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能让我省点心吗?”“真是为你操碎了心!”……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不省心”其实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因为做家长太过操心。我们总是对孩子有着天然的保护欲,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这也想管,那也想管,想做到面面俱到、不留死角,恨不能凡事亲力亲为,替孩子包办一切,真可谓“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样的家长怎么可能省心呢?而且,我们觉得孩子不省心,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有太高的期望。当我们把心态放平和,让孩子自由地去发展,不拿孩子攀比和炫耀的时候,也就省心了。
因此,要想培养省心的孩子,关键在父母。为人父母者要学会“卸下包袱”,换一种心态带孩子,少操心,自然就省心了。
一、孩子,你慢慢来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老祖母等不及,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阮时干真多,让伊慢慢来。”
这段文字出自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龙应台曾以其犀利大胆的文风在两岸文坛刮起一阵“龙卷风”,她的笔下似有万丈豪气,字字铁骨铮铮。可是,这句“让伊慢慢来”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龙应台,正如该书封底文案所言:“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龙应台是一位犀利的作家,也是一位温暖的母亲。
“慢慢来”,很简单的三个字,却很温暖,但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生活压力下,又有几个父母能够真正做到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来”?我们往往急着教孩子走路、说话,急着让他们识字、数数、背唐诗……当孩子不能达到我们的期许的时候,当孩子表现出他们这个年龄特有的“笨拙”的时候,我们却不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可爱”,而是像上文中的老祖母一样“粗声骂了起来”,批评指责孩子“太笨了”,甚至恨不得抢过来自己替孩子做。殊不知,我们就这样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也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和成长的权力!
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他认为“儿童教育不能在今天预支明天的需要,必须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尊重儿童特有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特殊性。”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正逐渐发生着转变,大多数家长开始从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家长权威”逐渐转向平等的亲子观,但是仍然缺乏把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意识。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让身处其中的我们都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仿佛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病痛和顽疾。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同样也波及幼儿教育。为人父母者大多“恨铁不成钢”,个个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出人头地。于是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似乎一夜之间就成了全国家长信奉的座右铭。就这么一句话,让多少家长急得要死,又让多少孩子累得要死?每位家长都不甘落后,胎教、奥数班、美术班、择校……家长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其选择各种培训班,期盼着自己家里能出一位“小天才”。殊不知,这响亮的口号带来的是功利主义,是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逻辑上到底能不能站稳脚跟?五十米、一百米短跑赛程中,起跑固然重要,但是三千米、五千米长跑比赛,以及马拉松比赛中,最后的冠军有多少是先发制人而取胜的?赢在起点,却未必能赢在终点。人生不是百米赛程,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的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要知道,除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还有句古语,叫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讲的是东汉末年孑L融年幼时的一则轶事。
P3-5
每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天使来到人间,孩子的出生总是能给一个家庭带来无限的喜悦。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份责任,一系列的“麻烦”,和永远也操不完的心。不得不说,孩子的成长对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来说就是一场“痛并快乐”的旅行。
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如何教育孩子?这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真是一点儿也不省心!”“小儿难养!”“为孩子操碎了心!”……对此,家长首先应该明确一点,世界上就没有真正省心的孩子,养孩子必然会是一个“不省心”的过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位家长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挑食、营养不良怎么办?孩子经常感冒发烧怎么办?培养“怪孩子”还是“乖孩子”?孩子严重逆反怎么办?孩子调皮多动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不愿意去幼儿园怎么办?孩子不合群怎么办……这些问题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可能会出现,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有心理准备。
家长还要明白一点,我们在责怪孩子不省心的时候,别忘了反思一下自己。孩子出了问题,一定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省心,而是家长不放心,总想亲力亲为、替孩子包办一切;或者家长太操心。管教孩子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又或者对孩子期待太高、要求严格,常常恨铁不成钢、常恨朽木不可雕,每日耳提面命、苦口婆心……试问,这样的家长如何省心?其实,转换一种心态,“卸下包袱”就真的省心了。
此外,省心的孩子都是家长教出来的,孩子不省心的最大原因就是家长不会“教”。教育孩子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家长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善于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掌握要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教育孩子才能变成一件省心、轻松的事儿。
其实,教育是否成功,关键看两点:一是会不会教,二是用不用心。“会不会教”主要是指家长是否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能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用不用心”则是家长对孩子的操心和放手程度,主要体现为在孩子身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家长分为四种类型:
一流的家长,也是最聪明的家长,是“会教+‘不用心’”型。因为真正懂得教育的家长,不需要过分操心。这些家长看似不用心,实则是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了刀刃上,抓关键,抓重点,在小事上则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和充分的尊重。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比较独立,也具有创新精神。
二流的家长则是“会教+用心”型,懂得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对待孩子非常用心,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没有自己的世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种家长往往非常重视教育、关心孩子,对孩子有比较高的期待和要求,但是自己会非常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比较优秀、组织纪律性强,但是可能会过分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三流的家长是“不会教+不用心”型,这类型的家长可能文化程度偏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学习上一般也不能给予指导,所以,他们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让孩子自由发展。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否成功、成才关键要靠自己。
但是,最可怕的是第四流的家长,就是“不会教+瞎用心”型,这种家长不懂得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但是却在孩子的事情上“瞎指挥”,不尊重孩子。这种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家长自己身心俱疲,孩子也觉得厌烦,自然培养不出省心的好孩子。
可见。我们应努力成为一流的聪明家长,省心又轻松地陪伴孩子成长。管教孩子要抓关键,不要太琐碎,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善于取经,利用他山之石;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轻而易举做到“四两拨千斤”。
刘开朝、王倩编著的这本《省心的孩子是教出来的(教育专家谈教子)》告诉我们:
省心的孩子都是家长教出来的。孩子不省心,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长不会“教”。其实,教育是否成功,关键看两点:一是会不会教;二是用不用心。“会不会教”主要是看家长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能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用不用心”则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操心和放手程度,主要体现为在孩子身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只有抓住了教育的关键,教子才能事半功倍,家长才能省心,孩子才会开心。
凡是优秀的孩子都非常懂事,而且拥有一系列的优良特质——自觉、自立、懂得感恩等,让家长非常省心。“我家的孩子为什么不省心?”“他家省心的孩子是怎么教出来的?”很多家长在教子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其实,省心的孩子都是家长教出来的,孩子不省心,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长不会“教”。刘开朝、王倩编著的这本《省心的孩子是教出来的(教育专家谈教子)》通过教育专家的理论阐释和实际案例分析,从孩子的健康、智力、情商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系统性地向家长介绍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是一本为爱操心的父母们所写的“减压”书,更是一本鲜活的教育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