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静著的这本《宋美龄全传(上下)》尽量真实地记载、最大限度地客观评述了宋美龄的一生:她坚决主张抗日,不失为爱国主义者,但她又包庇亲友,大发国难财,为中国的现代史挥洒了沉重的一笔;她崇尚美德,坚决勇敢,一生孜孜以求,始终不渝,曾被誉为“圣女贞德”,但她又有自私的一面,善于耍政治手腕,玩弄权术。众多尖锐的矛盾集于她一身,我们看到她的阴影,也看到了她的光亮,回顾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不能不承认她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当然也包括副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宋美龄全传(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佟静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佟静著的这本《宋美龄全传(上下)》尽量真实地记载、最大限度地客观评述了宋美龄的一生:她坚决主张抗日,不失为爱国主义者,但她又包庇亲友,大发国难财,为中国的现代史挥洒了沉重的一笔;她崇尚美德,坚决勇敢,一生孜孜以求,始终不渝,曾被誉为“圣女贞德”,但她又有自私的一面,善于耍政治手腕,玩弄权术。众多尖锐的矛盾集于她一身,我们看到她的阴影,也看到了她的光亮,回顾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不能不承认她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当然也包括副作用。 内容推荐 宋美龄是蒋介石的夫人及外交助手。1927年12月在上海同蒋介石结婚后,就活跃在民国的政治舞台:广泛参加社交、政治活动,并担任一些妇女团体、儿童福利团体的领导职务;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并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任翻译。去台后,国民党十届五中全会授予她“中山奖章”。由于她的家世和婚姻,加上她的个性和才貌,她一度成为中国最耀眼的妇人。她参与朝政,干预蒋介石,穿梭于国际国内政治舞台,一时间有关她的传说像神话一样遍布世界。佟静著的这本《宋美龄全传(上下)》为我们真实再现了这位跨世纪女性一生的荣耀、梦想与幻灭。 目录 第一章 传奇世家 一个极其偶然的机缘 独闯天下的东方之子 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机 悲喜上海滩 传教士的“神话” 神秘的革命党人 高瞻远瞩的父亲 斯巴达式的母教 第二章 金色童年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 三姐妹在女塾 快乐的假期 宋家的素质教育 第三章 留学美国 罗曼蒂克的校园生活 异国的童年 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杜兰特学生” 花样年华 感念卫斯理安 重返韦尔斯利 第四章 回归中国社会 乐不思蜀的女儿被父亲唤回家 大上海社交界的宠儿 谁是燃情岁月中的初恋情人? 第五章 底定政坛新格局的蒋宋联姻 爱情马拉松从孙中山的客厅开始 夺夫先吃鸽子宴 求婚的最后冲刺在日本 “超级红娘”宋蔼龄 宋美龄称:“自己做主” 盛大婚礼伴着政治宣言 第六章 准政治生涯 “第一夫人”美梦成真 把婚姻交付上帝 前线伴夫行 干娘做媒揽“忠臣” 中原逐鹿的“超级兵团” 遗族学校的常务校董 掌管“励志社” “新生活运动”的“火车头” 借妻“杀”夫 贤内助和贤外助 敢与宋美龄顶嘴的蔡妈权威有多大 为人处世的细微之处 官邸·美庐·美龄宫 第七章 “空军"之母 没有先例的“空军之母” 奢侈的“献机祝寿”与“飞行祝寿” 购买武器换来的美名 谁之过? “飞虎队”的荣誉队长 “飞虎”扬威 “空军之母”的特权 第八章 西安救夫 兵谏,蒋介石被扣西安! 旋涡中的勇毅 南京政府戏中有戏 毅然决然亲赴西安 毁约与“杀手锏”之间 “我们对不起张汉卿” 第九章 国难当头 在抗战前线 炮火中慰劳前线将士 摔折肋骨的泥美人 美龄的呐喊 三姐妹联手进“工合” 救助难童与遗孤 妇女组织训练工作 庐山谈话会 忙碌的“指导长” 初到重庆的日子 空难之后 湘北劳军 “代达”军情和“转达”嘉许 “妇指会”在大后方 “解囊”献金 合作与摩擦 怪石的启示——《我将再起》 飞赴新疆的特殊使命 第十章 夫人外交 抗战新舞台 “国际播音员” 印度之行 在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 “宋美龄旋风” 记者会上再露锋芒 “征服美国”的行程 访英风波 尼罗河畔谈笑风生 第十一章 兵败大陆的背后 是谁另有所爱? 美洲就医 与马歇尔“友谊”的背后 慰问苏军始末 1946年的“三八”节 发挥“全方位功能” 放走大“老虎” “文胆”之死 第十二章 赴美乞援 一幕“哭秦廷”在美国上演 “院外援华集团”的后台老板 网罗美方“人才” “业绩”不凡 再出高招 频起波澜 告别美利坚 第十三章 “同舟共济” 重振旗鼓 协助“改造” “度假外交”的创始人 第十四章 “就医”背后 再返美利坚 载“利”而归 第十五章 “贴身”秘书 夫人、助手、翻译 关照老友新朋 协助夫君著书 第十六章 “亲善大使” 成功的游说 特殊战争 迎接美国贵宾 第十七章 “妇科”代表 嫡系人马 祈祷的力量 圆山饭店的掌门人 “空军之母”与“华航” 第十八章 感受“无情” 黔驴之技 尼克松震撼 第十九章 官邸春秋 唯夫人是从 孔二当政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美容瘦身秘诀 生活内幕 多事之秋 孔二小姐的“高招” 不祥之兆 为康复“加速” 葬礼的前前后后 第二十章 似水流年 寂寞晚景 两封公开信 “我将再起” 无力挽狂澜 最后的冲剌 再度远行 第二十一章 长岛岁月 读书·作画·祈祷 养生有方 又一次成为美国的新闻人物 最开心的时刻 她的“中国”心 移灵风波 “做人happy最重要” 子嗣凋零 百年华诞 美国的“士林官邸” 跨过新千年 第二十二章 复杂的亲情 姐妹情深 兄妹之情 母子之情 母“女”之情 祖孙之情 静静等待上帝的召唤 走下人生的大舞台 台湾岛内各界对宋美龄逝世表示哀悼 祖国大陆各界纷纷电唁宋美龄家属 最后告别人世 按照生前意愿宋美龄下葬在纽约芬克里夫公墓 宋美龄追思礼拜举行千余人参加场面庄严肃穆 纽约侨界悼念宋美龄呼吁台各政党维护中国统一 宋美龄辞世难安台湾政坛毁誉纷纷论争激烈 激活了“中国记忆”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传教士的“神话” 1893年到1894年两年间,宋嘉树由无名小卒一跃而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位成功的出版商和工业家,同时也是公共租界首屈一指的教会属下的专职牧师。他成了上海的一个大名人。人们都在谈论他是如何发达起来的,于是关于嘉树的神话便不胫而走。对于宋嘉树本人来说,苦尽甜来,现在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了。 1889年,宋嘉树在美国《圣经》出版协会谋了个经纪人的兼职差事,其任务是在中国推销中文版的《圣经》和《新约全书》。他发现传统的中国印刷术不适用了,而他完全可以帮助改变这一状况。因为他曾在威尔明顿印刷厂当过学徒,所以他对西方机械化印刷术基本懂行。加上他的头脑聪明,很快就挣到不少的钱。 他利用本地便宜的纸张和硬纸封面,雇用本地便宜的中国劳力,大量翻印已译成地方方言的西方历史、科技书刊。他把公司称为“华美书馆”,白天黑夜赶印着各种书刊资料。几年之后,当他第二个孩子出世时,东奔西跑,总算挣到一些外快。宋嘉树已在经济上翻了身。在这类业务的掩护下,他还秘密为反清团体印刷宣传品,为主张君主立宪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他的姻兄温秉忠印刷西方教科书等等。 印刷厂只是他借以挤进上海工商界的手段,一旦进入这个圈子,宋嘉树马上成了沟通东西方工贸的热门人物——买办,他进入这样的世界是具备一切条件的。他说得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讲英语根本不用思索,谈吐中又常能引用《圣经》典故。在上海,教堂又是人和钱进行接触而产生丰硕成果的场所。宋嘉树就是那种非同一般的商品,一个由美国人训练、从中国牧师转变过来的买办。当宋嘉树的出版商地位确立之后,富有的家族便跟他接触,需要他奔走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充当与洋人谈判的买办,提供咨询,充当中间人。 英国人在鸦片贸易中使用过买办,统统是波斯人或伊拉克的犹太人。他们后来腰缠万贯,成了上海的首富,如出名的沙逊、哈同、卡杜里一类的人。有人这样形容过:他们从巴格达到上海,骑的是骆驼,离开上海时,坐的是罗斯·罗伊斯牌汽车。跟这些人一样,许多中国买办也富起来了,外商离开他们就寸步难行。他们的手段高明,像机灵的政客,从买卖双方各得好处。 宋嘉树是上海第一个代办外国机器的商人,而且他自己也学会了为面粉厂和纺织厂安装设备。之所以最先从外国引进机器设备,是因为他被中国劳工的处境所震惊,这些劳工像负重的牲畜一般被驱赶着干活并且不得不以此为生。宋嘉树不是一个对此种劳动条件感到震惊而对改造它们无动于衷的人,他的个性和修养使他直接投身于使上海工业化的工作。用这种方式,他开始与拥有一个大面粉厂的孙氏家族有了联系。孙家长时间一直是上海华人实业界里的头面人物。宋嘉树安装机器并在厂里工作,自己也拥有工厂的一些股份,并惠及宋家后人仍然享有这些股份。 宋嘉树的局面打开了,他成了一位海派人物,西方人称他为“出版《圣经》的宋查理”。他同一些投资者合伙创办上海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出版西方的教科书,并大量印刷商用簿册报表,俨然成了远东出版业中的佼佼者。宋嘉树经营的各大企业蒸蒸日上,产品种类繁多,不仅印刷政治传单和《圣经》,而且出版工程教科书和中国文学古籍,不仅涉足印刷业,甚至产品中还有面条。在美国朋友朱利安·卡尔的鼓励下,宋嘉树还向一些烟厂、纱厂投资,为它们进口机器。到1904年,他的家业已经相当可观了,足以使他把一部分财产投入革命运动。 P14-15 序言 宋美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位有相当政治影响力的女性,她的人生跨越了三个世纪,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她出生的家庭是传奇的,她的成长经历是传奇的,她的婚姻是传奇的,她的政治作为也颇有传奇特点,长时期作为“中华民国的第一夫人”,使她的生活内幕、她的长寿更带有神秘的色彩。所以,她才能在中国几代人中间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正因为如此,笔者深深感到,给她作传实属不易。 宋美龄出生于19世纪末叶。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与中国绝大多数人迥然不同的是,宋美龄有一个开明的家庭。在一个女性甚少机会读书的社会,宋美龄的家庭却为她提供了比一般人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中西合璧的受教育条件。她5岁就被送人当地教会学校就读;年仅10岁,就远渡重洋,被“高瞻远瞩”的父亲送到美国的贵族学校读书,接受了10年完整的西方教育。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早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后来作为“第一夫人”的宋美龄言行中既有中国传统推崇的贤妻德妇形象,又处处展现出西方文化中的开明、进取之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宋美龄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她也因此一度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 宋美龄的父亲与“革命之父”孙中山过从甚密,两个姐姐又都嫁给了民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家庭背景的影响和她留美的人生阅历,造就了宋美龄与众不同的婚姻观。她要的不仅仅是富足的生活,更看重对方的政治实力和未来的发展。所以在寻觅10年之后,当她三十大龄时才有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婚姻。与姐姐们相比,她后来居上,嫁给了当时既有实力又有手腕的中国的“拿破仑”,这为她日后所拥有的一切和在中国政坛“有所作为”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此,她的命运也就与蒋家王朝连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作为“第一夫人”天天与丈夫在一起,不仅可以在枕边议论政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宋美龄的“夫人参政”程度是其他第一夫人望尘莫及的。无论内政、外交、军事、教育和文化,宋美龄都为丈夫提供了决策的动力和助力。 最初,宋美龄为协助丈夫解决北伐战争中的遗孤问题,在南京创设了两所遗族、幼童学校,帮助蒋介石解决后顾之忧;当蒋介石执意“剿共安内”之时,宋美龄紧随其后,走遍了中国的东南、西北和西南诸省,亲临前线鼓舞“士气”;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占领江西,宋美龄先借助于基督教协进会的力量,在江西设立11个实验区,从事农民福利与卫生等物质建设;接着,在蒋介石推行的“新生活运动”中,她出任“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的指导长,统领各界知名人士大张旗鼓,大造声势,把这项所谓“心灵道德建设”推向全国,并向国外广为宣传。 很早就有改造中国的愿望的宋美龄,在丈夫依靠枪杆子维系着自己统治的情形下,自然也要涉足军事。深得丈夫信任的宋美龄结婚不到10年,一跃登上国民党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宝座,被称为“空军之母”。她不仅总揽着空军的人事、采购大权,还充分施展个人魅力,为国民党空军引来了一位骁勇善战的美国空军中校,组建了名扬中外的“飞虎队”,她本人则成为“飞虎队名誉队长”。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宋美龄又有了不同凡响的表现。为营救自己的丈夫,她竭尽全力先在“戏中有戏”的首都南京舌战众多的“主战派”,力主停止军事讨伐,派人谈判;接着,她又亲赴西安,与各方力量斡旋,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抗战8年,宋美龄的爱国情感空前高涨。战争之初,上海遭受日军的野蛮进攻,宋美龄擦干悲愤的眼泪,号召全国妇女,出钱出力,为抗日的将士们服务,她亲自带着慰问品,不顾危险,出现在前线阵地鼓励官兵。甚至在慰问途中遇车祸受伤,她也没有停止她的抗战事业。为此,在人民心目中,当时的宋美龄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为向美国友人和全世界呼吁制裁日军的暴行,支持中国抗战,她犹如一个“国际播音员”,不断通过媒体广为宣传中国抗战的艰苦和抗日将士的英勇,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做不懈努力。抗战中,作为当时中国的妇女领袖,宋美龄领导妇女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战地服务、儿童保育、妇女干部的训练及献金运动。她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妇女为抗日做贡献的热情,无怪乎各国驻华外交官送她一个“女委员长”的雅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国民党外交有了新的任务。这一时期,最让宋美龄引以为豪的是她异常活跃的“夫人外交”政绩。1942年,她随夫访问印度,促成中印共同抗日;1943年她先在北美大陆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宋美龄旋风”,十分成功地博取了美国朝野和广大民众的同情。而后,她又在北非开罗大国首脑会议上大出风头。一时间,宋美龄成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代言人。由此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女性之一,并连续当选了二十多年。作为蒋介石的妻子、助手、翻译和不可或缺的智囊,宋美龄不仅帮助丈夫扩大了国际视野,还为他打开了国际知名度,争取到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宋美龄外交方面的骄人业绩,既为丈夫蒋介石争来了最急需的军援和经援,也为她自己赢得了在政坛和国民党内的地位以及爱国的美誉。 然而,尽管宋美龄确实有过很高的爱国热情和突出的爱国表现,为什么中国人民对她仍无好感呢?答案很简单,在旧中国的“四大家族”中,她和她的兄姐就占了三个,他们依靠蒋介石政权的力量成为左右中国经济的财阀集团;同时,作为蒋宋王朝的关键人物的她,为了爱“家”,却可以牺牲国的利益。特别典型的是,她对她的大姐及其家人一贯是关怀备至的,甚至对于这些亲人的丑行,她也是宁负国人不负家人,总是代表着阻碍中国发展的官僚买办势力。这是她人生中最大的败笔。另外,当着广大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列强的奴役而英勇奋战之时,她却时常摆出“第一夫人”的派头,讲排场,出风头,在公开的场合,常常是一副雍容华贵的仪容,或是身着毛皮大衣,或是身着非常考究的披肩,足蹬镂空的高跟皮鞋,手上是讲究的拎包,耳朵上还挂着钻石坠子,与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大众形成鲜明的反差。一个美国记者因此刻薄地把她称作“爱打扮的美国女郎”。这也是宋美龄在人民当中没有好感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当蒋介石的统治行将崩溃之时,也许是白知无法求得中国人民的支持和同情,她只好跑到美国乞求援助。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宋美龄尽管不再在政坛上担任要职,但是她在台湾和世界的政治舞台上仍然异常活跃。她追随蒋介石,在台湾政治的台前与幕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她既要在家政中说了算,又要在“朝政”中参与人事的决策,她成立了“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会”,鼓动广大的台湾“半边天”走出家门,去保卫蒋家唯一可以立命的台湾;她曾四度以“第一夫人”的身份访美,充当着一位“亲善大使”的角色;她不仅千方百计地为蒋氏政权争取经济的、军事的一切外援,还在背地里利用“金钱外交”、“度假外交”的手段打开台湾的困局。客观地说,宋美龄在台湾的发展和建设中确实占有特殊的地位,发挥了一种无人能取代的独特作用。同样客观地说,她的上述作为目的还是为了维持蒋家政权。所以,她不仅协助夫君著书立说,而且不遗余力地宣传“反共抗俄”,夫唱妇随地在一切公开场合大骂共产主义。竭力“反共”构成了宋美龄一生中又一大特点。 直到蒋经国去世后,宋美龄作为一个特殊政治人物的作用才开始有所变化。但她的一举一动,仍然会引起海峡两岸及美国和有关各方的关注。她对台湾政局及与美国的关系,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殊影响力。 宋美龄之所以能有这种作用,其原因不外乎:在蒋氏父子的两代权力核心中,她要么是“第一夫人”,要么是“国之太母”,她都拥有着顶峰实权人物才能拥有的影响力,所以,她虽没有什么政治名分,其力量却足以牵制台湾“朝政”。甚至在蒋经国死后,她的“余威”也仍能进逼台湾权力核心的文臣武将。正是有了上述的必要前提条件,才有了宋美龄一生中如此多的“作为”。 拙著《晚年宋美龄》出版以来,本人又翻阅了若干的历史著作和能够找到的有关宋美龄的历史资料,从而更加深化了对这位传奇人物的认识。 现在看来,作为一名出生于那个时代,生活于那样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之下的女性,身为“娇小姐”出身的“第一夫人”,她能够放下“贵夫人”的架子,像普通人一样努力工作,慰劳伤员、组织疏散、抢救难童,甚至冒着危险亲临前线慰问,是非常难得的。必须承认,在民族危难来临的时候,宋美龄牺牲个人的安逸,为抗战救国奔走呼号。从许多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及责任感,我们还能看到她对在日寇铁蹄下苦苦挣扎的中国百姓的深切同情,看到她对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难童的一颗爱心。 退台以后直至定居美国,宋美龄仍然关注着中国大陆,关注着华人,关注着两岸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宋美龄一直坚决反对美国某些人分裂中国的企图。与当今台湾某些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政客相比,宋美龄至少是爱国的。 突出地表现在抗日战争期间,她在政治和外交领域的个人成就是非凡的。如果考虑到中国传统政治对女性的排斥和近代中国长时间的弱国外交历史,宋美龄在这方面的成就和个人才华,还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 然而,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在爱国的同时,宋美龄一天也没有忘记爱自己的“家”——宋家、蒋家和孔家。大量地敛财,享受种种特权,甚至为了私情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勾当,这也是宋美龄的所为。 令笔者有强烈感受的,还有宋美龄根深蒂固的“反共”情结。这是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宋美龄作为她那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必然与劳动人民在价值判断上产生巨大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反共”是她的一种自然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必然与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选择不同。所以,她毕生的“反共”情结,也是她最终被中国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抛弃的根本原因。 毫无疑问,宋美龄对蒋家王朝有着突出“贡献”,那么,对中国的贡献呢?相信历史会给她一个合适的定位。 后记 宋美龄是20世纪中国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女性,也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曾经有几十年影响的风云人物,因此,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问题、中美关系问题、国共关系两党关系问题、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等等都不能离开对宋美龄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的了解和研究。 2003年10月24日,106岁的宋美龄走完了她跨越三个世纪传奇人生。尽管她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也告别了这个世界,但是有关她的政治作为、历史影响、甚至长寿、养生等方方面面,依然能成为海峡两岸许多人士关注和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此,本人在前几年利用所能找到的一切历史的、现实的资料,使用勾勒式的笔法,把宋美龄的一生呈现在一切对她依然感兴趣的人们面前。 本书写作过程中,吸收了许多有关宋美龄传记作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因本次改版匆匆,近两年公布的一些与宋美龄有密切关系的张学良、宋子文等近现代史名人的最新资料以及今年纪念抗战胜利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都来不及充实和修改,请读者谅解,力争在以后修订版中补充进去。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张同新老师、李松林老师、刘红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关于“妇指会”的一些内容由刘巨才先生供稿,高炜先生、任铁缨先生为本书做了较多的文字修订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我的深深谢意。 为使读者对宋美龄有更加形象的认识,随文加配了一些历史图片,其中个别照片因时空相隔未能寻及作者,特在此鸣谢并敬请作者见到本书后主动与出版社联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