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宁主编的《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选读》是对阅读散文的一次去粗取精的静心沉淀,是结合学校通识教育建设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是整合资源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一段实践,是向力主提升散文艺术品位、以散文研究蜚声国内学界、执鞭杏坛50载的刘锡庆老师的致敬,也是向诸位在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学习时代不断鼓励学生成长的辛勤园丁们的致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选读/北京开放大学人文教育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宁宁主编的《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选读》是对阅读散文的一次去粗取精的静心沉淀,是结合学校通识教育建设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是整合资源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一段实践,是向力主提升散文艺术品位、以散文研究蜚声国内学界、执鞭杏坛50载的刘锡庆老师的致敬,也是向诸位在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学习时代不断鼓励学生成长的辛勤园丁们的致敬。 内容推荐 王宁宁主编的《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选读》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为选读对象。在选读作品时,看重作家个性和心灵的表达,注重散文作品的文学独创性与价值性,从自我性、向内性和表现性散文特征以及作家散文影响力四个维度来遴选。希望读者通过“散文节选”获得直观感受,通过“作者简介”知人论文;通过“作者自白”及“精彩点评”引起多角度深入思考。 全书共对71位作家92篇散文进行了导读与赏析。其中“作品导读”是五位教师研读原作之后认真思考和用心撰写的,是对散文原作的个人化解读,也有对散文作品在文学史地位与影响的阐明,可以视为一种价值导向或“性灵相通”的解析视角。 目录 与妻书(节选) 今(节选) 作揖主义(节选) 洪水与猛兽 笑 我的家在哪里? 落花生 藕与莼菜(节选)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节选)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差不多先生传 追悼志摩(节选) 苦雨(节选) 乌篷船(节选) 影的告别 死火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背影(节选) 荷塘月色(节选)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快阁的紫藤花(节选)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节选) 黄叶小谈 秃的梧桐 济南的冬天(节选) 想北平(节选) 一种云 鸟的天堂(节选) 十年一梦(节选) 白马湖之冬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节选) 烛虚(节选) 独语 故都的秋(节选) 天冬草(节选) 菜园小记(节选) 秋林晚步(节选) 北平的庙会(节选) 雅舍(节选) 山水(节选)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窗(节选) 白杨礼赞(节选) 秋天的况味 风雨中忆萧红(节选) 更衣记(节选) 爱 我若为王 五四断想 五月的北平(节选) 荔枝蜜(节选) 忆当年,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节选) 雨中登泰山(节选) 黄鹂(节选) 黄山记(节选) 枯叶蝴蝶 拣麦穗(节选) 春风(节选) 紫藤萝瀑布 雄关赋(节选) 隐身衣(节选) 羞女山(节选) 不能破译的密码(节选) 商州又录(节选) 说话 巩乃斯的马(节选) 守望峡谷(节选) 炉火 高原,我的中国色(节选) 生命如流(节选) 清洁的精神(节选) 午门忆旧(节选) 随遇而安(节选) 心烟(节选) 凝思(节选) 不设防 我是主人(节选) 绵绵土(节选) 我与地坛(节选) 八十自省(节选) 废墟(节选) 一个王朝的背影(节选) 星空词(节选) 思维的乐趣(节选) 性别按钮(节选) 灵魂的声音(节选) 春天的步调(节选) 向日葵(节选) 听听那冷雨(节选) 不死鸟(节选) 我有一个梦(节选) 后记 试读章节 对时间与人生的精深体悟 李大钊的《今》是对时间的评论和感悟。古今中外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丰富而复杂,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就曾经说“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他其实是在提醒人们关注时间,因为是时间带来了这种变动和不确定性,也表明了他对随时间流逝而发生的事件变化的惊诧。中国古代典籍《周易》也探讨诸事随时间的变易之道,有人把《周易》用作命运占卜之书,而命运占卜就是对时间的预先判断。可以说,人类历史的所有发展都与时间发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关,人的所有探索也源于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寻求确定。之所以会惊诧于时间的变化,一方面是人们对未来的不可知,另一方面是人们无法避免、无可挽回地走向这种不可知,它带给人无限的惊讶和紧迫感。所以《论语·子罕》中也记载了孔子面对时间流逝的“惊诧”:“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未来的很难预知来说,时间可以说是千古之谜;从这无法预知的未来的一步步逼近来说,它也造成人的无限惶惑。 《今》对时间的感知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历史基础上,作者对时间的理解体现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的特征,他认为最可宝贵的是“今”,也就是着眼现实。所有对明天的揣测和幻想都是主观的,昨日的经验也是主观的,未必适用于“今”。昨日已经无法挽回,明天还不确实,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今”,而“今”又是牵动过去和未来的链锁。从变易不居的特点来看,时间无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因为现在不断地转化为过去,也定义着新的将来。只有抓住现在,才能决定未来,并无悔于过去。 那么如何使“今”或者说现在,成为一个永恒的、为人们所纪念的将来和过去呢?这就取决于我们能否抓住“今”。抓住“今”,赋予它充实的历史意义,“今”也就会变得不平凡,成为人们景仰的历史和期盼的将来。在作者看来,不凡的历史都是由有意义的“今”建构的,过去以“今”为归宿而流向“今”,而将来以“今”为渊源,以“今”为起点,过去和将来都是由每一刻不平凡的“今”构成的。所以,乐“今”和厌“今”的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乐“今”的人不知道时间的无限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事件的无限可改善性。厌“今”的人,总觉得过去好,看不到事情的发展变化和进步是无极限的,这样就会失去不断进取的理想,而理想永远在前面,才会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作者还由时间的昨与今,引申出人的青年与老年。今天的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青年也在不断老去。作者引述陈独秀的话说:青年欲达民族更新的希望,必自杀其一九一五年之青年,而自重其一九一六年之青年。这实际也表达了对“今”的看重,也就要求我们不断否定过去的“我”,从而获得一个今天全新的“我”,也才有可能发展成明天更新的“我”。每一次新“我”的诞生,其实都保留了被否定的旧“我”的痕迹,这就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和历史的扬弃式发展。所以“十年二十年百千万亿年的‘我’都俨然存在于‘今我’的身上”,抛弃的是缺点,发扬的是优点,这样才不会“留层层罪恶种子于‘未来’无量的人”。 时间的感受和人生的体悟是相通的,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否定”之前的自己,这个否定不是情感色彩上的,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是变化、更新和超越,是对理想的不断实践和追求。而被否定的过去的“我”并未曾消失,它仍以各种方式存在于人生的旅途上,烛照我们前行。人生如此,芸芸众生所构成的社会、历史亦如此,千百万年来人类历史从来不是抛却过去,完全重来,而是在今天积淀着历史遗产,同时又不断扬弃,走向进步。由人生到社会和历史,这些观念体现了李大钊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精深体悟。 文章最后的总结,实际上是强调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唯物主义在社会层面的贯彻就是重现实、重实践,抓住现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而最终达到的“宇宙即我,我即宇宙”的境界,其实就是人在宇宙中留下自己改造的痕迹,使宇宙皆着我之色彩,人和宇宙的结合就在于当下的行动和实践。全文由对“今”的重视,到对人生之现实的珍惜,再到执着于行动和实践,就自然地表达了一个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P6-8 序言 王宁宁教授电话告知主编《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选读》一书并嘱我作“序”。 她很快通过电子信箱发来了“撰写大纲”及选目等。我一看,70多位作家,100篇左右的作品,很一般嘛。20世纪末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的《中华散文百年精华》大体就是这样编选的,再编一本似乎必要性不大;再看看初选篇目,虽说算得上“经典”,但和许多此期散文选本相较也多有重合,“新编”的意义也颇可质疑;但再往后看到它的撰写“体例”时,我忽然眼前一亮:毕竟是王宁宁,太有新意、创造性了!概言之如:(1)散文节选(只取华彩段落800字左右);(2)作者简介(着力于创作背景);(3)作品导读(个性化解读);(4)作者自白;(5)精彩点评。你看,这种“选评者”完全自我“个性化”的选评办法,十分契合“散文”自身特性,使这本书真的起死回生、面目一新了! 须知:“选评者”和“好作品”之间的关系是性灵相通、灵魂共振啊! 这真的让我这个散文痴,不能不“大喜过望”了。 我曾长时期地痴迷于“散文”的阅读和研究。我在高校的教书生涯一大半也用在了教“散文”上面,《散文新思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就是其微末成果。但教书都教到退休养老多年了,研读都读到眼睛模糊不清了,“散文”的文体界划、艺术特征等好多问题,还是纠结不清。所以,我对王教授主编的这本书还是很期待的——它虽不是专门研讨散文理论的著述,但它的崇尚独抒性灵、强调自由挥发、提倡个性解读等主张,一定可以给人们提供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精神养料和思想启迪。 一个选本,诚能如此,这难道还不够好吗? 我以为,20世纪的中国散文非常值得好好回顾、总结。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王朝更迭,真是战乱频仍、风云激荡、中西碰撞、天翻地覆啊!其间,新中国建立是分水岭:其前(“五四”后至20世纪30年代初),小品文热形成了高高的第一波;其后,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散文热又形成了更高的第二波!这两大波峰都是摈弃禁锢、解放思想或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见,创作实践充分表明:思想无拘无束、心灵自由解放,是散文创作的生命线和不二法门! 我赞成散文应“净化文体,弃类成体”。具体来说:(1)文学“四分法”已经过时或远远不够,不要再拿着那个“散文大家族”说事。(2)散文自立门户的最后一个屏障是“随笔”,它比较麻烦——新时期后特别风行的“文化大散文”,实际上应叫“文化随笔”——在第一波中鲁迅先生早有尝试:《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即是(且精彩之极)!不过那时只叫“讲演”或“报告”而已,不像今人这般胆儿大。(3)散文有这样五个层面,即生活、情感、性灵、心灵和生命体验:第一是“实”,第二至五是“虚”,好散文都是“虚实结合”的艺术。(4)任何“文体”都不是万能的,有“特长”也有“特短”,散文自不能例外。(5)凡文学最多例外,对散文“文体”的交叉、近似等现象,不可较真。 王宁宁曾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生,我曾教过她。她现在已是北京开放大学的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她主编的“北京开放大学经典读本系列丛书”两套共24本,我非常欣赏!她是很会为读者考虑的——当然,本书亦如此。因之我写了上述的话,是为“序”。 刘锡庆 后记 2015年是一个特别之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刚好是我高中毕业30年。因微信时代的悄然到来,与失联30年的小学、中学同学和老师取得了联系。蓦然回首30载春秋,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做过以及正在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读书、教书和编书。 当见到高中语文老师时,倍感亲切,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选择文学专业完全就是语文老师的正向肯定与积极鼓励使然。回望小学到高中毕业,几乎一直是当语文课代表或学习委员,记得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是高秀英老师,我常被她点名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作文。上了中学依然是得到语文老师很多的肯定,记得高金兰老师曾在班里绘声绘色地读我写的自命题作文《冬花》,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使我至今都觉得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因为一直以来不断得到激励与鼓舞,高三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科班,高考报志愿时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上了北京大学分校之后,每天能够聆听到不同风格老师(程郁缀、费振刚、严家炎、孙玉石、洪子诚、曹文轩、蒋绍愚、夏晓红、郭锐、张颐武、张娅娅、魏琦等知名学者和老师)的讲课,成为了一种享受,好像徜徉在蓝色的温暖的文学之海,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与舒展,心灵渐渐被净化、被溶解、被升腾。 大学毕业时,面对多种选择,自然地选择了当一名教师。之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修一年中国文学研究生课程,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系统地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记得硕士论文选题时,我很惶惑地告诉导师刘锡庆老师,自己更倾向于撰写阅读量稍多的女性小说这一领域的论文,没有选择导师擅长的散文研究,刘老师只轻轻地回应了一句:“选择你自己感兴趣的来写吧。”答辩那天的情景至今都记忆犹新,六位教授非常真诚细致地肯定了文章的优点,同时也直言不讳、措辞犀利地指出文中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尽管我自圆其说的应答获得了老师们的肯定,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需要提升的薄弱环节所在,从诸位教授的点评与提问中也学习到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的研究思路。至今不能忘怀的是程光炜、张健、蔡渝嘉等教授的鼓励之词,仿佛一束和煦的阳光照射进心田。很留恋那几年心无旁骛的读书时光。唯一抱憾的是没有听取刘老师的话去一鼓作气地读博。还好我们有每年一次的北师大师生聚会,能够不断聆听到老师的教诲。如果说前二十年是读好书与教好书的生长期,那么近十年以来则是教学相长、勤奋撰写的成长期。2008年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选讲》获得了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奖,可以算是对教师教导的一次积极回馈。当主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项目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时,刘老师不失时机地提醒我:“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还不够,要去学习古典作品,最好是潜心研读国学经典方面的书。”学无止境,我认真地听取了老师的建议,开始了国学经典的研读和自主学习,并于2009年组织团队主持编写了教材《国学经典选读》,2010年在学校本科专业开设了这门通识教育课程,至今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选修这门课程。随着学术视野的不断拓宽,在校领导和汤一介教授的指导下,联合一些高校专家和青年学者主持编写了“北京开放大学经典读本系列丛书”两辑24本,在吴义勤、赵小琪和李怡等教授的支持下主持编写“人文教育丛书”6本,在清华大学多位教师的帮助下主持编写“科学教育丛书”6本。我深深地体悟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编书工程是一条不懈提升自我能力与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的途径,是一个不断向培育自己的学校和信任自己的师生乃至同学总结汇报成果的方式,也是一种感恩父母与师长、传承文化、回馈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这次主编《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选读》,是对阅读散文的一次去粗取精的静心沉淀,是结合学校通识教育建设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是整合资源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一段实践,是向力主提升散文艺术品位、以散文研究蜚声国内学界、执鞭杏坛50载的刘锡庆老师的致敬,也是向诸位在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学习时代不断鼓励学生成长的辛勤园丁们的致敬。 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教师主张采用扬长避短的方法,也有学者认为做事情要坚守木桶原理,从补齐短板人手。二十多年的教师职业经验告诉我,做好这些都不容易。我一直以来很认同钱理群教授的关于木棉树与橡树关系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治学思想,撰写文章尽可能做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问题。2001年以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不断践行温儒敏教授倡导的“三步阅读法”,直观感受、设身处地、名理分析,确实使学习者受益,取得了实效。2012年我在梳理和选读20世纪中国经典散文时,谨记刘锡庆老师的观点:好的散文必须是个性和心灵的表达,是自我心灵生命和人格魅力的艺术外现;尽量以自我性、向内性和表现性散文特征以及作家散文的影响力四个维度来遴选散文,继续秉承文学史的专业导读方法。2013年某天我把撰写方案和撰写样例发给刘老师审阅,没有料到刘老师以极快的速度给予了回复和肯定。之后撰写团队分别开始研读与导读撰写工作。我想五位撰写者风格不同也许恰好给学习者或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解读散文经典作品的视角与思维,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各位老师都有不懈深入析理以及终身学习的提升空间。 这本书共计对71位作家92篇散文作了导读,体例为: 一、散文节选:希望学习者或读者首先获得一些直观感受。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节选的现当代散文作品,为保持作品原貌,基本照录选文,未对文字进行改动。 二、作者简介:阅读作品需要设身处地,知人论文。 三、作品导读:这是撰写者的个人化解读,既有采用第一阅读感受的综述,也有采取融汇导读,还有或深或浅的名理分析;这仅仅是一种价值导向,一个解读视点,抑或是一种感悟,一段解构,一分思考,目的是引起深人阅读散文原文的兴趣。 四、作者自白:帮助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 五、精彩点评:引领散文爱好者多角度解析作品,启发深人思考和更加全面阅读作者其他作品。 具体分工如下: 王宁宁(北京开放大学教授)负责全书篇目的遴选、体例设计、样例撰写以及全书的主编、组稿、统稿、审稿、定稿与出版事务等,负责撰写11位作家(蔡元培、鲁迅、何其芳、张爱玲、宗璞、杨绛、舒婷、王蒙、史铁生、毕淑敏、张晓风)16篇散文(《洪水与猛兽》《影的告别》《死火》《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独语》《更衣记》《爱》《紫藤萝瀑布》《隐身衣》《心烟》《凝思》《不设防》《我与地坛》《性别按钮》《我有一个梦》)的导读。 张琦(海南师范大学教授)负责撰写10位作家(萧红、丁玲、张洁、叶梦、陈染、余秋雨、苏叶、韩少功、刘亮程、三毛)12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风雨中忆萧红》《拣麦穗》《羞女山》《不能破译的密码》《我是主人》《废墟》《一个王朝的背影》《星空词》《灵魂的声音》《春天的步调》《不死鸟》)的导读。 俞超(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负责撰写20位作家(林觉民、李大钊、刘半农、叶圣陶、俞平伯、胡适、周作人、丰子恺、徐蔚南、徐志摩、苏雪林、瞿秋白、夏丐尊、郁达夫、王统照、梁实秋、林语堂、张恨水、周涛、冯亦代)24篇散文(《与妻书》《今》《作揖主义》《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差不多先生传》《追悼志摩》《苦雨》《乌篷船》《给我的孩子们》《快阁的紫藤花》《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秃的梧桐》《一种云》《白马湖之冬》《故都的秋》《秋林晚步》《雅舍》《秋天的况味》《五月的北平》《巩乃斯的马》《守望峡谷》《向日葵》)的导读。 赵志峰(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负责撰写15位作家(冰心、钟敬文、老舍、巴金、沈从文、吴伯箫、张中行、钱锺书、聂绀弩、李健吾、孙犁、徐迟、臧克家、汪曾祺、余光中)22篇散文(《笑》《我的家在哪里?》《黄叶小谈》《济南的冬天》《想北平》《鸟的天堂》《十年一梦》《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烛虚》《天冬草》《菜园小记》《北平的庙会》《窗》《我若为王》《雨中登泰山》《黄鹂》《黄山记》《枯叶蝴蝶》《炉火》《午门忆旧》《随遇而安》《听听那冷雨》)的导读。 鄢冬(内蒙古大学讲师)负责撰写15位作家(许地山、朱自清、李广田、茅盾、闻一多、杨朔、曹靖华、林斤澜、峻青、贾平凹、乔良、张承志、牛汉、萧乾、王小波)18篇散文(《落花生》《背影》《荷塘月色》《山水》《白杨礼赞》《五四断想》《荔枝蜜》《忆当年,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春风》《雄关赋》《商州又录》《说话》《高原,我的中国色》《生命如流》《清洁的精神》《绵绵土》《八十自省》《思维的乐趣》)的导读。 在此,真诚感谢刘锡庆老师为此书作序!感谢张琦、俞超和鄢冬老师的通力合作并于2014年7月前提交了成稿,感谢赵志峰博士在繁忙的工作中于2015年9月完成了稿件并审校部分散文原文。 感谢沈玉宝书记、黄先开校长、张纪勇副校长、杨欣老师等校领导和老师对此书的关注与支持!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丽虹老师及责编、美编对此书出版的努力与帮助! 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王宁宁 2015年10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