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张自忠,生于忧患的时代,抱有“宁为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志向,经历过失败与低谷,终成就了慷慨人生。鹿理梅著的《抗日名将张自忠》主要以人物活动为主,还原那段真实的历史,勾画出一个真正的“民族魂”鲜活的人生会带给读者振奋的力量,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抗日名将张自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鹿理梅 |
出版社 | 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张自忠,生于忧患的时代,抱有“宁为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志向,经历过失败与低谷,终成就了慷慨人生。鹿理梅著的《抗日名将张自忠》主要以人物活动为主,还原那段真实的历史,勾画出一个真正的“民族魂”鲜活的人生会带给读者振奋的力量,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吧! 内容推荐 《抗日名将张自忠》是一本人物传记,主要讲述了张自忠自童年到为抗日牺牲期间的生活和抗战历程。作者鹿理梅在写作中从旁观者的角度赞扬了张自忠的抗日行为,肯定了张自忠的爱国义举。 目录 第一章 张家有子初长成 第二章 好男儿要当兵 第三章 训练学兵那些事儿 第四章 在二十九军期间发生的事情 第五章 中原大战的失败 第六章 与日军大战喜峰口 第七章 与日军在临沂的血战 第八章 徐州会战、潢川之战与襄东大捷 第九章 外号“张扒皮”的由来 第十章 担任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市长 第十一章 去日本考察 第十二章 背负汉奸的骂名 第十三章 逃离北平 第十四章 张自忠以身殉国 第十五章 举国追悼张自忠 第十六章 女儿眼中的父亲 第十七章 中外记者眼中的张自忠, 第十八章 冯玉祥悼念张自忠 第十九章 永远的丰碑 张自忠的书信 张自忠将军生平 回忆张自忠(精选) 后记 试读章节 张自忠将军的部将董升堂在《张自忠将军生平概述》一文中,在《投笔从戎》的章节中,他对张自忠将军的那段人生经历是这样描述的: “张自忠,字荩忱,一八九一年旧历七月七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父亲张树桂,曾任江苏省赣榆县巡检,勤廉爱民,政绩卓越,后来升任赣榆县正堂。母亲冯氏,慈祥贤淑、教子有方。兄弟七人,自忠行五。他十岁时,随父在赣榆县读私塾。十六岁那年,他返回了原籍。在他动身后的第三天,父亲就在任所病逝了。母亲和七弟自明也运柩回原籍。这以后,他就在临清县高等小学堂读书。 一九一一年,他考入了天津政法学堂,后来转学到了济南法政专门学校。” 张自忠的部将董升堂对张将军的童年写得非常简练,从这短短的几行字里,读者也能品味到其中的辛酸滋味。在少年时代张自忠就失去了父亲,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来说,真正的痛苦就是在成长的旅途中,失去家人的陪伴。而父爱对于正在成长的少年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特别的爱,不是母爱可以弥补的。失去父爱的张自忠并没有像有的男孩那样成为顽劣的孩子,甚至成为问题男孩:他越来越懂事,在之后的将军生涯中,也像他父亲那样勤廉爱民。 我听过很多的名人传奇故事,但凡名人出生,天象都会出现特别的变化,什么彩霞满天、什么万道金光,天气都会发生很多变化,甚至还会出现很多与众不同的景象,甚至是雷鸣电闪之类的,让人听了神乎其神,其实,那都只是传说罢了。 张自忠将军出生的那一年的那一天,虽然没出现什么特别的天象,但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那个时代,正是清朝统治的时期,当年兴盛的清朝已经开始走向了衰败,即使清朝还在苟延残喘,做垂死的挣扎,可还是摆脱不了毁灭的命运。 老佛爷慈禧,还在做着她的大清长寿梦;大清朝的那些王爷权贵们,还在做着富贵梦。但是,在百姓心中,大清朝廷已经像一块朽木,散发着腐烂的味道,就像快要倒塌的楼宇,只需要一道闪电,就能劈开这鬼魅的世界。 就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张自忠出生了,他生于一八九一年的八月十一日,他出生的那一年,被人称为“中国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张自忠像所有的婴儿一样,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他像普通的孩子那样,用嘹亮的哭声,开始了自己独有的人生。一八九一年的中国,是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对外腐败无能,外国列强不断地用武力侵略中国,清政府却无力抵抗;对内残酷剥削百姓,搞得民不聊生,在很多地方爆发了起义,清政府不想办法去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而是采用残酷镇压的手段,让更多的百姓义愤填膺。三年后,一八九四年,震惊中外的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很多中国人感到了从没有过的耻辱。 P2-3 序言 人民不会忘记你 ——张自忠 二〇一五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我把目光投向那些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山东籍烈士,这些烈士很多很多,他们都像一颗一颗的星星,镶嵌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众多的星星中,我找到了最大最亮的那一颗,他的名字叫张自忠。这位出生在山东省临清市的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于是,当时国民党政府为了纪念张自忠,就以他的名字为道路命名。 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这四座大城市,都有一条以张自忠的名字命名的路。一九五二年,毛泽东为张自忠等三位国民党抗日烈士颁发了烈士证书,他们爱国抗日的事迹得到了肯定,以张自忠名字命名的道路继续使用他的名字。 进二十一世纪,北京这座大城市发生了很多变化,张自忠路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路越变越宽,两旁的古建筑和现代时尚的建筑共存,在林立的高楼和车水马龙的街道中,人们过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不过,依然无法改变的,是人民对张自忠的尊敬和怀念。在重庆市,矗立着一座高四米的张自忠的全身铜像。铜像立在那里,看上去是那样的高大、那样的凛然,似乎在对后人诉说着那些永远也忘不掉的历史伤痛,他好像在提醒后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六日,为了纪念张自忠将军牺牲七十周年,重庆市的各界群众来到他的铜像前献上鲜花,表达着人民对这位将军的敬仰和怀念。人民不会忘记你,张自忠将军;历史不会忘记你,你就像一座巍巍的丰碑,永远耸立在人民的心里。 打开网页,输入张自忠的名字,点击搜索,很快地一张张图片和一段一段的文字出现在我眼前。其中张自忠的照片使我眼前一亮:那是一位英俊的将军,他有一双明亮且仿佛会说话的大眼睛,身材高大挺拔。每次看到他的照片,我都觉得他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他要诉说什么呢?诉说他经历的那一场残酷的战争?诉说他与日寇搏斗的事迹?诉说他的爱、他的恨? 现在,就请跟随我的笔,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看看抗日名将张自忠的成长历程和光辉事迹,让我们用心去感悟他的一切。 此时,有个声音正在对后代说:我不是汉奸,不要把汉奸的罪名戴在我的头上,我要去战场,用我的热血保家卫国。 此时此刻,喧嚣与浮躁离我们远去,打开这本书,去追忆那位为国捐躯的一代名将张自忠。相信每一位喜欢和敬佩张自忠将军的读者,都非常想了解他的童年。这是正常的,因为,读者都想知道,名人的童年都经历过什么事情,那些经历对读者会不会有启发或者能带来什么启迪?很多名人的童年都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经历,那么现在,我就带领大家,回到将军的故乡,看一看这位驰骋战场的抗日名将,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在他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发生过什么不一般的故事。 后记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虽然硝烟散去,和平鸽在自由的飞翔,但是,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在那些受害人的心里,始终无法散去。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八年的抗战,多少官兵牺牲在战场,多少无辜的百姓被日军杀害,南京大屠杀,记录着那段惨痛的历史。因此,每当面对烈士纪念碑时,我的热血便在心中澎湃。 激情再澎湃,那也是种高昂的情绪,要把激情转化为文字,那就需要付出艰辛和汗水。写张自忠传记,对我来说并不轻松,从查找资料到写作,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时候白天没时间写作,只能晚上熬夜写作,对着电脑,看着资料,一个一个字在键盘上敲打出来,对我来讲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我无怨无悔。 对于七〇后的我来说,虽然读过一些近代的历史书籍,但是,想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清楚一些本质的东西,并恰当地融入自己的书中,这确实还需要一定的高度和把握历史的尺度。 民国这段历史,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我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也时常把民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杰出人物挂在嘴边;但是,某一天真的要把像张自忠这样的人物,写成一本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的有价值的图书,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传记,尤其是编著类的传记,很多作家都不屑一顾,更有人对我说:“有啥了不起,不就是抄点资料,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本传记了吗?”我想,说这样的话的人,确实是不了解传记这种写作形式,也不了解传记作者付出了多少心血。编著类的传记,需要的不仅仅是资料,更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啃硬骨头的精神。 尤其是张自忠这样的抗日英雄,在写关于他的书的时候,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雾中看花,人云亦云。我在撰写张自忠的时候,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说实话,仅仅依靠网络上的那点资料,十六万字的书是很难完成的。而且,我认为:网络资料虽然方便查阅,但有时候也存在不详细和不准确的问题。 比如:在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当年被人诬陷为汉奸的问题上,有些人依然认为存在疑点。如果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仍然存在的话,会伤害到将军的后代和中国人的心。所以说:编写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传记,是最难的。而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那段历史,也明白了张自忠将军当年的委屈和无奈,更读懂了将军最终要以身殉国的原因。 我在网站上还发现了一篇网友攻击张自忠将军的帖子,大意就是:张自忠去日本访问是亲日的表现,他私自签订了《香月细目》,他还逼走了宋哲元,这就成了张自忠将军所谓的三大罪状。有位正义的网友在贴吧上驳斥了此人的不良用心,他认为此人就是个心怀不轨的人,以攻击污蔑英雄为本事,甚至在网上传播谣言,造成恶劣的影响。 此书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编写并出版。那些造谣的人应该仔细想想:当年,日军在天津有驻军、有租界,张自忠若真的亲日,在天津时就会表现出来,干吗非要带着女儿和亲戚,还有冀察和二十九军代表团,坐船跑到日本去实行所谓的亲日举动呢? 六十年代写文章攻击张自忠的何基沣,当时是与张自忠一起去日本的。在谈到张自忠去日本考察的事情时,他都没有说张自忠赴日考察是亲日的举动。作为当年亲身见证此事的何基沣,是不会拿这种事情胡说八道的。有人骂张自忠是汉奸,说是他在条约上签了字,很显然,说这句话的人就是真的不懂了。签订条约,那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名义签订的,与张自忠个人无关,凭这点就质疑张将军的人格,是非常武断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