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真的是脑洞大开,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有些想法真让大人们瞠目结舌。有一次我给苗苗讲((猴子掰玉米》的故事:
“有一只小猴子跑到山上去玩耍。正好是夏天,天气很暖和。他经过了一片桃树林,看见上面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他摘下了一个最大最红的桃子,继续往前走。他还没来得及吃掉桃子,又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玉米已经成熟了,金灿灿地挂在杆上。于是他丢掉了桃子,掰下一支最黄最甜的玉米。没走几步,他又来到一片西瓜地,那里长满了圆溜溜的绿皮大西瓜。他赶紧又丢掉手中的玉米,摘下一个最大最圆的西瓜。等他嘿呦嘿呦地抱着西瓜上路时,一只野兔从草丛里钻出来,哧地一下从他身边跑过。小猴子把西瓜放在地上,蹦蹦跳跳地去追小兔子。可他怎么也追不上这只兔子,只好回到原地,这才发现西瓜也不见了。天已经黑了,小猴子只得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里。”
讲完后,我启发她思考故事带来的寓意:“你看小猴子,三心二意,最后什么也没得到。我们可不能像小猴子哦。”女儿想了想,对我说:“妈妈,我不会学小猴子。我出去带上外公外婆,外婆帮我拿桃子,外公帮我拿西瓜,我自己拿玉米,然后去追小白兔。最后我带着小白兔、玉米、西瓜、桃子高高兴兴地和外公外婆回家了。”
还有一次,是苗苗解释“加勒比海盗”。在美国的时候,我带她去迪斯尼游玩,其中一个游乐项目叫“加勒比海盗”。苗苗十分不习惯在黑暗的山洞里穿行,而且以为栩栩如生的人偶随时会向她进攻,一路上都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所以这个项目给她留下很深的印象。回到国内,当她向别人说起在美国的生活,一般会提到迪斯尼乐园,而一提到迪斯尼,她就会说到“加勒比海盗”。我一直以为她完全理解这个名词的含义。谁知道某天晚上,我和她一起回家时,她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妈妈,加勒比海盗更厉害吗?”
我半晌没反应过来,这是哪跟哪啊?等我咂出味道,回过神来,不禁哈哈大笑。原来对她而言,加勒是一个人,海盗是一个人,那到底加勒与海盗相比,谁更厉害呢?
后来,4岁多的苗苗爱上了脑筋急转弯,不仅经常让我们出题考她,还经常考我们。有一次,她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来考我和苗爸。
“什么豆不能吃?”她问道。
我们肯定不能显得太聪明,一猜即中,小苗苗就没有成就感了。于是,一阵地胡乱猜测:“红豆?绿豆?豌豆?莫非是巴豆?”她把头晃得跟不倒翁似的:“不对,不对……”见我们半天回答不上来,她抑制不住兴奋,高声说:“水痘。”随后补充道:“这是小朋友们专有的痘。”原来如此,当然不能吃。
她接着又考我:“妈妈,如果有一百双鞋子都是一模一样的,你怎么选出一双鞋子呢?”我照例乱猜一气:“选一只红鞋,选一只绿鞋”,“选一个男孩,选一个女孩(四川话“鞋”与“孩”同音)”。小家伙笑得有如花枝乱颤,最后宣布答案:“选一只左脚的,选一只右脚的。”
不仅是脑筋急转弯,在生活中苗苗也总是脑洞大开。2010年春节前后,苗苗的小肚子长得溜光浑圆,为了给她买一条合适的裤子,姑妈跑遍了全城。结果呢,凡裤腰能穿上的,裤腿统统长了一大截;裤长合适的,腰就穿不上去。又过了一段时间,她的奶油肚子却全没有了。姑妈等人都感到很惊讶,问她:“苗苗,你的肚子怎么减下去的?”小姑娘认真地想了想,回答说:“用剪刀剪的!”
从大脑的构成来说,在早年时,每个神经元都可以与其他任何神经元联结,所以蕴含无穷多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常走的马路不长草”,越是经常使用某种联结,它就越是发达。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学习和决策,但另一方面也局限了我们的思维。因此,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他们的奇思妙想常常会给成人打开一扇充满无限乐趣的窗。
P50-52
本书完稿时,正值六月,我到大竹县挂职锻炼已五月有余。这五个月期间,我在达州和成都两地的火车站来来往往已20余次,对铁路两边的山川景物已如数家珍。伴随着火车有规律地行进声,周围的乘客或酣然入梦,或沉迷于电视连续剧中,独我一人望着四野暮色苍茫,回想起有女儿相伴的点点滴滴。昔日与她朝夕相伴,如今分隔两地,苗苗纵然千般不愿,我又如何能舍?想起电话那头传来她稚嫩的声音,听到她的声声呼唤,我的心忍不住悄悄流泪。
苗苗对我有很多质疑,为什么要离开家?为什么要离开她?我到大竹工作,虽不是千里之外,可毕竟不能天天陪伴。面对她的质问,我无言以对,借曾写给苗苗的一封短笺,表达自己的矛盾心情:
苗苗,我为什么选择离开心爱的你和舒适的家呢?从事业来说。传道授业解惑是我的职责,长期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我已不接地气,不了解四川大学的篱墙外发生着什么。在课堂上我如何能理解学生的问题,解答他们的困惑呢?所以我必须离开。
从对你的教育来说,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发展,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包括与你分离。就像一部动画片中呈现的,老鹰妈妈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一次又一次将孩子赶到悬崖边,逼着它跳下去,再飞起来。如果你永远依在我怀里,永远躲在我翅膀下,你又如何能成长呢?正是因为爱你爱得深沉,我才选择离开你,让你能够自由飞翔。
你在电话里哭诉“你错过与我一起的时光,这是你赚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我的心在哭。你在电话里有气无力地说“妈妈,我发烧了”,我的心在哭。我想给你最好的,却未必是你现在最想要的。但请你一定要感受到我对你的爱,尽管它不完美。
自我离开以后,你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甚至有时我回到家中。仍像过去一样在你身边盘旋,你会说:“妈妈,我可以自己安排好这一切。你去休息吧!”望着你小小的背影,我既失落又骄傲。那只在我湖心里游弋的小天鹅,她现在可以展翅飞翔!
你说:“妈妈,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二十岁。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最年轻、最漂亮的妈妈。”
我说:“亲爱的女儿,我每天都为你祈祷,愿你茁壮成长,终有一天,你会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活出你自己,温暖全世界。”
再度相聚时,希望我们都已成为更好的自己,再一起到更高的地方,看更美的风景。陪你走过这十年,还要陪你走过下个十年,直到永远。
纸短情长,区区数十万字,写不尽这十年母女情缘,更写不尽一生。撷取其中一粟,以托深情。
小时候,我坚信自己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坚信2000年以后,共产主义就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那时的我,觉得建设四个“现代化”舍我其谁,随时怀着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
再长大一些,躺在学校旁边的草地上,看珙桐开出洁白的花,第一次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产生置疑,我可以去改变这个时代,改变中国,进而改变世界吗?进入大学,擦肩而过的全是天之骄子,似乎每个人的脸上都闪耀着无与伦比的自信和光彩,我只是莘莘学子中不起眼的一个少年。
就这样,从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到普通大学生,再到国企下岗职工,又到研究生、大型国企人事经理,再到博士、教授……我的身份认同一变再变。如今我是谁?哪一个身份让我感觉到轻松、愉快,充满爱和能量?细思量,是“母亲”这个角色真正让我的人生得以完整。在做母亲的过程中,我不断发现自己的局限,不断成长。付出爱,也收获爱,最终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滋养和延续。
如果将人生按十年来划分里程碑。我的第一个十年是懵懂快乐的十年,宛如一条清澈的小溪;第二个十年是快速成长的十年,宛如凌空奔腾的瀑布,充满一泻千里的力量和豪情;第三个十年是五味杂陈的十年,事业爬坡,初建家庭,机会与挑战、诱惑与坚守并存,就像泥沙俱下的大河;第四个十年是色彩斑斓的十年,渐渐明确自己的使命方向,活出一点本来的样子,更重要的是,我成为了一个母亲,与孩子一起相伴成长。现在的自己,更像一个澄静的湖泊,守护湖心那只自由游弋的小天鹅。
女儿苗苗,年十岁。陪她一起走过这十年,我深深体会到生命的孕育与成长来之不易,也让我看到自己的各种不完美。与其说这十年是在呕心沥血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摸爬滚打在修行。在帮助她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她也不断挑战我,呵护我,疗愈我。
很早以前就承诺苗苗,等她十岁生日时,要写一本书作为生日礼物。为了这个承诺,我克服自己严重的拖延症,克服身兼学校、政府等多项工作任务的冲突,利用零碎时间,终于成稿。为了这个承诺,苗爸克服强烈的隐私保护欲望,允许我将家庭琐事公之于众。希望它不仅记载苗苗成长的点点滴滴,成为我们一家人珍贵的记忆,也希望它带给其他的父母们一些支持,让他们看到,有些错误其实大部分的父母都一犯再犯,让他们能理解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却有纯粹的爱。
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写于我在大竹县挂职锻炼期间。2015年,我所在的四川大学需推荐一名教授去地方任职,商学院推荐了我。回家与家人商量时,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尤其是苗苗。思来想去,十年的教学生涯已将我掏空。我亟须到更广阔的世界里补充知识和能量。同时,我平时就像直升机一样,随时在女儿身边悬停,阻碍她独立自主地成长,最后,痛下决心,离开舒适区,面向新天地,来到四川东部的农业大县——大竹——工作。
感谢家人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他们的爱,我无法享受人生,也无法写出这本书。感谢恩师晓萍老师和文君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我写推荐序言。感谢学生李珂细心帮我整理文稿。当然,感谢女儿苗苗,没有你,就没有这本书。如果说这本书是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那么你就是上苍赐予我最好的礼物。
曾经写过一首诗送给苗苗,但其实也是写给自己的。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但我们每天都可以进步,而且幸运的是:有你陪我走过这十年。
做你自己
无论你是胖是瘦
哪怕有了小肚腩
《陪你走过这十年--一位博士妈妈的教育手札》主要记录了作者刘苹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心得体会,展示了作者如何应对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童年及少年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更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旅行的点点滴滴,从中可以窥见一位充满耐心与爱心的母亲的育儿历程,以及一位天真、乐观、温暖、富有创新的孩子对人对事妙趣横生的看法。书中既有育儿的细致体验,也有海外居住、旅行的有趣见闻,适合亲子阅读、幼儿教育以及职场人士。
刘苹著的这本《陪你走过这十年--一位博士妈妈的教育手札》是一位母亲送给十岁女儿的生日礼物,是孩子成长的生活实录,是家庭生活的喃喃细语,是职业女性的内心独白。
这是一本特别温馨的书,书中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女人的温柔、怜惜之情。这也是一本让人感动和鼓舞的书。书里描述的对女儿的教育、引导、批评、鼓励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与刘苹自己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