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治国方略是建立在积极防御的安全观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解决内外矛盾,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和大一统格局的国家整体战略。
中国封建王朝的治国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消极因素,具有其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性质,决定了其战略制定与实施上的主观随意性;重道轻器、重文轻武的基本特色直接导致了近代以后军事科技的落后等等。
田广清主编的《古代治国方略》从民本论、廉政论、知人论、用人论、言路论、决策论、协调论、法治论、等方面对古代治国之道展开研究。
绪论 古代治国之道与现代领导者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
(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改造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古代治国之道与现代领导科学、现代领导者
(一)对于传统政治文化的科学态度
(二)古代治国之道与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
(三)现代领导者应善于“以史为镜”
第一章 民本论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发端
二、民何以为本
(一)民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民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条件
(三)民众是江山易手、朝代更迭的根本因素
(四)民众是治国安邦、建功立业的依靠力量
三、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君为民立”,吏为民役”
(二)“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三)爱民
(四)利民
(五)富民
(六)察民性,顺民情
(七)安定民生,体恤民瘼
(八)取信于民
四、民本与民主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
(二)民本并非民主
第二章 廉政论
一、腐败必亡
(一)妨正事,损正业
(二)殚财力,扰生民
(三)上贪则下赃,其政难廉
(四)官浊则民反,其国必危
二、腐败成因及对策
(一)“患生于官成”,承平日久容易腐败
(二)不懂得“使君无得罪于民”,往往导致腐败
(三)不能“为天下位天下”,必然腐败
(四)“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会走向腐败
(五)“沉于乐,厚于味,淫于色,怀于安”,会渐渐腐败
(六)忽视小事,“以恶小而为之”,会发展为腐败
(七)“亲小人,远贤臣”,最易腐败
(八)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是全部腐败现象的总根源
三、古代廉政建设的几点经验
(一)抓重点,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
(二)抓时机,掌握治理“火候”,勿使积重难返
(三)加强制度建设
第三章 知人论
第四章 用人论
第五章 言路论
第六章 决策论
第七章 协调论
第八章 法治论
第九章 富国论
第十章 教化论
第十一章 变革论
第十二章 修养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