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笛福著、王晋华译的这本《鲁滨逊漂流记》是《世界经典名著批判性阅读》丛书之一。该丛书由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担任主编,在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中挑选出一批较具开放性的文本,邀请若干教育界一线名师参与撰写。结合各位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以“批判性思维”理念为基础,通过篇首导读、文内点评、章节结束处的启发性问题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文字,为读者进入“批判性思维”提供手把手的引导。
本书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讲述英国青年鲁滨逊航海途中意外流落荒岛,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孤岛生涯。塑造了鲁滨逊这样一个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英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类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历险小说作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航海探险小说的先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本书由王晋华译。
我1632年出生在英格兰约克市的一户富裕人家里。我家并不是本地人,父亲来自德国不来梅地区。刚到英国时,他住在英格兰东部的赫尔城,在经商挣得一份可观的财产后,就停了生意,定居到了约克市,在这里他娶了我母亲。我母亲的娘家姓鲁滨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我因此被称作鲁滨逊·克罗伊兹奈尔。由于英国人一说“克罗伊兹奈尔”这个德国姓就走调,于是我们被叫成了“克鲁索”,家人之间我们也这么称呼,书写姓名时也这么写,我的朋友们也总是这么叫我。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曾是驻扎在佛兰德斯的英国步兵中的一名中校,声名远播的洛克哈特上校曾经指挥过他们团,他在敦刻尔克附近与西班牙人作战时,死在了战场上;至于我的二哥,我至今都没有他的下落,就像我的父母亲对我后来的情况一无所知一样。
作为家中的小儿子,我没有学着做过任何的行当,从很小的时候起,我的头脑里就充满了不着边际的幻想。我父亲是个很传统的人,他让我受良好的教育,让我上了私塾,后来又进了乡村里的免费学校,一心想着让我将来从事法律工作。可当时的我只想着出海,什么也不愿意做。我的这一癖好不仅叫我开始强烈地抵制父亲的意愿,违抗他的命令,而且对母亲和朋友们的恳求和劝说也完全置之不顾。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在我天生的脾性里似乎就隐伏着某种致命的东西,它直接导致了后来降临到我身上的种种灾难。
头脑睿智、行事慎重的父亲事先察觉了我的想法,他严肃地开导我,给了我不少有益的教诲。一天早晨,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他得了痛风病,行动不太方便),就这个问题对我进行了诚恳的劝诫。他问我,除了想要出去闯荡,我还有什么理由非要离开家乡和自己父亲的家,在这里我本可以得到很好的推举,有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过上闲适、愉快、富裕的生活。他跟我说,想要外出冒险的人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穷困潦倒者,另一种是雄心勃勃、家财万贯的,这两种人都是想凭借从事非同一般的事业发迹或出人头地。而这两种情况,一种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另一种则是我不应该去俯就的。我的境况在这两者之间,或者说是平民阶级中的上层。依据父亲多年的人生经历,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理想的一种生存状态,最适宜于人的幸福,既不必像人类中的劳力者那样拼力干活、遭受苦难艰辛,又能免遭权贵由于高傲、奢侈、贪婪和猜忌倾轧所造成的恶果。他告诉我,通过下面的这件事我就可以判断出我生活得有多么幸福了,那就是:人人都会羡慕我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国王们不得不忙于国家大事,他们常常抱怨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幸,希望他们自己能活得既不卑贱,也不伟大;智者祈祷时,总是希望不要受穷,也不要太富有,这说明他们也把我现在的生活看成是真正幸福的那一种。
父亲说,只要我用心观察便总可以发现,处于社会上层或下层的人往往都多灾多难,而社会中间阶层的人则最少祸殃,不必像前两者那样饱受人间沧桑。不但如此,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较少受到病痛和不安的折磨,他们既不像那些生活腐化、荒淫无度的无耻之辈,也不同于那些整天累死累活却还吃不饱穿不暖的贫民,这两种一高一低的生活方式自然会给他们带来疾病缠身的后果。他说,唯有中层阶级的人才能陶冶出种种美德,享受世界上种种美好,生活在安宁和富足中间。节制、中庸、恬静、身心的健康、人际的交往、一切悦人的娱乐、美好的心情,都是这一生活方式会带来的福祉。只有这样生活,人们才能安然、泰然地度过此生,舒适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不必为糊口而整日奔波、出卖苦力,也不必为繁杂的世事所困、被搞得心力交瘁;也只有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才能让人们摆脱妒忌等激烈情感的纠缠,熄灭勃勃野心暗暗燃起的欲火,让人们能够没有痛苦,尽情体味生活的甜蜜,而且时间越长,他们对这种生活所能带来的幸福会体验得越深。
随后,他万般慈爱地、诚挚地告诫我,不要耍小孩子脾气,不要自讨苦吃,我的父母和我所生活的环境本可以叫我远离苦难。我不必为衣食担忧,他会鼎力帮我,会尽最大努力使我过上他刚才向我推荐的那种生活。如果我日后过得不幸福、不安逸,那一定是因为我天生的命不好,或是我走错了路所造成的,已经和他没有任何相干,因为意识到我的打算会给我带来的伤害,他已尽他父亲的责任,向我提出了忠告。总而言之,如果像他所说的,我能安心地留在家里,他会为我做好一切事情。相反,他绝不会对我的离家出走给予任何鼓励,免得助成我日后的不幸。最后,他提醒我要以我的大哥为鉴。他曾非常恳切地劝说大哥不要去佛兰德斯打仗,可未能奏效,我的大哥还是凭着年轻气盛,跑到了部队,死在了战场上。他还说,虽然他会一直为我祈祷,可是只要我迈出这愚蠢的一步,他敢说连上帝也不会保佑我,在将来陷入危难、呼救无门时,我定会为当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而后悔不已。
P1-4
倘若世界上真有什么人的冒险经历值得发表又能深受读者欢迎的话,编者认为,这部自述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了。
编者认为,此人一生奇异的遭遇是闻所未闻的;他那跌宕起伏、变化无常的生活也是世上绝无仅有的。
故事主人公以严肃的态度,平易朴实的语言叙述自己的经历,并像其他明智的人们那样,把遭遇的每件事情都与宗教联系起来,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诫人们,不管在任何境况下,我们都要相信和尊重造物主的智慧,一切听从天意的安排。
编者相信,本书所讲的一切都是事实,没有任何的虚构。人们阅读这类故事,常常也就是浏览一下,因而编者认为保留故事原样,不做润色,对读者在教育和消遣方面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编者认为,出版这部自述本身就是对读者的一大贡献,不必再加上修饰、客套之类的话。
“思辨阅读”强调读者以主体的姿态切入文本,不以“共鸣”为目标,而以平等对话为桥梁,追求个人理解的完善与超越。
——丛书主编余党绪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鲁滨逊对流浪的痴狂世所罕有,对远方的热望简直无法阻挡。无论是家庭的阻挠,生死的考验,还是优裕生活的诱惑,都不能改变他对流浪远方的执着。……从这个意义上看,鲁滨逊是一个文学的“典型”形象,代表了人类心灵深处对流浪、冒险和新奇生活的梦想。
——本书导读余党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