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必从事文学翻译,与其姐夫钱锺书的鼓励和指教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翻译《名利场》的过程中,有关翻译的风格,以及书名的确定,都得到了钱锺书的直接帮助。这部优秀的译作,几十年来在我国翻译界放射着自己璀璨的光芒,是众多文学翻译爱好者学习的典范。而此次杨绛先生对《名利场》译本的“点烦”,在杨必优秀译文的基础上又提升了一个档次,真正是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经过“点烦”的译文,融入了杨绛、杨必两位才女大师的智慧、才华和灵气,一字一句都经过杨氏姊妹的推敲、斟酌、打磨,整个行为十分紧凑、干净、流畅、明快、传神,质量达到了至臻的境界。
可以预见,萨克雷著,杨必译的《名利场(上下杨绛点烦本)》——这个杨绛口中的“杨必师生、杨绛姊妹合作的‘师生姊妹之作’”,将会成为外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新的经典,影响和惠及千千万万有志于文学翻译的后来人。
杨绛先生关于文学翻译的“点烦”论,曾在文学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众多学者的赞誉和争论。杨绛先生在其所撰的《翻译的技巧》一文中称:简掉可简的字,就是唐代刘知几《史通·外篇》所谓“点烦”。芟芜去杂,可减掉大批“废字”,把译文洗练得明快流畅。这是一道很细致、也很艰巨的工序。一方面得设法把一句话提炼得简洁而贴切;一方面得留神不删掉不可省的字。
萨克雷著,杨必译的《名利场(上下杨绛点烦本),在杨必优秀译文的基础上又提升了一个档次,真正是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经过“点烦”的译文,融入了杨绛、杨必两位才女大师的智慧、才华和灵气,一字一句都经过杨氏姊妹的推敲、斟酌、打磨,整个行为十分紧凑、干净、流畅、明快、传神,质量达到了至臻的境界。
润泽修改杨必译《名利场》前言
编辑的话:关于《名利场》点烦
译本序
开幕以前的几句话
第一章 契息克林荫道
第二章 夏泼小姐和赛特笠小姐准备作战
第三章 利蓓加遇见了敌人
第四章 绿丝线的钱袋
第五章 我们的都宾
第六章 游乐场
第七章 女王的克劳莱镇上的克劳莱一家
第八章 秘密的私信
第九章 克劳莱一家的写照
第十章 夏泼小姐交朋友了
第十一章 纯朴的田园风味
第十二章 很多情的一章
第十三章 多情的和无情的
第十四章 克劳莱小姐府上
第十五章 利蓓加的丈夫露了一露脸
第十六章 针插上的信
第十七章 都宾上尉买了一架钢琴
第十八章 谁弹都宾上尉的钢琴呢
第十九章 克劳莱小姐生病
第二十章 都宾上尉做月老
第二十一章 财主小姐引起的争吵
第二十二章 婚礼和一部分蜜月
第二十三章 都宾上尉继续游说
第二十四章 奥斯本先生把大《圣经》拿了出来
第二十五章 大伙儿准备离开布拉依顿
第二十六章 从伦敦到契顿姆以前的经过
第二十七章 爱米丽亚归营
第二十八章 爱米丽亚随着大伙儿到了荷兰、比利时一带
第二十九章 布鲁塞尔
第三十章 《我撇下的那位姑娘》
第三十一章 乔斯·赛特笠照料他的妹妹
第三十二章 乔斯逃难,战争也结束了
第三十三章 克劳莱小姐的亲戚为她担忧
第三十四章 詹姆士·克劳莱的烟斗灭了
第三十五章 做寡妇和母亲
第三十六章 全无收入的人怎么才能过好日子
第三十七章 还是本来的题目
第三十八章 小户人家
第三十九章 说些看破世情的话
第四十章 蓓基正式进了家门
第四十一章 蓓基重回老家
第四十二章 关于奥斯本一家
第四十三章 请读者绕过好望角
第四十四章 在伦敦和汉泊郡的曲折的情节
第四十五章 在汉泊郡和伦敦发生的事情
第四十六章 风波和灾难
第四十七章 岗脱大厦
第四十八章 社会的最上层
第四十九章 三道正菜和一道甜点心
第五十章 平民老百姓家里的事
第五十一章 字谜表演
第五十二章 体贴入微的斯丹恩勋爵
第五十三章 一场营救引出一场大祸
第五十四章 交锋后的星期日
第五十五章 还是本来的题目
第五十六章 乔杰成了阔大少
第五十七章 近东的风光
第五十八章 我们的朋友都宾少佐
第五十九章 旧钢琴
第六十章 回到上流社会
第六十一章 两盏灯灭了
第六十二章 莱茵河上
第六十三章 我们遇见一个老相识
第六十四章 流浪生活
第六十五章 有正经事,也有娱乐
第六十六章 情人的争吵
第六十七章 有人出生,有人结婚,有人去世
附录“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译本序
开幕以前的几句话
领班的坐在戏台上幔子前面,对着底下闹哄哄的市场,瞧了半晌,心里不觉悲惨起来。市场上的人有的在吃喝,有的在调情,有的得了新宠就丢了旧爱;有笑的,也有哭的,还有抽烟的,打架的,跳舞的,拉提琴的,诓骗哄人的。有些是到处横行的强梁汉子;有些是对女人飞眼的花花公子,也有扒手和到处巡逻的警察,还有走江湖吃十方的,在自己摊子前面扯起嗓子嚷嚷(这些人偏和我同行,真该死!),跳舞的穿着浑身发亮的衣服,可怜的翻斤斗老头儿涂着两腮帮子胭脂,引得那些乡下佬睁着眼瞧,不提防后面就有三只手的家伙在掏他们的口袋。是了,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这里虽然是个热闹去处,却是道德沦亡,说不上有什么快活。你瞧戏子们丑角们下场以后的脸色——譬如那逗人发笑的傻小子汤姆回到后台洗净了脸上的油彩,准备和老婆儿子(一群小傻小子)坐下吃饭时的形景,你就明白了。不久开场做戏,汤姆又会出来连连翻斤斗,嘴里叫唤着说:“您好哇?”
我想,凡是有思想的人在这种市场上观光,不但不怪人家兴致好,自己也会跟着乐。他不时的会碰上一两件事,或是幽默得逗人发笑,或是显得出人心忠厚的一面,使人感动。这儿有个漂亮的孩子,眼巴巴的瞧着卖姜汁面包的摊儿;那儿有一个漂亮的姑娘,脸红红的听她的爱人说话,瞧他给自己挑礼物;再过去是可怜的小丑汤姆躲在货车后带着一家老小啃骨头,这些老实人就靠他翻斤斗赚来的钱过活。可是话又说回来,大致的印象还是使人愁而不是逗人乐的。等你回到家里坐下来读书做事时,玩味着刚才所见的一切,就会冷静下来,对别人的短处也不苛责了。
我这本小说《名利场》就只有这么一点儿教训。有人认为市场上人口混杂,是个下流地方,不但自己不去,连家眷和佣人也不准去。大概他们的看法是不错的。不过也有人生就懒散的脾气,或是仁慈的心肠,或是爱取笑讽刺的性格,他们看法不同些,倒愿意在市场里消磨半个钟头,看看各种表演,像激烈的格斗,精彩的骑术,上流社会的形形色色,普通人家生活的情形,专为多情的看客预备的恋爱场面,轻松滑稽的穿插等等。这场表演每一幕都有相称的布景,四面点着作者自己的蜡烛,满台照得雪亮。
领班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带着戏班子在英国各大城市上演,多承各界惠顾,各报的编辑先生们也都有好评,又蒙各位大人先生提拔,真是不胜感激。他的傀儡戏被英国最高尚的人士所赏识,使他觉得面上很有光彩。那个叫蓓基的木偶人非常有名,大家一致称赞她的骨节特别的灵活,线一牵就活泼泼的手舞足蹈。那个叫爱米丽亚的洋娃娃虽然没这么叫座,卖艺的倒也费了好些心血刻画她的面貌,设计她的服装。还有一个叫都宾的傀儡,看着笨手笨脚的,跳起舞来却很有趣,很自然。也有人爱看男孩子们的一场跳舞。请各位观众注意那“黑心的贵人”,他的服饰非常华丽,我们筹备的时候真是不惜工本;这次表演完毕,马上会给“魔鬼老爹”请去。
领班的说到这儿,向各位主顾深深打了一躬退到后台,接下去就开幕了。
一八四八年六月二十八日于伦敦
第一章 契息克林荫道
当时我们这世纪指十九世纪。刚开始了十几年。在六月里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契息克林荫道上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前面来了一辆宽敞的私人马车。拉车的两匹肥马套着雪亮的马具,肥胖的车夫戴了假头发和三角帽,赶车的速度不过一小时四英里。胖子车夫的旁边坐着一个当差的黑人,马车在女学堂发光的铜牌子前一停下,他就伸开一双罗圈腿,走下来按铃。这所气象森严的旧房子是砖砌的,窗口很窄,黑人一按铃,就有二十来个小姑娘从窗口探出头来。连那好性子的吉米玛·平克顿小姐也给引出来了。眼睛尖点儿的人准能看见她在自己客厅的窗户前面,她的红鼻子恰好凑在那一盆盆的拢牛儿花上面。
吉米玛小姐说:“姐姐,赛特笠太太的马车来了。那个叫三菩的黑佣人刚刚按过铃。马车夫还穿了新的红背心呢。”
“赛特笠小姐离校以前的必要手续办好没有,吉米玛小姐?”说话的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女士,也就是平克顿小姐本人。她算得上海默斯密士这一带地方的赛米拉米斯传说是巴比伦古国的皇后,她的丈夫尼纳斯死后由她当国(也有说丈夫是她谋死的),文治武功都很显赫,曾建立许多城池。,又是约翰逊博士塞谬尔·约翰逊,十八世纪英国文坛上的首脑人物,曾经独力编纂英文字典。的朋友,并且经常和夏博恩太太夏博恩太太,当时的女学究,有过几种著作。通信。
吉米玛小姐答道:“女孩子们清早四点钟就起来帮她理箱子了,姐姐。我们还给她扎了一捆花。”
“妹妹,用字文雅点儿,说一束花。”(P1-3)
润泽修改杨必译《名利场》前言
杨绛
杨必译完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已心力交瘁,无力修改。当时她有钱锺书先生为导师,可保证无漏译误译,但全书尚待润泽修改。
萨克雷把他的《名利场》称为“没有主角小说”,但既是小说,必有人物。尽管书上的那伙人没有主次之分,主角配角反正是有的。这部小说里的主角配角是爱米丽亚和夏泼两姑娘。
爱米丽亚是驯良的姑娘,这类姑娘的终身大事是嫁人,爱米利亚由父母做主,她只要服从父母为她定下的婚姻,嫁了过去,就一生圆满了。至于蓓基·夏泼呢?她根本没有父母为她找阔人家婚配,她只像流浪汉小说里的女流氓,对她来说,人,没有善恶,社会是乱七八糟的处所,对她有利就是好的,无利,就是坏的。
萨克雷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好比鸽子,训良和善,一种好比鸷鸟,捉住鸽子就一口吃了。
这部小说里的爱米丽亚,显然是被人吃掉的鸽子。夏泼姑娘是吃鸽子的鸷鸟。不用说,读者能会心微笑。
萨克雷是我研究的主题,所以我看了他的全集,他生平最好的作品,也是最畅销的,就是他的《名利场》,萨克雷虽然不靠写作为生,却因为这部小说给了他自信,自信他能靠小说谋生的。
当时社会上有三类人,一是大地主,一是靠地主吃饭的人,一是当兵或当水手。当时萨克雷家还富有,没有必要考虑到如何谋生。
但是他家意外地破产了,萨克雷只好设法谋生。
他曾学画画,曾为当时风行的小说画插画,但收入微薄,不能靠此生活,他写了这部小说深得读者喜爱,他从此就专写小说了。
狄更斯专写下层阶级,萨克雷擅写中上层阶级。我们读了狄更斯和萨克雷的作品,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可以看到一个大概了。
二一三年春,我决意将小八妹杨必在钱锺书指导下翻译的《名利场》从头校对一遍。我找来萨克雷原著进行校订,文字语句,并加点繁。后因病小有中断,不能工作,心上总嘀咕着还有什么要紧事没做完。经休养多日,居然能看书了,才省悟到还有件要紧事没完工呢!这就是杨必译的萨克雷《名利场》还有最后三数章没点繁修润。二一四年八月十二日我修润完毕,心里很高兴,又从头到尾细读一遍。我对友人笑说:“这个译本真可谓杨必师生、杨绛姊妹合作的‘师生姊妹之作’!”
我的校改修润,不知后之读者能满意否。如蒙指出错误,我一定虚心接受改正。
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