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伴你同行/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安忆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套“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收录了王安忆数十年来的短篇小说创作的精华,整体展现王安忆作为一个短篇小说家的艺术风格。

《伴你同行》是其中的一本,收录其代表作《伴你同行》、《屋顶上的童话》、《青年突击队》、《民工刘建华》、《舞伴》、《闺中》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内容推荐

《伴你同行》收录王安忆代表作《伴你同行》、《屋顶上的童话》、《青年突击队》、《民工刘建华》、《舞伴》、《闺中》等十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基本写作于90年代,代表了王安忆的创作成熟期。

  《伴你同行》收录的这些短篇广受读者好评,结集出版很有价值,从中可见出一个作家成长的道路。

目录

屋顶上的童话

从黑夜出发——屋顶上的童话(二)

流星划过天际——屋顶上的童话(三)

纵身一跳——屋顶上的童话(四)

剃度——屋顶上的童话(五)

开会

青年突击队

招工

艺人之死

冬天的聚会

花园的小红

小邵

王汉芳

陆地上的漂流瓶

伴你同行

比邻而居

保姆们

民工刘建华

丧家犬

陆家宅的大头

舞伴

闺中

试读章节

我必须要告诉人们,太阳是怎样从楼房的上空坠落。它穿过氤氲,一路散发着金光,像个风火轮似的,直朝着楼房丛中砸去。楼房是氤氲的海底,那密密匝匝的礁石,就是我们居住的房屋。太阳落下来的时候,把我们的窗户都染红了,这要多大的光和热才能做到啊!在我眼前的屋顶上,黑瓦上积起些苔藓,是陆地上的海藻,太阳从这里经过,把它的金渣子留了下来,嵌在瓦缝里,这使这些屋顶从某种角度看,镀上了粼粼的金边。

我看见这些,是因为我所在的位置。我的窗户在楼房后面,正对着鳞次栉比的屋脊,屋脊之间,有着缝隙,我的视线便从那里穿过。太阳从那里走过时,我几乎睁不开眼睛,心里全教欢乐灌满了,它把这楼房的礁石照得多么亮呀,成了一座水晶宫殿。

氤氲也是好样的,它使弥漫空中的尘埃变成透明的,参加进光和色的舞蹈,氤氲变稠了,用手也能握得住。这全是落日的作用,虽然只有一瞬间,可是在氤氲的世界里,却很漫长,足够光、色、尘埃这三个家伙过一段的了。光和色的关系很纯洁,它俩形影不离,总是手牵手,天空中最富于幻想的图景,都是它们的身影。它们很快乐,最能证明这快乐的就是那些晴朗无云的天气。那是清澄见底的好日子。可是后来情形有些变了,因为尘埃带给它们一个人间的名称,就是恋人的名称。它们成了一对恋人,这样,对于我们来说,它们的关系变得好懂了,就是我说的用手握得住的意思,可事情本身却有些糟糕。那些阴霾和连日雨,就是恋人关系的结果。

不过,雷雨是另一码事,它和氤氲无关。它是天空在表示它的态度,只要看看雷雨过后明澈的天,就明白它的态度有多么重要了。雷雨掠过,云层像一张布似的皱拢起来,宣言就要来临了。接着,雷声隆隆,是把天地问的声音一并囊括进去,所以才能那么巨大,巨大到就像没有声音了。屏息去听,可以听见一些漏网的、零零碎碎地飘落着,也像尘埃一样,等它终于落下,就成了有些人爱说的“天国里的声音”。就是这些零碎儿,成为人间最至高无上的声音,在它之下,我们这些人类的言语,其实都是闲话了。

从我所在的窗口,穿过层层屋檐和山墙,看见雷雨降临,真是惊心动魄。这些礁石般的楼房全都变了颜色,眼看就要黑到底,却又刹那间雪亮,连那石灰壁上刷子刷过的一道都历历在目。转眼间,屋顶上有千百条小河在奔流,一泻如注。我在窗户后面,很安全。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自己的窗户后面,很安全。这安全使人们变得麻木不仁,不晓得厉害。夏季,是雷雨集中的季节,是天空积攒了一整个年头的态度,要使劲地发一发。

冬天,天空派来的是雪花,雪花在中途就改变了它的命运。人们的呼吸纠合在一起,结成温暖的气流,雪花在气流中凋谢得不成个样子,落到地上已经香销玉殒。可是这些并不能阻止雪花,它们一层层地降落,为着什么目的殒身。它们难道是要来埋什么?结果牺牲的是自己。

我隔着玻璃看它们,希望它们不受我的呼吸腐蚀。我看见我的呼吸在玻璃上凝成白膜,透过白膜,看见有雪花停在玻璃窗上,它逐渐憔悴下去,最后萎缩成一滴水。我还是杀死了它。也有幸运的时候,它们终于酿成漫天的大雪,人们俗称“鹅毛”的,看着它们飞扬,便知道它们一定带来着重要的消息。需要一个白天加上一个黑夜,楼房变成冰雕玉砌,这样,我们人间就成了上天的海市蜃楼。雪花是在为天空的居民建设幻象,所以才能这样前仆后继,不惜牺牲。我们是它们的空中楼阁。P3-5

序言

短篇小说在我并不是十分适合的体裁,所以当数点排列,发现竟有一百多篇的积累,就感到意外了,不禁要认真检讨写作短篇的经过和得失。漫漫回想,写作短篇小说大约可划分如此一些阶段——第一个阶段,其实是我写作的起步阶段。和很多写作者一样,短篇小说,尤其写儿童的短篇小说,往往是用来做练习,因内容浅近,篇幅轻巧而比较容易掌握。我第一篇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少年文艺》,六千字数。在第一次写小说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个了不得的工程,根本顾不上结构、布局,单是要编圆一个故事,就很费周折了。那种三百字一页的格子稿纸,十张三千字,二十张六千字,厚厚的一叠,颇有些分量,相当有成就感了。在写了几篇六千字以内的儿童小说以后,我尝试写作的第一篇所谓成人小说,《雨,沙沙沙》,也是六千字。此时,在六千字内,似乎调停自如:开局,展现,高潮,收篷,多少有些套路,只是不自知罢了。事实上,这对于我已是个极限,超出这规模,恐怕就不怎么好收拾了。我说《雨,沙沙沙》是成人小说,从文学的角度,小说也许不能分“儿童”与“成人”,但在具体到个人的写作处境中,这个区别还是有意味的。儿童小说中的教育目的不可否认,特别是当我在(JL童时代》杂志社做编辑,去小学校调查、采写、收集意见、组织活动,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尽管小说只是业余的写作,但不可避免地,现实的学校生活提供了针对性的主题,这些主题的范围有限,同时和我的个人经验也有一定的距离,从严格意义上说,在我,儿童小说还不能完全算作小说创作,它们更接近于习作。所以,我自己常常是将《雨,沙沙沙》作为我的处女作,虽然它并没有彰显的成绩,而获得全国性奖项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我则是将其归入前写作阶段。也就是说,我的短篇小说第一阶段,是从《雨,沙沙沙》开始,这也是我整个文学生涯的开端。

对六千字篇幅的突破是不自觉中做出,但要细究,还是有原因的。连续发表小说助长了信心,许多积压着的体验和情感顿时找到了出路,一并涌向小说的叙述。说来也奇怪,在那二十几岁的年龄,远没摸到人生的深浅,可却是经验最丰饶的时期,其实是泥沙俱下,而现在,去芜存菁。回过头去看那时的小说,难免汗颜,要留到现在写,决不可能写成那个样子。然而,话说回来,现在也许就不会去写它了。那时候的粗糙,鲁莽,自有一股子活力,饱满极了,漫天漫地,伸手一握,就是一捧土,栽出了青苗,杂芜是杂芜,可是生机盎然。就这样,《雨,沙沙沙》之后不久,一口气写下《苦果》,超出了二万字。这一个短篇,更像是中篇,这时候,直到后来真的开始写中篇的时候,对短篇和中篇的结构,也还没到自觉的认识,多是以字数为区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并不以为体例本身有意味。没有自觉也好,那就是自由,完全不受拘束。心中又激荡着情感,有无限要表达的欲望。一篇没结束,下一篇已经催逼上来。在我写作够一本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便生出写中篇小说的野心。与其说是中篇的结构吸引我,不如说是篇幅。对于六千字起家的我,标准中篇的五万字是一具庞然大物,而我生性是贪大贪多,就是这种贪欲让我有了耐心。当你面对一个从未对付过的庞大字数时,首先需要的是耐心。在我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这耐心就更长一级。在这表面的吸引之下,是不是还潜伏着一种需求,就是寻找更适合我本性的形式,这形式不止在于体量上的大小,更是在于结构,一个要比短篇小说粗笨结实的结构,因我天生缺乏那种灵巧的专属短篇小说的特质。这有待于漫长的时间和实践,渐渐地去发现。其时,我继续由着性子,写一阵子短篇,写一个中篇,写一阵子短篇,再写一个中篇,却也形成节奏,反映出某种规律,就是在短篇写作中积蓄起能量,在中篇里释放,然后,开始写第一部长篇。在这样貌似自然的交替之中,逐渐产生一种下意识的选择,将比较小的材料交给短篇小说处理,规模大的则留给中篇,以至于长篇。像《战士回家》、《老康回来》、《打一电影名字》等等,多是这些所谓“小”的材料。似乎出于暗中的偏袒,我越来越倾斜中篇,某些小材料,我无意间扩张了作中篇,于是,能够给短篇嚼食的,日趋零碎,并且越来越少,终至没有。《鸠鹊一战》是我挂笔短篇之前的最后一篇,说实在,它还是可以发展成一个中篇,是因为其中的人物是续中篇小说《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延伸过来,旁开一个故事,人物都有前史,因而也有限制,不便强求,到好就收了。自此,打住,是一九八六年初。还有零星几篇,《阿芳的灯》、《洗澡》,都是因邀稿殷切,不得已才写出,就像是短篇小说的余韵似的,再过一两年,一篇也没有了。这就是我所划分的第一阶段吧。

……

在这一阶段里,除去自觉认识短篇小说的形式,还有一种行文上收敛的趋势。《长恨歌》可说是我泼洒文字的极致,第一句派生出第二句,第二句派生出第三句,句子的繁殖力特别强,无意中是怀有一股子鲁勇,看什么时候撞南墙。这种行文与我贪婪的天性也是有关系的,其实是滥觞了。任性到头自会返回来,归至平静,加法做完了开始做减法。我写作向来两稿,一遍草稿,一遍誊抄。过去,誊抄时一定会膨胀出来,此时却相反,誊抄时总是在删节。于是,能写短篇的不写成中篇,能在中篇里完成的决不扩张成长篇。这还称不上“锻炼”,而是出于,人生和写作都到了这样一种时期,能辨别什么是赘言了,“锻炼”当是指将要言也压紧密度。可小说说到底就是赘言,太过精确就不成其为小说,成经言了,但这又是必须走过的路程。从这意义上说,我们所写下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习作,都是实验,试着能走多远,走多远就要折回头,折回头又再走多远。回顾每一阶段,都有如此周期,先是不及,后是过之,只有中间一段是恰当的——在第一阶段中,是《人人之间》、《阿跷传略》、《老康回来》;第二阶段中的《喜宴》、《开会》、《招工》;第三阶段还没结束,我以为恰到好处是《黑弄堂》,可隐约觉得将到失足的边缘,已有“锻炼”的危险,稍一偏差,便伤之纤巧了。

短篇小说在我的写作里,特别地突出了文体的挑战,它使文体变成显学。由于先天上我与它有隔阂,就更可客观对待。它并不是我写作的主要部分,有时候,它似乎是作为反证存在,反证出什么不是短篇,而什么是中篇和长篇。由于对文体的自觉性,难免会有匠气,那是伤小说之身的。可不管怎么样,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写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来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岁月。这就又离开了文本的话题,是流过我三十年写作的一条河。

2008年9月21日 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3: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