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杭育写的老杭州,既不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老杭州,也不是由年代、数字、人物履历和功业等等组成的老杭州。换言之,这本《老杭州(湖山人间)》,若让你读到真正有意思的东西,那都是从前人的生活感受中体验出来,从那时留下的一幅幅老照片上品味出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杭州(湖山人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杭育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李杭育写的老杭州,既不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老杭州,也不是由年代、数字、人物履历和功业等等组成的老杭州。换言之,这本《老杭州(湖山人间)》,若让你读到真正有意思的东西,那都是从前人的生活感受中体验出来,从那时留下的一幅幅老照片上品味出来。 内容推荐 李杭育著的《老杭州(湖山人间)》重点着墨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50年的老杭州,书中图片亦与文相呼应,均摄于1949年之前。因年代久远,很多老照片或遗失,或过于模糊,加之篇幅有限,无法按文中内容一一呈现,只能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以飨读者。 目录 第一章 佛地杭州 和尚看风景 丛林处处 烧香老太婆 佛界,俗界 第二章 城与湖 天赐西湖 人为西湖 水之利 湖文化 西湖入城 山水精气 文章褒贬 第三章 杭州人 城破之时 幸运一再惠顾 当年“浙军” 乱世英雄 大户人家 小家碧玉 “杭铁头” 第四章 外乡人 第二故乡 湖上庄宅 “幕后”妙用 多情与真情 湖山归宿 第五章 民生十年 新市场 老产业 西湖博览会 摩登时代 人文兴衰 尾声 黯淡岁月 试读章节 烧香老太婆 众多寺庙不仅是老杭州的一道风景,更是老杭州许多现象、事理的成因。 举例说,老杭州固定不变的一道风景,是每到春天,沿湖环山的条条道路上满是朝山香客,几万几万的,都是来自嘉兴、湖州和苏南各地乡间的村姑蚕妇,像是有统一制服似的一色儿穿着靛蓝土布衣裳,身背香袋,自带米饭、干粮,一群数十人乃至一二百人地结队而行…… 直到今天,这道杭州特有的风景依旧。 谁都知道杭州是个旅游城市,许多产业与旅游相关,许多人靠游客吃饭,名声在外靠的也是旅游的传播。但你还应该知道,“旅游”是个现代概念,旅游成为一项产业还是20世纪的事情。尤其大众旅游,是最近几十年才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时尚。从前是什么人有钱且有闲地跑来跑去四处游山玩水呢?除了个把皇帝和一小撮文人墨客,20世纪以前的中国,很少有只为旅游而旅游者。人们跋山涉水,必定是有比看风景重大得多的理由。 对于旧时的善男信女们来说,最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朝圣了。尤其是旧时江南乡村的女子,从十几岁嫁人起,一生都给某个菩萨烧香,每年春天必来杭州,直到老死。杭州人把那些春天里成群结队来烧香拜佛的乡村妇女,统称“烧香老太婆”。 岂不知,“烧香老太婆”们,正是来杭州来得最勤最多的旅游者!尽管她们通常都不乘车,不住店,也不吃饭馆,除了花点香火钱几乎不在杭州消费。 先是西湖招来了和尚,再是和尚招来了香客。再后来,中产阶级开始有钱有闲,旅游蔚然成风。 但若光有西湖,还构不成一个旅游产业。没有人烟的山水,不见房舍,虎狼出没,令人生畏。用今天的话说,有了旅游资源,还得有配套的服务跟上。 灵隐、玉泉、龙井、虎跑、云栖等,本来都是寺庙的名称,因寺得名而成为杭州的著名景点。这些地方从前除了寺庙,并没有专门的旅馆,更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小店、小摊向游人兜售瓜子、饮料。那时杭州旅馆并不很多,规模也都偏小。一到春秋之季,游客猛增,颇感应接不暇。好在有寺庙帮忙——只要不是太小,地方太过偏狭的,中国的寺庙从来都是兼做客栈的,尽量周到地为施主、香客留宿预备了房间或铺位。即使不住宿,暂时歇歇脚,也有斋饭、茶水之便。台湾的正中书局在1974年出版过一本名叫《三句不离本“杭”》的书,作者阮毅成40年代曾任旧浙江省府的民政厅长。据他回忆说,不仅灵隐、龙井、虎跑、云栖、理安诸大寺备有极为雅洁的禅房与极为可口的素斋,就是里湖一带的小寺庙,也有能力接客。一般游客还更愿意住在里湖的小寺,因为这里就在湖边,可以随时游湖,并且离城区也近。“在西湖游山的人,随地可以见到庙宇,也就随时可以进入禅房。最少,可以喝一杯用本山茶叶冲泡的好茶。需要进餐时,也可以随时嘱咐准备素斋。因为沿途的庙宇很多,走累了就随时可以有地方休息,并且有茶、有面、有菜、有饭,所以游山,真是并不费力,也更不费事。” 就这样,在现代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杭州,众多寺庙成全了这个新兴产业。 P21-24 序言 我是1957年夏天生在杭州的。那时的杭州街上,已经不见了旧社会里那种老式的,即用人拉着跑的“黄包车”,而统统改用了你在今天的杭州街头仍可见着的用脚蹬的带蓬三轮车。只是,你现在看到的杭式三轮车上,已经在车把上装了车铃,不再是我小时候很耳熟的那种靠挤捏橡皮气囊吹响的铁皮喇叭。那喇叭“咕嗒咕嗒”地满街叫着跑,是儿时的我对杭城街头最深的印象之一。如今,谁若跟我提起老杭州(还不算很老的老杭州),我脑子里的头一个反应便是那铁皮喇叭,我的想象便开始随着那“咕嗒咕嗒”声去走街串巷。 或许也因为印象太深,又恍惚觉得,还在我母亲生下我来的那个夏日里,这一声声“咕嗒咕嗒”就已经从医院婴儿房的窗口,传入尚未睁开眼来的我的耳朵里了。我就是在这首老杭州最流行的歌儿的声声吟唱中生下来的。所以我长大后做了作家,写小说,以及别的这样那样的文童。这一定有点关系。 可是,如何写《老杭州》这样一本书? 因我不曾在1949年以前生活过,我写老杭州不能是纯粹作家式的,亦即很个人化的那样写法。我个人与1949年以前的老杭州不搭界,尽管在读了那时的许多文字和照片之后,借助一个小说家的智力,我也获得了对于老杭州的一些很个人化的感觉、理解。总之我不能把老杭州写成我个人观感式的。但又因为地方志、风物志式的读物,读来乏味,令人生厌,我也不愿那样写法,不甘心只做个老杭州方方面面的编纂者,再说那类泛泛地介绍老杭州的书,市面上已经很不少了。 我写的老杭州,既不是我本人亲身经历的老杭州,也不是由年代、数字、人物履历和功业等组成的老杭州。换言之,我这本《老杭州》,若让你读到了真正有意思的东西,那都是从前人的生活感受中体验出来,从那日寸留下的一幅幅老照片上品味出来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