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霆编著的《童祥苓口述历史(精)》为上海文史研究馆策划的“口述历史丛书”中的一本,采取口述、整理的方式,展现个人的历史。童老通过讲述自四十年代拜师学艺,初涉梨园,与其二哥童寿苓、四姐童芷苓、小姐童葆苓一起使“童家班”扬名京剧界。后出演《智取威虎山》、拜周信芳为师,退休后开餐饮店等经历,展现个人的传奇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童祥苓口述历史(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冯绍霆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绍霆编著的《童祥苓口述历史(精)》为上海文史研究馆策划的“口述历史丛书”中的一本,采取口述、整理的方式,展现个人的历史。童老通过讲述自四十年代拜师学艺,初涉梨园,与其二哥童寿苓、四姐童芷苓、小姐童葆苓一起使“童家班”扬名京剧界。后出演《智取威虎山》、拜周信芳为师,退休后开餐饮店等经历,展现个人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冯绍霆编著的《童祥苓口述历史(精)》一书中,著名京剧艺术家、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扮演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童祥苓老师对其人生、事业、家庭、师友的回顾,从出生讲到当下,以五味杂陈的坦诚和炽热,写出了一代名伶八旬人生的斑斓多彩。大跃进年代掀起唱现代戏热潮,六十年代前期的京剧改革把传统戏带出“翻箱底”的困境,到包括《智取威虎山》在内的全民大唱“革命样板戏”把事物发展推向极致,直至“文革”后剧组解散、不得再唱……口述者以亲身经历,为20世纪现代京剧在上海从滥觞到衰落的历程,画出了清晰的脉络。 目录 编撰说明 一、比哥哥姐姐小了十几岁 二、我要唱戏 三、学戏:小学升中学 四、迷上余叔岩拜师马连良 五、初恋和结婚 六、进了上海京剧院 七、一年要演五百场 八、南云有出典 九、成了小生 十、拜周信芳为师 十一、黄油面包不容易吃 十二、从少剑波到杨子荣 十三、树立杨子荣的形象 十四、张春桥说“童家能有几个好人” 十五、《智取威虎山》搬上银幕 十六、过年时锅里只有青菜 十七、“文革”后期演出情况 十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十九、唱不唱《智取威虎山》 二十、上海京剧院第一个承包队 二十一、从《甲午海战》说起 二十二、退休之前 二十三、小童餐饮部 二十四、兄弟姐妹又少一人 二十五、美国之行 二十六、和谐温馨的晚年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比哥哥姐姐小了十几岁 我家祖籍江西南昌,祖父童泗泉当过吉林官产处长。外祖父广东南海人,据说入股了双妹牌花露水。两家条件都比较好,供子女上大学不成问题。但是,到了父母那辈就落魄了。父亲童汉侠是个大学生,天津法政学院毕业,早先供职军界、政界。以前家里有一张照片,是父亲和孙中山在一起,很宝贵的,“文化大革命”以后找不到了。父亲后来没有固定职业,靠为报纸写稿子赚点稿费贴补家用。那时家庭生计主要靠我母亲陈倩颖。她在娘家的时候也是大小姐。我有一个姥姥,老管母亲叫五小姐,管父亲叫五爷。长大了,我问了母亲,才知道姥姥是丫头收房,母亲是正房出生,所以就叫小姐。母亲在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与邓颖超、刘清扬同学,后来在小学教书,有固定收入。 我有四个哥哥姐姐:大哥侠苓、二哥寿苓、四姐芷苓、小姐姐葆苓,我叫她葆姐。为什么我管大姐姐叫四姐呢?因为我们家是大排行,男女一起排下来的。原来还有个三哥,夭折了。 哥哥姐姐们年龄相近,我却比他们小了十多岁。为什么呢?因为葆姐之后,母亲怀过三胎,都打掉了。懂事后,我想知道为什么独独留下了我?娘说,打掉三胎后几年都没有怀孕,没想到四十多岁又怀上了我。和父亲商量来商量去,想到这是最后一胎了,就留个小的吧,所以就有了我。 真是好险啊!如果早几年怀上我,或者父母还认为是个负担,我就到不了人世。也许就是这个道理,我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多灾多难。幸好上天又赋予我逆来顺受、与世无争的个性,让我携妻带子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走了讨来。 1935年我出生时,家在天津虹桥区的鼎新里。到我记事的时候,家境很贫困。那会儿父亲经常失业。大哥二哥为了帮父亲找工作,常常深夜到街上贴小海报。有一次,他俩上街贴海报,在法租界被抓到巡捕房。父亲赶紧去解释清楚,才放了出来。 为了多挣钱,母亲在慈惠圣功小学兼教多门课程。就这样还不够养家,还得做教馆,下了学到人家去辅导,就像现在的家教。还不止一家教馆,有好几家。旧社会教书是很清苦的,她赶来赶去舍不得花钱乘车,一直是步行,走出了许多鸡眼。小时候,我经常看娘用热水泡脚,拿薄刀片修长满了鸡眼的双脚,不修就疼得走不了路。我站在边上看着,生怕娘割伤了自己。娘也看出我的心思,总是安慰我。我年纪虽然小,但她的劳累辛苦早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一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晰记得当年景象。母亲六七十岁了,还拿个刀片划鸡眼。我说你找个修脚师傅不好么。她不答应,都是自己削。那会儿家里挺有钱的,完全有条件,但是她还是自己来。我很揪心,感觉母亲很苦,她的脚都是为了我们几个孩子才弄成这样的。娘是天下最好的母亲。 哥哥姐姐都很孝顺懂事。大哥读书时总是捡同学扔掉的铅笔头,用竹管接起来用。当时有奖学金,只给前几名学生。为了得到奖学金,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二哥上学时,学校规定要穿校服,家里给做了一套。他知道来之不易,穿上校服就小心翼翼,不敢弄脏弄破。一回到家,马上脱了叠平放好,第二天再穿。有时因为交不上书杂费被老师训斥,为了不让娘着急难过,二哥总是将委屈忍在心里,娘往往要等接到学校的最后通知才知道。 P1-2 序言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6月,首任馆长张元济先生由毛泽东主席提名、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聘。建馆六十余年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由历任市长共延聘近1200名馆员。馆员专业遍及文化历史、金石书画、新闻出版、教育学术、戏剧电影、传统医学、传统体育等多个领域,多以深邃造诣、杰出成就和一定的社会影响,成为专业翘楚乃至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之士。他们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所经历蕴积的波澜起伏、经验见识和丰富阅历,是具有多重价值的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 为了充分发掘文史馆馆员群体所特有的珍贵而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保存历史记忆,记录时代风云,推动口述历史研究工作,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著名历史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姜义华和熊月之先生联袂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即聘请沪上学有专长的十位文史学者担任特聘研究员,启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编撰项目。为了保证丛书的整体质量,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确定以下编撰原则: 一、丛书主要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适当选取符合要求的馆外人士为访谈对象(即口述者)。 二、丛书恪守口述历史征集途经和开展过程的规范性。凡列选书目,概由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先根据相关原则选取访谈对象。征得同意后,由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约聘的撰稿人拟定采访提纲,经中心审议和口述者认同后付诸实施。访谈结束后,由撰稿人在文字笔录对比录音、影像的基础上整理成文,最终由口述者本人修订定稿。 三、丛书注重口述历史区别于一般“自传”或“回忆录”的独特性。访谈范围涉及口述者家世、经历、事业、交往、见闻等多个方面,尤其重视本人在场或参与之所历、所见、所闻、所传、所思,具有历史价值却缺乏文字资料的内容。 四、丛书本着客观的态度保存口述者的记忆。由于认识水平和记忆偏差,其内容可能与事实有出入。撰稿人应对口述中出现的人、地、物名及时、空、事件等进行必要的核对,尽量减少常识性错误,必要时可加以注释论证,亦可视具体情况在正文后面附录口述者活动年表等相关资料。 五、丛书在整理成稿并交付出版时,除了部分内容因涉及敏感暂不公开,或不得已而有所技术处理外,应努力保持资料原貌,切忌依据主观价值标准任意删除或更改,以此体现对口述者、对口述历史的尊重,同时也给口述资料的使用者保留可供继续解读和分析考证的空间。 六、丛书按照以图辅文、以图证史的原则向口述者征集和选用图片,包括照片、书信、手稿、字画、实物摄影等各种形式的图像资料,基本要求是:图片题材应该与口述内容直接关联,图片质量应该达到刊用水准,图片说明应该以新闻报道原则来撰述,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基本齐全。 我们热忱希望丛书的编撰出版能拓展史料搜集的范围,能丰富读者对历史的认知,也衷心希望大家对我们编撰工作中存在的疏漏或差错,不吝批评指正,以利于口述历史的健康发展。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2015年6月 后记 时光倒转五十年,《智取威虎山》先是京剧,后来又拍成电影,扮演杨子荣的童祥苓炯炯有神的眼睛,标志性的鼻子,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20世纪80年代和他有了次比较近距离的接触。我父亲是老戏迷,那时老去听京剧名家的讲座。童祥苓去黄浦区文化馆讲过,正巧是我陪父亲去的。印象中,他个子不高,眉宇间英气依旧,就是演杨子荣的。 这次为他做口述历史,与心仪已久的演员真正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吸引我的,不再是外形,是他的精气神了。 第一次上他家,获赠他写的《“杨子荣”与童祥苓》,让我初识与印象不一样的童祥苓。与诸多京剧世家出身的演员不同,童家班兄弟姐妹没有祖上演戏的老本可吃,都是因为爱好才人的行。童祥苓比哥哥姐姐幸运,学戏时家里已经有条件为他礼聘名师,接受严格的正规训练。他的成功,固然有一系列常人难遇的机遇,更多来自他的悟性与勤奋。更加打动我的,是他舞台上光鲜形象与舞台底下难堪遭遇之间的强烈对比,让我产生了一定要做好这次口述的迫切愿望。 我向他申明:“你想讲的尽管讲,不想讲的完全可以不讲。”因为,我知道他心中有着太多的创伤。出乎我的意料,他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完全没有任何顾忌。老先生口才好,语言流畅幽默,非常投入。讲他的演艺事业,讲他的家庭生活,讲他的人生际遇,讲到高兴的地方不由自主地会笑出声,讲到难过的地方也会哽咽着强忍心中的痛楚。可惜现在整理出版的只是文字,无法传递口述现场的全部信息,好在文史馆保存了全部口述录像,幸运者或许有机会领略他口述时的风采。 为了避免他的爱犬干扰,口述是在文史馆做的,总共十一次,每次都在三小时以上。他年近八秩,又身患多种疾病,不能过于劳累,我和文史馆工作人员章洁常常不得不打断话头,让他停下来喝口水,稍微歇一歇再继续口述。每次口述之后,章洁根据录音打出文字稿,我据以整理校订,下次交给他过目确认,三个人配合得很默契也很顺利。有时还开开玩笑,为紧张的工作增添了乐趣。一次他来文史馆路上买了萝卜丝饼,休息时塞给我。我刚说了声不要,他马上睁大眼睛说,“上次巧克力好吃你就吃,萝卜丝饼不好吃就不吃!”引起一场哄笑。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角自风流!”他的口述历史做完,我脑子里突然涌出这副现成的联语,只是改了一个字。名角风流,不尽在舞台;始终不脱本色,岂非英雄。能为这样的名角做口述,的的确确是我的幸事。 我要感谢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要呼吁,这件好事还要继续下去,让读者感知更多名家的多彩人生,更深体味生活的五色斑斓。 当然也要感谢上海书店出版社,它的编辑从开始就参与其中,为这部口述史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还得感谢童祥苓夫人张南云,几十年他们夫妇相扶相持,就是这次为口述史选配照片,她也出了不少力。 最后还得感谢章洁,她及时的文字转录,以及对数不清的琐事周到的安排,才让这个课题能有今天的结果。 冯绍霆 2015年5月2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