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画艺人口述史和制作群体
一 “玩儿纸”的老人
(一)小学徒“云记”学年画
(二)新出师做拼份掌柜
(三)新中国成立前夕跑行商
(四)“打压”时期转战印刷厂
(五)年画社里显身手
(六)年画出版社里宝刀不老
(七)退休不成被逼刷画
(八)退休后继续搞印刷
(九)“年画泰斗”出山
(十)八十岁的“上班族”
(十一)“玩儿纸”老人如是说
二 “玩儿纸”老人的生活
三 姚敬堂、任鹤林、张继中
(一)姚敬堂与年画社、研究会
(二)任鹤林与年画艺术馆
(三)张继中与万同老店
四 张廷旭、尹辅礼、尹国全、曹新年
(一)张廷旭与天义德老店
(二)尹辅礼、尹国全与“天成老店”
(三)曹新年与曹家老店
五 刘广祥与木版年画
六 陈华与“德源恒”
七 其他艺人和从业者
(一)刘金禄
(二)郑海涛、蔡瑞勇、谷莉
(三)李晓东等
(四)任清娜等
八 反贴门神不对脸儿
(一)开封市与朱仙镇
(二)艺人们之间
(三)艺人与政府之间
(四)艺人与冯骥才
第二章 年画制作工艺与习俗
一 程序和步骤
(一)处理梨木版
(二)割纸
(三)刻版
(四)破颜色
(五)印刷
(六)晾马子(包括收马子和存货)
(七)年画的摆放
(八)版的摆放
(九)打马子
(十)贴年画
(十一)装裱及包装
(十二)传承与保护
(十三)工艺与习俗的变化
二 年画制作工具与材料
(一)处理版
(二)割纸
(三)刻版
(四)颜色炮制
(五)印刷
(六)晾画
(七)销售
(八)装裱和装订
三 地方行业术语
(一)工艺流程
(二)销售
(三)题材与体裁
(四)口诀
(五)河南方言
(六)其他
四 年画民俗与禁忌
(一)年画节日民俗
(二)年画禁忌
五 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点
(一)秉承传统 历史悠久
(二)画面上的五大特点
(三)从不手绘,没有粉脸儿
(四)肥黄瘦绿适中红
(五)构图饱满
第三章 年画的题材与艺术表现
一 年画现存的题材
(一)十大作坊的题材内容
(二)十大作坊年画题材类型分析
(三)朱仙镇年画题材分类
(四)现存朱仙镇年画题材统计
(五)年画题材与艺人
二 年画题材内容阐释
(一)传统年画
(二)“新年画运动”时期的年画
(三)非遗时代的创新作品
三 年画艺术风格与表现
(一)故事的张力——从选材到创意的智慧
(二)构图饱满、对称
(三)形象古朴夸张,人物无媚态
(四)线条错综有致,粗犷豪放
(五)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六)装饰物被赋予了美好的寄托
四 年画讲述的地方性知识
(一)门神为主——中国年画之源的题材
(二)“戏曲年画”——构建民间的精神生活
(三)“英雄情义”——枕在皇城上的追忆
(四)远离世俗——骨子里的大历史
(五)缺失近代——革命精神在哪里流淌
第四章 年画申遗与保护的运作程序
一 民间艺术的国家化——年画申遗
(一)源于“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
(二)年画申遗——首批申请的探索和幸运
二 后申遗时代的保护工作机制
(一)先外后内、抓大放小
(二)出台保护规章
(三)建立保护工作机制
三 坚守中创新——年画的非遗之路
(一)年画成为艺术品、礼品和土特产
(二)没有纯粹的年画艺人
(三)年画的生产组织形式
(四)年画的销售模式
(五)年画的创新
四 生产性保护——破题之道
(一)何为“生产性保护”
(二)发展中的困境
五 现实反思——脱离乡土的乡土艺术
(一)权力对年画发展的干预
(二)制作技术“现代化”
(三)非遗语境中年画的“俗”与“民”
第五章 传承人口述史
一 朱仙镇年画历史与发展
二 年画的生活意义
三 年画艺人的成长史
四 艺人的年画经历(一)
五 艺人的年画经历(二)
六 “云记”的历史
七 “云记”的日常运作与经营
八 “云记”刻印、收徒及年画的制作
九 年画的题材、体裁及年画社
十 木版雕刻与颜料炮制
十一 年画的制作及对年画的认识
十二 木版年画的行业术语
十三 年画制作工具的使用与打理
十四 年画的纸张
十五 年画刻版的制作
十六 年画的市场运作
十七 年画版本及样式的收集
十八 木版年画的规格与品种
十九 木版的运用与发展
二十 木版年画的征集与政府立场
二十一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申遗过程(一)
二十二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申遗过程(二)
二十三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申遗过程(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