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荔所著的《在你的世界重逢/蓝草地丛书》一书是一部公安散文作家红荔的散文集,收入由全国公安文联编选的“蓝草地丛书”。本书分为四部分:警营颜色、自在生活、眼中世界、路上风景。内容清新自然、寓意深刻。“蓝草地丛书”包括八位公安散文家的散文集,这八位作家均长期活跃在公安文坛,他们的散文作品代表了当今公安文学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最高水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你的世界重逢/蓝草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红荔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红荔所著的《在你的世界重逢/蓝草地丛书》一书是一部公安散文作家红荔的散文集,收入由全国公安文联编选的“蓝草地丛书”。本书分为四部分:警营颜色、自在生活、眼中世界、路上风景。内容清新自然、寓意深刻。“蓝草地丛书”包括八位公安散文家的散文集,这八位作家均长期活跃在公安文坛,他们的散文作品代表了当今公安文学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最高水平。 内容推荐 由红荔所著的《在你的世界重逢/蓝草地丛书》一书是一部公安散文作家红荔的散文集,收入由全国公安文联编选的“蓝草地丛书”。本书分为四部分:警营颜色、自在生活、眼中世界、路上风景。内容清新自然、寓意深刻。 “蓝草地丛书”包括八位公安散文家的散文集,这八位作家均长期活跃在公安文坛,他们的散文作品代表了当今公安文学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较高水平。 目录 总序 那一片湛蓝的草地张策 序 梁永安 第一辑 警营颜色 遥寄天堂 泪是心的祈祷 绿叶唱给根的歌 生命与生命怎样不同 当英雄老去 警服等身 留不住的诗意 也是过年 永远的痴情 欲语还休 我的刑警生涯 如沐春风两三月 第二辑 眼中世界 父母的山河城 故乡的戏园子 有什么比信念更美丽 站在秋天里沉思 祈国泰民安 世纪美色 爱在伤痛中 谈心 倾诉 第三辑 自在生活 西堤岛的咖啡 平常的日子 追随的幸福 感谢无尽岁月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 美丽的围裙 回家 珍爱 万事忙 儿子语录 写给儿子十八岁生日的信 第四辑 路上风景 在你的世界重逢 斯特拉特福,朝圣或者凭吊 从海德公园到马克思墓 荒原中的哈沃斯 洛阳,繁华的前世今生 灵山秀水之间 后记 我与文学的第二次握手 试读章节 遥寄天堂 警察的牺牲都很悲壮。因为悲壮,所以让人景仰。但我这里要说的,是警察的另一种死。 在我工作了八年的一个分局里,我先后五次为病逝的战友送行。殡仪馆哀乐低回的灵堂里,我一次次目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一次次在如雨的泪水和凄楚的目光中体味死别的惨痛。我的泪水和所有人的泪水流在一起,为那些早逝的灵魂悲悼、祈祷。我唯愿,通往天堂的路洒满缤纷的鲜花,并充满圣洁的乐声,好让我于连年征战中无暇他顾的战友,在静谧、安恬中开始新的轮回——假如生命是能够轮回的。 因为不是死在与犯罪嫌疑人搏斗的现场,他们不能被追认为烈士,没有墓碑,也没有少先队员敬献的鲜花。但是,他们无一不是在自己的岗位上突然倒下的。他们曾经真实地生活在我们中间,承担着他们的那一份责任。他们满怀遗憾地匆匆离去,留给我们无尽的惋惜和伤痛。他们在最后的日子里表现出的对生活的依恋和执着,以及作为人的至情至性,更是让我们终生难忘。是他们向世界告别的匆匆背影,告诉了我生与死是怎么一回事。是他们让我在生与死的那道门槛上,领略了生命原始的魅力。他们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思考和感悟,每每忆起,我的胸臆间就会充满感动。所以,我一直相信,像那些让人景仰的英雄一样,他们的灵魂是一定能够升人天堂的。 那是个早春的清晨,他突然咯了一口血。就是这口血,给了这个乐天的派出所所长一个最无情的结论:肺癌中晚期。他不得不离开岗位,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是乐天的。一次,局里的同事们去看他,他把手伸给一位和他同时调进公安局的女同事,说:“握握手吧,这可是我们最后的握手!”一句话说得女同事泪如雨下,他却依IEI打着哈哈:“看看,看看,还是我们感情深,我老婆也没像你这么伤心!”一向伶牙俐齿的女同事,一时间竟想不出一句话来回敬他的贫嘴。她事后回忆说:“那一次他握得真紧啊!一个病人膏肓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手劲呢?”我在心里说,那不是手劲,是心劲。不管他有多么坚强、多么乐天,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当生命_中的日子一点一点从身边溜走,他也会本能地想抓住一点儿什么、留住一点儿什么。否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怎么会流那么多的泪呢?真的,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一个濒死的男人最后的眼泪。很多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这一幕:弥留之际,他孤苦无助地躺在病床上。此时,谁也帮不了他了,尽管他的床前站着那么多领导、同事和亲人。他已说不出话来,只是大大地睁着一双失神的眼睛,目光入定般凝滞。忽然.两颗大大的泪珠从他的眼角溢出来,顺着他蜡黄的脸,滑落在惨白的床单上。(P3-4) 序言 粱永安 红荔的文稿,我细细地看了每一篇。在她题材多样的书写中,贯穿着不变的面世情怀和文学追求,质朴中有历史发展的浓浓诗意,这是特别宝贵的。 以往的印象中,描写警察队伍的文学作品总是充满了光荣岁月的豪情,每一个人都穿行在风急雨骤的征途上。红荔笔下的人物打开了另外一面,既有慷慨的风骨,又浸透着作者细腻的生命关护,将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温润地融为一体,散发出女性写作温暖的普世情怀。《当英雄老去》写的是公安英模杨柏,但落笔却是“英雄也会老去”,呼吁整个社会“当英雄年华老去,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仪式,送给他们鲜花和掌声,让他们坦然离场,让新人昂扬进场,让老去和成长都成为一种感动”。这和大家熟悉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出了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在她的文字中,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也没有刻意渲染人民警察的铮铮铁骨,而是在看似刚性的警察世界中,以纤裱合度的笔触描摹出了一个个渗透人世情味的普通人;在人民警察“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济世热忱中,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他们的果敢坚毅和牺牲精神。这种以柔写刚的创作风格,大气沉着,文中人物也更加可亲可敬。 书中收入了多篇“路途遥遥”的海内外游记,从国内到国外,从洛阳到伦敦,每一篇都是抚今追昔的双向观察,贯穿着人性的视野,寻觅纷纭万象背后的沧桑兴废。她写作时非常注意知识性与历史性的结合,在纷纭的细节中寻找独特的观察点。《从海德公园到马克思墓》是这本集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细节尤为丰富,读起来荡气回肠,越读越入心。这来自于她对革命导师的敬仰,更发自她对世界正义事业的深情关注。这种关注十分难得,超出了普通游记的边界。今年8月,我在伦敦拜谒了马克思墓,发现中国游客很少,而红荔却不辞辛苦地专程前去,步步传达着信仰的力量。“有什么比信念更美丽?”红荔在书中写下了这样的发问,这也是她内心的坚持。 这本散文集中有一部分写的是爱情、亲情、友情,每一篇都散发着向日葵般的气息,如同她说过的:“我真真是一个渴望被别人的光辉照耀着、被别人的热量温暖着、被别人的快乐滋润着的人。只有在汲取了足够的阳光和热量之后,我才能为自己温润地绽放,才有信心为别人的忧愁东奔西忙。”这些文字如同细雨,轻轻飘洒在家里家外的一道道生活涟漪中,散发出淡淡的诗意。这些散文如同小花,逶迤开放,呈现出一个情感清澈的女性的漫漫心路。有的文章很短,只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而在红荔的心中,却是情感的凝聚,承载着心灵的美好。《美丽的围裙》只不过写了“我家的厨房里就挂着一条淡绿色调的围裙”,但围裙的意义十分深厚。普普通通的围裙,“满是对家的依恋,以及对自己充任的妻子、母亲双重角色的重视”。这样的心情,细润动人,透射着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女性美。 读红荔的散文,是一个不断感动的过程。它让人感怀一位身在警界的女作家的艺术追寻。她文风大气,没有矫情和顾影自怜,在开阔的视野中写出了现实性和历史感。她的创作具有筚路蓝缕的开拓力,这力量朴实无华,却能创造多彩的明天。 是为序。 (作者系人文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记 我与文学的第二次握手 红荔 很多年以前,一位朋友曾对我说: “总有一天,你还会回来的。”我笑了笑,没有回应。当时,我正处于身心俱疲、麻木不仁的状态,一点儿都不觉得有一天我会回来。 离开时,可以有很多理由,比如工作太忙、身体不好,比如孩子还小、家里需要人照顾。回来时,却只需要两个字:留恋。其实,我很想说“热爱”,但我怕亵渎。那就还是说“留恋”吧,好在这个词的力量已足够把我拽回来。 想一想,留恋什么呢? 留恋清茶一杯、书香萦绕的时光,留恋笔尖在稿纸上摩擦的声音、十指在键盘上跳跃的轻响,留恋与书中人物和写书人跨越时空的交流,留恋自己笔下和指尖涌动的激情,还有因为文学创作而对于世界更加深切的一份领悟。 我是个寡言的人,也是个笨拙的人,尤其害怕处于人群当中——人越多就越会觉得孤单无助,甚至张皇失措。我一直不知道该怎样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是文学帮了我,让我发现,我还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与这个世界进行联系。于是,我读书,我写作,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契合点。我可以倾听别人对于世界的倾诉,也可以对世界发出我自己的声音。这个发现,让我如释重负。 留恋来自四面八方的教导和帮助——那些文学前辈和编辑老师,如果不是因为文学,我一辈子也不会认识他们。留恋来自天南地北的友情和温暖——那些文友,我们因为文学而相逢。他们在我的世界里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屐痕,是沧桑岁月里的一盏盏明灯。 十八岁,我在警校念书。有一天,我拿着学写的短篇小说稿找教授写作课的曹策前老师请教。曹老师表现出的热情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我开始把这篇习作改写成中篇小说,可是写了一稿又一稿,总是不能让曹老师满意。 十九岁,我从警校毕业了。曹老师的一封又一封来信让我不敢懈怠。在初入社会的慌张和忙乱里,我艰难地坚持着。 二十四岁,我的中篇小说处女作《警校女生》终于发表了。这是我对于文学的第一次努力,即便是我后来能用五天时间完成一部中篇小说,我也不敢对这篇花了五年时间才问世的作品有丝毫的轻视。 学生腔十足的《警校女生》无疑是稚嫩的,可是没想到小说发表了没几天,我居然在《人民公安报》的副刊《剑兰》上看到了一篇长篇评论文章《青春的美丽和落日的悲壮——评红荔的中篇小说(警校女生)》,作者是高涧平。看着几乎占满一个版面韵文章和从未听说过的作者名,我激动而又不安。 收到高涧平老师的来信后,我才知道,他是江苏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老师——一位致力于中国当代公安文学研究的学者,当时正在编纂《中国当代公安文学史稿》。他告诉我,这篇评论是他用一个通宵写出来的,《人民公安报》副刊部主任杨锦在收到稿件的第二天就发排了。他说,希望你能从中得到一些鼓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警校女生》后来还被高涧平老师以“存目”的形式收入了李文达为主编、他和张子宏为副主编的《中国当代公安题材文学作品选》。这是高涧平老师给我的又一次激励。 高涧平老师的评论见报后,我经常接到杨锦老师和《剑兰》其他编辑老师的约稿信和约稿电话,“红荔”这个笔名就经常出现在《剑兰》的各种专版中。与《剑兰》的缘分,我一直非常珍惜。走到哪儿我都说,我是《剑兰》培养的公安作者。对杨锦、马小娟等老师,我始终心存一份感激。 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继续着自己的文学之路,其间经历了恋爱、结婚、生子、工作调动等一系列生活的动荡和变故。那段时间,我写作并发表了《警校女生》的姊妹篇《为昨天干杯》以及《大森林》、《花季的歧路》等中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作品。由于发稿的原因,我又领受了来自《东方剑》副主编张斌等一些编辑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二十八岁那年,经杨锦和高涧平两位老师推荐,我成为谢先云老师主编的《公安文学丛书》的作者之一,出版了自己平生第一本作品选集《那个清晨下着雨》。 谢先云老师当时是《啄木鸟》杂志的主编。因为这本书,我去过一趟北京。当时,高涧平老师正借调在公安部政治部文艺处工作。有一天,在南池子的一家小饭馆,我和谢先云、高涧平老师一起吃了一顿便饭。我记得,谢先云老师是从位于方庄的编辑部骑自行车赶过来的,那段距离可不算近。 第二天,高涧平老师又带我去见了杨锦老师。在杨锦老师家里,他一句“大家都是年轻人嘛……”,立刻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当时我心想,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好呢?文学路上,我遇到了这么好的一群人。 如果一直就这么走下去,那该多好!我应该能写出更多更好的小说来吧!遗憾的是,因为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承担的一些东西,我开始放弃对文学的执着。在一种疏懒和迷茫的状态下,我与文学越来越疏离。三十岁以后,我写过一些纪实作品,但没有再写小说。只是在一些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在电脑上敲一些自说自话的文字,那只是为了疏解工作和生活中积攒下来的情绪,已不是文学创作。算得上文学创作的文字,就是在一些编辑朋友的约稿和催促下,断续写下的一些散文和随笔。 时间过得很快,这一场疏离转眼就是十几年。 去年的初春,乍暖还寒。一天,湖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美兰忽然打来电话,问我想不想参加全国公安文联举办的一个研修班。我没有多想,就回答说:“想啊!”其时,我正好在一个名叫“湖北公安作家沙龙”的QQ群里,被著名公安作家黄土、彭祖贻等新老文友们鼓动着,回归的愿望渐渐在心底里萌生。但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还回得来,毕竟搁笔太久,毕竟已不再年轻。美兰的电话恰好在这个时候推了我一把。 5月初,我来到北京,走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高警楼的一间教室,成了“全国首届公安文化理论高级研修班”的一名学员。开班前一天,预备会前,时任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的张策走到我面前,叫着我的名字和我握手。我有点儿蒙,更多的是惭愧。我想起当年给《金盾》杂志写稿,身为副主编的张策老师每一次都会给我发栏目头条。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我这个掉队的公安文坛“老兵”,还能清楚地说出我过去的那一点点创作成绩。只要我在场,他就会说:“还是要写啊!” 有一天,“高研班”的同学——诗人林涛约几个同学吃饭。席间,我见到一位面目清癯的长者,似曾相识的那份疏淡文雅让我想起一个人来。悄悄一问,果然,眼前坐着的正是谢先云老师!我连忙端起酒杯向老师敬酒……说起当年在南池子的那顿饭,说起那套《公安文学丛书》,我和老师一起唏嘘叹喟:时间过得真快!谢先云老师还和当年一样周到,一回家就打电话帮我联系上了《啄木鸟》杂志的编辑张小红老师。 于是,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在方庄啄木鸟杂志社的咖啡屋里,我见到了当年的责任编辑张小红老师。我记得,当年编发了我的散文《遥寄天堂》后,张小红老师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文章非常感人,以后要常给我们写稿啊!?’十几年来,她那气息如兰、温婉可人的声音一直珍藏在我心底。 7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公安侦探小说研讨会”上,我又见到了一位老朋友——《人民公安报》副刊部主任丁晓璐老师。那天晚上,在她的房间里,我们回忆起过去的事情,聊起过去的朋友,还有他们的创作成绩,以及现在那一拨拨飞快成长的年轻公安作家,相谈甚欢。晓璐老师也鼓励我说:“你还是要写呀!”和《剑兰》的缘分,就这样重新续上了。 2015年的夏天,用她的温煦和热烈,帮我续上了一段注定不会完结的因缘。很多温暖,很多力量,就这样在我心里一点一滴地聚集着,升腾着。我想,再不回来实在是没有道理。所以,我回来了,开始了我和文学的第二次握手。克服了回归之初的生涩,我终于又可以写散文、写小说了。 因为回归,所以有了这本散文随笔集。我想,这是全国公安文联的张策副主席等领导对我的鞭策和激励。 收入这个集子的散文和随笔大都是近十几年的作品。 第一辑“警营颜色”,写的是曾经感动过我的战友们,以及我在从警路上的一些故事和感悟。作为一名警察作者,我非常看重这部分作品。警营的颜色五彩缤纷,已经融合在我的血脉里了。所以,你可以看见,我写得很投入、很动情。 第二辑“眼中世界”,是我对身边世界的一些记录和思考。文学让我和世界建立起的联系,都在这些篇目中得到了体现。我的世界从来都不大,但文学让这个世界无限地扩展和延伸。 第三辑“自在生活”,不是“自由自在”,而是“自己所在”的意思。庸常生活,快乐也好,烦恼也罢,都在其中。一些干字短文,是我在新世纪之初为本地一家报纸写的专栏稿。之所以把《儿子语录》和《写给儿子十八岁生日的信》这种非常私人的文字收进来,是因为我想固定一份关于儿子的记忆。儿子是我此生最最重视的“作品”,我很后悔没有为他做更多的记录,也不能确定还有没有精力专门为他写一些东西。 第四辑“路上风景”中有一句话:“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些年来,虽然很少思考和写作,但我的身体却经常行走在路上。在路上走着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东西刚好契合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所以,即使不写,路上的风景也一直在心里。所以,当有一天,我想把曾经触动过我的风景表达出来时,写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感谢全国公安文联让我拥有了这样一本书!感谢文学路上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为了和你们在一起,我希望自己努力地写下去。 2016年8月16日于荆门 书评(媒体评论) 独特的女性视角、隽永的精神世界,红荔的散文一直在书写生活中的点滴感动。——著名诗人、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杨锦 红荔的散文写出了现实性与历史感,宏大中不失温润,充满了真诚的精神力量。——人文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