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上班族有三天连续假期。大多数国人记起了要去扫墓,而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却是一次难得的踏青郊游。
古人约定俗成的清明节,本来是充满活力和欢乐气氛的,除了最为人们熟知的给先人扫墓活动外,也是“踏青”或“铲草”的日子,北方还有植树、放风筝、荡秋千、踢蹴鞠等活动。各朝版本古籍《香山县志》都有类似记载:“三月清明插柳。三日采三丫苦叶捣作粉团蒸熟以荐祖考。扫墓郊行谓之踏青亦日铲草,亦日压纸以楮置坟上也,孙宗盛者堆如积雪。或日送灯,亦日拜山。”
清明时节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把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清明时节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中山人认为在门口、窗户等插上杨柳枝可辟邪。古人认为,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枝可以却鬼,又称之为“鬼怖木”。传说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柳枝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既是鬼节,所以人们为防止鬼魂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这一习俗并无科学依据,但清明时节吃三丫苦糕点有益健康却是被现代医学所证明。
三丫苦是珠三角人喜用的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以中山方言发音,多讲成“三孑子苦”,植物学上并没有规范的学名,有以谐音写成三桠苦、三叉苦、三叉虎、三支枪等,这反倒说明它的民间广泛性,也有名为斑鸠花、小黄散、消黄散。各种的叫法也大致上可归纳出这种植物的三大特质:三叉、味苦、散毒。
三丫苦是芸香科吴茱萸属常绿小乔木,从小灌木到三五米高的大树也有。树皮灰白色,不剥落,叶片长椭圆形,先端长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叶纹清晰,口十上面深绿色,下面黄绿色。四、五月份,在枝顶会开成束青白色小花。八、九月会结出褐色小果。三丫苦最容易辨认的特征是其叶片多为三片同出散开,因而故名“三叉”、“三丫”或“三桠”。
三丫苦虽然是珠三角人常食用的植物,但其树叶、枝干、根茎却都是味道极苦。粤人总是喜欢自找苦吃,说来也怪,现在莫说清明前后,全年人们也喜欢吃三丫苦制成的糕点。
记得童年时喜欢清明是有许多巧合的原因的。首先,祖先的墓地在远离村庄的山上,也许是讲究风水,那里山清水秀,只有本族几代长者的墓葬,周围别无他人坟墓,到那里扫墓完全没有压抑和恐怖感。暮春山野一派生机盎然,难得一次外出爬山,令人兴奋不已。 接着就是有久违的小食。早在农历的三月初一,家里人就选定日子,要上山去采摘三丫苦叶。这时山上已随处可见枝叶繁茂的野生三丫苦。新春发枝后,此时的叶片刚好由青转绿,正是不老不嫩,味道最好的时候。听老人家说,过了这个时候,三丫苦叶的味道就苦得不纯正,会夹杂青涩味,叶片的纤维变老,吃来口感不佳。将收得的叶子洗净晒干,然后与糯米一道混合舂成粉。此时小孩子必须参与帮忙春粉。母亲和婆婆筛粉、揉粉,直至将粉盘放入蒸笼蒸熟做成三丫苦糕。整个过程早已充满期待,可是至此还不得食,须留待上山拜过祖先后才得以入口。想想看,在那个食物不多的年代,小孩子能不期待去拜山吗?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