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学校教育根据不同阶段,划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但那时的教育机构又有官学、私学、家学之别。陆元九受过家学、私学、官学教育,多种教育的混杂,对其日后学习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和作用。
1.少年初识书香味
滁洲当时是一个专区,下设几个县,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教育自然非常不发达,陆元九读小学时,整个专区连一所初级中学都没有。
1930年时情况稍微有所好转。陆元九小学毕业时,恰逢当地开始办初中,名为“安徽省立第八中学”(后改名为安徽省立滁州中学),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招生,陆元九成为该校首届初中学生。
学校虽说成立了,但由于条件所限,所以并不正规,连个固定的校址都没有,就连用来上课的教室也是租来的。
陆元九年纪较小,尚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整天就待在外面玩,放学回家看大人打牌上了瘾,麻将、纸牌也会玩儿,这个贪玩儿的陋习在陆元九求学离开家后便戒掉了。
陆元九读初中一年级时,学校校长是从外地来的,大部分教员也是这位校长从外省市聘请来的。这种地域文化的拓展、交流,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知识的丰富很有好处,但仅一年便换了一名当地的老知识分子当校长。过了一年,又一位当地人成为学校的第三任校长。从此以后,学校才开始逐渐走上正规,教员配备比较齐整,一些曾在当地做过教员的人,又被学校请了回来,其中就包括陆元九的父亲陆子章(时任教务主任)。学校教育发展得比较好,对陆元九初中时的知识积累起了奠基作用。
陆元九初中阶段便开始显示出过人的聪明。他自然科学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断断续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使他的语文没有得到系统训练。陆元九家里有一些小说,也有《古文观止》等古典名著。对于这些书,一方面,陆元九自己不太喜欢看;另一方面,父亲放假回来就叫陆元九练字,读《古文观止》,所以,他的语文成绩不好,直至初中二年级,他连一封报平安的家信还不会写,这个缺陷后来影响了他参加出国考试。陆元九并不是一次就通过了公费出国考试,而是考了三次才被录取,主要是因为考分不均衡,语文成绩把总分拉了下来。回首往事,陆元九常常告诫后辈这样两句话:在学习方面不能偏科,不能片面地认为自己可以学这个,而不需学那个;一个人素质的培养、知识的积累,应该是全面发展的。
陆元九的父亲十分注重并鼓励子女读书,陆元九读初、高中阶段,父亲常用“二月杏花八月桂,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教育孩子要一年到头、一天到晚,起早贪黑地刻苦学习。家庭教育对陆元九改变学习态度和树立学习的自觉性起了间接影响和作用。
而直接影响陆元九进步的,是陆元九初中三年级以及读高中阶段的寒暑假住在父亲执教学校的那个时期。陆元九的家离学校不到300米,开始他住在家里,后来跟家里人商量,搬到了学校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住校后,陆元九与老师的交往自然会更多,而这种交往,对他的无形影响较大,同时,学校的教育环境也给陆元九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2.钟山脚下读高中
1933年,陆元九初中毕业,因滁卅i当地学校没有高中部,所以,他必须到外地去读高中。
1933~1936年,陆元九进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读高中。江苏省是全国有名的教育发达地区,陆元九所读的南京中学,在当时来说算是一所好学校。
陆元九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这使他能在南京读完三年高中,其中,在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陆元九的成绩属中等偏下水平,而且各门课程发展亦不平衡。对有的学科较有兴趣,学得就比较好;对有的学科则没有兴趣,上课不用心,下课不复习,所以他没能完整、系统地学好高中的全部课程。高中三年级时,学校开了“高等物理”这门选修课,陆元九要求选修,但因成绩平平,未获老师批准,只能旁听。课堂上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陆元九的学习兴趣,他从此改进了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也有了起色。
陆元九读初、高中阶段,即1930年到1936年,正值中国处于特殊时期,时局动荡而多变。日本侵略东三省又侵占热河,曰寇军舰在长江江面横行霸道,冀东22县独立,华北五省自治。国民党一方面对国民意识形态控制非常严,另一方面对日友善,在公开场合到处张贴“勿谈国事”的提示,一旦谁谈国事,就给扣上抗日的罪名。风华正茂的陆元九心中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国民党政府的否定。P14-16
“自己是中国人,回去给中国人做点事情;近20年没回家,应该回家看看父母;孩子逐渐长大,希望将来别再像自己那样受歧视。”
“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念得再好,顶多是个百科全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用’,即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进行研发工作,需要不断深入,所以,科技人员要不断前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航天的产品很多是一次性的,不能像地上的电视机,出了毛病捣鼓捣鼓就行了,而且亦不都是出厂就用,有的要等一年,甚至三五年或更长。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求各部门不能把有问题的产品送出去,再就是设置多道关卡,用多种检测设备,考核把关,务必做到不带任何问题上天。”
“人才的科学作风是我们中国航天面临的较为重要的问题,是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迈向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基石,我们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
——陆元九
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之邀,撰写航天大师《陆元九院士传记》。这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艰巨而又艰难的任务。
说其艰巨,是因为陆元九先生是个泰斗级的学者,当年为了出国留学和回国效力,历尽艰辛;而今虽已年逾九旬,依然不惮劳苦地为航天事业奔忙。他饱经忧患,历经沧桑,像个精神富矿,挖掘他的精神世界,真怕挂一漏万,影响了全面展现陆院士的感人风采。
论及艰难,是一因为航天尖端科技的保密性质,许多情节不能公开。常常处于欲言又止、吞吞吐吐的境地。某些精彩情节,最能表现陆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大家风范,却由于保密原因,不能触及。
“文似看山不喜平”,而不能写的结果是文章难免显得空泛,就像制作精美的项链,不能把绝好的珍珠用上去,这条项链的华美没法不受到影响。
尽管如此,我亦力图以知识性、趣味性、史料性、文学性之笔,尽传陆先生科研业绩和人格魅力之神,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接受陆先生传记写作任务之后,写写停停,业已经年,其中不乏寒夜通宵的劳作,今天总算交出可能是缺少某些精美珍珠的项链,其中错谬之处,尚祈指正。
由衷地感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给本书撰写提供的资助。
付梓之际,也真诚感谢中国宇航出版社副社长张铁钧、编辑黄莘,科学出版社编辑张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办公室主任杨利伟,陆先生的家人、同事、学生、亲属,北京聚源创新产业公司以及作者家人等为此书写作提供的帮助。
刘茂胜
2016年4月于北京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片反((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陆元九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控制技术及其在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用单自由度液浮陀螺组成的惯导平台和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参与了我国船舰惯性导航系统方案的制订和技术力量的培养。他提出了“元件为主,测试设备先行”的研制方针,还参加了多种卫星、运载火箭、导弹的立项、方案评审、故障分析等工作。
刘茂胜编著的《陆元九院士传记》以文学化的手笔讲述了陆元九一生的坎坷经历:在战乱中辗转求学,继而远渡美国,在重重阻力中突围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的足迹诉说着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曲折艰辛;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后,他坚强而又坚定地回到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惯性技术研究事业中;今天,陆元九还不断地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积极、坦荡、乐天的人生观也为年轻一代的朋友们树立了楷模。
刘茂胜编著的《陆元九院士传记》以传记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陆元九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陆元九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文化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