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燎原
唐朝末年,地方政权尾大不掉,分裂割据愈演愈烈,中央政府渐感不支。唐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大唐帝国寿终正寝,五代十国拉开序幕。
当时的天下,可谓一片混战。朱温虽然名义上建立了政权,但大多数藩镇只是迫于其势力强大,暂时不敢与其作对,真心归附者屈指可数。与此同时,一些较大的军政势力都在和他唱对台戏,比如晋、歧和吴,依旧奉唐朝年号,并且视朱温为叛臣逆贼。其中,占据太原(今山西太原)的晋王李克用,尤其兵强马壮。在朱温称帝之后,他随即誓师征讨,双方兵马连年混战。幽州作为他们争夺的焦点地带,常年沐浴在战火之中,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不断遭受蹂躏。
此时的幽州,是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势力范围,由于势力较弱,他只能依附于朱温,属于半独立政权。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继承了他的遗志,持续对后梁用兵,幽州作为交战地仍旧兵祸不断。最终,李存勖利用刘仁恭父子内斗的机会,成功将幽州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后梁龙德二年(922),赵普就出生在李存勖统治下的幽州治所蓟县(今天津),从此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赵普出生的第二年,李存勖宣布建立后唐政权。这个时候,他已经将整个后梁势力彻底剿灭,在中原地区风头一时无二。可惜,乱世之中从不缺少战争,就在李存勖建立后唐的同时,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族势力迅速崛起。在其首领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马背上的契丹士兵神出鬼没,来去如风,对后唐政权形成了极大威胁。幽州作为边镇重地,首当其冲地暴露在了契丹的兵锋之下。
事实上,在赵普出生的前一年,耶律阿保机就曾率众包围幽州城。当时,守城将士拼死抵抗,全城百姓也被调动起来,前后苦苦支撑了百日有余。最后,李存勖亲率5000精骑赶来解围,才迫使耶律阿保机无功而返。这个时候,幽州城内的情景已经惨不忍睹,四处弥漫着硝烟,能吃的东西都已经被啃食干净,受伤的将士相互搀扶着艰难前行,普通百姓更是面如死灰,十室九空。赵普一家就夹杂在这些人群当中,他们一起协同后唐将士作战,一起迎接李存勖进城,虽然筋疲力尽,心头却存有一丝欣慰,毕竟这是保家卫国的胜利。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让赵普对家国形成了极深感情。然而,家国的概念在少年赵普的心中又是那样模糊,此时的汉族政权仍然处在一片混战之中,他们相互攻伐,不断开启战端的同时,也在不断制造灾难,苦果最终都要由老百姓吞咽。值得庆幸的是,赵普的祖上都是读书人,即使在如此乱世,仍然能够找到一处安身之所。比如他的曾祖父赵冀,曾经做过三河(今河北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曾经做过澶州(今河南濮阳)司马;父亲赵炯,曾经做过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让赵普在遭受战乱之苦的同时,也在发愤读书。
赵普4岁这一年,战火中的幽州城再度发生形势变化,还好这是一次好的转折。当时,耶律阿保机为了免除后顾之忧,开始全力进攻渤海国(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因而对于幽州的战事无暇多顾。李存勖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果断调整全局部署,主动出击,派出大将赵德钧治理幽州边境一带。等到耶律阿保机荡平了渤海国,再度率兵来到幽州,赵德钧已经夺取各处险要地势,并且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同时驻扎大军。耶律阿保机无计可施,只能放弃无谓的进攻,幽州的百姓终于得到一丝喘息机会。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外部祸患刚刚缓和,后唐政权的内部又出了乱子。定州(今河北定州)节度使王都忽然起兵反叛李存勖,耶律阿保机为了策应他,迅速派出精兵进攻后唐边疆,战火再一次燃烧到了幽州。还好,此时的后唐政权正值兵强马壮,李存勖接连调兵遣将,先是消灭了孤军深入的契丹援军,接着又攻入定州城,及时镇压了王都的叛乱。但经过如此一番祸乱,刚刚恢复一点元气的幽州百姓,再次遭遇家破人亡的悲惨命运。
赵普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内心当中越来越清楚,战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平息的,同时也不会平息在这些自私自利的军阀手里。在他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有一位名君能让天下太平,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事实上,赵普的祖辈虽然都是小官小吏,但本质上属于读书人。只是五代时期武夫当道,他们才被排挤到了官场边缘。出于乱世谋生的需要,他们只能在官府当中充任小吏,这也是当时大多数读书人的无奈。但是尽管无奈,他们仍旧以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为己任,赵普也是这样的人。
赵普15岁这一年,幽州又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对军阀彻底失去希望。当时,李存勖已死,后唐政权陷入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求一己私利,居然自毁长城,引契丹兵进入中原,帮助自己扫除障碍。作为交换条件,他把中原政权的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幽州自然也在其内。如此一来,幽州成了沦陷地,赵氏一族也跟着成了亡国奴。读书人的气节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赵普一家心系祖国,他们举族搬迁,逃离幽州,来到常山(今河北正定)安居下来。
在这里,赵氏一族与当地望族魏氏交好,赵普还因此迎娶了一位魏姓女子,成为他的第一任正妻。可惜天不遂人愿,赵氏一族本想过几年安稳日子,偏又逢常山节度使安重荣举兵反抗石敬瑭,常山很快成为这场战乱的中心。父亲赵炯为了避祸,决定脱离族人,带领全家继续逃命,最终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定居下来。这里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相对于战乱频发的东部而言,已经有几道险关可守,因而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赵普在父亲的指引和帮助下,开始进入官场做事。
官场上的玄机难不倒赵普,他生性聪慧,又饱读诗书,对人对事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在长年的颠沛流离中,赵普目睹了太多的百姓疾苦,对于百姓的内心诉求也感同身受,因为小吏的工作本身就是和百姓打交道。他很清楚,战争之源乃是各地军阀的私心私欲,如果混乱的局面得不到终结,天下将永无宁日,百姓会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甚至亡国灭种的灾难都随时可能发生。所有的这一切,对于赵普最终的思想建立,无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3-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