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广编著的《四川抗战小说史(1931-1949)》旨在总结勾勒1931年9月18日至1949年9月30日间四川作家所创作的抗战小说以及发表在大陆的四川抗战小说的发展史貌。对于前者,笔者将凡是四川出生的作家在这一时间段创作的抗战小说都列入本书讨论范围,无关乎彼时的空间,地理;而后者即“四川抗战小说”则关乎一定的空间、时间、地理。
陈思广编著的《四川抗战小说史(1931-1949)》以抗战时期四川作家的小说创作为例,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四川抗战小说的审美品格与创作风貌,深入分析了四川抗战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历史价值与伟大意义,揭示了四川抗战小说对于当下的现代启示,为人们重新认识四川抗战文化的历史价值提供了新视阈。
绪论
第一章 局部抗战时期的四川抗战小说
第一节 局部抗战时期的四川抗战短篇小说
第二节 局部抗战时期的四川抗战中长篇小说
第三节 局部抗战时期四川抗战小说的创作特点
第二章 全面抗战初期的四川抗战小说
第一节 全面抗战初期的四川抗战小说检视
第二节 浩繁而通俗的国难史:张恨水的抗战小说
第三节 文协征文与获奖抗战小说
第三章 全面抗战中期的四川抗战小说
引言
第一节 抗战小说的另一种维度:陈铨的抗战小说
第二节 抗战初期民众觉醒的心灵史诗:吴组缃的《山洪》
第三节 其他作家的抗战长篇小说
第四章 全面抗战后期的四川抗战小说
引言
第一节 在黑暗世界中冷静探索:沙汀的抗战小说
第二节 描绘中华民族抗战烽火的历史全景:李辉英的抗战题材小说
第三节 抗战环境之下的人性观照与书写:刘盛亚的《夜雾》
第四节 其他作家的抗战小说
第五章 抗战胜利后的四川抗战小说
引言
第一节 战争语境下的文化反省:老舍的抗战小说
第二节 大后方小人物的精神困境:巴金的抗战小说
第三节 抗战小说的巴蜀视野:艾芜的抗战小说
第四节 盆地因兽的灵魂挣扎:路翎的抗战小说
第五节 别具一格的抗战间谍小说
结语:四川抗战小说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四川抗战小说创作年表(一)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