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陪庆所著的《我的爸爸包玉刚》是一本女儿写爸爸的书,字字感人动情:不仅让在“天堂的爸爸”安心,也使读者看到这位世界船王的内心世界。包玉刚是首位登上世界船王宝座的华人,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其自强不息、好学不倦的精神,是以家国为重、无视个人享乐的勤奋天性。身为包玉刚的长女,包陪庆时刻面对船王爸爸的严格要求和训勉但亦得到了非常可贵的栽培教育。女儿笔下,这位外严内慈的好爸爸,—生低调、实干、高效率,不仅是叱诧风云、举世瞩目的企业家,也是以诚待人、轻重分明的和平使者,对平衡上世纪的国际风云、使香港顺利回归,暗里著力良多不愧是包拯包大人之后。
包陪庆所著的《我的爸爸包玉刚》是一本女儿写爸爸的书,字字感人动情。
包玉刚是首位登上世界船王宝座的华人,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其自强不息、好学不倦、爱国爱乡、持家有道、严父教诲。长女包陪庆描述其训勉及可贵的家教。
女儿笔下,这位外严内慈的爸爸,一生低调、实干、高效率,不仅是叱咤风云、举世瞩目的企业家,也是以诚待人、轻重分明的和平使者,对平衡上世纪的国际风云、使香港顺利回归,暗里助力良多,不愧是包拯包大人之后。
1.打手心好痛
爸爸总说我是个机灵鬼,专挑好日子来到这个世界。
你看:日本军用飞机在重庆满天扔炸弹的日子,你不出生;
日本人投降的那一天,陪都重庆的夜空,漫天的烟花爆竹,庆祝抗战胜利的晚上,你呱呱落地了。
新生婴儿的哭声为胜利更增加了喜庆!
生于陪都,庆祝抗战胜利,于是,“包陪庆”成了我的名字。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的父母从四川重庆回到上海,入住法租界一座三层并附有小花园的洋房,红色的斜坡屋顶,欧式外观颇为精致。这里,寄托了我们四年美好的回忆。二妹陪容也是在这里出生。房子的第二层是舞厅,一片光亮的木板地。墙角里放置着一架大钢琴。在我的记忆中,我坐在小姑姑的膝盖上静听琴声,熏陶着我对音乐的迷情。
1949年我们一家搬来香港,生活环境大大改变,住房难以与上海的洋房相匹敌。香港的新家坐落于西摩路,是一幢三层的小楼房,我们只租了一层,里面有一厅四室。祖父和祖母住一间,爸爸和妈妈住一间,二妹陪容和我住一间,第四间则由我们未婚的小姑姑住着。三妹陪丽四妹陪慧出世后,我们四姐妹同住一间房。
如果要与妹妹们相比,我不如陪容美丽,不如陪丽聪明,也没有陪慧睿智。但作为老大,父亲总是最重视对我的管教,尤其是当他还没有开始做运输生意之前,对我严格的要求毫不放松。妈妈告诉我,她和爸爸结婚七年后才有我,所以,他们对我的出生充满了喜悦,对我的成长也充满了期待。在妹妹们陆续出生后,爸爸就不断提醒我:“你是大姐,必须成为妹妹们的榜样。”
假如我早知道所有的中国家长,都会对他们的长子或长女,有如此严格的教育和管束,我也许不会把爸爸的严厉太当一回事。但忆及当时,我必须服从这样的管教,好在让我养成了对自己丝毫不减的高标准要求,每分每秒都不虚度。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男女分工泾渭分明——男子立业,而女子“无才便是德”,要做贤妻良母,尤其是宁波女子更是如此。虽然父亲成长于一个极其传统的社会,但他从不墨守成规,有其独特的思维,更有其远见卓识。
爸爸曾对我说:“陪庆,在这个世界上,男也好,女也好,都要学会独立,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光靠父母或家庭背景,更不能依赖丈夫和别人为生。要做到这点,你必须多读书,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增强智慧,得以日后谋生立业。”
爸爸还教育我,不要学妈妈,因为妈妈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从未接受过任何高等教育,生活中没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妈妈的朋友圈子极小,不外是上海的一些亲友。除了家人和这个小圈子,她对外部世界并不怎么关注。
我的妈妈叫黄秀英。她对爸爸及四个女儿可说是关怀备至,在我们都上班及上学后她才会和几个朋友一起打打麻将。她的世界就局限在家中的几个房间里,连她的座椅都永远是同一张。妈妈操持和管理家务井井有条,要求家中佣人日常开支节俭,环境整洁。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香港,爸爸创办了一间小型的贸易公司,祖父及几位来自上海的老朋友亦参与帮忙。那时候他还没那么忙,回家比较早。他每天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我的功课。他听我背诵课文,查看我的数学作业,背漏一个字,或做错一道数学题,爸爸就要用木尺打手心,还严肃的要求我:重复、重写、重读几遍。有时候我会委屈地嘟囔:“爸爸,我在班里考第二,为什么还要处罚我?”他说道:“记住,爸爸对你的要求,都是争取第一!”
回想少年时,姐妹中恐怕只有我一人挨过爸爸打手心,难受时不由得找妈妈流泪诉苦。妈妈捧着我的手吻了几下说道:“陪庆,你爸爸是为了你好。你是老大,一定要成为妹妹们的榜样。如果你不想再被爸爸打手心,就要加倍努力。”
手心的疼痛早已消散,但长女争第一的观念则在我心中牢牢扎根。
P3-6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您的父亲是一位了不起的伟人……亦是当代人物亦是中国的故事,值得后代去了解及学习……
此书不仅是女儿情,更是一本扣人心弦、令人鼓舞的好作品……
此书感人至深……它是描述这位伟人如何又骄傲、又谦虚地传承他的成功、经验给后代。
——新西兰文学奖获得者Peta Conners
……邓小平和包玉刚的友谊非凡,……从邓小平的角度而言,包玉刚对世事及国事有直观、有实际的处理方法;同时他跟世界领导有直接的联系,世事时事都拿到第一手的消息,精通长期发展的趋势。而且包玉刚敢言、敢面对现实。
——ErzaF.Fogel在其书“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中描述包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