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气好比一场火灾,害人害己
性格和情绪上的轻浮狂躁,是一个人为人处世不可小觑的缺陷。一位大哲学家曾经说过:“常有怒气就像一把刀子,不是伤了自己就是伤了别人,但是对事情的结果却毫无用处。”怒气来源于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观和认识,当然,不排除一些人的性格使然。
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很坦然,“闲看花开花落”;而另外一些人则是怒气冲冲,非要争个你死我活。重怒之下,必有莽夫,怒气就好比一场火灾,刚开始时,脸上会有不愉快的表情,最多是比较严肃,翻翻白眼,开始嘀咕;然后情绪激动达到暴怒,便会开始破口大骂,伴随着浑身发颤、双手抖动;再进一步就是狂怒,这个时候急红了眼,法律、道德等统统被抛在脑后,这时候人就会失去理智。
可是转念一想,生气的后果呢?要么会危害自己的身体,要么让别人有机可乘。最重要的是你的怒气会伤害你亲近的人。没人愿意和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合作或者共事,因为他们只会经历更多的挫折,遭受他人的轻蔑,而不会成功。
在言行上趾高气扬、在情绪上暴躁不安历来就是做人的大忌。在他人生气的时候如果没有用理智和冷静去压制怒火,反而怒气越烧越大,最后没法控制,走到极端,就会把自己都赔进去。就像伊索说的:“一怒之下踢石头,只会痛着脚趾头。”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不会低调做人,心浮气躁,动辄大发脾气,好像每个人都和他过不去,这样只能让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地步,而不会对事情有一丁点儿的帮助。怒气常生,不仅对身体有害,还会使得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古语说的“气忌盛”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时期的张飞是蜀国的一员猛将。他艺高人胆大,不管对手是谁,打起仗来都毫无怯色,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但是这也让张飞渐渐有了骄傲的情绪,随之而来就是心浮气躁,怒气常生。他遇事后很少进行思考,只会逞莽夫之勇,而这最后竟让张飞白白丢了性命。
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孙权杀死,三弟张飞自然是怒气横生。为了立马给关二哥报仇,他令蜀军“挂孝伐吴”,每个人都披麻戴孝,然后举着白旗去找孙权要人。他当时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可却没有考虑当时的客观情况。在这个节骨眼上,部将范强和张达因为没有按时地筹集到白旗白甲,张飞大怒,立马命人把这两个人绑在了树上,“各鞭背五十”。打完之后还告诉他们如果第二天再准备不好,就等着脑袋搬家。
张飞仅仅就因为二人没有置备好去讨伐孙权的“累赘之物”便大怒,打一顿还不解气,还要杀头示众,分明是把这二人当成了出气筒。范强和张达二人受此大辱,心存怨恨,晚上趁张飞熟睡之际,杀掉了张飞。就这样,张飞不仅没有替哥哥报仇,还因为自己脾气暴躁而丢掉了性命。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一个过程,一口肯定吃不了一个胖子,焦虑浮躁、心存怒气会适得其反,不仅对事情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而且还会坏了整个计划。一位得道高僧曾在告诫弟子如何做人时说:“当你极其纷乱,想大发脾气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你在一片广阔的草原上,它的博大会让你的心胸也随着扩大,烦躁自然会无影无踪。”盛怒之下挥出的刀子,在砍伤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到你自己。所以,不要幻想心浮气躁、怒气不断会带给你来成功,它带来的仅仅是你血压的升高。做到平心静气绝对是一种高深的境界,常人虽然无可避免地会不时有些浮躁,但只要经常告诫自己要理智、冷静,就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清朝政治家李绂在《无怒轩记》中说:“吾年逾四十,无涵养性情之学,无变化气质无功。因怒得过,旋悔旋犯,惧终于忿戾而已,因以‘无怒’名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李绂说自己虽然过了四十岁,却没有学会涵养性情,因为总乱发脾气而犯过很多错,每次悔改之后还是照样还会继续乱发脾气,后来他索性就把家中的一个轩取名为“无怒”,流露出戒谨恐惧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狂躁和怒气显然是愚蠢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到头来,苦果还得自己吞下。所以说,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是一种境界,更是成功所需的品质。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