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传奇
(新)尤金
彼德是成都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原名罗宗华的他,原是地地道道的四川农村小伙子,半句英语也不会,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没有“西餐”这个词儿。然而,在1996年,这个“人穷志不穷”的农村青年,到成都来寻求谋生的机会。在短短10年间,居然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如今,27岁的他,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在成都和北京开设了4家西餐馆,顾客80%是外国人。在外国人的圈子里,他的名气响当当。
初识彼德,发现他不属于那种一开口便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类型,也不是那种谨慎拘束型,但他每说一句话都要三思。他以平常心说平常事,就好像和老朋友闲话家常一样,云淡风轻地说出了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经历。
彼德出生于四川的一个小城资阳,那里离成都市大约有一百多公里。家里务农,他自小便帮父母干农活,下田耕地、砍柴做饭。他把变形的手指伸出来给我看,解释说:“瞧,这是砍猪草留下的永久性疤痕。当时,稍稍分神,那刀便直接砍在手指上,那种彻骨的痛啊,一生都忘不了!”
他的父母,日夜劳作,却依然还是村里最苦的穷户。彼德语带遗憾地说道:“他们不懒,可是欠缺智慧,又不肯努力向别人学习,每每到了稻谷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地准备收成了,可我们家的稻谷却还在田地里无精打采地长着。我们每年都要到邻居家里去借粮。我和妹妹没鞋穿,整个夏天都光着脚丫子,衣服上永远缀满补丁,更糟的是,必须时常向人借钱交学费。最让我尴尬的一次经历是,在学校担任老师的姨妈亲口对我说:‘你如果再不交学费,明天就不必来学校了。’由于家里实在挤不出学费,我读到初一便辍学了。”
他很想脱离贫穷的困境,于是,努力学习编竹筐。当时,家人认定他只有三分钟热度,所以,冷淡地抱着观望的态度。然而,他咬紧牙关去学,努力认真地学,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个小篾匠。
家里的收入大大增加了,于是全家人都加入到编竹筐的队伍里。
“编好的竹筐送去卖,卖光了,便得走一段长长的山路,买竹子来编。”彼德走进了时光隧道,不由得皱着眉头回忆道,“竹子很长,山路很弯,扛着竹子走,十分吃力,一不小心失去平衡,便会连人带竹子摔进山沟里,跌得头破血流!”
编竹筐太辛苦了,他不要一辈子当篾匠,于是,他尝试与父亲沟通,寻找其他的营生。然而,一次又一次尝试交心沟通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毫不理解的打骂。
“我和父亲的关系不好,我很爱他,却无法接受他窝囊的行为和落伍的想法。村里人也瞧不起他。我把一切看在眼里,心里实在难受极了。”
16岁那年,他和父亲经过又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便决定离开农村,到城里谋生。他向邻居借了20元当路费,风尘仆仆地来到成都,自此掀开了他比戏剧还来得精彩的人生序曲。
那一年,是1996年。
他站在位于成都九眼桥的劳务市场,满怀憧憬,等人来雇。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一家小餐馆洗碗,从早上7点开始把手浸在洗碗水里,一直做到夜里12点才休息,十分辛苦。
1997年,他转到一家小西餐馆去当厨工,这时,改变他整个人生的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玛丽。玛丽是美国人,一连几天光顾彼德任职的这家西餐馆,但觉得食物很不地道。有感于旅居成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心地宽厚的她,向西餐馆老板毛遂自荐,表示可以给厨师和员工进行免费的厨艺训练。彼德抢先报名,和餐馆另外两位厨师每天上玛丽家学习。
彼德学做的第一道西式点心是苹果派。他从学做苹果派得到的最大心得便是:“凡事都得认真,丝毫马虎不得。从原料的选择到烘焙的温度,都得小心应付,一招不慎,全盘皆输。”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