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时代的中庸(中庸解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魏承思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道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造出来的,不是突然有一天从圣贤脑袋里蹦出来的一个念头。没有圣人之前,这个道也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认识了才有道,没有认识之前也有道。举个不算恰当的例子来说,当年牛顿正在花园中沉思散步,看见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引起了他的思考。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地落在地上,而不会向上升?最后,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牛顿发现这个道理之前,万有引力本来就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没有人想到。牛顿只是发现,而不是发明了这个定律。这个道还不是最高的道,道是有层次的。但只要是道就是客观存在的。

这三句话还没说完。接下来这一句是补充:“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讲,道是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如果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那一定不是道。无事而非道,无时而非道,无地而非道。没有一件事情不符合这个道;没有一个时间不符合这个道;没有一个地方不符合这个道。也就是说,任何时空下出现的事物或现象都有一定的规律在其中。若以为会有一事一时一地可以没有道,可以没有规律。那不是道不存在,而是你没去想,没去思考。你在糊糊涂涂地过日子,过一天算一天,什么都不想。其实,不管你想不想,道是一直存存干你牛活中的,只是你不知道,不认识而已。

第二层意思是讲,人不可以背离这个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不是说离不了的东西都是道,人离不了水,离不了空气,离不了食物。从人的动物性上讲,当然这些物质都离不了,否则就无法生存,但这些都不是道。人除了动物性之外,作为万物的灵长,还有人性,还有更高的精神层次的要求。这就是要遵道而行。既然道是源于天,率于性的,说明这个道和“我”这个主体是合二为一的。人要么不生下来,生了下来就必然在一定的时空中。既然任何时空下都有道在其中,人就连一刹那的时间都不可以背离,就得时时处处遵循着这个道去做。如果说道是可以背离的,那肯定不是真正的道,而是身外之物。金钱、权力、名望,我们现在追逐的这些东西,都不是片刻不可离的。没有这些,你照样可以有幸福人生。反过来说,正直,诚信,同情心,这些都是离不得的。否则,你可以生存,可以活下去,但因为背离了这个道,就心不正,身不修,就没有人性,就不是一个完善的人了。

本章的第二个问题是讲如何修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古文中的君子是指什么呢?在儒家看来,君子就是一个有完善人格的人。在君子之上,最理性的人格是圣人。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就要修道,修道的过程也是君子努力成为圣人的过程。修道在于行,所以也叫修行。修道的关键在于独处的时候。因为那时候你的行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知“道”后的真实反映。所以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要警惕,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要谨慎。这警惕谨慎并不是害怕恐惧,而是敬畏的意思。什么叫敬,就是尊重。什么叫畏,就是顾忌,由尊重而起的一种顾忌。既然道不可离,所以君子对道就应该始终抱持敬畏之心,尤其在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更要如此。

为什么修道的关键在独处的时候?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隐”、“微”和前面一句的“不睹”、“不闻”,都是指“独”。暗室之内,独居之地,也不敢随随便便,没有一丝懈怠,这才是真修养,才是真正能谨慎守道。没有比隐蔽的地方更能表现一个人的德行,没有比细微的小事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品质。如果在那种地方对道也有敬畏之心,那么在公众场合,众目睽睽之下,对道的敬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儒家把“慎独”作为修身养性的核心。现在的人,对于自以为是“道”的那套主义、理论、价值观,既不能真知道,但又不说不知道,只是装知道。真知道就应该去做啊!他们从来做不到,也不想去做。还要拿来振振有词地教训人。台上一个样,台下一个样,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其实,台下看到的远比台上看到的更重要。许多大贪官在败露之前,在台上做报告,说得冠冕堂皇,脸都不红。有的还被评为“反贪英雄”、“廉政标兵”。例如,十八大后第一个落马的省委书记周本顺,曾经说过“全家腐必然是全家哭”,“贪腐路就是不归路”,被传诵一时,但他自己却正是走在不归路上的“全家腐”。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在落马前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教育属下“必须从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加强防腐”,自己却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大老虎。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说明他们的“道”是可离的,不是真正的道。《中庸》把慎独作为修道的核心,是抓住了要害的。

P46-48

目录

缘起

《中庸》全文

序章

 1.学问的体和用

 2.为什么读《中庸》

 3.《中庸》和礼

 4.《中庸》的作者是谁?

 5.子思为什么作《中庸》

 6.《中庸》和朱熹

 7.中庸不是乡愿

 8.如何解释“中庸”

 9.释字和通义

 10.玩索《中庸》

第一章

 11.什么是道?

 12.王阳明的四句教

 13.如何修道?

 14.怎样才是得道气象?

第二章

 15.君子和小人

 16.中庸是最高境界

 17.中道难行

第三章

 18.中庸与智慧

第四章

 19.难在坚持

第五章

 20.孔子论强者

 21.君子之强

第六章

 22.孔子论正道直行

第七章

 23.道在哪里?

第八章

 24.行道不能舍近求远

 25.谨言慎行,安分守己

第九章

 26.行道的起点

第十章

 27.神道设教

第十一章

 28.什么是大孝?

第十二章

 29.继往开来的文王父子

 30.周公以孝治天下

第十三章

 31.为政在人,人亡政息

 32.中国特色的仁政

 33.五达道和三达德

第十四章

 34.治国的九项原则

 35.如何实施九经

第十五章

 36.如何取信于人?

第十六章

 37.诚从不说假话做起

第十七章

 38.《中庸》论学

第十八章

 39.圣人和君子

第十九章

 40.如何看待算命

第二十章

 41.君子以诚为贵

第二十一章

 42.至诚礼赞

第二十二章

 43.鹅湖之会

 44.有理想,不空疏

第二十三章

 45.明哲保身不容易

第二十四章

 46.孔子不赞成复古

第二十五章

 47.人轻言微

 48.君子的三不朽

第二十六章

 49.孔子是圣人

第二十七章

 50.中庸是君子至德

【参考资料】

【附录一】古本【中庸】

【附录二】中庸章句集注

【附录三】中华现代礼仪

序言

今天开讲《中庸》,恰好是南怀瑾先生三周年忌日,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我发心讲《中庸》是和他老人家有关的。十多年前,南老师在香港。现代管理学大师、《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第一次去见他,问道:“我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读些什么书?”南老师推荐了三本书:《论语》、《中庸》和《管子》。南老师逝世前,只出版了讲解《论语》的书。我就发心研究剩下的两部书。去年夏天出版了《管子解读》。年底,在去南极的船上,我开始一遍遍研读《中庸》,颇有心得,打算给学生们讲一讲。在决定开这个讲习班以后,南老师讲解《中庸》的书也出版了。我还要不要再讲呢?反复思考之后还是决定讲。理由有三个:一是南老师当年在台湾讲《中庸》时的听课对象,国学底子都很好,所以他讲解的内容,对今天读者来说程度还是偏深的。我在这里就当作对大家阅读《话说中庸》的一次辅导,可以一字一句来讲解。二是南老师讲《中庸》的路线是以禅解儒,偏重如何修行。对不了解禅修的读者来说,会有阅读困难。我讲《中庸》希望能让一般读者也能读懂这部经典。第三,最重要的是《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经典作品,必定有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人生体验去读它,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就像英国作家笠顿说的那样:“你想见到新意吗?请去读旧书;你想找旧见解吗?请看新出版的。”这句话含义很深。书不在于新旧,而是读的时候要联系现实,联系自己所处的时代,就会不断产生新的见解。南老师给学生讲《中庸》,他的老师袁焕仙先生也给他讲过《中庸》。南老师的听课笔记后来就整理成《中庸胜唱》一书。袁老先生之前,也有很多人讲《中庸》。目前有案可查的一直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萧衍(464—549年)曾作《中庸讲疏》。这些都是不同时代的人对《中庸》的不同理解。到了今天,时代又变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值得给大家讲一讲《中庸》。

在讲解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庸》原文。

内容推荐

《我们时代的中庸(中庸解读)》是魏承思先生继承先师南怀瑾先生衣钵,延续前作《管子解读》继续国学研究,本书以儒家经典、四书之《中庸》为主要研究对象,内容以平易近人之语,鞭辟入里地对其进行逐句分析。

编辑推荐

《我们时代的中庸(中庸解读)》是一本适合普罗大众、尤其是国学爱好者的国学经典作品导读读物。作者魏承思是南怀瑾先生关门弟子,语言风趣质朴,见解独到,常常发不同寻常之言,颇有可读之处,可以引导国学爱好者对《中庸》这一部国学“研究生”级别的重量级著作有一个明晰而全面的理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