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纶纺织厂是苏州民族工商业的奠基石,是苏州人的骄傲,她屹立在美丽富饶的吴地百余年,与苏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3个苏州人就有一个跟她有着渊源”。阿坤著的这本《百年苏纶》以时间为序,从清末苏纶初创讲起,直至21世纪破产与终结,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件,展现百年老企从建立到辉煌直到消亡的全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年苏纶/苏州民族工商业百年名企系列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阿坤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纶纺织厂是苏州民族工商业的奠基石,是苏州人的骄傲,她屹立在美丽富饶的吴地百余年,与苏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3个苏州人就有一个跟她有着渊源”。阿坤著的这本《百年苏纶》以时间为序,从清末苏纶初创讲起,直至21世纪破产与终结,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件,展现百年老企从建立到辉煌直到消亡的全过程。 内容推荐 苏纶纱厂于1897年由苏州状元陆润庠奉旨建成,自此延续一百多年。阿坤著的这本《百年苏纶》以真实的史料,采用散文笔调,记录百年苏纶走过的历史足迹。作者阿坤,省作协会员,出版有个人专著12种,曾在苏纶纱厂工作多年。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苏纶初创(1895—1897年) 皇帝朱批:“知道了” 选址青呖地 状元办厂的背景与结局 苏纶厂名的由来 陆润庠其人其事 第二章 几经承租(1898—1924年) 祝承桂首租 费承荫缔约承租 股商收回自办 源记公司许松春租办 宝通公司刘伯森接租 第三章 严氏执掌(1925—1936年) 严裕棠谋定而动 掘得第一桶金 严氏执掌苏纶 自办电厂始末 “棉铁联营”效应 严氏的人事劳工管理 严裕棠遇险记 苏纶厂的汽笛声 第四章 敌伪摧残(1937—1945年) 车间成了日军养马场 蹊跷的纵火案 迷茫中的徘徊 苏纶收回之后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6—1949年) 强制接管后的抗争 一份厂庆菜单的折射 竞选立法委员 部分产业转移香港 严氏的公益善举 数十次的罢工斗争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1965年) 政府扶持走出困境 废除“抄身制”与“拿摩温” 公私合营 职工福利的改善 “跃进”风潮 第七章 “文革”期间(1966—1976年) 受到干扰 坚持生产 激情与速度 第八章 重新崛起(1977—1986年) 从徘徊中起步 雨催花发 生产经营活色生香 今天你学了吗 第九章 破产与终结(1987—2004年) 无奈破产 “新苏纶”的延续 第十章 苏纶情未了(无时间界定) 跳出苏纶看苏纶 劳模如云 “三尺车弄”的情怀 悠悠不了情 苏纶厂名知多少 附录一 严氏三记 严裕棠的最后时光 严庆祥退休之后 严庆龄在台湾创业 附录二 陆文夫与苏纶厂 与苏纶的不解之缘 写苏纶的两篇散文 出了名的“陆师傅” 附录三 苏纶百年纪事(1895—2004年) 后记 试读章节 时过数月,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由商人费承荫接租两厂,缔约租期订约5年,每年租银为5万两,且按章先缴后办,这样才能交付股东的股息,但利息由原定的七厘改为三厘,盈亏与他人无涉,云云。 费氏接租之事,当时江苏巡抚恩寿向光绪皇帝作了报告,可见朝廷一直关注着苏纶的命运。 费承荫租办后,不到一年时间,时局发生变化。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忙于战事,无暇顾及棉纱的生产和输出,因而我国洋纱进口骤减,给国产棉纱畅销提供了空间,加上费氏的经营管理远比祝承桂的官僚方式要高明得多,所以获利颇多,不仅扭转了历年亏本的局面,而且每年支付租银5万两外尚有较多余款。 费氏在厚利的刺激下,见发展纺纱业有利可图,便在1905年4月增添资金57000两银,添购英国道勃生厂当年制造的4368枚纱锭的全套纺纱设备,扩大再生产。 此时,苏纶厂的纱锭已从原来的18200枚,扩大到22568枚,生产规模扩大了近四分之一,并且日夜开工,产量骤增,销售渠道十分畅通,所获利润也是前所未有的。据1906年《关册》记载:“闻苏纶纱厂获利颇丰,可为历史之冠”,“所出之纱,均在本省内地销售”。 于是苏纶日夜开工,营业大振。因此,引起了不少人的觊觎,也给费承荫带来了不少麻烦。 首先,股东们见到费氏有了获利,就急吼吼地屡次提出要求加息,费氏依照合约改息条款,当然没有同意。之后,苏属的股东们又生一计,推举张履谦(又名月阶,三品衔户部郎中)等人与费氏交涉,并突然提出要收回自办。 费承荫以租期未满为由,不同意股东收回自办。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股东们见提出的加息与收回自办的意见均被费氏一口回绝,便找出许多不是理由的理由纠缠费氏,甚至对费氏恶意中伤。 费承荫在无奈之下,只得禀报农工商部:“租期未满,厂务稍有起色,群起攘夺,请为立案饬行保护。”并附有当时他租办时的一批文件资料。 农工商部接报后,极为重视,即委派上海商会总理曾铸数次来苏调解,以平息争端。经过一番调解后,曾铸将情况回复商部,明确指出:“费承荫向商务局订立租约以五年为期,此时若失信商人于理恐有未合。” 农工商部在曾铸的汇报上批复:“不同意股东随意中途提出自办”,“待费商租约期满后,再由股东们商议收回自办”。 至此,近三个月的费、张争执一案,终于尘埃落定。 股商收回自办 至1908年,租期已满,费承荫认为股东言而无信、不守合同,因此无意续租,而股东正有收回之意,因此顺理成章地收回了苏纶。在交接时,股东们备款55000两银收购费氏所添的机器设备,并偿还祝氏承租时所欠德商的借款,同时聘请张履谦、吴本善为正副经理。 踌躇满志的股东们,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振苏纶山河。 从这时起,苏经、苏纶两厂开始了“股东收回时代”。 是年7月,官商进行交接,商股正式接收苏纶、苏经两厂,暂定周廷弼为总经理。 紧接着,周廷弼召开了第一次股东会议,制定了公司章程,确定公司名称为“商办苏经苏纶股份有限公司”。显然,这时的两厂已经从原来的官督商办,完全蜕变为商办的性质。 收回自办后,股东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有厂房,有机器日夜运转,就能坐收红利财源滚滚。其实他们的想法太过天真与幼稚。 收回自办后不久,股东们就面临流动资金贫乏、设备陈旧亟待修缮等问题,欲招新股40万两,结果情况不妙,只集得14万两。收回自办前,按规定需归还藩库银6万两,九折承买费承荫添建的厂房等,因资金贫乏,难以应付而陷入困境。加上此时股东之间出现了矛盾,互相倾轧,致使企业入不敷出、亏损严重。 在一片埋怨声中,两厂总经理周廷弼陷入困惑之中,只得自行退位。 之后,两厂股东在苏州商务总会进行选举,选举王同愈为总经理,王驾六为协理,以及董事员、查账员等一俱人选。 不到半年,王同愈入京做官。宣统元年(1909)九月初二,两厂再行选举,选举结果:前户部郎中张履谦任总经理,候选郎中王驾六任协理。 股商收回自办不到一年,经理三度易人,折腾来折腾去,严重影响到两厂的生产经营。 在张履谦自办经营的两年中(1908年至1909年),一方面经营失利,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光江苏省就增加了南通大生一厂、二厂,无锡业勤、振新纱厂,常熟裕泰纱厂,太仓济泰纱厂,江阴利用纱厂等8家纱厂,另外日本、印度的棉纱也大量进口。在这种情况下,苏纶厂无疑举步维艰,只得时停时开,加上棉纱滞销,结果亏损银元7万两。 张履谦因陷入困境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在宣统三年(1911)正日的股东会议上,提请告退。 苏纶纱厂又走入了停工的休眠期,工厂没有收益,随之股息停发。 在股商自办期间,其实就是股东们租厂自办而已。股东会议成了罢免机器,并没有拿出应对困境的良策妙计。 无奈之下,彷徨的股东们只得采用以往惯用的老法子:招商承租。 P13-15 序言 古城烟雨百年风云 一座城,一百年,一代名企。 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苏州,一座拥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史学家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中说:“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物……”始于春秋,历经战国、秦汉……宋元明清,直至新中国,沧桑岁月给古城镌刻下一道道记忆的年轮。 苏州城是古老的,苏州城亦是坚忍不拔的。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阊令伍子胥建阖阊大城,伍子胥率领人员,不辞辛劳,“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终于使一座周围47里,有8座陆门、8座水门的姑苏大城屹立在了太湖之滨。经历了几千年风风雨雨的侵蚀,苏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与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宋代《平江图》相对照,苏州古城的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依旧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这在全世界都是极其罕见的。按照现在的标准,伍子胥就是一位伟大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吴地的百姓没有忘记这位功臣,千百年来,胥门、胥江、胥口总是与伍子胥的名字连在一起。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以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和屈原一同被吴地百姓纪念的还有伍子胥。 一百年,相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似乎太年轻了,尤其是历史如此悠久的古城苏州。一百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长长的白胡子里满装着企业兴衰沉浮的故事。谁都想做百年企业,但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如何将苦心经营的企业很好地传承下去是摆在众多企业家面前的一道难题。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蓄势而发,砥砺前行”主题活动上说:“如果说把在西方做企业比作一百米的赛跑,那么在中国可能是一百米的障碍跑,甚至是一百米的跨栏。其实我们很不容易,一家企业能跑三十年,相当的了不起。”三十年已属不易,一百年何其难得。 钟灵毓秀的苏州孕育出了一个个优秀的民族企业:苏纶纺织厂、东吴丝织厂、振亚丝织厂、鸿生火柴厂、雷允上制药厂、嘉美克钮扣厂、民丰锅厂……它们撑起了苏州民族工商业的一片天,是苏州经济发展道路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苏纶纺织厂滋养了几代苏州人,“三个苏州人里就有一个跟她有着渊源”,“天官牌”棉纱、“飞鹰牌”棉布誉满江南;东吴丝织厂生产的塔夫绸闻名世界,拥有“塔王”的称号,深受英国王室的钟爱;雷允上制药厂的六神丸家喻户晓、驰名中外……无论是棉纱、丝绸,还是火柴、铸锅,抑或是药品、钮扣,它们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人们感谢这些企业,她们令苏州的经济不断腾飞,令大家的生活更加滋润。然而旁人看到的大多是她们辉煌灿烂的模样,有谁真正知晓个中的滋味。没有哪个企业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成为百年老企绝非易事,当初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故事几人能晓。经过历史的积淀、岁月的浮沉,这些百年老企也已经物是人非,除了个别企业坚强地生存着,很多也已随时间进入了历史的深处。作为苏州民族工商业奠基石的苏纶厂,其庞大的厂区如今已被打造成苏纶场民国风情街,成为南门商业圈的一部分,只有两座裕棠桥还能让上了点年纪的人惦记着曾经的苏纶厂。鸿生火柴厂红灰相间的小洋楼宛如一艘风雨归来的帆船,依然停泊在护城河边,只是已成为一家港式早茶店。还有多少老企业已难觅踪迹,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吴地企业辛勤耕耘的奋斗史更不应被遗忘,我们应该为之做点什么。 21世纪初苏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时,全国首家专门管理改制企业档案的事业单位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应运而生,集中收集、保管和利用改制企业档案,使一大批珍贵的工商业档案得以保存,这其中就有很多百年老企的身影。而今恰逢一群熟悉百年老企,甚至是在百年老企生活、工作过几十年的老苏州,愿意用他们真诚的笔墨记录下过往的故事,展现百年老企跌宕起伏的行走足迹,这无疑是一件利泽千秋的好事。在此契机下,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组织编写这套《苏州民族工商业百年名企系列丛书》,希望通过丛书留存一段历史,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烟雨中的古城美丽依旧,静静地倾听百年老企的风云故事。 苏州市档案局(馆)长肖芃 2016年5月 后记 历史在寻找作者,作者也在寻找历史,而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使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 苏州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卜鉴民,很早就想组织编写一套苏州工商百年企业的丛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2015年初,经由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皇甫元联系,其中苏纶厂的一本书,要我担当撰写。尽管起初我并不想“染指”,但之后还是应允下来了。毕竟我在苏纶厂生活工作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与苏纶有着一种难却的情感。 2015年春节过后,我就依照确定的提纲和篇目,开始坐冷板凳在电脑上一个个码字。大约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把书稿基本写出,之后作了修改和补充。在这段时间里,我似乎是心无旁骛地潜沉到苏纶百年间的每一个曾经与过往,尽管写得甚是辛苦,但终于写到了最后。 在写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热忱支持和帮助。嵇元、金震宇先生,非常热情地为我提供了不少苏纶厂的珍贵资料,这使我对于厘清苏纶百年的人文脉络,对于历史真实的把握,以及比较正确地叙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的陈鑫、栾清照、杨韫三位女士,不仅在审阅书稿时提出了宝贵意见,而且还帮我一次次修改行文,梳理词语,寻找老照片配图,她们的这种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我非常感动。此外,任志荣先生,多次为我的书稿进行校阅。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吴国林先生和薛霞云女士,他们为我提供了不少关于1986年之后“苏纶纪事”的资料,前者还为我审阅和修改了部分章节。 更让我难忘的是,我在苏纶厂时,与张志成、蒋珏琪、徐解俊、汪祖荣、顾家钧等同事,在一起完成1987年版《苏纶纺织厂厂史》的日子里,他们在收集、整理资料和编写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成为我撰写本书的一个基础。在此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稿写完后,我在高兴之余,反而有了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不知出书后会有怎样的反映和意见。由于作者的水平和学识有限,书中谬误难免,敬请专家读者不吝教正。 阿坤 2016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