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
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
孩子的无意识习惯是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在他们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不管孩子的习惯是好是坏,都不能怪孩子,家长应该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孩子从小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到了七八岁已经基本上定型了,家长要尊重这个事实。而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不是引导孩子通过努力去改正和克服,而是动辄打骂。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坏习惯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缺点的纵容。
我们的孩子并非很无知
“现在的孩子啊,怎么能那么无知?”
“像我们那个年代,孩子多好管,现在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发的牢骚。教育是什么?如果简单归结的话,教育就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引导的过程。对孩子是这样,对家长也同样适用。不过具体说来,教育对于大人和孩子之间存在具体的差异。教育在成年人身上具体表现为自我引导,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育是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让孩子体会到这个引导的过程。当然了,如果我们愿意,完全可以放任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成长。而且,如果他们的一生足够长的话,一百年、二百年,他们当然也能成长为可以适应现在文明社会的人。显然,我们的一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用在自我无限制地成长上,所以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导。
现今的许多家长总是在责怪自己的孩子,说他们淘气、不听话、学习不好……甚至说孩子无知。但是,孩子为什么无知呢?对于这一点,许多家长始终没有弄明白,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才能、智力、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不要说孩子,就是成年人也要认识自己及情感和爱憎的原因。认识自己,本身就已相当困难,对于知识面和生活经验都非常欠缺的孩子来说,更是加倍的难事了。
许多家长都喜欢这样的孩子:服从、礼貌、俯首帖耳,觉得这样的孩子好管教。但是家长们却没有考虑到,如果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孩子,那么孩子自由的天性就遭到了扼杀。他们变得毫无生气,终日生活在不要吵闹、不要顽皮、不要说谎、要守规矩等的环境中。对他们而言,生命成为一个漫长的否定过程。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这种教育是低俗教育,它只能培养出人的低俗品质,即很听话、唯命是从、害怕批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从不怀疑别人教给的东西等。塞德尔兹博士认为: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必然会成为俗物。
小哈恩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经常和同龄的小朋友在外面玩耍嬉戏,为此他的父亲哈赛多次训斥他:“孩子,你要老实待在家里!不要总在外面风风火火地瞎闹。到了考试的时候,如果你的成绩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哈恩虽然嘴上答应着,可是背后照样我行我素。每当小哈恩犯错误时,哈赛总是一顿训斥,邻居们都说就是因为哈赛太严厉了,哈恩才会比较叛逆。如果哈赛能好好和孩子讲道理,哈恩就不是现在这样不听话了。
孩子无知,是因为 缺乏教育或者家长的教育不合理。虽然家长都一直在说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但是他们自己却不知道素质是什么,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心愿,培养听话懂礼貌的孩子,并且一再要求学习成绩。这种单方面的教育,只能造成孩子知识的匮乏,由此被人们认为无知。P3-5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会在生活中做出这样的事情:当你不让他出去玩,以外面下雨或者太冷的理由拒绝他的时候,他时不时表现出生气或沮丧的样子,尖叫或两脚乱踢;有的孩子更让家长头疼,他们经常在半夜12点或者早上6点突然醒来对你说:“我要吃冰淇凌。”而当你用会吃坏肚子为由不让他吃时,他就以苦恼对抗你的反对。
家长经常会觉得,现在的孩子实在太难讨好了。你尽量满足他,给他他所想要的,他不但不领情,还常常无缘无故地大哭;刚刚还赖在地上打滚的孩子,不到一刻钟,又跑过来向你撒娇;正在你的怀里撒泼打滚,一会儿又抓你的头发挠你的脸,让你既无奈又无语。
尽管我们不太明白孩子的许多动作和行为,但是一定要记得,孩子在儿童和幼年时期,除了探索自己的身体,并找出自己能做的事之外,他还发现了他身体内潜伏的一种奇怪的因子——家长所谓的∽睛绪”,而心理的因素诱发他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
三四岁、五六岁的孩子其实是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具体感知的,他只是靠感觉行事,只有经过多次的经验和教训,他才会慢慢地体会到自己不同的情绪及接下来不同的行为表现。当他开始有了这种领悟,你就可以开始教他掌握、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家长通常不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更不知道家长也是有情绪的。对于孩子而言,自己的家长是很伟大的,他们需要什么,就从家长那里索取。快乐了,就跟家长在一起亲热;难过了,从家长那里寻求安慰。事实上,孩子害怕你在他们面前显露脆弱的一面,他想像不到你需要什么,但他会尝试一种别的方式,使你恢复原来坚强的样子。
情绪的转变突如其来、难以掌握,但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表达方式,你的孩子也不例外。其实孩子的情绪控制是由家长调教的,教孩子控制情绪的首要条件是父母也要有平稳的情绪。当你发觉自己的压力过大,经常发脾气时,就放自己几天假,或即使只是一两个小时的休息,都会让你轻松不少。
《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相对于一般的育儿教子书而言,即使它不能成为你教育孩子成绩上进以及弥补孩子性格缺陷的蓝本,但是它却可以帮你分析孩子情绪和性格的方方面面,从各个方面指引你发掘孩子的情绪和性格。本书不仅汲取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人格心理方面的精华思想,还采纳了贴合时代的教育孩子情绪的核心观点。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孩子身上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家庭原因、社会原因。而按照心理治疗的程序和步骤,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强化他们的社会情感,重建他们的社会目标,鼓励他们的斗志,努力改变自身,并一步一步将孩子的生活引向正轨。
本书将为众多因孩子的负面心理、叛逆行为而烦恼的父母、教师提供良好的指导,并通过各种真实的案例提供解答办法,让你更加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引领你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破解孩子的心理、情绪密码。让你从此在教育孩子上不再感到无所适从,进而培养出快乐、自信、独立、勇敢的孩子。
译者
2015年10月
《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人格心理学研究、儿童的人格形成、培养方面的精华,及其本人名著《自卑与超越》中的部分公认权威内容串连在一起,经过对目前国内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问题,精编而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作的《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将为众多为孩子的负面心理、叛逆行为苦恼的父母、教师提供良好的指导,并通过各种真实可信的案例提供解答办法,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引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破解孩子的心理、情绪密码。让家长从此在教育孩子上不再感到无所适从,进而教养出快乐、自信、独立、勇敢的孩子。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黄金阶段,青少年今后的各种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人生态度、思维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成人后就很难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作为家长和教师,呵护孩子、理解孩子是我们的使命,请帮助他们走出困惑,排除烦恼,让我们的孩子度过一个美好的青少年时期,让其顺利的与成年后心理健康的自己接轨。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作的《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作为一本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出发的亲子教育著作,可以帮助家长分析孩子情绪的方方面面,从各个方面指引家长发觉孩子的情绪和性格。从心灵的源头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可以使其受益终身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