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非遗生活(口述读本1)/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就是手艺的传承、生活方式的传承;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经历就是一副副生动的民风、民情、民俗画卷。

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传承的岁月积累以及行业密语、传说等等,吸引着无数学者去探究;这些传承人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生动色彩;阅读他们,就是阅读多彩的人生和丰富的人类生活。

张跃、王兮主编的《我的非遗生活(口述读本1)》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为线索,系统性、通俗性、专业性、故事化地宣传推广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特点和魅力。

内容推荐

张跃、王兮主编的《我的非遗生活(口述读本1)》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口述为线索,系统性、通俗性、专业化、故事化地宣传推广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和魅力,打造四川文化强省和“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亮丽名片。全书包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代表项目泸州雨坛彩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类代表项目绵竹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代表项目阆中王皮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代表项目蓬莱大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代表项目邻水手掌木偶等五个部分。

目录

手掌木偶与多彩人生

 简介

 传承谱系

 张贤光小传

 口述(张贤光)

一、艺人口口相传的小偶起源

二、学艺生涯

三、跑滩经历

四、谋生时光

五、传承与传习

 邻水“手掌木偶戏”的主要剧目

一、《天仙配》

二、杨香打柴

 专家视点

木偶戏漫话(车尔宁)

东方活龙

 简介

 传承谱系

 罗德书小传

 口述(罗德书)

一、父辈

二、龙舞人生

1.学艺

2.演绎

三、传承

四、舞龙要决

要诀在于“神”跟“活”

欣赏舞龙

五、道具制作

1.选材

2.制作

 侧记:第四代传人罗银坤

 专家视点

东方的活龙(林垄)

阆中王皮影

 简介

 传承谱系

 人物小传

一、王文坤小传

二、王彪、王访小传

 口述(王彪、王涝)

一、口口相传的皮影戏的来历

二、爷爷王文坤

三、我们的皮影人生

1.学艺经历

2.打工时光

3.演艺生涯

4.传承与传习

 解读王皮影

一、皮影音乐

二、皮影表演

三、皮影制作

1.选皮泡制

2.雕刻

3.染色

4.组装

四、皮影人物造型及服饰

五、屏幕与灯具

六、典型剧目

 专家视点

瞩目阆中王氏皮影(魏力群)

绵竹年画

 简介

 传承谱系

 陈兴才小传

 口述(陈兴才)

一、学徒生涯:“学三年,帮三年”

二、从艺经历:“我爱好这个”

 见证:陈大爷与绵竹年画

一、陈大爷的绝活

二、陈大爷的年画人生

 绵竹年画之传承(口述:侯世武)

一、历史沿革

二、年画社的那些事儿:“两进两m”

三、恢复与发展

 绵竹年画之魂(口述:侯世武)

一、颜料与用纸

二、门神

三、“填水脚”年画

四、彩绘

五、拓片

 绵竹年画代表作

一、《迎春图》

二、《三猴烫猪》

 专家视点

中国的木版年画(毛建华)

蓬莱大乐

 简介

 传承谱系

 高吉云小传

 口述(高吉云)

一、蓬莱大乐的起源:随湖广填四川入川

二、蓬莱大乐伴一生

三、蓬莱铜钹见证世事变迁

四、蓬莱再续“大乐”人生

五、大乐的独有表演形态

六、流布区域

 专家视点

蜀之瑰宝 蓬莱大乐(杨兴国)

试读章节

一、艺人口口相传的木偶起源

手掌木偶戏是四川最老的木偶戏。

我父亲给我讲过一个传说。一千多年前,有一个大乡绅,家里富裕,天天都请唱戏的到家里表演。老爷看来看去看烦了,就想了一个办法,因为他戏看得多,又懂戏,就雕刻了一些小木偶,放在桌子上自己唱起耍。

他的夫人看到老爷耍木偶人(手掌木偶)那么安逸(四川方言,好玩的意思),她也很无聊,就耍上了木偶戏。

老爷有个女儿,那时有钱人家的女儿都称小姐,儿子称少爷。那时的小姐是不能下楼的(只能待在闺房内),小姐看到她爸爸、妈妈都玩戏剧,她自己也发明一个,她便弄出了灯影,就是利用光照在墙壁上面的手影(手影戏),见全家人都在搞戏剧,少爷也制作出了大木偶戏。

家中的长工想到自己犁田打耙,便用猴子扮演人,用一个木头做犁头,用狗儿来拉,就唱《大树耕田》,也就是现在的猴戏。

过去,手掌木偶戏非常风行,在艺人中的地位也很高,不管在哪里,只要听到手掌木偶的锣盘一响,表演其他戏的艺人都要停下,并对手掌木偶戏艺人招呼一声:“老夫子,早啊?”

这都是传说,也是我知道的木偶戏的来历。

二、学艺生涯

按:张贤光学习“手掌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出于喜爱,跟着父亲学习,并且在父亲的指导下雕刻木偶,制作道具,恢复“手掌木偶戏”的演出。

我是1963年出生的。我小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了木偶和其他道具,不过我父亲还是喜欢经常唱唱那些戏文。我父亲说过一个谜语:“一根柱子顶一座房,大小官职都装过,晚上都睡一张床。”所说的就是,一根扁担把戏台顶起来,所表演的人物有皇帝、有大小官等各种人物,晚上表演完后把木偶们收起来装在木箱子里就是睡的一张床,这是个关于手掌木偶戏的谜语。

我7岁起,就对父亲经常唱的那些戏很感兴趣。我10多岁的时候,求我父亲,把那些术偶再做出来。我父亲也是很喜欢手掌木偶戏,割舍不了,对恢复这个东西还是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着手做木偶、做道具。雕刻木偶要用腊浆树做木料,我老舅公那时就用这个木料雕木偶。

砍伐腊浆树还有讲究,要清早“鸡不叫、狗不咬、天不亮”时就去。

这种树有个特点,不管干的、湿的,用它来雕刻木偶不会裂口。我不知道腊浆树的学名是什么,我只知道过去那会儿用它来熬制腊。

这种树很稀少,很贵重,很少见。我父亲说必须用这种腊浆树雕刻木偶,于是我们就去找小树苗。弄到树苗后,种在我三姐家那里的山上,我三姐就负责看守。

我父亲不会雕刻,就做指导,我来刻。那时我大概十一二岁。

像《西游记》里面的猪八戒、孙悟空还有其他的木人,这些木偶的眼睛都需要眨,我就想了一些办法,把它们的眼睛用绳子拉上,一进一出,但没有以前的木偶做得精致。

木偶雕刻完成后,就用水彩画脸谱,用染料把白布染成各种颜色制作小偶服装。然后,找木匠订做道具,如木箱、台子。当时做得很简单,可以收起来,很小巧,挑起也不重;另外,就是置办乐器,包括大锣、小锣和叶子、钹锣、铛锣四种锣盘,还有口哨。

口哨是用铜片来做的,用丝绸裹上,用来配音。操作口哨的难度很大,难度大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声音,大人声、小孩声、男声、女声,都要通过口哨做出声效,还可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

一个人要敲四种锣盘,我父亲就说要敲成“呲啷扯啷呲啷扯啷撞”这个声音。我就先练锣盘,再练木偶操作,再练操作乐器,嘴要来配音,要眼、口、手、足几方面配合得好才行。有的时候,一个人要操作三四个木偶,难度大,不是很能干的人,学不会。我大哥、二哥都学过,都是我父亲亲自教,还是学不会,只把我教会了。

P12-15

序言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0项,省级非遗项目460项;国家级传承人69人,省级传承人682人。以保护为前提,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服务普通大众,延续文化发展血脉,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非遗传承人的独特技艺、传奇故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推广,是让全社会正确认识非遗,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人生产生活,实现非遗项目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坚守精神价值,建设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我的非遗生活》系列丛书,以传承人的姿态,口述的方式,展示了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样式,让我们在文字、图片中,体味传承人多彩的生活和其间的酸甜苦辣。透过丛书,我们可以发现,一手一足、一刀一凿之下,一腔一相、一针一线之间,文化的温度和传承的血液,在坚守中静静地流淌。

面对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树立强烈的回望家园意识、改革创新意识,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性,丰富现代生活的文化内涵,努力使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抢救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不懈地在技艺的传承、唱腔的婉转、起舞的节奏中,涵养出民族文化不竭的活水源头。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37:05