我在记录和整理这些文字期间.得到家人、亲朋好友、老战友们长期的关心和支持,得到原供职单位广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广西测绘地理信息产品质量检验站领导和同事们的热情关照和支持,得到广西人民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书中的相片除本人拍摄的以外,有的是同事曾曙生、彭树力、杨明辉和新华社韩记者等朋友赠送的。还有得到了不久前才结识却相见恨晚的,在部队工作了61年已经82岁高龄的仁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志专家组成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顾问、广西历史学会顾问谭开先老专家的关心、指导并热情为本书作序,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王玉琨
2015年8月15日
于广西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