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假如海洋空荡荡(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
分类
作者 (英)卡鲁姆·罗伯茨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在改变海床的过程中,丰富的动植物群聚也都消失了。弗雷德·贝内特提到了另一个缅因湾中受人喜爱的渔场,渔民们称其为“大贻贝渔场”(Big Mussels)。这个区域的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海底由连绵起伏的丘陵组成,上方有丰富的贻贝、螃蟹、海葵、管虫,及壮观的无脊椎动物。1990年代中期,拖网渔船开始锁定这个区域。等到拖网渔船离开,贝内特回来后发现:贻贝床消失了,山丘就像是被用推土机推过似的,变得一片平滑。缅因大学科学家莱斯·沃特林(Les Watling)回忆起另一处遭到拖网破坏的地方。在1980年代末期的一次调查研究航行中,他在缅因湾靠近杰弗里浅滩(Jeffrey’s Bank)附近发现了一个地方。那里有着巨石散落的粗糙海床,当时那里还没有拖网渔船抵达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绵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伊甸园。这也是他从事研究20多年来所见过最富饶的地方,他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这里的生物群聚,于是就在1993年回到这里,用潜水器来进行探险。然而,可悲的是,拖网渔船和渔民们新的滚轮渔具已经早先一步抵达这里。在令人沮丧的两个小时中,沃特林在这处曾经是海绵林的地方,只找到有着裸露岩石、砂石和泥巴的荒地。曾经的那个海绵花园,早已不知去向。

移除掉缅因湾中贪婪又影响广泛的掠食者(例如鳕鱼),对海岸生态系统和离岸生态系统有着极大的影响。新英格兰地区的大多数海岸,尤其是在北方,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岩石平台和崎岖的峭壁。对于勇往直前的拖网渔船船长来说,这些延伸到水下的平台还是太粗糙了。当成群密集的鳕鱼在这些海底峡谷和海沟中徘徊时,这里的无脊椎动物,像龙虾、海胆、螃蟹和软体动物,就会生活在不间断的死亡恐惧中。鳕鱼的存在使得无脊椎动物的数量一直都很少,深具警觉性的无脊椎动物,白天多半都是躲在岩石缝隙中,晚上才敢出来觅食。所以海藻被啃食的压力很低,巨藻和其他海藻于是就像是一层厚厚的地毯般披在岩石上,形成了一座摇曳的水中花园。随着鳕鱼消失,无脊椎动物数量暴增。到了1980年代,海胆聚集在整个新英格兰海岸的几乎每一块岩石上。这些数量庞大的草食动物,不仅清除了巨藻森林,还把原本覆盖在岩石上的植被啃得一干二净。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贸易日益全球化,渔民不再受限于只能捕捞当地鱼市上所能卖出的渔获。新英格兰人很快就看到了这里潜藏的机会,开始将海胆贩卖到亚洲,在那里,海胆的生殖腺被视为一种美味佳肴。在近岸浅水水域中很容易采集到海胆,潜水员能在水中挖出数量庞大的海胆。由于没有管控,渔民总是竭尽所能地进行采捕,再加上海胆的掠食者,像龙虾,也从被鳕鱼捕食的压力中解脱,数量因而增加,结果也就无可避免地,很快就发生了海胆族群数量崩溃。由于海胆消失了,海藻受啃食的压力因此得以缓解,让海藻有了恢复的机会。然而,恢复中的海藻族群并非原生的墨角藻和巨藻等海藻,而是入侵缅因湾的外来物种,它们就像野草般迅速蔓延开来。2001年,当我在新罕布夏州的浅滩群岛浮潜时,就看到了这样的变化。在我的下方,舞动着的是宛如光滑手指般的暗绿色刺松藻,它们是一种绿藻,像地毯般覆盖着岩石;在绿色的海藻树冠中,只有零星丛生的当地原生褐藻——棘漆草藻(刺酸藻);在柔软地毯下方的某些部分,我看到下方的岩石上结着灰色、黄色和橙色的补丁区块,那是入侵种海鞘。

许多物种来到缅因州湾其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当海床上的主要物种以本地物种为主的时候,它们很少能够扩散开来。松藻属的藻类自从1950年代以来就已经出现在那里了,可能是从它的原生地日本搭便船来到这里的,或者是从它们已经入侵的欧洲过来的,新英格兰人戏称它们为“牡蛎贼”(oyster thief),意思是它们能够像地毯般生长,然后闷死像牡蛎这种生长在硬质海床上的物种。

尽管缅因湾正在遭遇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在加拿大宣布其200海里专属经济海域之后,鳕鱼渔业也曾短暂地繁荣过一阵子: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初,尚未成熟的鳕鱼的生存条件很好。但甚至是在那时就已播下了灾难的种子。加拿大政府部门的渔业科学家,基于过去超过高达10倍的渔捞资料,对鳕鱼的鱼源作出了过于乐观的预测。1985年,他们设定了35万吨的渔获量。尽管加拿大人对渔业充满了精力和热情,但他们却并未能捕捉到加拿大政府所允许的渔获量。鳕鱼似乎不见了。

政府部门根据自己调查的渔业单位渔获努力来估算鳕鱼种群的大小,这样的研究始于1978年。这种做法存在严重缺陷,因为随着时代进步,渔民已经开始使用新的电子设备、更大的渔网和有着更强动力的渔船,从而大大提升了渔捞能力。这些改变使得单位渔获量变成一个很不适当的鱼源指标。会形成紧密鱼群的鱼种,像鳕鱼这种在产卵时会聚集在一起的鱼类,即使其数量骤减,只要渔船能够找到这些鱼群,还是可以很容易就捕捉到它们,就像是它们的数量还很丰富的时候一样。1980年代后半期,渔民捕捞鳕鱼的速度,超出了它们能够保持可持续量的五倍。

警告的征兆被忽略了。政府拒绝了近岸渔民对于遏制近海渔业的请求,而且对于科学家们的担忧:渔业科学家在进行评估后发现鱼源的数量很少,政府同样置之不理。当众多的近海拖网渔船都开始遇上找不到鱼的问题时,近岸渔民意识到他们的生计将会受到影响。鳕鱼在深水处越冬,等到春天来临,庞大数量的鳕鱼群会聚集在大陆架边缘产卵,之后就会跟随它们的猎物:毛鳞鱼群来到近海,在那里觅食并度过夏季。1980年代后期,仅剩下极少数鳕鱼能够来到近岸,因为在大陆架边缘作业的拖网渔船已经快把它们抓光了。

当赌徒开始赌上未来的获益时,人们就会知道他们遇上了麻烦,而这正是发生在加拿大的情况。政府制定出过分慷慨的配额,可是预期的产量却从来没有达到过。他们就像赌徒一样,最终失去了一切。1992年,对鳕鱼和鳕鱼渔民来说,一切都结束了,而且这一情形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P206-208

书评(媒体评论)

用众多第一手资料描绘出早年海洋生物的丰盛与壮丽,以及人类与它们相遇的奇妙情节,读来就像是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

——《多伦多环球邮报》

如此深情有力而富有诗意地描述了人类渔业史及其对海洋的伤害,让我们一目了然并警然于心。

——《查尔斯顿邮报和情报》,Bob Knight

清晰而优雅地勾勒出海洋生命的兴衰,但只有看到过去,我们才能知道应该期待什么,也才知道什么是必须恢复的。

——《蓝海之歌》(Song forthe Blue Ocean)作者,Carl Sofina

目录

导读序

推荐序

前言

第一部 资源丰富时代的探险家与掠夺者

 第一章 杀戮的号角

 第二章 密集捕捞之始

 第三章 新疆土——纽芬兰

 第四章 鱼比水多

 第五章 掠夺加勒比海

 第六章 商业冒险时期

 第七章 捕鲸——第一个全球产业

 第八章 天涯海角猎海豹

 第九章 欧洲大渔业时代

 第十章 第一次拖网捕捞革命

 第十一章 工业化渔业的开端

第二部 现代的工业化渔业

 第十二章 取之不尽的海洋

 第十三章 捕鲸传奇

 第十四章 清空欧洲的海洋

 第十五章 国王鳕的衰亡

 第十六章 河口的缓慢死亡——切萨皮克湾

 第十七章 珊瑚礁的崩坏

 第十八章 变动的基线

 第十九章 幽灵栖息地

 第二十章 渔猎公海

 第二十一章 亵渎最后的伟大荒野

第三部 海洋的过去与未来

 第二十二章 无处可躲

 第二十三章 炭烤水母或剑鱼排?

 第二十四章 渔业管理的新方向

 第二十五章 回复丰富的海洋

 第二十六章 鱼的未来

注释

序言

海洋辽阔深邃,一个人即使穷尽一辈子时光认真努力地航行,也航不遍大海的每个角落;长久以来,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远超过对内太空(深海)的了解。如此敻辽空间里蕴藏的自然资源,好几个世纪来,一直被许多人认定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在众多的海洋自然资源中,渔产又属于可再生资源。确实如此,若取之有道,人类确实拥有永远也抓不完的渔获。

但是,问题恐怕就出在是否“取之有道”上。

《假如海洋空荡荡》这本书,讲述了人类数百年来如何荼毒、糟蹋老天赐予人类的海洋渔产资源。作者罗伯茨搜集了早期许多探险家、海盗、商人、渔民和游人的海洋游历经验及渔捞等各种文字记录,这些记录普遍提及过去鱼类资源无比丰茂的情况,若是拿来对比如今鱼源枯竭的萧条惨境,简直有天壤之别。这些昔日记录,如一笔笔血淋淋的见证,见证了人类如何短视近利地、如何残暴地、如何几近倾家荡产地糟蹋了原本不虞匮乏的大海资源。

那是多么让人怀念的年代啊:用鱼叉以纯手工方式在海边短短时间就能叉到渔获,鱼多到随便抓一堆上来,吃不完就堆着任其腐败当作农作物肥料,那年代,鱼多到可挑可选。

如今,我们已经失去了90%属于海洋食物链高层且有生态指标意义的鲨鱼,也就是说,我们大海的食物链金字塔已经到了崩毁的边缘。我们的渔捞方式不再是凭借渔夫经验和一辈子打渔累积的传统渔捞技术,如今是依赖先进的渔船、渔具和仪器,进行掠夺式的强势捕捞。如今,我们的渔具随随便便就能下探到数百米,甚至一两千米深,许多深海鱼种尚未被海洋生态学界充分认知前就已完全消失。如今我们采捕、食用的渔产,有许多都是上个世代用来诱鱼的饵料,我们往下挖掘,已经在动摇我们的海洋根基。

本书广泛地将地球上的主要渔场、主要渔捞、主要渔产,包括沿海、近海、远洋,以及水表渔捞、底栖渔捞、大洋渔捞,分别一一列举,呈现出从过去到现在的渔捞状况、渔捞方式的差别。本书所写下的,几乎就是人类行为造成鱼类资源从极盛到枯竭的一部急速衰竭的海洋倾荡史。

衰败的原因十分明显:过渔(过度渔捞)及开发、污染扩及海洋。

工业革命使得渔船航行能力大增,材料革命使得渔具轻巧耐用,管理革命让渔业得以最少人力发挥最大渔捞效率,电子革命将闭着眼的探索式渔捞,转变为睁着眼的巧取豪夺。

当捕捞量大于鱼类资源的繁衍量,无节制地追逐渔获量,也就是所谓的“取之无道”,这样的渔业,注定要走向萧条,走向孤寂。

台湾渔业发达,无论沿海、近海或远洋,我们同样都已走过全盛时期,并已走到必须面对鱼源枯竭这一窘境的地步。本书帮助我们拉开视野,拉开观看时间,以史书的纵深力度,让我们了解到现今的鱼类资源状况,我们的确已经走到了必须正视渔业问题的关键时刻。

不能再随机发展,必须要积极管理。不应再进行细微末节的探讨,而应大刀阔斧重点改革。划定有效执行的海洋生态(鱼类资源)保护区,至少达到国际标准(覆盖海域面积达20%)。有效执行渔捞管理:渔捞量、渔捞季节、渔捞方法、渔具限制、鱼体尺寸,等等。禁止捕捞食物链低层的饵料鱼类,例如仔鱼等,因为它们是吸引鱼类靠近我们沿海的最大诱因。

本书呈现了深刻的全球海洋问题、鱼类资源问题、渔捞问题,也告诉了我们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但是说起来简单,如果缺乏积极作为,很快就会走到尽头。台湾渔业若是想要继续走下去,必须要“取之有道”,必须要尊重和珍视老天赐予海岛的鱼类资源,并进行积极管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渔业才有继续走下去的机会。

内容推荐

卡鲁姆·罗伯茨著的这本《假如海洋空荡荡(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借助精心挑选的探险家、海盗、商人、渔民和游人的第一手资料,深情地重现了一再发生却又一再被遗忘的海洋生物历史伤痕,探讨了悠久的商业捕鱼史,展现了在人类贪婪的攫取下,海洋如何从过去的丰盈走向现今的空荡,带领读者穿越五个多世纪的历程,见证了海洋的衰亡。

编辑推荐

卡鲁姆·罗伯茨著的这本《假如海洋空荡荡(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广泛地将地球上的主要渔场、主要渔捞、主要渔产,包括沿海、近海、远洋,以及水表渔捞、底栖渔捞、大洋渔捞,分别一一列举,呈现出从过去到现在的渔捞状况、渔捞方式的差别。本书所写下的,几乎就是人类行为造成鱼类资源从极盛到枯竭的一部急速衰竭的海洋倾荡史。

本书还呈现了深刻的全球海洋问题、鱼类资源问题、渔捞问题,也告诉了我们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