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宗师(朱熹传)》以朱熹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以南宋社会的动荡不安为大背景,描述朱熹出身贫穷却聪慧好学,弱冠及第。作者卜耕吃透、弄熟了史料性的东西,把它们化成为故事性的叙事,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平凡的朱熹作为理学宗师不凡的一生,使作品读来一气呵成,也引人入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理学宗师(朱熹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卜耕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理学宗师(朱熹传)》以朱熹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以南宋社会的动荡不安为大背景,描述朱熹出身贫穷却聪慧好学,弱冠及第。作者卜耕吃透、弄熟了史料性的东西,把它们化成为故事性的叙事,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平凡的朱熹作为理学宗师不凡的一生,使作品读来一气呵成,也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理学宗师(朱熹传)》是一部传写历史人物的传记。作者卜耕对传主朱熹的生平与家世,学问与思想等,基本做到成竹在胸,如数家珍。作者以平和冲淡的笔触传写出一个一生都在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不懈追求的殉道者,让读者得以领略一个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人格相交织的东方文化圣哲的不凡风采。 目录 第一章 多舛童年 第二章 寄人篱下 第三章 青春做伴 第四章 同安任上 第五章 仕途蹇涩 第六章 讲学论道 第七章 人文匡庐 第八章 浙东风云 第九章 九曲武夷 第十章 暮色临安 第十一章 书生本色 第十二章 浩然长天 附录一 朱熹重要纪事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多舛童年 1 秋意甚浓的一天,在城西昼锦坊永兴寺赏罢桂花,朱松写下了一首《月桂花》诗:“窗前小桂丛,著花无旷月。月行晦朔周,一再开复歇。初如醉肌红,忽作绛裙色。谁人相料理,耿耿自开落。有如贫家女,信美乏风格。春风木芍药,秾艳倾一国。芳根维无恙,岁晚但枯枿。” 书生仗剑亦风流,但长身玉立的朱松并不轻松,作为一个被朝廷遗忘的中年小官,寄居在一个同样被人遗忘的地方。 那就是闽北的尤溪。 公元一一三○年,那是南宋建炎四年。其时,此地名为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唐朝那个时候,有位出言成谶的异僧叫文炬,见玉溪桥滩下有枚青石,坐卧人高,状如官印,曾为尤溪留下偈语:“塔前青印见,家家亲笔砚。水流保安前,尤溪出状元。”诚然,四大皆空的文炬给了后人一个吉祥的向往,同样在唐朝,已是末期,诗人韩偓却以他的眼光发现笼罩尤溪的一层阴影。那时四分五裂,家国无保,韩偓弃官逃亡,尝受战乱,流寓沙县、尤溪县,却对冷落僻静的尤溪做了另一番现实主义的描绘:“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就在这个时期,南宋遭到南侵金人的野蛮掠夺,皇帝出逃,“京城围久,中外莫知帝处”。这且不算,不少地方农民起义军又横刀立马,争夺领地。尤溪出现像韩偓面对的一样境况。朱松不计较自己是朝廷遗官,与几个士子上午在县学讲课,慷慨激昂地宣扬抗金御敌;下午应约又一起到永兴寺为大宋诵经祈福,然后赋诗题画。 当时几人皆为尤溪名流,也同是良师益友。其中朱松题罢诗,寺里人觉得少了,掌灯时分,又缠着朱松在壁上另写了两首。 用过斋饭,朱松、郑安道、庄光、卢安邦几人都辞着要走,寺里人也不再强留了,打着灯笼相送。走过照壁时,老态龙钟的郑安道叫停住步,他在灯光中拿杖头点点朱松题罢的两首诗,说:“我说朱老弟,你这字尤见功力了,诗也好。” 几人站一起,庄光不禁又朗诵一遍:“胸中一壑本超然,投迹尘埃只可怜。斗粟累人腰自折,不缘身在督邮前。”“来解征衣日未斜,小轩泉竹两清华。道人法力真无碍,解遣龙孙吐浪花。” 朱松:“过奖了,权宜之作,笑煞诸公了。” 郑安道:“那倒不是,寺里无酒,要是有了,诗会写得好上几分。朱老弟,上次你喝多了,填的那首《蝶恋花》,依老拙之见,才是佳作。” 这时,卢安邦拉了朱松衣袖,说:“我倒未曾耳闻,乔年兄读来听听。” 几个人一撺掇,朱松见拂不过,捋须整冠,清清嗓音,朗声诵道:“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点破翠奁人未醒,余寒犹倚芭蕉劲。拟托行云医酒病,帘卷闲愁,空占红香径。青鸟呼君君莫听,日边幽梦从来正。” 众人都道好。 郑安道赞道:“这词甚好,不光老夫说好,我那在外头公干的犬子,还手书好,裱在中堂赏玩。” 听得大家称赞,朱松不免脸红,忙着自谦。 这朱松,字乔年,人称韦斋先生,祖籍徽州婺源松岩里(今江西婺源县紫阳镇),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政和八年(1118)考得进士,同太学上舍出身,登第,授迪功郎。但他这几个好友也不同凡响,均是尤溪原籍人,归隐之士。这郑安道是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颇有治绩;庄光建炎二年(1128)进士,道不容,遂弃官,识明志高,杰然自拔于流俗;卢安邦宣和三年(1121)进士,少时颖异,过目不忘,博学通古。让朱松心中愈发不安的,郑安道讲的儿子郑德予,是他与弟弟朱槔的共同好友。他任政和县尉,郑德予任知县,还是他上司,与他情同手足。郑安道看重朱松文章,郑德予尊重朱松为人,亦师亦友,父子俩都成了朱松至交。朱松尤溪县尉任满之后,不回政和县居所,让给母亲弟弟住,而在水南郑氏别墅寓居,等待朝廷召命,也是郑德予出的主意,郑安道拍的板,朱松自己点的头。 P1-3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武夷濯缨,鹅湖论辩,考亭讲学,理学的建构与践行,仕宦风云与鲜明的抗金主张,晚年悲剧与人生的执着。一代理学宗师,千古文化高峰。 ——文史专家 郑欣淼 本传以朱熹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以南宋社会的动荡不安为大背景,描述朱熹出身贫穷却聪慧好学,弱冠及第,后来几任为官,都尽力地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把一个正直官吏的正大光明与心系民生表露无遗;尤其是朱熹的借助一切机会,结交大儒,重建书院,求贤纳士,讲论经学等,把他的讲经治学经历及其创建理学的过程,勾勒得概要而清晰,让人们看到一个一生都在不懈追求“集大成而绪干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的殉道者形象,一个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人格相交织的东方文化圣哲的不凡风采。 ——文学专家 白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