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万峰、侯成德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5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二战的产生、发展、转折和结局的二战史。本书认为,二战开始时,仍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1940年,丘吉尔成为英国首相,戴高乐举起“自由法国”旗帜,英、法抛弃绥靖政策,认真抗击法西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才开始形成。本书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各个战场的实际进程和各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用一半以上的篇幅,概述了欧亚中小国家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业绩,打破了国外某些著作中宣扬的欧美中心主义和大国主义。这些主义的特点,或是夸大本国在二战中的地位,或是宣扬本国在二战中“解放”其他国家人民的“救世主”作用。本书与以往某些著作将中国抗日战争史看成是脱离于二战之外的一场孤立的战争不同,力图将中国抗日战争融于整个二战之中,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应有的评价,正是中国抗日战争牵制和消灭了日本陆军的主力,在战略上支援了苏联的抗德战争和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对日作战。
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万峰、侯成德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5版)》共十五章,在纵的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包括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绥靖政策和希特勒“闪电战”在欧洲的得逞、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转折、第二战场开辟及苏军直捣柏林,等等;在横的方面,详略得当、恰如其分地论述了欧洲、非洲、亚洲以及太平洋地区各个战场,特别是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国外大多数的二战史著作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作为中国人为中国读者编写的二战史,对此进行了如实的阐明。
战争固然首先是军事行动,但战争的力量是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本书的重要特点就是把二战史作为综合性的历史来写,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史。
序言
第一章 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章 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和中国全民抗战开始
第三章 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闪电战”在欧洲得逞
第五章 中国抗日战争的初期相持阶段
第六章 苏德战争开始。德军“闪电战”逐渐破产
第七章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转折
第八章 中国和亚洲其他各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第九章 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第十章 美英法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的胜利
第十一章 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十二章 美英开辟第二战场
第十三章 苏军大反攻,直捣柏林
第十四章 1944年的太平洋和亚洲战场
第十五章 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