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光华的一颗明珠,以其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并称双绝。宋词原出于市井酒肆、秦楼楚馆之间,因此早期的宋词之中往往掺杂着几分浮华、几分香艳。而随着宋词一步步的发展成熟,许多文人都投身其中,将宋词逐渐划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大阵营。使宋词在清丽婉转的同时,又多了一股雄浑的底蕴,仿佛一块美玉,虽温润可爱,却又可匹金坚。本书所遴选的300首优美作品,全面展示了宋朝的时代特色和生活风貌。
本书除了对原作作必要的注释外,又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加以评论。注释只力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字、句,其他从简。译文以直译为主;考虑到尽可能保存原作的诗意、韵味,有些句子采用意译。由于篇幅的局限,本书的“简评”只能就原作的主要特点和艺术成就加以评述,很难面面俱到。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我国诗歌创作的又一高峰。本书所遴选的300首优美作品,全面展示了宋朝的时代特色和生活风貌。
本书除了对原作作必要的注释外,又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加以评论。注释只力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字、句,其他从简。译文以直译为主;考虑到尽可能保存原作的诗意、韵味,有些句子采用意译。我们知道,翻译古代诗、词,是一件很难的事,直译出来的文字往往损害原作的韵味与语言、音乐美。读者可通过原文、注释、译文和评论四相对照来阅读,这样大致可以达到欣赏的目的。由于篇幅的局限,本书的“简评”只能就原作的主要特点和艺术成就加以评述,很难面面俱到。《宋词三百首》中有不少篇什写得很含蓄,有一些写得朦胧隐晦,再加上以往一些注释、评论对一部分作品加以曲解,这就为我们的评论工作带来不少困难。我们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更多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编写了这部书。本书的前半部分(从赵佶的《燕山亭》到蔡伸的《柳梢青》)是由冯能保教授撰写的;后半部分(从周紫芝的《鹧鸪天》到李清照的《永遇乐》)是由朱良志教授撰写的。
柳水
(984?-约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崇安(今福建省崇安县)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他寄情乐章,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作品,以致“凡有水井饮处,皆能歌柳词”。他常与乐工、妓女为友,并善于向民间曲子词学习,从而使文人词更加通俗化、口语化。他是首先创作慢词的词人。其词的内容多写羁旅行役、离情别绪。他善用铺叙和白描手法表现上述内容,且语浅情深,情景交融,音律谐婉,形容妥帖尽致,受到人们的喜爱,对宋词的发展产毕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曲 玉 管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①。立望关阿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②。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③。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④。
【注释】
①陇首:本为高丘的上面,此处似为山头。
②锦字:指锦书,即书信。难偶:难遇。
③断雁:传送书信的鸿雁断绝,指书信不通。
④消黯:黯然消魂。
【译文】
山头的秋云在飞,江边的太阳已落,我靠在栏杆上极目远望那迷蒙江水很久。我不忍注视,千里关河萧索,满目清秋。
离别遥远的京都,美貌如仙的女子,她虽想寄封书信,我们相遇的愿望难酬。大雁不传芳音,冉冉飞下汀洲,我的思绪悠悠。
暗想当初在京城,我们曾有多少美好的幽会,怎知聚散难预料,如今相思令人愁。追游被阻后,我每次登山临水,勾起平生的心事,真令人黯然消魂,我整天无语不敢再远望,悄悄走下了高楼。
【简评】
柳永是大量创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他的词多数是写给歌女或伶工演唱用的,多用铺叙、白描手法,结构细密,语言受民间曲词影响,时杂俗语,明白如家常,通俗易懂。因此他的词先在都市、后在农村流传开来,乃至“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就是柳词“有过前人”之处(刘熙载《艺概》)。
这首词共分三叠。第一叠写眼前萧索秋景;第二叠触景生情,写思念情人;第三叠写今日的“雨恨云愁”。看起来好像是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但由于此词层次清晰,气脉流通,处处照应,结构细密严谨,语言流畅,形成了作者自己的特色,为其他词人所难以企及,所以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雨 霖 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①。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④。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寒蝉:指秋蝉。
②都门帐:京城郊外张设的、可为人宴饮饯别的帐幕。兰舟:船的美称。相传鲁班曾刻木兰树作舟。
③凝噎:喉中气塞,哽咽。
④暮霭:日暮时迷蒙的烟雾。楚天:南天,今长江中下游一带,古代属楚国。
⑤经年:时间很长,年复一年。虚设:虚有。
秋蝉哀鸣声凄切,傍晚在送别的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在京郊的帐幕里无心饮酒,船要启碇的鼓声催我出发很急。我们都难舍难分,手拉着手泪眼相看,心中的话在喉头哽咽。可怜我这一去千里茫茫,暮色迷蒙的南天是多么辽阔。
自古以来多少情人哀伤离别,更难以忍受的是分手在冷落的清秋时节。今夜酒醒后我们的船将行到何处?料想是在那栽着一排排杨柳的江岸边,晨风料峭,天空挂着一弯残月。我这一去将会年复一年,那里纵有良晨美景对我也是形同虚设。即使我心中有千种风流情意,又能对谁来诉说?
【简评】
这首词上片写男女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写抒情主人公设想离别后的感伤。整首词从眼前的难舍难分到将来的冷寂孤单,处处写得扣人心弦。秋蝉凄切的悲鸣,骤雨后的清冷天气,催人上船的启碇鼓声,看不到尽头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的辽阔南天,男女主人公在这种特定环境、气氛中分别,处处都使人感到凄凉、清冷、渺茫,令人心碎。所以“帐饮无绪”,“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一句话不说,人物滚烫的内心感情从他们相视的眼睛里喷泄出来。未来的情形如何呢?“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待他的将是更清冷孤独的生活。即使今后遇到良辰美景,除了眼前的“她”,他不会对别人诉说“风情”。这是对她的忠诚与保证。正因为这种忠诚,所以分别时才那样凄婉哀伤。末句点明了全篇情感发展的因果关系和对未来的预想。由此可见柳永作词,构思严密,匠心独具。这首《雨霖铃》语言通俗浅近,隽永有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被广泛传诵的佳句。它好像一幅风景画,极巧妙地渲染了清凉气氛。柳永抒情大胆直露,不加掩饰,唯求真切坦诚,而不顾及当时多数文人推崇的婉约含蓄词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样的词句在婉约词中很少见到。
P45-48
词起源于唐朝、五代的民间(也有人说,它起源于隋朝)。它本叫曲子词,简称曲子。这是因为它本来是有一定曲调的唱词。由于词所配的曲调的唱法今已不传,所以现在通常简称为“词”。
词在晚唐、五代被愈来愈多的艺术修养较高的文人创作、加工,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基本成熟。宋代有更多的文人特别是许多文学名家从事词的创作,使词的形式、技巧不断更新完善,题材、内容不断扩大,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这样,宋代就成为词创作史上的鼎盛时期,宋词成了宋代文学的代表。《全宋词》与《全宋词补辑》共收宋词作者1430多家,作品20800余首(含残篇)。近代词学大师朱孝臧(彊村)从大量的宋词中选编了《宋词三百首》一书,它与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任中敏、卢前编选的《元曲三百首》鼎足成三,为读者欣赏唐、宋、元三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书所注释、翻译、评析的就是朱孝臧编选的《宋词三百首》。
况周颐在《宋词三百首·序》中谈到朱彊村编选此书的目的与标准时说:“彊村先生尝选《宋词三百首》,为小阮逸馨诵习之资;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按照这个编选标准,此书既注意到作品的通俗可读性,又注意到它的内容与风格,所选人体都是宋词中的名篇佳作,代表了宋词的艺术成就。朱彊村偏重于从审美角度来编选作品,因此,也有一些内容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未入选,如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张元幹的《贺新郎》、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叶梦得的《八声甘州》、《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等。当代学者的几种选本大都重视作品的社会内容,所选词作与朱彊村的选本差别较大。
宋词创作的时代,毕竟离我们已近千年。朱彊村所选编的《宋词三百首》至今又无全译注、评论本。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编著了这部《宋词三百首译评》,除了对原作作必要的注释外,又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加以评论。注释只力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字、句,其他从简。译文以直译为主;考虑到尽可能保存原作的诗意、韵味,有些句子采用意译。我们知道,翻译古代诗、词,是一件很难的事,直译出来的文字往往损害原作的韵味与语言、音乐美。读者可通过原文、注释、译文和评论四相对照来阅读,这样大致可以达到欣赏的目的。由于篇幅的局限,本书的“简评”只能就原作的主要特点和艺术成就加以评述,很难面面俱到。《宋词三百首》中有不少篇什写得很含蓄,有一些写得朦胧隐晦,再加上以往一些注释、评论对一部分作品加以曲解,这就为我们的评论工作带来不少困难。我们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更多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编写了这部书。本书的前半部分(从赵佶的《燕山亭》到蔡伸的《柳梢青》)是由冯能保教授撰写的;后半部分(从周紫芝的《鹧鸪天》到李清照的《永遇乐》)是由朱良志教授撰写的。书中不妥之处,尚希专家、读者指正。
作者
2007年7月于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