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米(世界著名插画家插图版)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曹文轩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曹文轩先生是中国顶级儿童文学作家,也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他的作品一版再版,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

安娜斯塔西娅·阿卡普瓦是俄罗斯功勋画家,她的画风清新文艺,兼具动感和美感。

《细米(世界著名插画家插图版)》一书是曹文轩的又一经典作品,这个动人的故事呈现了小男孩成长的烦恼、人性的美好。语言淳朴优美,环境描写极具画面感。

本书的装帧设计考究,开本、纸张等都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需求,相信会给读者全新的阅读感觉。

内容推荐

曹文轩著的,安娜斯塔西亚·阿卡普瓦绘画的《细米(世界著名插画家插图版)》讲述:在一个名为稻香渡的小村子,生长着一个叫做细米的男孩。他是小学校长杜子渐的儿子。他聪明、帅气、善良、淘气,充满着精灵的气息。他热爱雕刻,对艺术有天生的感觉。细米还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他和舅舅家的表妹红藕一起长大,两小无猜。他还养着一只冒着危险从小七子手下救下的流浪狗:翘翘。

有一天,稻香渡来了很多知青。其中年龄最小、最漂亮的女孩是梅纹。梅纹的父母都是艺术家,被下放到了不同的地方。梅纹也继承了他们的艺术天赋。她惊叹于细米作品中的质朴、野性、赤诚和活力,一心一意地教导和启发着细米。

时间像河流一样静静流淌,梅纹和细米之间,似乎发生着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他们之间淡淡的、似有若无的情愫随着梅纹的回城而结束,也永远留在彼此的记忆之中。

目录

第一章 树上的叶子树上的花

第二章 树上的叶子就是我的家

第三章 风也吹,雷也打

第四章 太阳落进大河我回家

第五章 买一根针,买一团线

第六章 买根红绳给我姐姐梳小辫

第七章 小辫长,小辫短

第八章 我家姐姐是花一朵

乡村情结(代后记)

试读章节

三鼻涕在等待树上的消息时,两道清水鼻涕已悄悄地朝嘴边流去。三鼻涕需要聚精会神地管他的这两道永远在流淌的鼻涕,因为只要注意力一在别处,它们就会探头探脑地跑出来。如果是一件事物紧紧地吸引住了他,或是一个心思紧紧地纠缠住了他,它们甚至会越过他的嘴巴,直到有人说“鼻涕过河啦!”他才突然一收走开了的注意力,紧接着就小肚子一扁,一使劲,哧的一声,将它们吸了回去,不留一点儿痕迹。

三鼻涕仰望着树上的细米,仿佛细米就是那条大河,就是那条载着女知青的大船。直到脖子酸了,他也没有听到细米的回答,便又追问了一句:“看到了吗?”

细米歪头看了他一眼,说:“看到了也不告诉你。”

三鼻涕有点儿生气,捡起地上一块小瓦片要朝树上砸去。而当他看到细米瞪着眼睛、在用神情对他说“你敢”时,手一松,将瓦片丢在了地上,说了句既无奈又很可笑的话:“那你要告诉谁呀?”

不远处站着另一个女孩儿琴子。她看了一眼红藕说:“告诉红藕呀。”说完,既不看看红藕的脸色,也不看看红藕是否追了过来,就赶紧一头钻进人缝里逃跑了。

于是十几个男孩儿和女孩儿好像早约好了似的,男孩儿一起喊:“细米!”女孩儿就立即呼应:“红藕!”

“细米!”“红藕!”“细米!”“红藕!”……

喊声此起彼落。

树上的细米红着脸,他真想一拉裤带,朝树下那个喊得最凶的男孩儿嘴里滋泡尿。他的尿是尿得又准又狠的,对于这一点,他心中有数。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尤其是想到还有那么多女孩儿在场,他又不能照他这一坏坏的念头去做。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装作没听见,硬坐在横枝上不吭声。

终于有一个大人受不了这群孩子的聒噪,大发一声:“别嚷嚷了!”才算将喊声平息了下去。

不知是等乏了,等得没有兴致了,还是从路途的长远算出大船回来还要有一些时候,河边上的人群有点儿松懈下来,一些人先回家了,留在河边上的也就看着,不再大声说话了。那些孩子倒都没有走开,在各自选择的位置站好、坐好,仿佛在一个硕大无朋的剧场里等待着一场大戏的开幕。

“不告诉我拉倒!”三鼻涕说,趁人稀,及时地挤到前面去了。

有片刻工夫,细米不再在心里惦记大河尽头将要出现的大船。他安静地坐在横枝上,观望着春天阳光下的稻香渡——

春天的雨水多,地里又不太需要水,太阳还没有多大蒸发水汽的力量,大河变得十分开阔与饱满。此刻,只有一丝小风轻轻地吹过,河面上起了细密的波纹,仿佛有成千上万条银色的小鱼游到了水面上。阳光下的草屋与瓦房,既有规则又无规则地排列着,散落着,宁静地勾画出一个既紧凑又稀松的村落。一条不大不小的河从大河分出,流过村后,河那边是稻香渡中学。细米是校长的儿子,他的家就在校园里。细米看到了稻香渡中学的旗杆与红旗,还看到了院子里的妈妈与他的小狗翘翘。细米什么都看到了:两岸的麦田、水塘边啃草的牛、停在小河里的船、慢悠悠旋转着的风车、在地里觅食的各种颜色的鸽子、东一簇西一簇的芦苇和菖蒲、河滩上的坟场、几户人家的炊烟……稻香渡有的是景色。此时,这些景色都笼罩在一片静谧的氛围之中,仿佛在耐心地等待着什么。

P4-5

序言

那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闲逛,突然发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展台的插画墙上有一幅非同寻常的画,马上被它强烈地吸引了过去。欣赏了许久后,我问他们这幅画为何人所作。得到的回答是,它的作者是德国插画家索尼娅·达诺夫斯基。他们说我的眼睛真毒,居然一眼就看出了它的非凡,它来路的不同。我再三端详了它,心中慢慢有了一种期望:如果我的作品也能有如此品质的图画作为插图,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但这个念头一直藏在心中,因为我知道做这样一件事并非易事。中国多年与世界隔绝,只是在很晚的后来,才慢慢打开国门,开始与世界对话交流,但依然还很生疏,存在许多障碍。尤其在沟通的管道方面,就那么稀少,并且不畅通,_心中的那个念头也就放下了。

但不久,中少社的编辑对我说,他们已经通过各种管道找到了一些著名的国外插画家。而且,他们很快将我的作品译成英语,送到了这些画家手上,看他们是否愿意为这样的作品做插图。很快就有了反馈:他们对我的文字不仅很感兴趣,而且十分欣赏,表示非常愿意为它们插图。事情的顺利远超预料。工作很快就开始了。于是,我们今天就有了这套名为“世界著名插画家插图版”的我的作品新系列。

在此,我必须要说的是:中国并非没有如此水平的画家,但中国缺少如此水平的插画家;中国高水平的画家,大多没有走到插画这个领域来。也许他们对插画有着误解,做一个插画家好像矮化了自己。他们不愿放低身段——怎么就是放低身段呢?这实在是一种糊涂的见解。

我一眼看中索尼娅的那幅画,主要原因可能是那种写实风格的插图我已经久违了。我一向就偏向于写实风格的插图。在有创意的画与有功底的画之间,我往往更看重有功底的画——那种既需要大量时间和足够耐心,又非常讲究艺术的画(准确的光影、细致入微的层次、极其逼真的细节、出人意料的角度等)。然而,如此插图已几乎消失,而在儿童文学这里更是难得一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插图大多为非写实的一路,颜色平涂,没有层次,圆圆滑滑,没有景深,立体感自然无从说起,只是一个一个的平面。当然,此类作品中也有可以冠以“艺术”的作品,但大多数作品都很难称之为“艺术”。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往往都很短暂。当然,论作品之高低,是不能仅用完成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但毕竟那些写实的作品可能更见功夫。我只知道,写实的画家去干那些平涂的作品———旦顺应了,是一定能够胜任的,而让平涂的画家去干写实的作品大概不一定都能够胜任,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连张人脸都画不像,岂能完成如此写实的任务?我的感觉很固执,就是觉得写实的插图显得更有分量,也更经得起反复欣赏。正是持有如此看法,所以在见到德国画家索尼娅的那样一种画风的作品时,我才会有那种感叹和冲动。  现在,这些我所喜欢的画终于也来到了我的作品中,这是我的幸福。

这些画的意义大概还不仅仅是它们对应地诠释了我的文字,还在于他们是外国画家,他们是在另样的文化情境中阅读了我的文字之后作出的画。与中国画家相比,他们面对我的文字一定少感受到了一些东西,可也一定多感受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一定是独特的,出人意料的。这就意味着,因为有这些插图与我文字的融合,从而有了新的《草房子》([德]索尼娅·达诺夫斯基绘)《青铜葵花》([西班牙]阿方索·卢阿诺绘)《细米》([俄]安娜斯塔西亚·阿卡普瓦绘)等。记得在和巴西画家米罗先生对话我们共同完成的绘本《羽毛》时,我指出了他的画中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元素.比如他对中国青花瓷的情有独钟。因为我们总是与青花瓷相遇.渐渐地感觉钝化了、无动于衷了;而对于他而言,青花瓷就是中国,感觉十分新鲜,因此他将他的画大量画在了一只一只青花瓷的瓷瓶上.从而出现了不在我们想象世界中的画面。这些画面十分精彩,并意味深长。它带给《羽毛》的价值,非同小可。我想,现在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细米》等,也一定因为这些插画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而无意之中给它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光彩。

至于说这些著名的插画家为什么会认可我的作品,在报酬微薄的情况下愿意接这样的活儿,我想,还是因为他们看懂了我的作品。而能够被看懂,就是因为我数十年坚持的文学观奏效了。这个文学观简而言之就是:你写的是一部文学作品,艺术至上——必须至上;唯有如此,你的文字才具备穿越时空的力量。

感谢诸位外国插画家,感谢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促成了如此美好的中国文学与外国艺术的联姻。

曹文轩

2016年1月4日凌晨于北京大学蓝旗营住宅

后记

乡村情结(代后记)

在我的全部作品中,写乡村生活的占绝大部分。即使那些非乡村生活的作品,其文章背后也总有一股无形的乡村之气在飘动游荡。

至今,我还是乡下人。

我土生土长在江苏农村。二十岁之前的岁月中,我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农村孩子。回忆往日,我总能见到一个永恒的形象:一个瘦小而结实的男孩儿,穿着脏兮兮的破衣,表情木讷但又充满野性地站在泥泞的田野上;他在水沟中抓鱼,尽管并不能抓到什么了不起的大鱼,但,他却是投入的、忘我的,浑身上下都是泥巴;他在稻田中追捉一只“纺纱娘”,尽管赤日当空,晒得野外不敢有人走动,但他还是将双眼瞪圆,死死盯着那个绿得透明的小精灵,月光下,他钻过篱笆,钻进了人家的瓜地,忽然听到主人家的“吱呀”门声,于是他像一只猫伏在瓜丛里;他用火点燃了秋后河坡上的茅草,那茅草呼呼燃烧,然后像无数条金蛇四下蔓延,燃成大片的烈火,仿佛要永无止境地烧下去,这气势吓坏了他。一阵恐怖的战栗之后,他撒丫子逃跑了……

二十年岁月,家乡的田野上留下了我斑斑足迹,那里的风,那里的云,那里的雷,那里的雨,那里的苦菜与稻米,那里的一切,皆养育了我,影响了我,从肉体到灵魂。

乡村用二十年的时间,铸就了一个注定要永远属于它的人。

后来,我进了都市,并且是真正的大都市。然而,我无法摆脱乡村情感的追逐与纠缠。我深陷其中,很难以灵魂进入都市。我是都市中的一个乡情脉脉的边缘人。我在理论上,常常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鼓吹者,而在骨子里,却是一个十足的乡村小子。随着城市文明对我的浸染的加深,我非但没有被城市文明所腐蚀和瓦解,倒恰恰相反,越来越频繁地回首眺望那离我而去、如烟飘逝的乡村生活。我常常在沉思这种生活对一个人的必要性,这种生活对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起到了什么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生活是如何帮助一个人在如火光照耀下的燥热的现代生活里获得了一片心灵的净地……年龄渐大,这情结渐深。

许多这样美丽、动人的乡村故事早就孕育于我心中,深深地迷恋着我。我为拥有这样的故事而感到富有与骄傲。我由衷地感谢乡村馈赠了我这一切。多少年来,它们一直伴随着我,给我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我悄悄地将它们保存在记忆里,且独自欣赏着。我想有朝一日,等我已将它们的意义充分地领会了,我会把它们付之于文字公布于世的。现在,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在朋友的鼓动与鼓励下,我以出入意料的速度将这些在心中珍藏了多年的故事写了出来。

乡村固定了我的话语。回想起来,我在写它们时,有一种如鱼得水、顺流而下的轻松与自如。  曹文轩

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