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编者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浦江清先生著的《中国古典诗歌讲稿(精)》是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典诗歌讲稿(精)/大家小书 |
分类 | |
作者 | 浦江清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编者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浦江清先生著的《中国古典诗歌讲稿(精)》是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中国古典诗歌讲稿(精)》选取浦江清论述诗、词、曲、剧的文稿汇编而成,主要是讲稿,也有几篇深入浅出的专论。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讲述了中国诗歌体制的发展变化、作家介绍、作品赏析,都是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基本涵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全貌,可使读者增进文学修养,陶养性灵。 目录 第一编 体制源流 《诗经》与语言 楚辞产生的时代、特点及与《诗经》之不同 词曲探源 词曲探源续录 “词曲选”引言 元代的散曲 评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 第二编 作家评析 屈原 从正始玄风到竹林七贤 陶渊明 李白 杜甫 苏轼的思与诗 辛弃疾的词 奠定剧坛基础的大作家关汉卿 第三编作品讲僻 《羽林郎》与《董娇饶》 古诗十九首 诗词的情与理 词的讲解 洪舁的《长生殿》 后记 试读章节 词是晚唐、五代、两宋之乐府,曲是元、明以来之乐府。时代不同,流派各别,要其性质,初无二致。词亦可以称曲,如和凝喜作小词,人号曲子相公;姜尧章词集称《白石道人歌曲》。曲亦可以称词,北曲一称北词,曲亦名南词,如《钦定九宫南北词谱》,即南北曲谱也。 探词曲之源,起于乐府。乐府之名,始于汉初,但词曲之于汉乐府,关涉已远,其有密切关系者,为南朝之新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清商曲辞部分,所谓吴声歌曲、西曲歌者,乃江南及荆、郢、樊、邓之间民间习唱之歌曲,或为欢情艳曲,或为懊恼愁歌,或为清唱小曲,或以合八人乃至十六人之舞。此即唐、宋大曲、小词之源。亦即宋、元、明南北曲之滥觞也。 谓之诗,谓之乐府,谓之词,谓之曲,皆断截时代,勉强定之之辞。文学史家所定,所以别时代也;文学论家所定,所以别体裁也;实则诗歌只是一种。其属于音乐之部分,名日谱,所以定高低节奏也,即今之工尺是也;其属于文辞之部分,古人名之日诗,后人名之日词曲也。三百篇皆合乐,本是乐歌,谓之诗可,谓之词曲乐府皆无不可。但到秦汉,周乐已亡,汉初别立乐府,采可歌之曲而歌之,皆赵、代、秦、楚之讴,非古乐也。郊祀歌、铙歌,实皆合乐之诗,而当时及后世不称诗而日乐府者,因此时三百篇已不可歌,诗已成不能歌而但可讽诵之篇章之名。风雅之土,如韦孟作《讽谏诗》,是则追摹昔贤,但备讽诵,非关音乐。此时可歌之诗,皆别称歌、行、曲、辞,统名乐府矣。迄于东晋、宋、齐,迁国江左,汉魏之音又亡,南国之新声竟起,此时之歌曲,如《子夜歌》《懊侬曲》《襄阳乐》《估客乐》《乌栖曲》。日曲、日歌、日乐,都不名诗,示皆可歌者也。虽其音节、句法、情调、内容,已与汉魏迥异,但后世亦名乐府,不置新名,文学吏家因称之日南朝新乐府。此时南朝风雅之士,有学汉魏之乐府体而但备吟咏,不施箫管者,实皆诗篇也,但亦蒙乐府之名。故至南朝,其称乐府者,亦有一半不可歌矣。至于唐代,则有乐府称大曲者,往往有谱无词,其有词者,皆真正可歌之乐府也。科举以诗取士。诗者,文士所必学,所必能。但无论为古风雅颂,为汉魏六朝,皆逞才拟古,但见词采,不关音乐,但备讽咏,不关琵琶鼓笛。无论名为歌行、词曲,皆可作如是观。即李白、王维诗,亦多半不曾唱过。李白之诗篇入乐,明白见于史策者,日《清平调》数章,王维但《渭城》一曲。其余如绝句可歌,见诸旗亭故事,元白之诗传唱宫禁,如此,则唐人之诗有可歌者,有不可歌者,浑称诗词乐曲、乐府歌行也。 词起于中晚唐,李白《忆秦娥》《菩萨蛮》二阕,学者致疑。《菩萨蛮》者,《杜阳杂编》云:大中(宣宗年号)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南部新书》亦载此事;又《北梦琐言》云,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丞相假飞卿所撰密进之,戒以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菩萨曲即起于宣宗时。《宋史·乐志》载,宋队舞有菩萨蛮队,舞者衣绯生色窄(一作穿)砌衣,卷云冠(陈踢《乐书》绯生色作绛缯)。中唐人作小曲者,有张志和《渔歌子》,戴叔伦《转应曲》,刘禹锡《忆江南》《潇湘神》,白居易《花非花》《长相思》《忆江南》,或从五七六言脱胎而出,或采民间小曲,此为长短句之开始,亦即词乡相。 朱熹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语类》百四十)此说非也。南朝乐府,已有三五言句法,懊侬曲、读曲歌等皆是,此即长短句,并非中唐人填实了泛声。唐人以律绝为歌曲,唱时情形,今已不明,或和泛声。又如上去等字,必不IE一音,如今工尺谱,遇上去字必用二三音谱之,是朱子误认作泛声耳。迄于宋代,歌曲之谱已完全适合长短句法,故五七言绝句,如要歌唱,必添泛声。《苕溪渔隐》云:唐初歌词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今所存者,止《瑞鹧鸪》《小秦王》二阕,是七言八句诗并七言绝句而已。《瑞鹧鸪》犹依字可歌,若《小秦王》必须杂以虚声乃可歌耳。其词日: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送潮回歌底曲,樽前还唱使君诗。”此《瑞鹧鸪》也。“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暑溪女,时作阳关肠断声。”此《小秦王》也。皆东坡所作。(转录《词苑丛谈》卷一)朱子见南宋时歌七言诗必须杂以意声。故发此论耳。P20-23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后记 这是一本献给青年学子的书。中国古典文学浩如烟海,这本选讲侧重的是诗歌。先父浦江清先生早年研修西洋文学,后又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他习惯于中西文化的比较,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系统中加以考察。在《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中,他曾用西方Poetry(诗歌)的概念将诗、词、曲(散曲、剧曲)、小说联为一体。他说: “诗、词、曲都是韵文,也都是诗,结合音乐,便是歌曲。”“叙事诗,先有散文夹杂着,比如变文和弹词,后来索性变成纯散文的小说。词曲联章叙事,夹着说白,加上搬演,融合的结果,产生了戏曲。所以小说和戏曲,来源都是诗。纯文艺是艺术形象的创造,都是从诗出来的。”在本书的《“词曲选”引言》一文中,他又说:“词的名称,在唐宋时尚不确定……到了后来,以‘乐府’称汉魏以来迄于唐之歌曲,以元明以后之新声歌曲称为‘曲’,于是专以唐代新声及两宋歌曲称为‘词’。实则词只是文辞的意义,其音乐部分,整个东西应该称为歌曲也。可惜词到了元代以后也不能歌唱了,只有文词方面供后人欣赏及拟作。” “故诗词皆指文章而言,歌曲皆指合乐而言。” 依照这一观念,我们特选他论及诗、词、曲、剧的部分文稿编成此书,内中主要是他的讲稿,别有几篇深入浅出的专论。所论既均可纳入广义的“诗歌”范畴,故名《中国古典诗歌讲稿》,希望读者不要囿于狭义的“诗”的概念而产生疑惑。 我们将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讲述中国诗歌体制的发展变化;第二编作家介绍;第三编作品赏析。每一编中依时代先后顺序排列,虽不能全面反映中国文学史的轮廓,却力求贯穿史的线索。 书中有十篇是第一次面世。其中《“词曲选”引言》与《就李白(菩萨蛮)答学生问》来自先父“词选”课的讲稿和札记,其余八篇出自我们正在整理的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段文学史。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有一个宏愿,要继承先父的遗志,将他的讲稿整理成一部中国古典文学通史。2007年,《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出版,2009年,《讲义(明清部分)》出版;2014年,北京出版社又以《浦江清讲宋元文学》和《浦江清讲明清文学》为题再版了这两本书。但是面对先秦至五代的文学史讲稿,我们不免望洋兴叹。这是因为,先父这部分遗稿时间跨度很大,从20世纪30年代初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有数种讲稿及一些零散篇章,内容详简不一,各有侧重,体例各异,文笔也有很大不同,取舍统一之间,恐有学力不逮之虞。更不要说,讲稿中引用资料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要一一查对引文出处,加以校核,也是一个大工程。另一方面,我们已年近八秩,时有疾病困扰。2013年年初,书麟因肿瘤而手术,后又不断定期复查。在度过了恢复期后,他很快又投入了工作,并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事实上,整理遗稿,在我们是与父亲的对话和交流,既是再学习的过程,也是荡涤心灵的过程。我们共同解决了一个个难题,也分享着心得、感悟、赞叹、欣喜……情感的升华应该有利于健康,那么,这也可算是一种养生之道了吧。不知不觉间,前段文学史已整理出了不少篇章。现决定选入一小部分,使读者得以先睹为快,也盼望得到反馈意见,以便改进。 父亲终身执教,为培养学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热爱青年,因为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他的关注更由课堂扩展到社会,倡议创办了《国文月刊》,并为之撰写了《词的讲解》等一系列普及性的文章,既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又使许多因战乱不能入学的青年在自修中得到指导。这些文章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字里行间饱含着眷眷的爱心。他期望后辈提高文化素养,汲取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在《从正始玄风到竹林七贤》一文中,他语重心长地说: “‘陶性灵、发幽思’为一切文学之功用,尤其是诗,尤其是中国诗。我们所以要一点文学修养,要多读一些诗,希望能陶养性灵,不使身心完全汩没在尘俗之中。”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有些人已把学术、文艺当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但是,总还有眼光远大、怀抱理想的人,真正因渴求知识与自身修养而读书。那么,沉下心来,“多读一些诗”,尤其是古典诗歌,以摆脱尘俗的袭扰,使生活充满诗意,岂不是很美妙的吗? 浦汉明 2014年9月于范阳 书评(媒体评论) “陶性灵、发幽思”为一切文学之功用,尤其是诗,尤其是中国诗。我们所以要一点文学修养,要多读一些诗,希望能陶养性灵,不使身心完全汩没在尘俗之中。 ——浦江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