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泱泱大国
回顾过去两千年的欧亚大陆的文化,原本有好几个中心,好多个文化摇篮,后来慢慢合并为四个地区文化,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其二是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其三是以阿拉伯地区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上述三个文化区域合起来叫作东方文化。另外,还有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西欧文化,西欧文化后来发展到北美,称之为西方文化。四个地区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有用的部分、大家承认的部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也就是“国际现代文化”。然而地区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依然存在,并不因国际文化发展而消失,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一般来说并不存在矛盾。比如汉字书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
——周有光(国学泰斗,汉语拼音之父,曾在北京大学开设汉字改革课程)
泱泱大国,简单说来就是气魄宏大的国家,有大国风范的国家。邹韬奋先生曾在《萍踪忆语》一书中谈及,“世界上有三个泱泱大国,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联,一个是中国”,关于美国和苏联,称其为“泱泱大国”或许值得商榷——毕竟就算抛开美国仅几百年的历史不谈,显然“超级大国”的名号更适合它;而苏联,不管“泱泱”与否,早已是明日黄花;而我们中国,不仅当之无愧,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存在了五千年之久且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泱泱大国。
有人说,“泱泱大国”这四个字最好不要提,我理解这些人的逻辑:因诸多原因,曾经长期处在世界文明前沿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因落后而挨打,饱受屈辱,自然谈不上什么气魄与风范。然而,毛主席说得好,“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不能或忘,但同时也应放开眼界,以阔达的胸怀看待历史、现实与未来。更何况,“泱泱大国”的称号也不完全是我们自封的。据说,当年曾有一位美国记者诘难周恩来总理:“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您为什么还用美国产的‘派克’钢笔?”周总理说:“这是抗美援朝时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战利品……”不必过多在意这个小故事的真实性,也不要只看到周总理语言方面的睿智,而应更进一步意识到,这种睿智的背后,是一种气魄,正是这种气魄,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不塌,长城不倒,战天斗地,不断前行。
上下五千年,泱泱大中华,无论从版图、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来说,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中华民族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袁隆平先生的‘‘杂交高产水稻”,从中医药学到中国哲学,从海地“维和”行动到亚丁湾护航……
正如中国近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辜鸿铭在其名著《中国人的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辜鸿铭还在书中将中国人与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过对比:美国人博大、淳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淳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淳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淳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辜鸿铭说过,他自己本质上也是个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不过,熟悉相关背景的人知道,他给世人尤其是当时的西方人留下的更多的是一个“怪杰”的形象。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9国语言,先后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以至当时西方学术界均称“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有一次,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旅行,特别想见辜鸿铭,但请了很多次,辜鸿铭也不肯赏光,毛姆只好自己找到辜鸿铭的小院。一见面,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便非来不可。”一句话,便让毛姆陷入尴尬境界,不知所措。此外,他还曾经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贵妇,在美国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德国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辜鸿铭。辜鸿铭的狂放,是一种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我们有过屈辱,更有过辉煌;我们曾经落后,但文化根基深厚,只要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多些团结,少些内耗,重返世界强国行列是迟早的事。遗憾的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伴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在文化方面却越来越少了些“泱泱大国”的自信。
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一个颇值得沉思的纪录片,片中记者采访一位大学生,问及:“请问您知道宙斯、雅典娜吗?”“知道,西方的神……”“那您知道神农、女娲吗?”“……什么?神农娲?是神农架吧?我有个亲戚住那儿,也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个怪名字……”如此回答,怎不令人瞠目结舌?
如果说上面的对白还只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话,下面的话基本上接近于搞笑了。我曾经亲耳听过一位女士打电话时说:“昨天我们搬新家了,叫‘普罗旺斯家园’,旁边有个‘威尼斯服装城’,还有个‘曼哈顿广场’,购物什么的都挺方便……”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