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至诚编译的这本《日本围棋故事(修订本)》以渡边英夫的《新坐隐谈丛》(日本围棋全史)为骨干,并参阅和收集了渡部义通的《古代围棋的世界》、《日中围棋兴衰史》、林裕的《围棋百科辞典》以及《今昔物语》等书的一些材料汇编而成。内容基本按年代顺序,从一世本因坊算砂开始,介绍到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逝世,其中包含了棋院四家和所有日本围棋史上的著名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了增加本书的趣味性,力求生动活泼,作者在不影响历史人物和整个事件真实的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细节作了适当的虚构和润色,并选了少量的传说和野史,很有趣味与文化内涵。
薛至诚编译的这本《日本围棋故事(修订本)》叙述了日本围棋三百多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从一世本因坊算砂成为名人棋所,到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的陨落,几乎囊括了日本围棋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棋圣道策、丈和、秀策)、重大事件和经典名局。作者以章回体形式着重演义了日本古代棋院四家的争棋故事,兼采传说、野史,细节生动,人物有血有肉,极富阅读趣味,被读者誉为“围棋武侠”。
第五回 为坊门算砂巧施托孤计
逞意气算悦痛失名人衔
德川时代,名人棋所之决定是极严格的。其产生有下列三途:一是官命,二是协同相荐,三是争棋获胜。其中“官命”这一条简直不可能,事实上日本的名人,大都是凭本领挣来的。算砂之名人乃众望所归,大家都心服口服。而算砂死后,名人的问题就多了,此为后话。
从公元1603 年至1623 年,本因坊算砂整整做了二十一年的名人棋所,可谓风光无限,临到老了却生出一件伤心事,后继无人啊!他最得意的徒弟中村道硕已经羽翼丰满,另立门庭了。另一可指望的得力弟子是弇,偏又短命而亡。有些希望的只有算悦一个,可当时算悦刚13岁,人事尚不懂,如何能支撑门户。眼看着人亡政息,本因坊家就要冰消瓦解了,算砂忧心如焚,可他毕竟是老谋深算之人,经过一番长考,终于想出了一条移花接木的妙计。当即派人把中村道硕请至榻边,先把名人棋所让给道硕,并大大地捧他一番,然后便把算悦叫来叩头拜见,然后郑重拜托道硕,务请加意教导,为本因坊延存一脉,休存门户之见云云,说得是涕泪交流。这和《三国演义》中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简直如出一辙。果然这一招“先予后取”颇为有效,弄得道硕反倒感激涕零,当即拍胸应承。
算砂死后,道硕对算悦真可谓仁至义尽。首先,道硕费尽心机替算悦弄到三十石的俸米,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又尽力教他下棋。到道硕死前,算悦已取得了七段的免状(段位证书)。
中村道硕当名人棋所前后只有七年,他虽是算砂私意相授的,但大家对此都没什么异议,因为当时所有高手全是他的手下败将,所以道硕的名人地位是谁也无法相争的。
井上家的中村道硕,在本因坊算悦20 岁时就死了,享年49 岁。道硕大概是操劳过度而猝死的,死前没来得及说出何人可以继承棋所。这一来就麻烦了,棋所由谁继承遂成为各家争夺之焦点。
当时,在幕府执政的元老们,对棋坛大事颇有决定权。这帮元老大都与算砂私交甚好,又追念他对棋坛的功绩,更因算悦已然成人,棋艺亦达上手(七段),所以都觉得算悦继承棋所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元老们召集四大家的首脑开会,讨论这一问题。
不料,还不等元老们把要推举算悦的这层意思讲出来,安井家的开山祖师算哲老先生便首先发难,朗声说道:“我最年长,虽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业绩,但总有些苦劳,希望能让我继任棋所。”语气颇为自负,一副非我莫属的样子。众人一听不由得面面相觑,天底下怎还有这等不顾脸面的人?
算哲这样毫不客气地毛遂自荐,把元老们也惹恼了,当即不客气地回答道:“那么依你所言,你年纪大了,又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业绩,只怕没有当棋所的资格吧。”
算哲满腔的热望,被这一桶水浇个冰凉,半天说不出话来。其实,元老们驳回安井算哲的要求,并非存有偏心,这里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棋力问题。在此之前,算哲曾和算悦弈过一次分先“十番棋”(分先即黑、白棋一局一换,十番棋是日本说法,就是十局棋为一个单元的意思),结果算哲八负二胜,中途就被算悦降格为让先。在棋界里混是要靠棋力说话的,算哲如当棋所,就算别人不说话,算悦如何能够服气?
算哲哑口无言后,林家二世门人资格既浅,棋力也差,当然不作非分之想。于是元老们又问井上因硕二世,是否愿意与算悦以争棋决定棋所之继承。
因硕因为曾是算砂的徒弟,觉得与师父的继承人争夺棋所很有些不近情理,便明确地答道:“无此意!”当然,因硕回避争棋的心情,也是很复杂的,毕竟放弃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既然是召集四大家商议,结果三家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表态,元老们也不好硬抬算悦上位,只得让他再等机会。于是棋所问题只好不了了之,成为悬案。
安井算哲在会上碰了个老大钉子,气得发昏,自知这辈子无望棋所,一怒之下就告了老,指令第二世的安井算知继承衣钵,并再三训诫他,务必要做一做棋所,替为师的出口恶气。
算知本就是争强好胜之人,又被老师一刺激,登时热血上涌,将胸脯拍得咚咚作响,恨不能写下血书盟志。此后,算知便一直以“夺棋所,打倒本因坊”两大目标自励,卧薪尝胆,拼命用功,棋力进步确也很快。数年之后,算知自恃可与算悦一较长短了,就拜托关照他的政界要人天海僧正、太田备中守等,约算悦对弈一局,而且主动自降棋格,请算悦让先来下,结果却是算知大败。
算知自知技不如人,只得加倍用功。自道硕死后,御城棋停了十四年,这时天皇因棋所空缺,便有心在算悦和算知二人之中挑选一个任棋所。为公平起见,事先讲好是恢复御城棋,由二人比赛,分先六局定输赢,赢者做棋所。
当时本因坊算悦十分看不起算知,一听要分先对弈,便毫不客气地声称:“吾能让彼二子!”算知当然不肯捡这等“便宜”,也放出狠话:“必须分先,否则没商量。”事情一下子僵住了。最后还是太田备中守出面向天皇请示后,才决定分先对局。
果然功夫不负苦心人,算知旗开得胜,执黑赢了个中盘。第二局算悦先着九目胜,以后四局,执黑先着者皆胜。这六局棋整整经过了九年时间,三比三依旧定不出输赢来,结果棋所还是空着。
有人恐怕会觉奇怪,六局棋怎么可能下了九年?这就需要解释一下“打挂”的规矩了。所谓打挂,即对弈途中暂停,而且这种暂停是无期限的。打挂通常是上手的特权,如是分先,则可以商量着来。对弈时,上手随时可以道一声“打挂”,起身便走,下手则只能收手罢战,乖乖地收拾好棋子走人。
什么时候续弈?不好意思,等着听招呼吧。其实对下手而言,打挂甚不公平,因为上手打挂多是遇到了麻烦,回去自可招集同道或门人,共同研究对策。
后世吴清源与本因坊秀哉的对弈失利,就是遭了打挂的道,所幸这一规矩早已消亡了。
算悦所以失利,除了精神压力过大外,恐怕也是吃了打挂的亏。何以见得?想那算悦何等的心高气傲,让算知二子的话都说了出来,又岂肯让门下
弟子帮忙。反过来,算知可就难说了。算悦因赢不了算知,当不成棋所,一直郁郁不欢,在48 岁时含恨死去,时在公元1658 年。
按说,以算悦的棋力和本因坊家的功绩,纵然与算知弈个平手,也并非没有当名人棋所的资格,毛病不仅在于算悦心高气傲,更重要的是为人太过耿直。
例如,在算悦与算知六番争棋期间,有一天,元老中的实力派人物松平肥后守前往观战,此公棋力本就不错,又是元老重臣的身份,所以看了一会儿,便随口说道:“此局本因坊要输了吧。”虽说是“观棋不语”,换上别人也许就装着没听见,人家是元老嘛。哪曾想,算悦听了将脸一沉,轻轻地收起棋子,盖上棋罐,起身正色对松平道:“我已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棋道,每次对局都像是以命相博,这就如同勇士赴战场。一旦面向棋枰,不能被任何人所掣肘,也绝不允许任何人多嘴多舌!何况我是当世的七段上手。殿下怎么能预先判断胜负呢?既然如此,御城棋就到此为止吧。”说罢向上一揖,扬长而去。弄得堂堂一个元老手足无措,木立当场。此时,将军正巧去后面休息,还不知发生了这件事,传命赛后举行祭典神社的典礼。值班官员顿时狼狈不堪,连忙去劝算悦续弈。松平肥后守自觉失言,也只得亲自向算悦赔罪。算悦这才心情好转,回来重新对局。
本因坊不畏权势的铮铮傲骨倒是值得称颂,但也为此得罪了松平,结果被算知捡了个大便宜,也给三世道悦留下了麻烦事。
算悦死后,又过了十年,安井算知得到了松平肥后守等人的帮忙,终于当了八年名人棋所,总算替先师出了一口怨气,遂了两代人的心愿。P15-18
众所周知,围棋创始于我国,是在唐朝(距今一千三百年左右)传到日本去的。围棋传入日本后,很快成为“国技”而发扬光大起来。发展到现在,围棋已同茶道、花道等一样,早已根深蒂固地成为日本的传统。
日本棋界认为:围棋固然是从中国传来的,但真正的围棋是在日本形成的,是以日本的精神开拓了这项充满智慧的技艺之奥秘的。
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事实上,从日本围棋的整体实力和发展规模上看,可以说大大领先于围棋发源地的我国。那么,一千多年以来,围棋在日本是怎样一代一代地发展起来的呢?日本棋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他们又是如何致力于围棋之发扬呢?日本棋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所谓 “日本的精神”反映到围棋中到底是什么内容呢?……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理应为中国棋界所关心,这也是我国广大围棋爱好者所感兴趣的。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这方面工作做得很不够,介绍日本棋史的著述和资料少之又少。据笔者所知,许多围棋工作者,甚至一些围棋名手对上述问题都不大了解,更不用说一般爱好者了。作为竞争对手的中国,不了解日本的棋史,不知道那些在日本妇孺皆知的著名棋手及其生平事迹,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的空白。与此相反,日本棋界却对我国棋史、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棋手,做了大量的介绍工作,并写了许多著作。其中安永一先生著的《中国的围棋》一书,从围棋在中国的起源,一直介绍到本世纪七十年代。虽失之过简,但涉及很广,堪称力作。凭此一点,足以看出日本对我国围棋发展研究之深了。这些研究工作帮助了日本棋手了解中国,同时反过来推动了自身的发展。正因为如此,笔者才编译了这本《日本围棋故事》,希望可以使我国棋手了解日本的围棋发展,为发展围棋事业尽些薄力。
本书以渡边英夫的新《坐隐丛谈》(日本围棋全史)为骨干,并参阅和收集了渡部义通的《古代围棋的世界》、榊山润的《曰本围棋兴衰史》、林裕的《围棋百科辞典》以及《今昔物语》等书的一些材料汇编而成。内容基本按年代顺序,从一世本因坊算砂开始,介绍到二十世纪本因坊秀哉逝世,其中包括了棋院四家和所有日本围棋史上的著名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了增加本书的趣味性,力求生动活泼,笔者在不影响历史人物和整个事件真实的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细节作了适当的虚构和润色,并选了少量的传说和野史。
笔者在完成本书过程中,技术细节上得到了聂卫平九段的大力协助;资料方面,得到了北京图书馆和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赵德宇等同志的热情帮助,特此表示感谢。
由于笔者业务水平有限,在编译过程中,难免有不少缺点和错误,请读者批评指正。 薛至诚
198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