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广西文物/文化广西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广西文物》为“文化广西”丛书遗存系列中的一册,书中荟萃广西文物的珍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回顾总结广西文物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成果,从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部分介绍广西历史文化的精彩片段,讲述广西源远流长的史前时期、瓯骆交融的先秦时期、多元一体的秦汉至明清时期、风云激荡的近代等的文明及走向世界的申遗项目,呈现广西文物的精彩与神奇,展示广西先民创造的文化瑰宝。
目录
源远流长——史前时期
混沌初开
文明先河
瓯骆交融——先秦时期
骆越世居
礼乐南传
越风西渐
多元一体——秦汉至明清时期
筑土成城
事死如生
土火结晶
熔石为金
石语墨影
桂筑华章
风云激荡——近代
共御外侮
碧血初心
走向世界——申遗项目
梦幻花山
碧海扬帆
渠通湘漓
传奇侗寨
后记
序言
广西地形地貌多样,岩
溶发育,南濒北部湾,河流
众多,山清水秀,气候温暖
湿润,生物资源丰富。秀丽
的八桂大地,孕育了灿烂的
广西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
多彩的珍贵文化遗产;旖旎
的山水之间,点缀着广西悠
久历史文化的文物古迹,记
录着人类从远古走来的历史
,散发着广西历史文化的独
特魅力。这一切,将通过《
广西文物》呈现在我们面前

广西文物工作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十分微弱
的。虽然早在1934年就成
立了广西省立博物馆,且适
逢兴安宋代大塔倒毁,从地
宫中获得一批珍贵文物,但
是因抗日战争时辗转躲藏,
这批文物大部分已散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
分重视文物事业。自1960
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
管理委员会指导全区开展文
物普查,于20世纪60年代
完成了南宁、梧州、玉林、
桂林地区的文物普查,80年
代完成了柳州、百色、河池
、钦州地区的文物普查,逐
步摸清了广西的文物家底。
2007年,开始进行第三次
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最
新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区
不可移动文物有1万余处。
从1954年夏至1957年底
,先后在桂林、贵县(今贵
港,下同)、兴安、藤县、
富钟(今钟山)、梧州等地发
掘清理汉晋墓葬4D0多座,
出土文物11000余件(套)。
1958年,调查发现了柳城
巨猿洞、柳江人化石和来宾
麒麟山人化石。
20世纪60年代,试掘了
邕宁长塘、武鸣芭勋、扶绥
江西岸、横县(今横州,下
同)西津等新石器时代贝丘
遗址以及梧州宋代钱监遗址
。20世纪70年代,试掘了
南宁豹子头、扶绥敢造、横
县秋江等贝丘遗址,发掘了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钦州
独料遗址、隆安大龙潭遗址
、平乐银山岭战国至汉代墓
群、合浦堂排汉墓群、贺县
(今贺州,下同)铺门河东汉
墓、昭平北陀乐群汉墓、北
流铜石岭汉晋冶炼遗址、合
浦望牛岭汉墓、贵县罗泊湾
一号汉墓,清理了恭城秧家
春秋晚期墓,搜集了西林普
驮西汉铜棺墓和铜鼓墓的出
土文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广西文物事业获得了较
大的发展。1979年,调查
发掘了桂林宝积岩遗址和贵
县罗泊湾二号汉墓。1980
年,发掘了柳州鲤鱼嘴遗址
、贵县风流岭汉墓、贺县铺
门金钟汉墓、融安锅铲坪南
朝墓,对左江流域岩画进行
了全面考察。1981年起,
发掘了兴安石马坪汉晋墓群
、兴安严关窑址、武鸣马头
先秦墓群。1990年后,对
兴安秦城遗址进行了两次试
掘,对北流岭峒窑址进行了
正式发掘,对左江、右江流
域的岩洞葬进行了全面考察
。1992年,发掘了柳城大
埔窑址。1993年,发掘了
田东高岭坡遗址。1994年
后,发掘了钟山县燕塘张屋
汉墓群、贵港孔屋岭汉墓、
贵港马鞍岭汉墓、合浦盘子
岭汉墓、那坡感驮岩遗址、
邕宁顶蛳山遗址、资源晓锦
遗址。
进入21世纪后,完成了
百色水利枢纽、长洲水利枢
纽、金鸡滩水利枢纽,桂林
至梧州高速公路、南宁至百
色高速公路、百色至隆林高
速公路,贵阳至广州铁路、
南宁至广州铁路、湘桂铁路
等国家大型基础建设工程涉
及的文物古迹的调查、发掘
、保护工作,发掘了百色大
梅、革新桥,桂平大塘城、
上塔,崇左冲塘、何村,隆
安大龙潭,武宣勒马等百余
处遗址和墓葬群,发现了旧
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大批
遗存,出土了大批石器、陶
器和铜器等器物。结合重要
课题研究,主动发掘了隆安
娅怀洞、桂林甑皮岩、柳州
大龙潭鲤鱼嘴、合浦大浪古
城、合浦草鞋村等遗址,配
合花山岩画、灵渠、海上丝
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
大遗址保护工作,做了大量
的调查、发掘工作,如发掘
了龙州庭城、兴安秦城、合
浦望牛岭汉墓、浦北越州故
城等遗址和墓葬。
至此,广西文物工作陆
续发现和发掘了史前、先秦
、汉代、三国、两晋、南朝
、隋、唐、五代、宋、元、
明、清等各时期的遗址、城
址、墓葬、窑址、岩洞葬,
并出土了大量文物,各级博
物馆、图书馆收藏了32万余
件(套)文物,极大地丰富了
广西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
内容。
《广西文物》荟萃广西
文物的珍品,用通俗的语言
、真实的照片,讲述广西源
远流长的史前时期、瓯骆交
融的先秦时期、多元一体的
秦汉至明清时期、风云激荡
的近代等的文明及走向世界
的申遗项目,呈现广西文物
的精彩与神奇,把我们领入
尘封的历史和岁月,让我们
在历史的隧道中游览、欣赏
广西先民创造的文化瑰宝,
品味其中的艰辛和沧桑,使
我们在惊叹与震撼之余对创
造历史的先民肃然起敬,激
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创造
未来的责任感。
消逝的历史带走了先民
的身影,留下的是蕴含着民
族精神与文化的无价之宝。
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
广西文物只是广西历史文化
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在游览
之中了解广西的历史,在欣
赏之中领略广西文化的精髓
,在探索之中传承广西文化
之魂,在奋发之中创造广西
的未来。
导语
蒋廷瑜、林强、谢广维编著的《广西文物》一书是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出版项目“文化广西”丛书遗存系列中的一册,荟萃了广西文物珍品,呈现了广西文物精彩,介绍了广西走向世界的四个申遗项目,展示了广西“文化名片”。
后记
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弘扬
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
方文脉,凝聚思想共识,增
强文化自信。提升广西优秀
传统文化影响力,广西壮族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了“
文化广西”丛书项目,该项
目为广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100周年的重点文化建设
项目。应广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陈勇辉女士的邀约,我们
承担了“文化广西”丛书遗存
系列中的《广西文物》分册
的编写工作。
在编写本书之前,我们
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从既要
考虑总结广西文物工作的全
面成就,也要考虑普及性、
通俗性、可读性和趣味性的
角度出发,确定了编写的框
架结构及主要内容。我们三
人都长期从事考古专业研究
工作,手头早已收集了大量
第一手资料。于是,我们在
系统梳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以科学严谨和
精益求精的态度,尽力在短
期内拿出了初稿。
在后期的编辑过程中,
我们与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的编辑团队反复开会沟通,
从内容整合、图片甄选到标
题设置、文字表述等各方面
,进行了充分论证,多次修
订、补充和审定,不少地方
甚至多次逐字逐句进行分析
、整理和加工,努力保证本
书的内容质量,确保本书得
以按期付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
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
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
局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与
考古处处长吴兵协调提供所
需资料;还得到了广西壮族
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文物保
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民族
博物馆、广西自然博物馆、
桂林博物馆、梧州市博物馆
、龙州起义纪念馆、东兰革
命纪念馆、桂林红军长征湘
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等
文博系统单位的支持,蓝日
勇、欧波、熊昭明、陆卫、
朱秋平、谢光茂、林京海、
韦卫能、曾燕娟、邓志强、
杨全忠、陈兴华、覃佳玲、
王然等提供相关照片和资料
;还参考了《灵渠》(郑连
第、刘建新著,广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2018年出版)、《
合浦汉墓》(熊昭明、富霞
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出版)等图书,广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团队
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
辛勤的汗水。在此,一并致
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广西历史悠久,文
物资源丰富多彩,考古发现
成果不断,因此想在一本书
中就能体现广西文物工作成
就、文物全貌实非易事,我
们只能尽力挑选其中既有历
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
值,又有一定代表性的精华
部分展示给读者,以呈现广
西文物的精彩与神奇。书中
若有错漏及不足之处,敬请
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林强
2021年6月
精彩页
在美丽的左江两岸,绵延200多千米的陡峭岩壁上,保存着战国至东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赭红色岩画,记录了2000多年前的祭祀场景和岩画绘制活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面貌。岩画、河流、山崖、台地、村庄等,构成了神秘而震撼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位于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和扶绥县境内,由岩画密集分布的、最具代表性的3个遗产区域组成,包括38个岩画点(含109处、193组岩画共4050个图像)及周边自然要素,遗产区面积6621.6公顷。其独特的景观构成模式、神秘的岩画图像表达、巨大的画幅规模、不可思议的作画位置,展现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独特性及体现的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是岩画艺术文化景观中的杰出范例。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人选《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填补了中国没有岩画类世界遗产的空白。
左江花山岩画作画地点选择在临江并离江面15~100米的峭壁之上,高崖绝壁,江水深渊,主要代表是宁明花山岩画、棉江花山岩画等。其中,宁明花山岩画是目前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为居住在左江流域的骆越民族所绘制,其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历经了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凡左江流域各处岩画上所见的图像,在花山岩画画面上几乎都可以看到,而且许多画像为其他岩画点所未见。
岩画图像大致有人物、器物、动物三大类。人物图像是左江花山岩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图像,皆采用色块平涂法绘成,有正身和侧身两种,形态和姿势相同,为两手屈肘上举,两腿叉开呈半蹲姿势。器物图像有铜鼓、环首铜刀、羊角钮钟、青铜剑等。动物图像可分为犬类和飞禽图像,其中犬类图像数量较多。岩画典型的组合是以正身人像、侧身人像构成主体,辅以犬、铜鼓、刀、剑、钟、船、太阳等图像;每一组正中或上方位置人像多为腰挂刀剑、头上有兽形装饰,配有坐骑的数米高巨人,其威风凛凛地居高俯视着击鼓弄乐、纵舞狂欢的人群,应为部族首领或活动的指挥者。仰视岩画,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铜鼓声声,人欢马跳,群情激奋,欢声雷动。一个个赭红色图像组成的画面,既像庄严隆重的祭祀场面,又像钢筋铁骨的兵马阵,还像先民们狩猎归来的丰收欢乐图。这些岩画构图与人物造型勾画出一幅幅内容丰富、意境深远的画面,或许是巫术文化的遗迹,真实地反映了已经消逝久远的骆越社会的活动情景。
左江花山岩画就像是一本还没有被破译的天书,至今还有许多令人无法解开的谜:花山岩画所传达的内容是什么?在2000多年前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在这高耸陡峭的岩壁上,这些图像是怎么画上去的?人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画,有何目的和意义?花山岩画已历经2000多年风雨侵蚀,为何色彩还能如此鲜艳?古人用的是什么颜料?……一系列疑问,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
对于这些岩画是如何画上去的,有人认为采取自下而上攀缘法,即利用岩石裂隙、崖壁上部或下部的树枝、树根等,攀缘而上到达作画地点的方法;有人认为采取自上而下悬吊法,即以绳索、藤条之类为辅助工具,利用岩石裂缝、树根等,从崖壁顶部悬吊攀缘而下以到达作画地点的方法;有人认为采取高水位浮船法,即在山洪暴发、江水上涨之时,利用高水位浮船或木排到崖壁下作画的方法;还有人认为采取直接搭架法,即在坎坡上搭建一定高度的木架,作画者攀在木架上作画的方法……但这些猜想都不能完美地解决登高绘画的问题。
而关于花山岩画的内容,又是另外一个不解之谜。由于花山岩画历史久远,又缺少相关文献记载,有人认为岩画是骆越首领用以显示统治力量,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的;有人认为骆越人绘制岩画是为了祭祀神明;有人认为岩画描述的是骆越人抗击外敌人侵战争胜利的庆祝场面;有人认为岩画表达了骆越人祈求上天保佑其兵强马壮、社会繁荣;有人则认为岩画是骆越人用来镇河妖,祈求风调雨顺的……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左江流域岩画长廊,以其岩画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具有浓厚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从岩画中,不仅看到了骆越人的绘画艺术成就,还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的内容和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奋斗的精神。
P165-17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