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编著的《季羡林品读人生(共7册)(精)》内容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既有季羡林清华读书时的真情流露,也有中年的勤奋探索,更有晚年的彻悟与深情。本套书便于读者较为完整的领略季羡林先生整体学术思想、人生感悟、内心情怀和箴言隽语。对于喜欢季羡林的读者来说,是一套必须要入手的收藏佳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季羡林品读人生(共7册)(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季羡林编著的《季羡林品读人生(共7册)(精)》内容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既有季羡林清华读书时的真情流露,也有中年的勤奋探索,更有晚年的彻悟与深情。本套书便于读者较为完整的领略季羡林先生整体学术思想、人生感悟、内心情怀和箴言隽语。对于喜欢季羡林的读者来说,是一套必须要入手的收藏佳品。 内容推荐 季羡林编著的《季羡林品读人生(共7册)(精)》套装书共七本,为六本散杂文集加一本笔记书。包括《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当时只道是寻常: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和《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以及笔记书《此时此地此心》。整套书精心设计,体例均衡,各有侧重。 目录 此情可待成追忆 编者的话 代序 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卞毓方 第一辑 季羡林的清华缘 清华颂 我们是暂时的,但清华却会永存 爱国必自爱校始 温馨的回忆 清华梦忆 清新俊逸的清华园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节选) 入清华 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 终生受用的两门课 我的老师们 1930-1932年的简略回顾 第二辑 清华园日记选 第一次看梅兰芳表演 谪吴宓 参与办《大公报·文学副刊》 开学典礼 “华北副叶”投稿 游西山 第一次见胡适先生 评中国作家 论诗 读荷尔德林诗 听课心得 参加文学季刊社聚会 体育锻炼 看狮子座流星雨 考试 思母情 发愿留德 心声 清华风景 第三辑 季羡林的北大情 春满燕园 燕园盛夏 春归燕园 我和北大图书馆 汉城忆燕园 我看北大 我和北大 怀千岁之幽情,忆百年之辉煌 梦萦红楼 巍巍上庠,百年星辰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 北大时间最短的副教授 在北大找到了出路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第四辑 北大红楼日记选 接到汤用彤先生通知被聘为北大教授 收到北大寄来的聘书 同蒋豫图谈时局 赴北大任教 在北大第一次见胡适 到清华替陈寅恪先生看房子 写研究计划 到隆福寺买书 出任东语系主任 陈寅恪到北平 北大领薪水,听胡适演讲 到汤用彤先生家过年 到陈寅恪先生家开书目 到陈寅恪家议定书价 去陈寅恪先生家付书款 回济南 风物长宜放眼量 编者的话 第一辑 我的国学观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国学漫谈 中国的书院与教育传统 作诗与参禅 从中国文化特点谈王国维之死 推荐十种书 第二辑 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的内涵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新解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第三辑 要拿来,更要送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拿来和送去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从哲学角度看中餐与西餐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第四辑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与国学 议论东西方文化的意义 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五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东学西渐与“东化” 东方文化拯救人类 一花一世界 序 第一辑 这些人,那些事 母与子 老人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WaLa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两个乞丐 我的女房东 三个小女孩 第二辑 我的动物朋友们 兔子 加德满都的狗 乌鸦和鸽子 神牛 咪咪 老猫 咪咪二世 喜鹊窝 一只小猴 鳄鱼湖 第三辑 一枝一叶总关隋 马缨花 夹竹桃 槐花 神奇的丝瓜 幽径悲剧 二月兰 清塘荷韵 从南极带来的植物 石榴花 第四辑 任时光匆匆流去 雾 月是故乡明 园花寂寞红 人间自有真情在 奇石馆 听雨(一) 听雨(二) 第五辑 人生的驿站 重返哥廷根 梦萦未名湖 梦萦水木清华 我爱北京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第六辑 逝者如斯夫 黄昏 回忆 寂寞 晨趣 逛鬼城 时间 笑着走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代序) 第一辑 聒碎乡心梦不成 ——季羡林忆故乡与亲人 寻梦 我的童年 赋得永久的悔 寸草心 一条老狗 元旦思母 忆念荷姐 第二辑 怅望天涯涕泪遥 ——季羡林忆师长 西谛先生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悼念朱光潜先生 悼念曹老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回忆雨僧先生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 ——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回忆陈寅恪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痛悼钟敬文先生 第三辑 也同欢乐也同愁 ——季羡林忆同学与朋友 忆章用 怀念衍梁 哭冯至先生 怀念乔木 悼组缃 悼许国璋先生 悼念邓广铭先生 悼念赵朴老 追忆李长之 悼念周一良 痛悼克家 第四辑 沉思往事立残阳 ——季羡林忆往抒怀 八十述怀 我写我 新年抒怀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牛棚杂忆》自序 我的家 回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 编者的话 代序 1946年5月1日一1946年5月13日香港 1946年5月19日一1946年6月2日上海 1946年6月3日一1946年8月29日南京 1946年8月30日一1946年9月20日上海 1946年9月21日一1947年7月15日北平 1947年7月16日一1947年9月1日济南 1947年9月2日一1947年10月5日北平 中流自在心 第一辑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关于修养 老少之间 容忍 三思而行 漫谈消费 牵就与适应 一寸光阴不可轻 做人与处世 修养与实践 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 老年十忌 谈礼貌 反躬自省 满招损,谦受益 老年四“得” 难得糊涂 从小康谈起 同胞们说话声音放低一点 第二辑 有所为,有所不为——关于品质 尊师重道 漫谈撒谎 趋炎附势 谦虚与虚伪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 道德问题 谈孝 坏人 论说假话 有为有不为 漫谈伦理道德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 寅恪先生二三事 漫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第三辑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关于心态 赞“代沟” 忘 傻瓜 世态炎凉 毁誉 长寿之道 缘分与命运 论压力 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与倒霉 长生不老 我的座右铭 知足知不足 隔膜 论“据理力争”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死的浮想 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 三进宫 第四辑 愿生生世世为中国人——关于爱国 寻根漫谈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 谈中国精神 中国的民族性 漫谈出国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爱国与奉献 再谈爱国主义 此时·此地·此心 试读章节 我现在不是在谈北大和清华的对比问题,而是在谈清华,特别是清华的“旧影”,北大暂且不去谈了。 清华的“旧影”有什么可谈的呢? 在这里,我必须又要扯远一点,否则问题就说不明白。我曾应《光明日报》韩小蕙小姐之邀,写过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题目是她出的,文章是我写的,形似科举,宛如八股,因此名之日“赋得”。题与心合,正中下怀,于是笔走龙蛇,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生平快事。此文得到了意外的——其实也是意内的——强烈的反响,得到了最高文学奖,获得了大量的读者和爱好者,至今还能接到读者的来信。其中一封信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这是武汉大学的两位研究生写来的,文笔流利畅达,感情诚挚恳切,可见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文学造诣之高。他们提出了一个观点:爱国必自爱母始。这观点多么平易近人,但又是多么石破天惊;多么明白易懂,但又是多么切中肯綮。乍读之下,我的心立即颤抖起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想把这个观点引申一下:爱国必自小处爱起,必自近处爱起,必自身旁爱起。国家是一个大概念,几乎是广阔无垠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之所以爱这个广阔无垠的国家,存在决定意识,这个爱必有决定之者。笼统说起来,决定之者也并不难找。我们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我们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有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几千年中,我们大都有“边患”,受到最初是外来民族(今天有的已经融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侵扰,甚至屠杀,我们产生了世界、历史上最多的最著名的爱国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我们这个国家是必须爱的。有这样的国家而不爱,是违反天理、违反人情的。 但是,正如我在上面所说的,国家这个概念毕竟太大了。我们每天在国家中,我们又往往会感到见不到国家在哪里。我们能够见到的,能够感觉到的往往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只有感到身边的人和事可亲可爱,才能推而广之,大到一个城市和一个地区,最后大到国家。这样产生的爱才真正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才真正是具体的,才真正能持久。爱国必自爱母始,就是一个最好的最具体的例子。 爱国必自爱母始,这一点已经成为事实。爱国为什么不能自爱校始呢?只要读一读这一部《清华旧影》,就必须承认爱国也能从爱校始的。 试读本书中选入的文章,不管是“校史沿革篇”,还是“清华求学篇”,或是“逝者如斯篇”,篇篇怀旧的对象不同,抒发的感情不同。但是,不管有多少小“异”,却有一个大“同”。我们写这样的文章,绝不是仅仅想“发思古之幽情”,我们回忆“旧影”,我们另有新图,我们获得了全新的收获。我们回忆水木清华,我们回忆良师益友,我们回忆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我们回忆一切美好的东西,所有这一些回忆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温馨。我们的母校清华是极端可爱的,由不得我们不去爱她。但是清华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西山紫气,东海碧波,共同成为清华的屏障和背景。这些都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由不得我们不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爱国必自爱校始。 “难道你们这一部书是只给清华人看的读的吗?”我仿佛听到有人这样质问了。我敬谨答日: “不是,绝对不是!”清华非清华人之清华,她是全国十几亿人口的清华,谁也没有权力把清华据为己有。况且,以中国之大,除了清华外,还有许许多多别的大学,哪一个大学的人不热爱自己的学校呢?再况且,以中国之大,除了大学以外,还有别的组织机构。除了组织机构以外,还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广大的地区。如果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地区和机构,都爱自己的学校,这一些都是极其珍贵的“小爱”。如果清华人以外的人也都读一读我们这一本绝非专为清华人所写的书,他们也都会感受到一种温馨,一种爱。把这些“小爱”融合在一起,一定会孕育出一种其大无垠的“大爱”,大家共同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1998年7月29日 序言 序 2011年,恩师季羡林先生百年冥诞前不久,我恭赴山东临清康庄镇官庄村叩祭,家乡的人民和政府修建了庄重高洁的憩园。在那里,恩师、师母和家族的先辈安息在一起。恩师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母亲的身边。 站在恩师儿时嬉水的池塘边,站在恩师儿时攀援的老树下,脑海里浮现出的尽是恩师晚年悲天悯人的眼神。 终其一生,恩师都是一位高校中的专业学者,所从事的专业冷僻到罕有世人知,纯粹到几无烟火气。 然而,恩师更是一位有真性情、大情怀的人。他在无数场合曾经说过:“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正因为此,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等“宏大问题”也一直是恩师思考的对象。特别是到了晚年,恩师基本以解放军301医院为家,无论是身体条件还是资料条件,都不允许恩师研究毕生挚爱的专业学术问题了,他思考的“宏大问题”除了众所周知的大国学之外,当属“和谐说”。 恩师对“和谐”的思考有一个似乎未被注意的背景,那就是国学泰斗钱穆先生在台湾去世前,提出中国文化最具价值,并且最能够贡献于世界的是“天人合一”观。恩师经常说:“我很喜欢陶渊明的四句诗,实际上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即:‘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觉得这首诗中就充分展现了顺其自然的思想。我觉得‘顺其自然’最有道理,不能去征服自然,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要跟自然讲交情、讲平等,讲互相尊重,不要讲征服,谁征服谁,都是不对的。” 恩师在晚年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恩师的答案是:“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谐这一伟大的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希望全世界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从中国文化的传统来说,我们是不讲弱肉强食的。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都是我的伙伴。这就是中国的思想。‘和谐’这个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不过,我发现很多人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恩师所倡导的“和谐”是有三个层面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当下很多人的“和谐”观还仅仅局限在前两个层面,罕见有人关注到“和谐”的真正基础——“人内心和谐”。而正是这个“人内心和谐”,又使得恩师回到了思考这个问题的起点。恩师作为世纪老人,也坦言自己也是一个“世故老人”,深知“人内心和谐”的艰难不易。有一次恩师和友人谈到这个问题,慈眉善目的恩师瞬间变得严肃起来,略带忧虑地讲道:“和谐是一种文化。我要讲的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而个人合一很重要,讲的是个人修养。读小学的时候,我就上过一门课,叫‘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恩师一贯赞成,在晚年更是特别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他心目中,这是“和谐”的起点和必由途径。 恩师西行已有三年了,我相信,思考恩师生前思考过的问题,是最好的缅怀和纪念。《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这本书,选编了恩师生前各个年龄段写就的散文,这些散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承载着恩师“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仁者情怀与和谐理念。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恩师最大的魅力,就是仿佛无法用堂皇的语言来言说他的魅力。用在恩师身上的形容词,最合适的大概还是纯粹和平淡。”我相信这本书中的文字,如同恩师的品质,以其纯粹和平淡给人带来启迪和感动,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和谐,并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和谐。 钱文忠 书评(媒体评论) 恩师最大的魅力,就是仿佛无法用堂皇的语言来言说他的魅力。用在恩师身上的形容词,最合适的大概还是纯粹和平淡。我相信这本书中的文字,如同恩师的品质,以其纯粹和平淡给人带来启迪和感动,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和谐,并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和谐。 ——钱文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