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跑不掉》是作者李惠泉历年发表的案例纪实小说。它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上个世纪的窃密案件,有的案件在今天看来,太过于简单。但它还原了案件本来面目,只是从描写手法上做了小说化创作,本书还收集了与此有关的故事。
为保守国家秘密,书中隐去了罪犯的姓名和涉及的国家秘密内容,但它对罪犯毁灭之路的叙述,仍然不失为一个极好的反面教材,今天读来,更加发人深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都跑不掉/谍战风云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惠泉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都跑不掉》是作者李惠泉历年发表的案例纪实小说。它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上个世纪的窃密案件,有的案件在今天看来,太过于简单。但它还原了案件本来面目,只是从描写手法上做了小说化创作,本书还收集了与此有关的故事。 为保守国家秘密,书中隐去了罪犯的姓名和涉及的国家秘密内容,但它对罪犯毁灭之路的叙述,仍然不失为一个极好的反面教材,今天读来,更加发人深省。 内容推荐 《一个都跑不掉》是作者李惠泉历年发表的案例纪实小说。它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上个世纪的窃密案件。 作者战斗在政法第一线,书中的案件和故事有的是他亲身经历的,有的是通过采访记录的,发生在不同领域的真实事件……它对罪犯毁灭之路的叙述,是一个极好的反面教材。 目录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代序) 第一章 破碎的梦 第二章 毁灭之路 第三章 底牌 第四章 难圆贪婪梦 第五章 红尘蜕变 第六章 被金钱扭曲的灵魂 第七章 冬日沉沉 第八章 温柔陷阱 第九章 真情依旧 第十章 真爱 第十一章 无言的结局 第十二章 春日落叶 第十三章 匿名信件 第十四章 父子 第十五章 美丽谎言 第十六章 狗、老鼠和兔子 第十七章 凶案觅踪 第十八章 尸骨还魂 第十九章 真实的谎言 第二十章 迷失在冬季 第二十一章 步人泥潭 第二十二章 梦断太极旗 第二十三章 罂粟之恋 第二十四章 花开花谢 第二十五章 迟到的忏悔 第二十六章 死局 第二十七章 致命武器 第二十八章 一个爱逛集市胡同的首席代表 第二十九章 旅游爱好者 第三十章 总经理之死 第三十一章 一个专收旧货的怪人 第三十二章 一个穿紫色衣服的女人 第三十三章 香密湖之谜 第三十四章 背叛 第三十五章 敲诈 第三十六章 与狼共舞 试读章节 第二天,陈雅琴一上班,外事办小王就来告诉她,说陈一聪上午来拜访她,没有什么事,只是礼节性拜访。她一想,陈一聪只和她见过一面,他主动来拜访,为了什么呢?想了想,她明白了,没猜错的话,有可能是为了H市三十万吨乙烯项目。H市三十万吨乙烯项目,是国家重大引进项目,总投资十五亿美元,这次引进用的外汇,是国家和企业自筹解决的。所以,M国凯利,A国胜利,B国嘉斯,都积极活动,想争到这个项目。中方组成了谈判小组,就技术条款和上述三家谈了近三个月,陈雅琴作为计划处长,虽然不是谈判小组成员,但所有的情况都能掌握。 十点整,陈一聪又给陈雅琴来了电话,极为礼貌地说我中午就不过去了。他邀请她晚上到“潮州城”坐坐,吃顿便饭。接完电话,陈雅琴仿佛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奇怪自己为什么轻易答应他的邀请,整整一天都心神不宁,中午吃饭下楼时,一脚踩空,不是同事扶住,就得摔一跤。她总感到自己有一种矛盾心理,想去办一件事,但又怕产生后果,一想到后果,她的灵魂就颤抖起来。但想到陈一聪善意的微笑,她又宽慰自己,也许我想多了,也许庸人自扰。世界是美好的。 “潮州城”D座117房间。 极讲究的布置,橘黄色的灯光,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陈一聪谈笑风生,从台湾秀丽的风光到M国的人情掌故,从中西文化到中国改革的赞叹,滔滔不绝。陈雅琴不时地点头,原来那种对陈一聪的戒备心理也随之消失了。陈一聪只字不提H市乙烯项目,只问陈雅琴家庭情况,当他从陈雅琴只言片语中得知她正为女儿留学之事焦急时,便满口答应帮她办,陈雅琴试着问他有把握吗?陈一聪说,你放心,绝对没问题,M国w学校校长是我老友,我明天打个电话就可以了。陈雅琴一听,便感恩般致谢。第二天下午,陈一聪就打电话告诉她,已和W学校说好了,过几天就发入学通知书。陈雅琴喜在心头,第三天下午就带着女儿去看望陈一聪,陈一聪极热情地接待了她们,还在超市帮胡岚买了件名贵的风衣。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一个月就过去了,这段时间里,陈一聪经常邀请陈雅琴到王府饭店、潮州城、国际俱乐部小坐,谈谈街头见闻,听听轻松音乐,有时还开着车,带着她两个女儿胡岚、胡萍去郊外公园游玩。胡岚马上就要走了,胡萍也央求着陈一聪帮忙,把她弄到A国去读几年书,陈一聪满口答应了。胡萍一口一个叔叔叫着,甜甜的小嘴,叫得陈一聪笑容满面。陈雅琴也极舒心,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就像春天的风,吹走了冬的沉重,留下了生机和活力。 又一个周末,当他们在酒吧僻静的角落坐下后,陈一聪满脸忧郁的样子,陈雅琴不解地问:“陈先生是不舒服了还是有什么事?”陈一聪摇摇头,又叹口气。陈雅琴说,我们是朋友,有什么事你就尽管讲,我尽力帮忙。陈一聪叹了口气,还是陈处长够朋友,你知道,H市三十万吨乙烯项目,我们与胜利和嘉斯竞争得很厉害,技术条款谈了三个多月还未见结果,这是我来华做的第一个大项目,关系到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成败,这个项目争不下来,唉!我在中国是待不长的了。 “这个……我明白你的意思,但这次乙烯项目引进,专门组织了一个小组,我不是小组成员,商务谈判又交给了进出口公司,详情我恐怕很难了解到。”她有些为难的样子。 “噢……你要为难就算了,不过有件事我想告诉你,胡岚后天就要去M国读书,这次她能成行,主要是凯利公司答应了校方要求,给了校方一笔经费,没有凯利公司的帮忙,胡岚是很难成行的。另外,胡岚在M国的费用,你也不用担心,一切由凯利公司承担。”陈一聪说得十分自然。只有在这时,陈雅琴才感到对方话语中那慑人的威严,眼神中那种冷酷。看着陈雅琴不语,他又接着说:“只要你帮了我这个忙,胡萍去A国读书一事我也帮忙办。”陈雅琴躲过他利箭一样的眼光,忧郁地说,那我试试看吧! P2-3 序言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代序) 2013年6月9日,美国中情局雇员斯诺登通过维基解密把美国国安局PRISM监听项目秘密文件披露给《卫报》《华盛顿邮报》,震惊全球的“棱镜计划”曝光。紧接着,6月29日,德国《明镜》刊物爆料,美国“元数据”项目,监听欧盟和日本、中国等38个驻关机构,仅一天就获取欧洲2000万个电话通信,涉及范围之广,让全世界为之瞠目结舌。前几年,美国泄密网站“维基解密”公布了25万份“美国战略的一切方面”的绝密材料,让美国政府非常恼火。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泄密越来越频繁,而窃听技术越来越先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又把信息交流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中国黑客在北京聚会时说,国内80%的网络存在着漏洞,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从雅虎遭受“黑色星期”到CNN多家网站受到攻击,从维基解密到“棱镜计划”,科技高速的发展带来的仍然是“矛”与“盾’’之争。而在情报战线,以高科技为首的窃听手段仍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所不在的窃听黑手 中国有句老话叫“隔墙有耳”,指的是原始的窃听术,而当今高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1999年12月,美国联邦调查局以“美国不欢迎的人”为由,将俄罗斯驻关大使馆二秘古谢夫驱逐出境。问题不在于古谢夫窃听了奥尔布赖特办公室电话内容,而在于古谢夫从来没有到过美国国务院大楼,他又是如何把窃听器安装在会议室里的呢?这让联邦调查局的官员毛骨悚然。古谢夫安装在美国国务院大楼的窃听器不是很复杂,在大街上就能买得到,但它技术很先进,装有声控系统和跳频器,既可以节约电池,又可以逃避检查,古谢夫在大楼外的汽车里还可以遥控指挥。他利用这套装置到底窃听了多少秘密,联邦调查局官员对此秘而不宣。《洞察》杂志披露了一则新闻,以色列间谍利用在苏密里的一个软件公司,窃听美国白宫、国务院和其他重要部门的电话内容,其中包括美国向沙特出售机载预警飞机与控制系统的计划,还包括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的谈话,使以美关系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也说明,在情报战线,没有密友,只有国家利益。 《美国军事》最近披露冷战时期一件鲜为人知的美国海军的秘密行动,这一行动使美国监控苏联海底军事电缆通信长达十年之久。这个代号为“常春藤之铃”的计划大胆而又危险,他们在鄂霍次克一百二十米寒冷的海水里寻找苏联海军海底通信电缆。电缆直径仅为十二点七厘米,要在四百米深的广阔大海中寻找,无疑是大海捞针。但是他们找到了,并在电缆上安装了一个六米长的窃听设备,每月取回录音带送回美国本土进行分析,直到1980年美国国安局罗伯特·拜尔顿向苏联告密而终结。 1985年5月,美国驻苏联使馆保安、海军陆战队员克莱顿,与女秘书、俄罗斯姑娘谢依娜谈上了恋爱,接着被策反,克莱顿不但绘制了关驻苏使馆大楼平面图,详细地描述了大使办公室的情况,还在大使及其副手和安全官的官邸安装了窃听器。直到1986年3月克莱顿服役期满才结束。由于苏方交接使用不当,使克莱顿终于向中情局自首。克莱顿事件发生后,美国从苏联运回了一百二十个装有各种仪器的箱子,经过x光和红外线仪器的认真检查,终于在电脑打字机上发现了一个卫星窃听器,这更使中情局专家感到困惑。因为,打字机室克莱顿根本进不去,也没有他进去的记录,而房间窗户又没有外人进来的痕迹,那么,到底这个窃听器是如何安装上去的呢?找不到答案。没有办法,秘密情报只好通过信使转送回美国。 1986年,克格勃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获取了美、日、英、法、意等国高度敏感的数据库通行代码和程序,从这些国家军事科技要害部门计算机中窃取和复制了各种情报,包括洛斯莫科研究所、海德尔堡核研究机构、汤姆逊公司等机构。据报道,“入侵者”打入了450个计算机系统中的45个,情报专家认为,这是继纪尧姆事件后最大的间谍案件。1996年,日关两国政府在日内瓦举行汽车贸易谈判,中情局窃听了日本汽车业人员同日本通产相的电话,使美国在谈判中取得了主动。中情局经常利用合法的社交场合,以赠送方式将夹有窃听器的藏品作为“礼物”投入侦查目标的内部.从而直接获取对方私下谈话内容。 1997年11月29日,俄罗斯特工逮捕了美国驻俄大使馆二秘谢里·雷贝克纳特,从她身上搜出了一种奇形怪状的间谍工具,这套小玩意儿有掩盖自己谈话、防止反间谍人员窃听的功能,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间谍专用器材的窃听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飞速发展,漏洞是堵不住的,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发展“密码”上。作为预防窃密的一种手段,“密码”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积极地推向通信和传递的舞台,因数分解(RSA)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加密者选择两个100位以上的质数,经运算合成一个200位以上的大数,然后将它与另外两个相关的数字分别制作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然而人类的绝顶聪明又使这一技术荡然无存。1998年秋,荷兰科学家利用大型计算机和300台个人电脑,成功地破译了通用的RSA155密码,以色列专家又在这个基础上破译了512位的RSA加密密钥。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一过程将更加短。从这种意义上讲,无论加密的信号如何复杂,破解只是时间问题,而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手段来传递秘密事项又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要以为有专用网络,有内部电话,就是绝对安全的,可以毫无顾虑地乱说一通,那么,很可能有一天,麻烦和悲剧就在那里等着你。 无处藏身的窃听手段 我国驻外使馆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会议上,大使馆讨论如何发展与驻在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讨论中,翻译用了一句英文,意思是让驻在国更好地了解中国。事过几天,在一次外交活动中,驻在国一位官员-与我外交人员交谈时,突然冒出了这句英文,这使中方人员震惊,从此再不敢在保密室开会。这件事说明,窃听手段五花八门,你检查了,不一定就是安全的,因为,技术的发展很可能使那些不起眼的东西成为你心头大患。 窃听技术曾经给美国带来巨大的辉煌。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情报部门吸取教训,加强了对日情报窃听工作,成功地截获和破译了日本密电代码,使美国海军在随后的中途岛珊瑚岛和所罗门群岛等一系列海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两年后,美国情报人员准确地截获了山本五十六出巡密码,从而保证了美国空军把这个战争的狂人送入太平洋:报了一箭之仇。进入冷战时代,美国人对窃听更加倚重,已经到了让对手无处藏身的地步。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国人设在英国沼泽地带的窃听点第一个获得了满载核武器正向古巴行进的苏联军舰在美国设定的隔离线外水域抛锚这一重要信息,从而缓解了导弹危机。1967年,美国人窃听了苏联飞船坠毁经过.还对寡联领导人谈话进行窃听,从而获得了许多重要情报。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与英、加、新、澳等国依据UKUSA秘密协议建立了“艾舍龙”电子监测网,主要是用来搜集苏联和东欧国家情报,冷战结束后,美国不但没有停止使用“艾舍龙”,反而更新了设备,形成了对美国有用的各种情报信息。由于窃听到了大公司的通信秘密,美国雷声公司在G西亚马逊森林监测设备采购项目中竞标战胜法国汤姆逊公司,赢得了1300万美元的合同。在沙特价值39亿美元的客机采购竞标中,空中客车公司也因相关情报被窃听而败给了波音公司。德国一名欧洲议会议员声称,美国的窃听活动使欧洲公司蒙受了200亿美元的损失。 情报为经济服务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而用于冷战时期先进的窃听技术反过来为经济政治利益服务,也是冷战后一大特色。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而辞职,法国总统密特朗因“爱丽舍宫窃听案”而名誉大受影响,其密友也受到指控,这些都说明,窃听技术不但用于敌对情报活动,而且用于派别之间的斗争。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活动频繁,这也为间谍窃听提供了先天的环境和土壤。有一年,我国某厂技术员一行人赴国外调试机器,他们在房间里议论晚上睡觉太冷,第二天床上就增加了一床棉被,陪同的人员私下告诉我方人员,如果你们想商量什么事情,不要在房间谈,最好到户外空旷的地方。他还进一步暗示,说有一句老话,白天在屋里说话,有人在窗外听,晚上在屋里说话,老鼠在洞里听,显然房间里有窃听装置。前几年,中方与俄罗斯有关公司谈一宗买卖,双方为价格争论不下,俄方代表说,我们先出去一下,你们先商量,我方就在会议室进行最后的讨论,确定了价格,俄方代表一进来就说,按你们商量的价格敲定吧。不打自招地承认了会议室有窃听装置。这种以经济为目的的窃听活动,在市场经济中并不鲜见,有时是防不胜防的。由于窃听活动的猖獗,连美国人都害怕了,1995年美驻俄使馆遭到火箭的袭击,墙内反窃听系统破坏严重,美国人慌了,除了用微波技术扰乱俄方窃听装置外,还在使馆里建了一个用特殊钢材制成的密室,供讨论秘密事项使用,美国人还不放心,中情局委托设计太空穿梭机的专家,将太空舱精密技术用于预防窃听。所以,从保密的角度说,时刻绷紧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这根弦,应该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无孔不入的窃听技术 现代的窃听技术已经到了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钢笔式、纽扣式、领带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遥控、跳频、自动停止也十分普遍,红外激光窃听器甚至可以通过声波来还原声音。有一种“听诊窃听器”,可以用吸盘将话筒和发射机固定在窗户、墙壁或地板上,还可以通过50厘米的墙壁进行窃听。高科技使窃听器越来越小,甚至米粒大小的窃听器,也可以用专用手枪从25米处至30米处无声地射进墙壁,窃听周围15米至20米距离以内的谈话。据报道,美国一家公司为了窃取竞争对手内幕,竟然在一只苍蝇背上装上了窃听器,从锁眼里塞了进去,飞入正在开董事会议的房间里。可以想象窃听技术是多么高超和先进。 在苏联时期,美国人给驻美大使馆送过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个造型很美的老鹰,大使非常喜欢,把它摆在客厅,使美国人通过这只老鹰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情报,直到三年后被特工发现,但为时已晚。同样,苏联人也不甘落后,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少先队员把一枚珍贵的美国国徽送给美国大使,这枚国徽在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一挂就是15年,若不是赫鲁晓夫一次不小心的讲话,大夸苏联技术人员高超工艺说走了嘴,还不知有多少秘密被苏联人员窃听去。 中情局有一个叫“D处”的精锐小组,人数大约百人,它的工作就是在电话和室内安装窃听器。美国是世界窃听大国,据有关方面估计,他们用于窃听的经费每年至少在八十亿美元。美国发射的各种间谍卫星,截获各种太空电话信号来进行分析,他们不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而且有雄厚的财力作保证,这些计算机可以通过扫描、搜集目标电话或交换机号码,对密码进行解密,以获得情报的真实内容。最近,他们又投入巨资研究设计一种能够识别语言、录下电话、归纳谈话内容的软件,编出一种能够识别噪声,且在目标出现时,能够同时实施监听和录音功能的计算机程序。 窃听器材的泛滥也是祸害之一。据《财富》杂志报道,目前美国有几十家零售商店在互联网上提供微型录音录像设备,以及反监视监听设备。有可以藏在领带后面或藏在棒球帽下面的摄像机,能把电视信号送到500英尺的VCR(盒式录像机),甚至花上1000美元,还可以买到索尼的EVO,世界上最小的摄像机,这种摄像机可以在0.0625英寸的小孔中进行窥视。可以说,只要花钱,窃听器材应有尽有,就像买BP机那样简单。在中国,偷偷地出售窃听器材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这种情况会愈演愈烈。 从三十年前的《对话》,到二十年前的《碎片》,再到今天的《维基解密》,美国人用行动和电影艺术手法再现了不同时期的窃听样式,但内容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窥探秘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生活的。从高科技的卫星到互联网的黑客,从有线监听到无线探密,从用于政治的到用于经济的各种手段,从窃听“隐私”的个案到有目的的情报活动,我们正被各种窃听包围着。呼机、手机、互联网、专用网,电话、电脑、传真,我们一刻也离不开这些现代化的手段,逃避是不可能的,只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牢牢记住《保密法》,我们才能在日益强大的窃听新技术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都跑不掉》这部稿子,每一篇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有没有你?只有自己知道。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窃密手段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很多是我们不知道的手法。有些人认为,现在没有什么秘密可保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管技术如何发达,只要我们牢记保守国家秘密的观念,我们依然可以做到不泄密。无论技术如何发达,保守国家秘密仍然十分重要,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线。本书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蓝盾》2001年第8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