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懂民国女性:作者的另一部民国女子文集《时光深处的优雅》十分畅销。所写文章在豆瓣首页被连续六次推荐,在微博和微信上被1200万人转载。
慕容素衣编著的《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描写细致入微,让人深刻了解杨绛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代纯德名媛背后的原因,是女性最详尽的励志模板。
本书还有不少篇幅描写了杨绛与章太炎、钱穆、季羡林、费孝通、朱自清、沈从文、林徽因等名人的交往逸事,完整展现那个时代大师们的善与真,感受大师们的人格魅力、格局与胸怀。
手绘封面,细腻呈现杨绛晚年绝佳风华气质;内文为80g高级书纸,手感细腻柔滑。
慕容素衣编著的《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是一本没有一丝匠气的杨绛传,作者以细腻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杨绛先生的百年优雅人生,生动展现了杨绛聪慧的青少年时期、充满温暖的家庭教育、上下求索的求学经历,以及她同钱锺书相知相契逾半个世纪的爱情与婚姻。
与其它传记相比,本书更注重提炼杨绛身上所具备的独有特质,她在战火纷飞中的坚强与乐观,在十年动乱时的平静与理性,在漫长婚姻中的大度与包容,让人深刻了解杨绛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代纯德名媛背后的原因。杨绛的传奇人生不仅能激发女性读者对自身命运与际遇的思考,让人得到些许慰藉与治愈,还能通过本书学习她的勇敢、坚韧、执着与豁达,学会做一个淡淡的女子,实现内心的平静与从容。
来自父亲的性格基因
什么样的女孩子最自信、最有安全感?答案是:从小得到过父亲充分关爱的女孩子。这并不是凭空杜撰,而是根据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优秀的女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疼爱她的父亲。
小杨绛很幸运就遇到了这样的父亲。
父亲杨荫杭对她的一生影响极大,可以说,父亲的正直、淡泊名利以及对家人的爱塑造了杨绛。
杨荫杭是江苏无锡人,字补塘,笔名老圃,又名虎头。杨家在无锡当地是有名的书香门第,杨绛的祖父、曾祖父都做过官,以清廉和正直闻名。她曾经说自己出身于“寒素人家”,这是自谦的说法。
杨荫杭为人,酷似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万斛清才,一身侠气,虽是书生,却侠骨丹心。他心怀“立宪梦”,一生都在为法治梦想而奋斗,观其生,堪当“刚正不阿”四个字。 举个例子可以说明他的为人:杨荫杭青年时考入北洋公学,当时北洋公学由外国人把持,部分学生因对伙食不满掀起学潮,外国人开除了一名带头闹事的广东学生。杨荫杭并未参与,但他看到许多学生慑于洋人淫威,噤若寒蝉,不禁气血上涌,挺身而出说:“还有我!”结果也遭到了开除。
被北洋公学开除后,杨荫杭又考入南洋公学,因成绩优异获得了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机会。在日本期间,他受到了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影响,开始参与革命事业。
学成归国后,杨荫杭做过法官,当过律师,还在《申报》担任过副总编兼主笔。其秉公执法、不阿不谀的为官原则令人想起北宋时的铁面包公,他刚直的作风与包拯类似,却比包拯更有人情味。他常自告奋勇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辩护,也时有一些并不贫困的人打胜官司后逃酬的事发生。据杨绛回忆,其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酬劳被赖掉。她笑父亲:作为一个律师,却连自己的权益也不会保障。
杨荫杭担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长时,有一个恶霸仗着自己与省督军有裙带关系,在乡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甚至行凶杀人,百姓怨恨横生。
有一被害人家属忍无可忍,决定走诉讼一途,地方法院审理后呈报省厅,杨荫杭依法审理,最后提笔判处这一恶霸死刑。这一判决引起强烈反响,连浙江省的省长屈映光也出面为恶霸说情,要求杨荫杭予以减刑,可是杨荫杭坚决回答说:“杀人偿命,不能宽宥。”
屈映光见求情不成,就向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告状,所幸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张一麟与杨荫杭是同窗好友,其从中为杨荫杭说情,袁世凯才亲笔批下“此是好人”,将杨荫杭调到北京了事。
在当时的司法环境下,杨荫杭的“立宪梦”很快就破灭了,但他从未放弃过对司法公正的努力,哪怕因此而仕途受挫。中国传统文人推崇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进取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父亲的这些事迹,杨绛后来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细细道来,字里行间可见她是颇以父亲为荣的。父亲往往是女儿的第一位偶像,身教胜于言传。杨荫杭的刚直不阿和铁骨铮铮,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杨绛,她性格中偶有的金刚怒目一面,那也是父亲留给她的性格基因。她说:“父亲从不训示我们该如何做,而是通过他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P6-8
序言 真正的优雅,可以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由杨绛翻译的兰德的诗,也可以看作她一生的写照。
看老年杨绛的照片,会觉得她的脸上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很多人过了中年往往一脸戾气,那是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而杨绛经历了那么多风霜,却始终能化戾气为祥和。岁月把她打磨成了一颗珍珠,散发出的光芒并不那么夺目,却内敛而温润。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因病去世,享年105岁。消息传来,朋友圈里一时被纪念先生的文章刷屏,从清华大学的学生,到普通的老百姓,许多人自发地悼念先生。这些人中,可能大多数并没有读过杨绛的作品,抑或读过,也只是半爪一鳞。
人们怀念杨绛,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写出过《我们仨》《洗澡》等足以传世的作品,更是因为她活出了很多人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拥有过很多人向往的理想爱情。无论时局如何变化,大多数人仍然希望拥有宁静与平和的内心,希望能够和相爱的人白头偕老。而这些,杨绛恰恰都做到了。她一生写过不少作品,但很好的作品其实就是她的人生。
杨绛出生于1911年,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时,便会发现,这是一个惊人动荡的世纪,尤其是民国时期,新旧碰撞、政权更迭,远远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浪漫美丽。
民国时期是一个群芳荟萃的时代,拥有一群芳华绝代的女神:林徽因、陆小曼、张充和、孟小冬、阮玲玉、胡蝶……一个个名字缀在一起,成就了那个时代的满天星光。在姹紫嫣红的民国群芳之外,杨绛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任人争奇斗艳,她始终雅淡如菊,就像一缕清风,一杯香茗,一竿翠竹。淡泊和温润是她性格的底色,她编剧、写作,都是“随遇而作”,并无争名逐利之心。她每次都说自己不过是试着写写,没想到一试之下,写出来的不乏精品。
在人心惶惶的“文革”期间,杨绛被剃了阴阳头,她拿起女儿剪下的辫子,细细织了一顶假发戴上。被发配去打扫女厕所后,她发现这里反而是一个安乐窝,可以在此读读随身携带的旧诗词卡片。她一生所求不多,只希望能在动荡年月中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她着手翻译八卷本《堂吉诃德》,后来被称为很好的译本。
这样的心境,便是“优雅”的佳注脚。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优雅呢?我想,真正的优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遇而安”,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够从容面对,宠辱不惊。但光有随遇而安的恬淡还不够,还得有内心的笃定和坚守,守得住底线,熬得过艰辛,这样才能做到由内而外的优雅。 杨绛就是如此,当有人挑战她的底线时,就算温润如她,也会显露出金刚怒目的一面来。风雨飘摇的年代,很多人劝她和丈夫钱锺书离开中国,他们夫妇一口回绝了,原因是“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去外国做二等公民”。“文革”时,钱锺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后来被揪出来批斗,她还是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一生悬命的追求上从未放弃过,内心才能够安定,杨绛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从古至今,世界从来不安,时局多半动乱,有了安定的内心,才可以做到在不安的世界里安静地活,才能够活得优雅。
真正优雅的人,遍历人间沧桑,依旧云淡风轻,纵然有过怨气,也早已被消解。所以杨绛写“文革”往事,用笔轻淡,从无一句血泪控诉,的确做到了“哀而不伤”“婉而多讽”。
当我回顾杨绛的一生时,不时会因她遭受过的那些苦难而动容,但我更加感受到她在漫长而动乱的生活中所迸发的生命之光。日子再艰难,前路再迷茫,她也从未放弃过幽默和乐观,始终坚信:“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
回忆往事,杨绛写道:“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杨绛其人其文,就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哪怕漫天乌云,只要抬头看见有这么一道金边,就能给人无限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的尊严和希望。
杨绛先生走了,“我们仨”终于可以在天上团聚了。我们为她高兴,却又禁不住失落,因为先生终究和我们永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