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分类
作者 (澳大利亚)萨拉·娜塔莉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献给母亲的智慧书,做一个有思想的好妈妈。

一本献给所有想在他们做父母的时候能更加从容不迫的人们的书。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是澳大利亚畅销作家萨拉·娜塔莉成名力作,长居亚马逊网上书店亲子类畅销书排行榜。

从心灵上关注新手妈妈,不只是调理好身体,还要调养好心灵,去适应自己的新角色,适应照顾孩子的生活。

新手妈妈的心灵鸡汤,抹去内心的阴霾。

内容推荐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育儿”书。

作者萨拉·娜塔莉兼具母亲与佛教徒双重身份,以育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为经,以对佛法的清明领悟为纬,织出一张修行之网,缀满隐藏在生活角落里的美与感动,带读者体味其中的安宁与开阔。

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 我在何处?

第二章 我往哪去?

第三章 我是谁?

第四章 我的孩子是谁?

第五章 这就是全部吗?

第六章 当下一刻的要求是什么?

第七章 我该怎么应付家务活?

第八章 我能改变我的方式吗?

第九章 我该如何处理我的消极面?

第十章 我如何才能做到最好呢?

结束语

附录1 关于空性的教导

附录2 通往平静途中的停留

致谢

译后记 有母爱,就有成功

试读章节

第一章我在何处?

开车载着一群吵吵闹闹的6岁小孩去足球训练场时,我突然被一种心绪所击中——回到我20岁的时候来看我现在,该有多么惊讶啊。和别的父母坐在烧烤炉前,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涌上心头:几年以前,我甚至都不认识他们……做妈妈的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当我们突然找到自己时,会被那样的时刻击中。我们会诧异于如今所在的新世界,它离过去的那个旧世界是那么的远:一念及此,我们恐怕都会笑出声来。

有时候,我们会怀念过去的那个旧世界,我们沉溺于过去的自由、青春、那些美妙的夜晚、周末和假日的时光。

有时候,我们望着镜中的自己,看着房间里乱糟糟的景象,或者在凌晨醒来,看着时钟指向三点,会怅然地问自己:我身在何处?

一位佛教徒会给出一个简洁的答案:此时,此地。在当下一刻

对当下一刻全然开放,是我们最好的机会。若能抵制种种诱惑,比如纠缠于往事、做关于未来的白Et梦。我们便可深入地觉察它是什么。活在当下,就在这一刻,如实觉察,看看我们的孩子究竟是谁,注意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全神贯注倾听别人说话。它意味着,说话的时候觉察所说的每一句话,有感觉的时候觉察所感知到的任何感觉,感知我们的感官所接受到的信息。佛陀将活在当下的训练作为通往“更好的生活”的途径。他曾这样说过:

过去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的已经过去

未来还未到来

深深地看着生活

就在此时此地

修行者安住于自由和安定之中

今天,我们必须勤奋

等待明天已经太迟

死亡常常会不期而至

有孩子以后,很多人都会变得非常功利,每天为繁杂俗务所纠缠,忘记了自己还有放松和关注此刻发生了什么的能力。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最大礼物之一,是他们把我们的注意力带回了现在这一刻。小孩子就活在现在,不管过去,也不管未来。他们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一切人和事。如果我们愿意,也可以像他们那样,以一颗初心看待我们周遭的一切。筋疲力尽的父母们,可以让自己安静地躺在自家后院,观察蚂蚁们的活动。如果我们允许,孩子们会教会我们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例如,不带任何动机地做些事情,一种不刻意追求结果的“巧妙的慵懒”。

在《佛化家庭的珍宝:与孩子一起内观》一书中,佛教徒妈妈芭芭拉·盖茨,写到孩子是怎样转化我们觉察的品质的:  在成为妈妈之前,我一直是个喜欢幻想的人,从不觉察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总是忘记关冰箱的门,冲向人群,踩上狗屎,不顾交通规则在车流中乱窜。我总是好像被一股内在的未知力量所驱使,然后突然爆发,完全不管别人的感受。

现在凯特琳“带刺的甜美”激发了我的觉察力。我知道,当她听到这话的时候,不知道会有多高兴飞我了解面对生活的巨大变化时她内心的脆弱,因此当我为她做饭、回答她的问题,或者牵着她的小手过街时,觉察力开始发挥作用。

对觉察的修炼,其中一项是注意我们判断或评估事情的方式。我们总是倾向于以令人愉快、令人不快、中性这三种标签来判断所有事情。任何观察过他们思想的人都知道,那些念头都带着对注意力的需求。有了觉察之后,我们就可以注意这些判断而不做选择,也不为它们所控制。它意味着,注意到并放下我们常规的意见、渴望和清楚辨识真相的倾向。

当然,需要大量的修炼来养成这一习惯,在冥想中练习不做判断的觉察是最理想的方法。我们做这项修炼越多,平等心就会发展得越好。一颗平和的心不会有任何极端反应。

P1-3

序言

对很多入来说,在并不太久的几年前,未来都还是一个谜。让我们回到婴儿期,也许会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不知道未来将要和谁度过此生,也不知道会住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样的工作。现在,我们差不多都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对于该怎样度过未来的岁月,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如何出场和收场的问题都解决了。有些人在毕业20年后的聚会上,拿出了精彩的“成绩单”。

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仍有一些问题在那里。这些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将决定一个家庭的福祉。这段时间,我们的问题关于这些:我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他们需要我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现在,我究竟是谁?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高兴起来呢?除了这些之外,生活还有别的东西吗?我将去往哪里?我会犯错吗?当深思这些问题时,百般滋味会涌上心头,从恐惧到欣喜不一而足。我们已开始在为未来的育儿生涯做准备了。

从我的第一本书《写给妈妈的佛法书》问世以来,当年才4岁的扎克,现在已经8岁了;后来生的亚历克斯,现在已经4岁大了。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跌前的压力,现在都大大减轻了。我不再需要整天忙于换尿布、喂奶、抱小孩,还要保持好脾气,同时梦想着能有一个更整洁的家。我的丈夫玛瑞克是一位工程师,依旧对灵性的东西毫无兴趣。扎克在学校,亚历克斯在幼儿园,每周去3次。所以我有时间在家里写作——为我的那一小部分忠实的读者。

3年前,我迎来了育儿生涯最大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应付一个才出生的小孩,还要加上他那个活蹦乱跳的4岁哥哥。现在,这些都已经不成问题了,这两个小子玩成了一片,虽然偶尔还会斗斗嘴什么的。这两个小宝贝都在喜怒无常的阶段。我也经历了一个转变:从希望时间能过得更快些,到现在为时间的飞逝惊惶失措。我甚至担心,下次看到扎克和亚历克斯时,他们的童年期已经结束了。

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处理4岁大的亚历克斯不停地调皮捣蛋的问题。显然,当父母不在周围时,他的行为是没问题的。但当我们在场时,他的作为就会常常触犯我们定的“天条”。讲个例子吧,不久前,在扎克学校的一场演出中,亚历克斯找到了通往舞台的路径,这小子冲到舞台的中央,转过身去,背对观众,俯下身子,然后在200入的面前,狂扭他的屁股。天哪!

有时我惆怅地回忆从前,当扎克只有亚历克斯这么大的时候,他叫我萨拉,而不是妈妈。这个阶段仅仅持续了几周,但听到你的小宝贝直接叫你的名字,总是叫人感觉不太舒服。而且亚历克斯经常生气,一生气就会叫我蠢蛋。对老公和我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亚历克斯到底是谁,他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把他身上的天赋培养出来吗?而有些时候,问题却是,他的父母能否在这个过程中撑下去。

我们当中的某些入发现,问题只会在慢下来的时候才出现。这些问题往往只会在假期中或生病后才会浮出水面。当一位妈妈不再在心里盘算,什么是最重要的、她的能量应该放在何处时,答案就自动浮现了:她的孩子。也许她会决定拿出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或者向后退一步,留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也许她会意识到,某个棘手的问题需要一个新的解决方式。然而,据那些佛教徒、心理学家、哲学家、学者和聪明的非专业人士所说,最关键的却是我们要留出时间来思考,来保证我们过日子的方式与我们最终想要的方式是一致的。

对父母而言,如果不给这些生命中的大哉问留出空间的话,代价将会是极其高昂的。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一过”听上去似乎有些极端,但检视生活本身使我们更容易满足。这不是说,我们会立刻找到问题的答案,或是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是什么。有可能当我们最终找到答案时,已经花掉了很多时间。然而,这些问题是我们生命的功课。我们要珍视它们,把它们放在心灵的首要位置上,并允许它们让我们变得更开放、更好奇。佛教徒们会用一生去追寻大道,而非假定我们已经非常有智慧。

我们想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无法忍受孩子像无人驾驶的飞机那样,更不用说在负面的环境里,抚养他们长大。相反,我们积极寻求最有用的办法,而拒绝用膝跳反射那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也避免落入偏执和焦虑的陷阱。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是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日子、不同时刻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想成为最好的父母,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孩子每一刻的需求。

……

开始记日记的一年以前,她老公将接受第7次手术,在他住院和出院后,金经历了许多压抑而难熬的日子,好消息是,手术最后成功了。她熬过了这些危机,同时也经历了那些常规考验,比如在孩子白天熟睡时,悄悄把他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在孩子突然生气,不按她所制订的高标准来做的时候,仍然保持冷静。随着时间的流逝,金的日记也向人们展示了她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巨大转变。禅宗的修炼让她以新的方式来看待她的问题、与他人联结的新方式和应对育儿挑战的新办法。

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妈妈,叫苏哈娜·巴扎吉(Subhana Barzaghi)。尽管有一个听上去很怪异的名字,苏哈娜却是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已修习佛法25年。45岁时,苏哈娜已经是两派传承的具格师傅:禅宗和内观。她曾追随那些最杰出的上师学习佛法,并创办了4所禅修中心,有的是独自创办,有的是与入合作。同时在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都开办了一些内观中心。她的职业生涯以助产士开始,现在却是做个人谘商的治疗师。她有个已成年的女儿,但女儿不在家里住。现在她和三个男孩及合伙人住在一起,所以在修行与家庭生活的结合这一块,她绝对是位老师。

就像金和苏哈娜,以及我们周围的很多入学到的那样,妈妈的身份,让你的心通向了一片新的天地。修行也是如此。我们对各种不同的经验敞开:不断地学习,改变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对未知保持开放,同时放下我们所执著的那些事情。修行鼓励我们活在接纳事物原貌的状态中:这些经验教会了我什么?我能看到孩子们在用各种方式帮助我们提升吗?

后记

译后记 有母爱,就有成功

翻译萨拉·娜塔莉的这本著作,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奇特的体验。

首先,作为男性,翻译一本女性作者写给女性的书,要尽力保持女性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味道;其次,做为一个还没有孩子的人,翻译一本写给有孩子的妈妈们看的书,对我是不小的挑战。

在四个多月的翻译过程中,我试着让自己进入这位兼具佛教徒和妈妈双重身份的女人的内心,跟随她的叙述,了解做妈妈的种种酸甜苦辣,其后,又如何应用佛法的智慧来一一化解。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

尤为难得的是,这是一本把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特别是育儿领域的书。近年来,身心灵的出版物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心灵的探索和成长,但却很少看到将灵性的智慧与生活中某一领域密切结合的,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萨拉这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萨拉和所有的妈妈们一样,要面对艰辛生活的挑战。她要承担工作的压力,要做似乎永远都做不完的家务,还要应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接连到来的种种难题,同时,也要面对自身的限制——作为一个凡人,无可避免的贪、嗔、痴,种种习气和业力。

幸运的是,萨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佛教徒。就是这一身份,再加上多年的修行,令她开启了内在的智慧,最终穿越平凡生活的重重迷雾,抵达了喜悦开阔之地。书中,她整合了佛教三大传承的精华。在她这里,佛陀的教诲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和语言上的“口头禅”,而是与生活水乳交融的“生活禅”。佛法不离世间法,她绝不空谈高深莫测的佛法义理,而是将真实粗糙的生活一一袒露,然后用她辛苦寻到的佛法方子,告诉和她同样身陷困境的妈妈们:你可以做个智慧的妈妈,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这是一本关怀妈妈心灵的书。在书里,她采纳了很多妈妈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用一个个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佛陀的教导该如何应用在一位妈妈的生活中。妈妈们也一样需要心灵成长,需要修行,只有培养出那些美好的品质,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活出生命的喜悦和丰盛。

翻译这本书时,心中常有感动。尽管我深知,做妈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忍受很多很多,但如果没有书中的诸多细节,我还真的想象不出妈妈们时常需要面对的困境,如孤独、低落、沮丧,甚至陷入绝望的低谷……

还没有孩子的我,在这本书里,居然有机会过了一把“当妈”的瘾。萨拉用真实的个人体验,描述了很多生活细节,相信很多有孩子的中国妈妈会有共鸣,然后,感叹一句:是啊,就是她写的这样。

有时,我仿佛成为萨拉的朋友,她“邀请”我去她家做客。这个四口之家的生活画面,那些烦恼、冲突、焦虑、辛苦的瞬间,那些喜悦、满足、幸福的瞬间,仿佛电影一样,在我眼前一一闪过。这些就是家庭生活真实的一面。而作为佛教徒的妈妈们,就在这些挑战和烦恼中修行。修行与生活本是一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佛法,犹如觅兔角”。

伯特·海灵格深研家庭关系数十年,他曾说过一句极富洞见的话:有母爱,就有成功。这句话放在这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很多人成年后,在事业和亲密关系上遭遇种种困惑和难题,其根源都在于原生家庭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和妈妈的连接这一块。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人格模式在童年期就几乎确定。那是在与抚养者(主要是妈妈)的微妙互动中形成的。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如以粗鲁的方式和孩子说话、在孩子大哭时忙着做家务、对孩子的亲近渴望没有予以回应等,都是一种对孩子的伤害,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不值得爱的、没有价值的,从而让孩子建立起负面的自我形象,给未来的生活形成限制。

“告诉你一个秘密,没有什么是比妈妈更丰富的了。”这是海灵格另外一个洞见。是的,一切都是妈妈的事。

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妈妈们了解到,她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所以,妈妈们,请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检视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吧。

于我而言,这本书意义非凡,它是在我正式皈依后没多久来到我手上的。想来是佛菩萨的法力,将它送到了我身边。近年来,我读过胡因梦老师的诸多译作,如克里希那穆提、阿玛斯、威尔伯的著作,从中获益良多。也曾读罢掩卷暗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翻译一本这样的书,那该多好啊。未曾想过,这样的机会真的就到来了。由我来译介这本畅销西方世界的佛法生活书,心中既兴奋,又惶恐。

如萨拉书中所说,一切皆是修行。养孩子是修行,写作是修行,我译这本书也是修行。翻译绝非易事。一直仰慕译佛经的鸠摩罗什,他译的《金刚经》,真正文字般若,信达雅皆备,通透明澈。和他相比,我们这些后来入要加倍努力才行。

此书的大部分翻译,都在家里完成。在雪夜的孤灯下,在马友友深沉的大提琴声中,也在妈妈的陪伴下,完成了这部关于妈妈的书稿的翻译。

这本书,是我送给妈妈的礼物。送给妈妈,也送给妈妈的妈妈。送给这个世界上所有背负着生活的艰辛与沉重,却依然乐观坚强的妈妈们。

最后,要感谢凤凰壹力诸位编辑朋友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而我的心意就躺在书中,等待着亲爱的读者们去发现。

是为序。为自己的第一部译作。  辛卯年初春于京郊云台山房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通过自身实践,将修习佛法和做一个亲力亲为的妈妈相结合。她不以佛法“老师”或者育儿专家的口吻说教,而是以故事的形式分享她的日常经验,道出其当下最真实的感受,使她的经验很容易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亚马逊网友埃里克森

本书会让你对育儿这件事有一个全新的观念,甚至会使你更加享受它。

——《星期日电讯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4: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