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故事,还原中华历史图景。梳理知识,增益少年人文素养。摸索规律,探寻华夏文明轨迹。
由毕培忠编著《少年读国史》以吕著《中国通史》为史纲,以钱穆《国史大纲》的史论为指引,参照黄仁宇的大历史分析,选择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按照梁启超在他第二次讲中国历史研究法时提出的做中国史“以一百人代表全部中国文化,以专传体改造《通志》”这样的设想,选择了一百二十个中国历史故事,或事件或人物,来承载中学必需的文史知识,并力图交代中国史的进程概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少年读国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讲述故事,还原中华历史图景。梳理知识,增益少年人文素养。摸索规律,探寻华夏文明轨迹。 由毕培忠编著《少年读国史》以吕著《中国通史》为史纲,以钱穆《国史大纲》的史论为指引,参照黄仁宇的大历史分析,选择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按照梁启超在他第二次讲中国历史研究法时提出的做中国史“以一百人代表全部中国文化,以专传体改造《通志》”这样的设想,选择了一百二十个中国历史故事,或事件或人物,来承载中学必需的文史知识,并力图交代中国史的进程概貌。 内容推荐 由毕培忠编著的《少年读国史》是杭州青少年研究所在国史普及教育工作中为青少年讲国史的一个底本,讲述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全书120个故事,或侧重事件,或侧重人物,试图还原中华历史图景。每个故事前标出相关的知识点,提示中小学生关注该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制度等: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又插入经典史论及较有影响的不同说法,以开阔青少年的文史视野。这种略带学术色彩的讲述,可以帮助青少年探寻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满足他们的阅读兴趣。 目录 自序 上古 1炎帝黄帝的传说 “华夏”由来 “社稷”指称 涿鹿之战 神话背后 2尧舜禅让 禅让制 后羿射日 四凶 瞽叟害舜 娥皇女英 湘妃竹 3大禹治水 鲧禹治水 三过家门 禹定九州 五服: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大禹西迁 避水患 夏商西周 4禹传子,家天下 涂山大会 禹诛防风、禹铸九鼎 夏启建朝 禅让真相 太康失政 少康复国 夏 桀暴政 5汤武革命 伊尹辅汤 桀宠妹喜 夏台囚汤 网开一面 汤灭葛伯 鸣条之战 桑林求雨 6盘庚迁殷 兄终弟及 父死子继 伊尹放太甲 盘庚迁都 殷墟安阳 甲骨文 商代青铜 傅 说起版筑 7商纣亡国 独夫一纣 妲己乱纣 酒池肉林 巨桥鹿台 炮烙之刑 茭里之囚 商朝三圣 比 干剖七巧 8文武立周 茭里演易 让田闲原 渭水垂钓 葬骨市义 不食周粟 孟津会盟 牧野之战 9周公摄政 周公封鲁 周公摄政 握发吐哺 周公东征 营建洛邑 分封建国 成康之治 10国人暴动 昭王南侵 厉王专利 周厉王止谤 以子换子 共和行政 纪年开始 11平王东迁 褒姒一笑 废长立幼 烽火戏诸侯析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平王东迁 春秋战国 12郑庄公小霸 四战之地 郑伯克段 多行不义必自毙 周郑交质 缡葛之战 鱼丽阵 13齐桓公尊王攘夷 一箭之仇 管鲍之交 管仲相齐 曹沫之盟 尊王攘夷、召陵之盟、九合诸侯 三个小人 14宋襄公图霸 孟地会盟 仁义之师 泓水之战 子鱼论战 15晋文公归国 骊姬之乱 夷吾背秦 重耳流亡 寺人披见晋文公 头须见晋文公 16城濮之战 城濮大战 退避三舍 凭轼而观之 天子狩河阳 践土之盟 17秦晋崤之战 蹇叔哭师 王孙满观师 弦高犒师 厉兵秣马 崤山大战 文赢请三帅 阳处父 追三将 18秦穆公霸西戎 五羖大夫百里奚 韩原之战 野人救穆公 由余论政 破釜沉舟 穆公霸西戎 19楚庄王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 楚庄王问鼎 夏徵舒之乱 夏州由来 踩田夺牛 春秋五霸 20晋楚邶之战 郑伯肉袒牵羊 荀林父丧师 晋国大兵的逃跑时的自大 知罃被俘 21华元卫宋 解扬传话 华元卫宋 易子而食,折骸以炊 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22齐晋鞌之战 邵克之辱 齐顷公之箭阵 解张殿车 韩厥梦父 逄丑父救主 宾媚人议和 23弭兵大会 楚囚对泣 四德公钟仪 三驾之役 湛阪之战 祁奚荐贤 六卿专晋 24吴越争霸 太伯建吴 季札观乐 季札挂剑 专诸刺王僚 子胥奔吴 孙武练兵 柏举之 战 卧薪尝胆 文种范蠡 25大教育家孔子 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学琴 夹谷相盟 隳三都 周游列国 至圣先师 26三家分晋 晋灵公不君新解 董狐直书 河曲之战 马首是瞻 六卿专晋 三家分晋 27魏文侯礼贤 魏文侯礼贤 段干木拒仕 李悝变法 吴起杀妻 昊子泣西河 乐羊灭中山 西 门豹治邺 28齐的蜕变与复盛 踊贵履贱 田氏代齐 齐威王礼贤 稷下学宫 围魏救赵 弃营减灶 马陵之 战 徐州相王 29齐燕相侵 千金市骏骨 乐毅灭齐 截短车轴 田单复齐 火牛阵 30商鞅变法 卫鞅拒逃 徙木立信 商鞅变法 争夺河西 司马错论伐蜀 金牛灭蜀 31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 主父入秦 沙丘之变 将相和 32赵国抗秦 远交近攻 阏与之战 争夺上党 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 窃符救赵 33合纵连横 苏秦张仪 五国相王 五国攻秦 悬梁刺股 前倨后恭 34强秦灭楚 张仪骗怀王 商於之地 怀王客秦 白起入郢 王翦灭楚 35荆轲刺秦王 高渐离 易水送别 怒发冲冠 图穷匕见 荆轲刺秦 灭燕吞齐 36百家争鸣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民贵君轻 浩然正气 兼爱非攻 墨守成规 涸辙之鱼 秦汉 37千古一帝秦始皇 奇货可居 不韦迁蜀 谏逐客书 皇帝万世 峄山刻石 焚书坑儒 胡亥夺位 38陈胜吴广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鱼腹丹书 篝火狐鸣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斩木为兵 39西楚霸王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 40楚汉相争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偷渡夏阳 背水一战 半渡而击 范增之死 楚河汉界 41平民天子汉高祖 斩蛇而起 汉初三杰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白登之围 韩信点兵 兔死狗烹 42吕后专权 商山四皓 吕后问相 朱虚侯刘章 郦寄卖友 周勃夺军 陈平论相 布衣卿相 43萧规曹随 三公治国 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功臣功狗 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萧规曹随 44文景之治 宋昌之议 文帝拒献 张释之定案 缇萦救父 周亚夫军细柳 将军之令与天 子之诏 45七国之乱 白马之盟 洛阳少年 贾谊《治安策》 晁错论削藩 清君侧 昌邑之战 七国 之乱 46雄才伟略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表法里 推恩令 羽林期门 内重外轻 轮台罪己 进 击匈奴 47卫青与霍去病 冒顿弑父 嫁女和亲 马邑伏击 票姚校尉冠军侯 封狼居胥 匈奴未灭何以 家为 48飞将军李广 生不逢时 上郡遭遇战 右北平之战 李广射虎 李广带兵 程不识治军 李广 难封 49张骞通西域 | 大月氏国 大宛名马 博望侯张骞 丝绸之路 50苏武与桑弘羊 茹毛饮血 公羊生仔 大雁传书 苏武牧羊 桑弘羊理财 宣帝训子 杂霸王道 治之 51霍光辅政 巫蛊之祸 燕王造反 废昌邑王 昭宣中兴 霍光辅政另解 52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 宁胡阏氏 枉杀毛延寿 《昭君怨》 青冢 昭君出塞 四大美女 53王莽改制 “五德终始说” 董贤之宠 托古改制 五均六莞 符命图谶 54昆阳之战 绿林、赤眉起义 更始政权 昆阳之战 严允献策 儒生献赤符 千秋亭即位 55光武中兴 汉官威仪 执金吾与阴丽华 得陇望蜀 岑彭遇刺 严光辞官 董宣执法 光武 免租 56外戚、宦官与党锢 窦氏专权 郑众封侯 五侯杀梁翼 党锢之祸 李膺陈蕃 范滂辞母 望门投止 57凉州三明 皇甫规平羌 张奂拒赏 和光同尘 段颍破羌 段颍治军 刺史制度 58名士与宦官对决 黄巾起义 何进诛宦官 董卓进京 汉献帝即位 袁绍离京 吕布杀董卓 长安 残破 59佛法西来 汉明帝梦金人 白马寺 菩提成佛 禅宗 渐悟成佛 顿悟成佛 浴佛节 盂兰 盆会 魏晋南北朝 60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攸问粮 官渡之战 火烧鸟巢 61赤壁之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刘联军 铁锁连船 黄盖诈降 火烧赤壁 三分天下 62吕蒙白衣渡江 刘备入川 借荆州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吴下阿蒙 吕蒙白衣渡江 走麦城 63陆逊火烧连营 书生拜大将 火烧连营 夷陵之战 白帝托孤 64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顾茅庐 隆中对 如鱼得水 七擒孟获 失街亭 六出祁山 五丈原 65三家归晋 高平陵事变 偷渡阴平 羊祜和陆抗 势如破竹 王濬楼船下益州 66八王之乱 白痴晋惠帝 贾南风专政 狗尾续貂 八王之乱 流民起义 刘渊称帝 67永嘉之乱 宁平城之战 石勒骂王衍 永嘉之乱 青衣行酒 执戈前导 石勒听书 五胡 乱华 68淝水之战 闻鸡起舞 击楫中流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 洛涧大捷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69竹林七贤 嵇康打铁 《广陵散》 青眼白眼 鹿车荷锸 羊车巡宫 石崇王恺比富 阮籍醉 酒 新亭对泣 70王羲之 王马共天下 墨池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东床快婿 曲水流觞 写经换鹅 兰 亭雅集 71陶渊明 陶侃搬砖 为五斗米折腰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 归去来兮辞 72刘裕建宋 桓玄之乱 姚泓面缚西都 慕容超身送东市 却月阵 张伟尽忠 寒人掌机要 73刘宋之衰 檀道济唱筹量沙 文帝北伐 拓跋焘饮马长江 刘准祷生生世世不落帝王家 刘劭弑父 74北魏兴衰 崔浩辅魏 冯太后临朝 孝文帝迁都 孝文帝改革 胡太后倡佛 尔朱荣之乱 75侯景之乱 梁武帝佞佛 天花乱坠 引狼入室萧正德 台城之困 柳津之哀 侯景之乱 隋唐五代 76杨坚立隋 《玉树后庭花》 颜之仪尽忠报国 金陵王气黯然收 胭脂井 文帝之俭 77炀帝之殇 仁寿宫之变 建东都 凿运河 巡幸扬州 萤虫增光,夜珠照明 薛道衡之祸 杨广征高丽 78翟让、李密的瓦岗军 《无向辽东浪死歌》 瓦岗寨 大海寺之役 洛口仓 壮士断腕 翟让遇害 79李氏开唐 晋阳起兵 霍邑之战 李世民哭帐 浅水源之战 柏壁之战 战虎牢取东都 秦 王破阵 80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 三千宫女出宫去 四百死囚归来狱 天可汗 栽舟覆舟 房谋杜 断 谏臣魏征 81一代女皇武则天 秽乱春宫 杀姊屠兄 弑君鸩母 请君入瓮 徐敬业反武 洛水出石 82安史之乱 救时宰相 口蜜腹剑 渔阳鼙鼓 哥舒翰守潼关 马嵬坡 妃子笑 睢阳保卫战 83李想雪夜袭蔡州 藩镇抗命 神策军 淮西之叛 感激涕零 元和中兴 李想雪夜袭蔡州 84宦官专权 朱泚之叛 李怀光之叛 永贞革新 甘露之变 大宦官仇士良 神策军中尉 85朋党之争 门第得官 进士科举 牛李党争 唐文宗叹朋党之祸 进士轻薄 刘稹之叛 86王仙芝、黄巢起义 桂林戍卒起义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朱温叛变 狼虎谷兵败 87后唐兴衰 结仇上源驿 遗恨三矢 柏乡之战 奇袭大梁 皇甫晖叛乱 李存勖的悲剧 88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 儿皇帝石敬瑭 胡柳陂之战 石敬瑭断案 割让燕云十六州 89长乐老冯道 不倒翁 冯道谏李存勖 冯道谏周世宗 仁义为宝 出使契丹 长乐老 宋元 90赵匡胤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卧榻之侧 钱谬纳土 烛影斧声 91澶渊之盟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幽州之战 杨业殉国 真宗亲征 赋诗退敌 城下之盟 92范仲淹心忧天下 好水川之战 断齑画粥 泰州范公堤 庆历新政 狄青为将 先天下之忧而忧 93王安石变法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熙宁变法 乌台诗案 张方平上书 郑侠献流民图 北宋 家法 94靖康之变 花石纲 海上之盟 童贯辱国 汴京保卫战 李纲护国 公车上书 靖康之变 95岳飞抗金 二帝蒙尘 中兴四将 满江红 十二道金牌 精忠报国 莫须有 天日昭昭 风 波亭 96但悲不见九州同 绍兴和议 隆兴北伐 隆兴和议 绍熙内禅 侍郎学狗 程松献姬 韩饨胄开禧 北伐 97文天祥抗元 贾似道误国 文天祥勤王 压山之败 陆秀夫背主跳海 丹心照汗青 98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铁木真 十三翼之战 班朱泥河之盟 斡难河源之会 怯薛制度 耶律楚材 99忽必烈建元 忽必烈汉化 蒙哥之死 忽必烈争位 寰阳保卫战 行省制 元朝的疆域 100元末汉族的光复 元朝四等人 红巾军 元末义军领袖:徐寿辉 陈友谅 郭子兴 朱元璋 张 士诚 明清 101明太祖朱元璋 皇觉寺和尚 郭子兴女婿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鄱阳湖大战 诛功臣 102靖难之役 藩王坐大 风吹马尾千条线 燕王装疯 李景隆兵败 建文帝之谜 永乐大帝 103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剿杀陈祖义 狮子国之战 海上丝绸之路 三宝太监七 下西洋 104土木堡之变 王振专权 瓦刺强盛 也先犯边 英宗亲征 土木堡之变 北京保卫战 夺门之变 105严嵩专政 大礼议之争 《鸣凤记》 青词宰相 庚戌之变 沈炼倒严 杨继盛之死 徐阶 倒严 106张居正变法 宦官冯保 一条鞭法 潘季驯治理黄河 戚继光镇蓟辽 李成梁守辽东 身死 之辱 107魏忠贤乱政 司礼监 刘瑾当权 东林党人 九千岁 锦衣卫酷刑 六君子之狱 七君子之狱 108千古奇冤袁崇焕 萨尔浒之战 袁崇焕单骑阅塞 孤守宁远 努尔哈赤之死 回师北京 汉奸洪 承畴 109闯王李自成 荥阳大会分兵定向 攘外必先安内 李自成均田免粮 崇祯自缢 冲冠一怒 为红颜 110史可法抗清 左光斗识才 史可法守扬州 扬州十日 留发不留头 嘉定三屠 南明政权 111郑成功收复台湾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弗如读书 焚衣从戎 张煌言抗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 112康熙大帝 除鳌拜 平三藩 收复台湾 《中俄尼布楚条约》 亲征噶尔丹 昭莫多之战 113清初文字狱与禁书 顺治科考案 戴名世案 曾静、吕留良案 焚书、禁书 《四库全书》 文字狱 114鸦片战争 马格尔尼使团 A门销烟 浴血虎门 三元里抗英 血战定海 《南京条约》割 香港 115太平天国运动 拜上帝教 永安封王 天京事变 湘军淮军 火烧圆明园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116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同光新政 左宗棠收复新疆 刘铭传守台湾 镇南关大捷 117甲午战争 高升号事件 左宝贵殉国 甲午海战 邓世昌 刘公岛海战 《马关条约》 叶 志超丢平壤 118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康梁公车上书 光绪变法 京师大学堂 军机四卿 戊戌政变 119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扶清灭洋 激战大沽口 八里台阻击战 西摩尔联军 东南互保 《辛 丑条约》 120辛亥革命 同盟会 三民主义 黄花岗起义 皇族内阁 武昌枪声 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 跋 试读章节 按中国古代的传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上古时期,中华民族散居各地,形成许多部族。黄河流域有两个部族最有名,一个是姜水附近的姜姓部族,其首领是炎帝烈山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住在西边。一个是姬水附近的姬姓部族,其首领是黄帝轩辕氏,他们是游牧部族,住在东边。《史记》说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可证明他们过着游牧生活。据说炎、黄本来是一族,后来分散迁徙,风俗差异越来越大,才形成了两大部族。炎、黄两大部族居住的地方是今天河南中部、山西南部一带,因古人称此地为华,后来这里又是夏朝的兴起地,所以我们中国自称华夏。 从炎、烈山两个词语看,当时的农业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人们放火烧山,烧出平地耕种,草木灰就是天然的肥料,生产比较稳定,部族逐渐繁荣强大。传说炎帝部落在烧山的过程中还发明了陶器。炎帝还亲自用树木制造了耕作工具——耒耜,教导民众提高农耕效率。他还尝百草,以草药治病救人,所以又叫神农氏。因为炎帝部族的文化相对先进,所以他成了西方许多部族的首领——共主。炎帝后裔的一支称为烈山氏,一支叫共工氏。烈山氏中有个名叫柱的人,发明了种植谷物蔬菜,被后人奉为稷神——谷物神。共工氏中有个叫后土的人,治理洪水成功,被后人尊奉为社神——土地神。从此以后,社神、稷神成为农业社会的最高神,西周以后受到人们的普遍祭祀。后来,人们又把“社稷”引申为国家、天下。 炎帝部族中最强大的是九黎之民(即三苗),其首领叫蚩尤,传说他们有兄弟八十一人,身上有花纹,穿着奇特的衣服,战斗时有头盔,所以古书上说他们“兽身人语、铜头铁额”。炎帝、蚩尤这些称谓似乎是一个首领的通称,并不专指一个人。炎帝看到蚩尤部族武力强大,一面怀柔一面防备,他让蚩尤部族监临四方,住到东方与姬姓相邻的地方。后来炎帝衰弱,蚩尤想取代炎帝,在“涿鹿之阿”大败炎帝,侵占了炎帝手下许多部族,古书说是“九隅无遗”。蚩尤得到了原来炎帝手下的许多部落,也想自称炎帝做共主,但被黄帝所阻。 黄帝,号有熊氏,大概是因居住在熊耳山得名。有熊是现在河南的新郑县,县西北有轩辕丘和黄水,所以黄帝又称轩辕氏。黄帝的名称也可能和黄水有关。传说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儿子,母亲叫附宝,有天晚上看见北斗星边上突然起了一道电光,四野通明,就怀孕了。黄帝生下来很小就会说话,十岁就很明白事理,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个聪明的孩子。 蚩尤抢了炎帝的位置后,黄帝出来收拾残局。他北渡大河,穿过王屋山,先征服了归附蚩尤的原炎帝手下的姜姓部族。黄帝在阪泉之野三战获胜,收服了多数姜姓部族,剪掉了蚩尤的羽翼,取代了炎帝的共主地位。然后,他又在涿鹿与蚩尤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最后斩杀蚩尤,取得胜利。 传说蚩尤的士兵铜头铁额,头上还有尖利的角,兽身人语,能食沙石,善于制作巨大的弓箭,异常勇猛。蚩尤还会征风召雨,布置弥天大雾,神通广大。所以两军在涿鹿一交战,黄帝的军队被困在团团大雾之中,不辨东西,连连失败。幸亏黄帝得到九天玄女的帮助,教他兵法,还告诉他要神剑和神鼓才能战胜蚩尤。于是,黄帝寻宝,得到以昆吾山赤铜铸造的宝剑(昆吾剑、轩辕剑)和夔牛鼓。涿鹿决战时刻,黄帝以玄女兵法摆下十面埋伏之阵。雷神三通鼓罢,三苗之民面无人色,六通鼓罢,魑魅魍魉魂飞魄散;九通结束,蚩尤兄弟手颤足麻,无法跳跃飞腾。而黄帝的将士们则在鼓声的激励下士气大振,蜂拥而上,争先杀敌,昆吾剑起,蚩尤兄弟的铁额铜头纷纷落地。黄帝还训练了“熊、罴、貔、貅、躯、虎”六种猛兽,让猛兽冲向蚩尤的军队。蚩尤军队抵挡不住,又吞云吐雾来掩护,不料此时的黄帝已经发明了指南车,能辨别方向。黄帝士兵的战车在鼓声的指引下,大败敌军,擒杀蚩尤。 P2-3 序言 这是一本有一定阅读挑战性的青少年版国史读本。当孩子读了《上下五千年》之类的历史故事,却还没有兴趣直接阅读正规通史著作如《国史大纲》(钱穆著)、《白话本国史》(吕思勉著)等书时,本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全书努力综合新旧史学研究成果,对许多历史故事中的不合事理部分做了修正。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钱穆先生认为:诸侯见烽火报警,不太可能带兵同时至京城;至京无寇休兵而去也没什么可笑,此其一。其二,烽火报警,是汉代防备匈奴的事情,远在西周之后。其三,骊山之役,本是幽王讨伐申侯,是主动出击,怎可能举烽火?因此,钱先生认为这是“委巷小人之琐议也”。再比如战国合纵连横时代苏秦张仪的故事。钱穆先生认为《史记》说张仪之前有苏秦合纵,是后来策士的伪造,不是当时实情。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张仪用商於之地六百里骗楚怀王,类似于评话传说,是全不足信的。因此,作者以徐中舒的论文《战国初期魏齐的争霸及列国间合纵连横的开始》为依据,修正了《史记》与《战国策》的错误情节。另外像西汉曹参拜相却天天醉酒、南宋岳飞面对十二道金牌班师、中日黄海大战中邓世昌致远舰被击沉等史实真相,作者也作了更深入的探寻,力求更准确还原历史事实。 其次,旧史新说,本书辑录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新说法,力求给读者以更广阔的视野。如关于大禹治水,就选人了吕思勉先生的说法:大禹带领部族西迁避开洪水,而并非是治好了水患。再如尧舜禅让,也可能充满了血腥的私欲,晋灵公不君,也可能是赵盾他们的诬陷之词,尤其是霍光辅政,绝大多数故事都赞扬霍光忠心辅三朝,本书引入吕思勉先生的霍光政变说。吕先生首先质疑三个辅政大臣的资历:上官桀是养马的,金日殚是匈奴休屠王之子,与大汉有杀父之仇,霍光只是一个普通近侍。当这三人以武帝遗诏封侯时,王莽的儿子王忽就扬言:“皇帝病时,我常在左右,哪里有这道诏书?,,霍光听了就切责王莽,逼得王莽杀了王忽。因此,立幼帝很可能是霍光为了把持朝政。其次,昌邑王被废,表面上是无道,但他们一伙二百多人在市中被杀,呼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那就是说昌邑王很可能是想削夺霍氏而装昏庸无道。昌邑王有国有群臣,而宣帝起自民间,这恐怕是霍光立宣帝的根本原因。第三,霍光死,从宣帝不动声色削夺霍氏权柄,两年后诛灭霍氏来看,霍光辅政的真相很可能不像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只因霍光辅佐昭宣二帝,轻徭薄赋,与民休养,政治较武帝时反而清明,所以后世声誉颇高。 第三,旧史新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问题意识,用这些问题观照过往史实,便成就了“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名言。自21世纪以来,国人对金融的理解正逐步深入。若以金融角度看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你会发现汉武帝的做法就是要求国营资本主导经济,努力裁抑个人资本坐大;若以此角度评王安石变法,你就会更理解黄仁宇先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效果。”(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据此,我们就更能明白王荆公变法的失败,最主要原因是他想以现代金融手段发展经济,而当时的金融管制方式没有就位。他超前了同时代人一千年,这就无怪乎悲剧收场了。 旧史新评,可参照当下问题意识,也可参照今日考古所知。以今日考古所参,我们可以猜测黄帝炎帝神话背后的生产力水平,可以猜测“后羿射日”传说很可能是统一了日历。此外,参照今日意识形态的斗争,我们有理由相信钱穆先生对平王东迁不得诸侯之心的分析是正确的。参照今日文献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猜测,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是:当汉武帝需要一位进攻型将领时,老李广偏偏是一个防守型队员。 少年读史,首先需要了解文史知识,所以本书在每个故事的标题下标出了文史要点。其次,还需要提高史识。因此,本书极重通贯。全书通过一百二十个故事,或事件或人物,讲述自传说中的黄帝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每个故事既独立完整,又互相绾联。在这绾联中,注重前后呼应与认识的通贯,如周行封建,至春秋晋、楚尝试郡县治理,到秦始皇统一全国,郡县治理,这是一个趋势。刘邦大封同姓王,是这大趋势中的一个倒退,是封建复辟,直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历史才又回到郡县制这趋势上来。再比如,讲孔子教育的贡献,让王官之学散人民间。正因学在民间,普通百姓如陈胜者才可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了这平民子弟的振臂高呼,才有西汉初年的布衣卿相之局。其他如王莽的改制失败是儒家变革思想与选贤任能、推位让贤理想的重大挫折,对东汉、唐代、明朝三代宦官专权的分析,唐朝安史之乱与北宋靖康之变的对比等等,作者均试图超越《上下五千年》之类单纯叙写故事情节的历史读物,以提高今日中学生的历史素养。 往昔钱穆先生著《国史大纲》时曾云: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之历史,应该略有所知。钱先生还强调不仅该了解文史知识,还应该对本国已往之历史,要有温情的敬意。若本书的出版,对培养我家邦少年郎之“温情的敬意”有所助力,则不胜吾深愿祈祷者也。 谨以斯意,为本书序。 2015年8月9日 后记 跋 网络时代的文字,不乏俏皮幽默,可较缺很有传统功底的文字。以我二十年中学语文老师的经历观察,这里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学生的文史素养不够,因为学生对“以往历史”知之甚少,所以他们作文中自然缺少文化的沉淀。学生文史素养不够与教育制度有关,现代社会的学生不可能像古代的秀才那样有大量时间学习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那么今天大学生的中文功底远不如古代的秀才也很正常。 基于以上认识,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文史知识。也就是说做一个读本,通过最少的文字量来承载尽可能多的文史知识。这个想法马上让我想到了林汉达先生的《上下五千年》。熟读一部《上下五千年》,其实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钥匙。林著故事性强,能吸引人,但文字量大,70多万字,改版后为106万字,篇幅较长,读完它耗时甚多。因为突出故事性,所以中国历史“何以如是展开”这一点不是《上下五千年》要交代的重点。这样,读完全书,有了一个个人物形象,有了一件件生动的事件在读者心中,但对中国史的全貌,或者说宏观印象不强烈。这不光是《上下五千年》的软肋,也是所有以独立故事编排全书的著作之缺憾,很难避免。因此,我又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让读者在获得许多文史知识的同时,还可一窥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走过来的,这不是更好吗?尤其是对思维发展比较成熟的中学生而言。 基于上述两个的考虑,我以吕著《中国通史》为史纲,以钱穆《国史大纲》的史论为指引,参照黄仁宇的大历史分析,选择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按照梁启超在他第二次讲中国历史研究法时提出的做中国史“以一百人代表全部中国文化,以专传体改造《通志》”这样的设想,选择了一百二十个中国历史故事,或事件或人物,来承载中学必需的文史知识,并力图交代中国史的进程概貌。梁任公当年说“试试看,一定有很大的趣味,而且给读者以最清楚的知识”,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与我这个设想最接近的工作是20世纪30年代张荫麟等人受教育部委托写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可惜抗战爆发,今天我们只看到了张荫麟写的第一部,止于东汉。作为教材,交代要全面,可故事性往往不是很强,所以梁任公先生会建议用人物传记来写会更有趣味些。但张荫麟的书对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叙述还是相当生动、引人入胜的。取法张先生著作的文笔,定位他的著作读者群,我着手编写了这本《少年读国史》。 这本书的编撰,从准备材料算起,历时近八年;即使从动笔算起,也有三年之久。尽管我力图给少年朋友们尽可能精确地勾勒中国历史演进的轨迹,但由于学力、见识所限,书中必然多有谬误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不吝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